标签: 车联网

  • 单目视觉ADAS的技术与体验升级之路|雷锋网公开课

    单目视觉ADAS的技术与体验升级之路|雷锋网公开课

    单目视觉ADAS的技术与体验升级之路|雷锋网公开课

    雷锋网按:本文内容来自武汉极目智能CEO程建伟在硬创公开课的分享,由雷锋网旗下栏目“新智驾”整理。目前,单目视觉ADAS技术相对成熟,同时成本也比较低,应用最为广泛。那么,到底单目视觉ADAS背后有哪些技术原理(算法、硬件)?同时如何让广大用户触手可及?

    以下分享也许可以解答您的疑问:

    ADAS的实现途径;

    单目视觉ADAS的基本原理;

    单目视觉ADAS的技术难点(数据样本积累、算法、芯片、摄像头及前后装等);

    视觉ADAS的发展趋势。

    一、ADAS的实现途径

    伴随着这几年自动驾驶概念的火热,ADAS越来越受大家关注,辅助驾驶作为自动驾驶的早期阶段,在整个流程里扮演着感和知的角色。

    单目视觉ADAS的技术与体验升级之路|雷锋网公开课

    第一步是通过各种传感器来采集车身已经周边环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GPS、车身传感器、摄像头及雷达等。目前汽车智能都离不开这几种传感器的融合运用,为车辆来建立周边的立体信息。

    第二步则是根据采集到的信息来进行道路、车辆、行人和路标的识别。对各种工况下道路参与者的状态提取,给决策者提供决策信息。如果决策者为驾驶员,那么是辅助信息;如果决策者为制动部件,那么就上升到AEB或者LC等Level 2以上的驾驶辅助阶段。

    各类传感器的机制从底层逻辑来说是比较类似的,都是光学或者模拟信号的数字化,采用算法来还原传感量的变化。而摄像头技术是目前ADAS领域最快速发展的传感器技术。

    SA(Strategy analytics)分析指出:如果车辆前方只有一个传感器,那么最大可能是摄像头;如果车辆前方有多个传感器,那么确定的是会有一个摄像头在其中。

    二、视觉ADAS的基本原理

    我们以目前基于摄像头的单目视觉为例来说明其基本原理。

    单目视觉ADAS的技术与体验升级之路|雷锋网公开课

    整个流程包括样本的采集及标记,同时对标记的样本进行大范围训练来提取特征和模型,将模型作为实际图像数据进行分类识别。

    另外一个维度,我们需要保证图像源的质量,通过宽动态、强光抑制、降噪等技术来保证输入数据源的干净,将真实环境清晰的数据进行边缘化和纹理化送入分类器进行识别

    同时,在这个环节我们要非常注重模型数据和图像源数据的一致性,即样本标记的数据和实际图像源要来自相同的镜头、图像Sensor和相同的ISP技术,来保证训练和实际的高匹配。

    这部分是目前在实验室做数据时很难实现的,很多可能采用的是公开的样本库来训练,而公开样本库所采用的摄像头、镜头角度等并不是我们实际中使用的。

    三、视觉ADAS的难点

    在产品开发中,难点在各个环节都有覆盖。

    单目视觉ADAS的技术与体验升级之路|雷锋网公开课

    首先是算法本身的检测率,这是需要不断提升的环节。需要在鲁棒性和敏感性之间作平衡,来保证产品的良好体验。

    同时从产品工程化的角度讲,很多时候并不能用检测率最高的算法,必须优化算法速度,因为我们没法将一颗i7芯片或者服务器搬到汽车上去;其次是正负样本的积累,考虑到源同步的问题,样本积累必须来自实测,同时保证大量。

    第三个方面,既然做的是产品,那么硬件处理器和摄像头的选择必须考虑性价比、可量产性等。

    第四,安装方面要尽可能的简化用户的安装步骤,降低安装难度,那么需要在算法设计的时候充分将内外参的兼容性考虑进去,并在不同车型的测试中验证,这部分是采用技术提升体验的关键。

    最后是天气适应性,每种传感器都有自己的长处,但是也都有自身的短板,比如雷达对静态物体、激光雷达对天气,摄像头也会受制于天气和光照影响,在这些条件下,提升摄像头前端技术变得尤为重要(Mobileye也不仅仅是一个算法公司)。

    单目视觉ADAS的技术与体验升级之路|雷锋网公开课

    当前阶段在嵌入式端工作的算法,普遍基于机器学习,其优点是工程化、量产化更有可行性。

    任何人工智能算法的落地都必须具备可工程化。一方面是视觉前端的提升带来了运算量的降低;另一方面科研人员的探索可以给技术实现提供更丰富的组合可能。

    同时摩尔定律的继续深化带来芯片可以实时的完成更多复杂的算法,特别是嵌入式芯片可以运行以前高配置电脑甚至服务器才能完成的功能。

    当然硬币的另一面,依然有需要用更好的方法来解决的地方,包括有遮挡的目标物、检测率的继续提升等等。这些都有待摄像头前端技术的继续提升和深度学习算法的嵌入式应用来解决。

    四、视觉ADAS的功能

    接下来我们通过两个简单的例子来介绍车辆识别、车道线识别、交通标志牌识别等功能。

    对车辆识别和车道线识别只是前方碰撞预警和车道偏离预警的第一步,我们还需要综合速度、车辆自身行驶区域、前方车辆状态等信息来进行分析,参照ISO标准来进行报警信息的输出。

    1、车辆识别及跟踪:

    单目视觉ADAS的技术与体验升级之路|雷锋网公开课

    2、车道线识别:

    单目视觉ADAS的技术与体验升级之路|雷锋网公开课

    3、交通标志识别:

    单目视觉ADAS的技术与体验升级之路|雷锋网公开课

    基于前面基本功能和背景的分析,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ADAS技术的深化之路,它需要的是面向AEB(自动制动)、LC(车道中心保持)等。

    单目视觉ADAS的技术与体验升级之路|雷锋网公开课

    五、视觉ADAS的硬件

    视觉ADAS系统其实是一套严谨的光学系统或者相机。

    但是它比普通相机运行的环境更加苛刻,包括振动、颠簸、高温等因素,我们从每一个环节来保证这套系统的一致性和可靠性,特别是图像源环节,比如说镜头标定、焦距控制、畸变系数的补偿,这些都构成产品可量产性的重要因素。

    视觉ADAS系统的内参可靠性同时要结合外部参数的差异性。比如说车辆在平路和坡道时的视觉和测距完全不一样,我们通过对自身镜头的参数和外部目标的视角进行距离矫正,最终达到1个像素以内的误差。

    单目视觉ADAS的技术与体验升级之路|雷锋网公开课

    精准的距离测试是前车碰撞预警乃至AEB的基础。

    目前,基于单目视觉的测距方法集中于两类:

    其一,就是通过光学几何模型(即小孔成像模型)建立测试对象世界坐标与图像像素坐标间的几何关系,结合摄像头内、外参的标定结果,便可以得到与前方车辆或障碍物间的距离;


    其二,就是在通过采集的图像样本,直接回归得到图像像素坐标与车距间的函数关系,这种方法缺少必要的理论支撑,是纯粹的数据拟合方法,因此受限于拟合参数的提取精度,鲁棒性相对较差。

    正因如此,我们采用了光学几何模型进行车距的计算。前面已经说过了,我们采用了严格的摄像头标定方法可以获得精准的内参和外参。

    单目视觉ADAS的技术与体验升级之路|雷锋网公开课

    单目视觉ADAS的技术与体验升级之路|雷锋网公开课

    除此之外,影响测距精度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车辆边缘检测的精度。我们采用了精确的边缘检测和多帧综合检测的算法,可以在不同的光线环境下得到相对精准的用于车距检测的车辆坐标信息。

    单目视觉ADAS的技术与体验升级之路|雷锋网公开课

    尽管如此,由于道路平面的多变特性,动态的距离测试必须考虑外参的动态改变量及图像处理时的随机误差。图像上几个像素的跳变,就可能引起远距离车距测量的较大误差。

    单目视觉ADAS的技术与体验升级之路|雷锋网公开课

    因此,我们在误差来源分析的基础上,力图通过误差修正方法及算法优化方法,从多个层面降低测距误差:

    单目视觉ADAS的技术与体验升级之路|雷锋网公开课

    道路环境的精准重构:

    单目视觉ADAS的技术与体验升级之路|雷锋网公开课

    单目视觉ADAS的技术与体验升级之路|雷锋网公开课

    同时可以保证我们对周边其他参照系的精确重构。在这个模型图像里,我可以看到对道路环境进行了位置重构,对车道线距离、车辆距离、车道线角度以及车高等信息完成了提取,特别是车道线的距离检测可以达到厘米级的误差。

    六、视觉ADAS的算法

    刚才讲到的是前端摄像头,接下来是算法端的核心。我们需要的是对样本进行大量的训练。我们在样本的训练方式上采用了一些创新,包括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图像源同步、自动提取和人工校验相结合等。

    单目视觉ADAS的技术与体验升级之路|雷锋网公开课

    算法的载体是硬件,硬件的选择需要从运算速度、功耗散热和成本三个方面来平衡。

    单目视觉ADAS的技术与体验升级之路|雷锋网公开课

    摄像头、算法及硬件最终需要通过安装来保证设计者的意志得到体现,糟糕的安装会导致前面的工作功亏一篑。在有安装条件的情况下,我们通过专业安装人员进行标定板的安装;同时我们有大量的DIY用户,那么便可以通过精简的内外参和行驶数据总结来给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报警机制。

    我们目前近千台的激活用户经过上百万公里的行驶里程积累,产生了一些比较喜人的数据。

    单目视觉ADAS的技术与体验升级之路|雷锋网公开课

    根据我们的驾驶行为评分系统,某个用户在为我们贡献了2950公里里程的实际数据的同时,他的驾驶得分得到了稳步的提高,充分体现了ADAS系统对用户的驾驶规范性提升价值。

    最后,针对视觉ADAS的发展趋势,程建伟认为将包含以下方面:

    单目视觉ADAS的技术与体验升级之路|雷锋网公开课

    问答环节:

    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新智驾:请问基于摄像头如何得到物体的三维位置?基于slam能重建出运动的车辆吗?

    程:根据摄像头的自身参数,得到目标物体的纵向距离和横向距离,进一步计算出物体的宽度高度信息;可以通过自运动模型得到车辆的纵向和横向运动。

    雷锋网新智驾:能否说一下单目和双目的区别?基于视觉的测距为什么不选双目,会更准吗?

    程:单目更加成熟,并且对性能要求更低,安装角度要求低;双目可以计算图像深度信息,能更准确的测量距离,但是运算要求高,有效距离近。人对距离的感知刷新是在0.1s级别,所以99米和100米之间的误差,实际对人的驾驶判断没有太高意义。单目测距完全符合ADAS的标准。

    雷锋网新智驾:基于光学几何模型测距的方法依赖于物体在路面的假设,如果车辆被遮挡,或者行人下半身被绿化带遮挡,与路面没有交点,那么如何测距?

    程:我们的镜头在标定时会计算FOE值,通过该参数与物体实际宽度值来计算实际距离,计算距离经过多次滤波来消除遮挡的干扰。

    雷锋网新智驾:视觉ADAS技术需要处理的数据量多大? 需要怎么样的硬件资源?

    程:数据处理量看功能以及优化,目前的情况是行人检测大于车辆检测大于车道线检测,目前车辆和车道大概40G FLOPS,如果加上行人,会翻倍。所以硬件的选择一方面是处理器性能,另外是优化性能的均衡。

    雷锋网新智驾:您认为传统视觉算法与新兴CNN、RNN算法相比优劣势在哪里?未来,您更看好哪种?

    程:传统视觉算法优势是目前成熟,计算量小,可以实现嵌入式化,低成本化;劣势是算法的提升后期比较困难;CNN在最近几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更多的是在服务器后台端运行,对于嵌入式化还有一段路要走;未来随着摩尔定律的继续发展,硬件性能的进一步提升,CNN会有比较大的空间在嵌入式应用领域,我们这这块也已经在做一些测试工作,也有一些比较好的结果。

    雷锋网新智驾:极目的单目ADAS方案与Mobileye有什么区别及优势?

    程:Mobileye是单目ADAS的标杆,目前国内外单目的ADAS都是更多的在以他们为目标进行学习。极目做了更多的针对国内的路况适配,同时针对国人做了很多报警机制的优化。同时我们以移动互联网/车联网为载体,在大范围样本获取方面,做了很多UGC的落地工作。

  • 联合腾讯入股Here地图,四维图新的新冒险

    联合腾讯入股Here地图,四维图新的新冒险

    联合腾讯入股Here地图,四维图新的新冒险

    据雷锋网报道,去年8月,宝马、奥迪以及戴勒姆组成的汽车厂商联盟以31亿美元从诺基亚手中收购了Here地图。当时就有业内人士分析,这起收购的动力来源于Here地图在车联网以及无人驾驶领域的价值。

    当时欲参与竞购的潜在买家中,便有腾讯和四维图新的身影,只是最终Here选择了三大主机厂。时过境迁,在高精度地图以及自动驾驶领域积极布局的四维图新,最终还是没有逃脱Here的强大吸引力,联合腾讯入股该图商,可谓夙愿达成。

    雷锋网12月26日消息,四维图新发布公告称,拟与Here International B.V.(Here)、腾讯控股有限公司(腾讯)建立三方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致力于为中国市场开发并提供位置技术与服务,并共同布局面向自动驾驶的高精度地图等业务,提供适用于全球的解决方案。

    需要明确的一点是,腾讯目前是四维图新的第二大股东,同时四维图新也是腾讯地图的基础地图数据提供商。

    另外,四维图新与腾讯,联合国际领先的投资公司GIC,拟共同收购Here 10%股份,奥迪股份公司(AUDI AG)、宝马股份公司(BMW AG)和戴姆勒股份公司(Daimler AG)将相应等额减持Here股份。

    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了解到,四维图新计划与Here在中国成立50/50合资公司:双方计划依托这一合作平台,为中国及全球各行业客户提供位置服务,并将深化业务,展开合作。Here在世界范围内200余个国家提供地图数据与位置服务,基于合资公司平台,Here将利用四维图新在国内各领域的数据与服务支持,把服务正式延伸至中国。

    • 通过合作研发,提升双方在高度自动驾驶(Highly Automated Driving)领域的研发进度,包括提升高精度地图的产品质量、共同针对客户进行测试开发以及众包地图领域等。

    • 四维图新将与Here共同在中国建设并开展Here全球位置服务平台的相关应用及服务。同时,双方共同开发基于面向车联网及物联网的传感器数据的大数据应用。

    • 共同开发车载信息娱乐系统软件解决方案。双方将通过共同开发的方式,探索更新的技术实现方式,加速开发迭代,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优质、可靠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 双方将整合各自的产品和服务资源,利用各自在全球和中国的市场力量,面向全球及中国本地客户,共同推广整合的产品及服务解决方案。

    同样作为图商,四维图新此前便与Here有相关合作,本次股份收购是进一步加深二者间的亲密关系。双方将在包括无人驾驶、高精度地图、位置服务平台、大数据采集和分析、新市场开拓等领域推进全面而深入的合作,包括建立合资公司、合作开发、新产品和市场开拓等方式。

    当然,四维图新的新冒险也同样野心勃勃。

    此次入股帮助四维图新与Here及德国三大车厂从资本层面建立能够提供全球地图数据和位置服务解决方案的战略联盟,有助于四维图新未来在高精度地图、无人驾驶和位置服务等领域提高影响力;并进一步加深四维图新与主要汽车客户的合作伙伴关系,有助于增强竞争优势,增加未来收入。

    总体来说,四维图新希望借入股Here获得高精度地图及自动驾驶方面的技术提升,同时提升国际影响力;而Here则希望借着四维图新的翅膀在中国市场开展相关业务。因为囿于政策壁垒,单打独斗的Here在中国市场难有施展余地。

    当然,目前老牌图商四维图新在自动驾驶领域一直保持神秘感。这一次入股,又能为其新冒险增添多少燃料,只能等时间给出答案。

  • 自动驾驶“淘金热”,2017 年又有哪些变化和挑战?

    自动驾驶“淘金热”,2017 年又有哪些变化和挑战?

    自动驾驶“淘金热”,2017 年又有哪些变化和挑战?

    种种迹象都表明自动驾驶将成为汽车行业的主流。2016 年,Uber 、Lyft 等公司开始进行自动驾驶试点路测;特斯拉发布了 Autopilot 2.0 体验视频;各初创公司相继召开发布会,宣布推出新产品,比如 Lucid Motors 等等;也是在今年 9 月 20 日,美国交通部正式颁布了全球首份自动驾驶政策《自动驾驶汽车联邦政策》(Federal Automated Vehicles Policy),规定新的自动驾驶汽车或技术都应满足 15 个要点的安全评估才能上路。随后,日本也宣布正在加紧对车联网及自动化技术的研发,目标在 2020 年前建立全球领先的智能交通系统。全球多个国家的监管部门逐渐制定法规为自动驾驶技术保驾护航。

    对于 2016 年自动驾驶的热点消息,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都有过详细报道。

    那么,2017 年我们将会看到这个行业有什么变化?它又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呢?

    自动驾驶汽车满街跑?

    2017 年,也许我们会看到首批实现全自动驾驶的汽车在美国各地上路。当然,想要这种场景普及还要等上几十年的时间。不过,在明年,我们起码可以看到一些汽车制造商对自动驾驶汽车进行进一步的路测。据悉,福特和宝马将会在欧洲测试自家品牌的自动驾驶汽车,大众公司推出了智能移动品牌 Moia,重点钻研自动驾驶汽车,而沃尔沃也没闲着,计划要为瑞典哥德堡的市民提供 100 辆自动驾驶的 XC90 多用汽车。

    除了这些汽车制造商,一些大型科技公司也将在明年披露更多自动驾驶的消息。雷锋网了解到,百度已经在国内指定距离的道路上开始提供载客服务,Uber 可能在明年将自动驾驶汽车路测的范围扩展到匹兹堡和旧金山以外的地区,就连已经宣布放弃“造车”的苹果公司也被传会在 2017 年有一些自动驾驶汽车的动作。

    几年前,自动驾驶汽车的消息都被谷歌这一家公司承包了,而自从 2015 年以来,随着越来越多的行业巨头和创业公司入局,自动驾驶淘金热开始吸引到越来越多的注意力,也有更多人开始探索自动驾驶技术的边界和规则。

    “ 2017 年,人们将看到不管是从技术,法律还是社会角度来看,自动驾驶汽车的普及都是可能的。”南卡罗来纳大学教授 Bryant Walker Smith 表示。

    自动驾驶标准,未来将实现 L4?

    想必雷锋网的读者都了解,自动驾驶技术在国际上有一个分级标准,美国交通部选择的是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的基准,从 L1 驾驶支援到 L5 全自动驾驶共 5 个等级。目前的汽车及互联网厂商在自动驾驶技术方面大都集中在第 2 或第 3 级,而在今年十月,特斯拉发布会上,马斯克宣称特斯拉将直接从第 3 级跳到第 5 级。

    汽车实现完全自动驾驶的水平,不需要人为干预——这是行业未来十年的目标。事实上,一些汽车公司已经要在明年开始向这一目标迈进。比如福特汽车公司预计在未来五年内拥有 L4 标准的自动驾驶汽车,特斯拉也宣布配备最新系统的全自动驾驶汽车要于 2017 年上路。此外, 像 Waymo(谷歌刚刚分离出的自动驾驶汽车公司,雷锋网进行过系列报道)和 Uber 这样的技术公司虽然表示不会直接造车,但是也会开发自动驾驶软件,向实现全自动驾驶努力。

    操作系统是最大的惊喜

    汽车制造商和科技巨头们正在为实现全自动驾驶所需的技术、法规等等付出努力,以便让大多数人的双手可以从方向盘上解放出来。

    从技术角度来看,这个梦想的大门已经被敲响。据了解,自动驾驶车辆所需传感器的价格已经大幅下跌,用来构建汽车周围环境 3D 图像的激光雷达价格也大大降低。雷达正变得越来越小,也越来越便宜。

    此外,新的技术已经蓄积待发。以色列初创公司 Oryx Vision 正在致力于研发“连续光学雷达”,该系统使用太赫兹红外激光器和灵巧的微型天线扫描前方道路,不会受到阳光或雾的遮挡,效果比激光雷达还要好。Oryx Vision 计划在 2017 年年底前在单一芯片上制造一个演示单元,包含有数以千计的微小纳米天线,最重要的是,它的单价仅为几美元。

    此外,传感器数据的处理能力和计算能力也变得更加容易了。 Nvidia 已经在提供现成的 Drive PX 2 自动驾驶计算平台,或许未来该平台还将搭载在特斯拉等自动驾驶汽车之上。当然,它也面临着来自 Bosch 和 Delphi 等供应商的竞争。

    在 2017 年,最大的惊喜或许是汽车的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不仅可以用在自动驾驶实验汽车上,还能给大规模生产自动驾驶车队提供必要的动力。前不久,刚从谷歌分离出来的 Waymo 就宣布和 Fiat Chrysler 达成了合作协议,2017 年要用 100 辆 Pacifica 面包车提供拼车服务,雷锋网也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报道。

    苹果公司最近向美国 NHTSA 提出了一个建议:各家公司应该共享撞车事故的数据。Comma.ai 公司创始人 George Hotz 也发布了车道保持辅助系统和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的开源软件和硬件。他相信 Comma.ai 软件可以成为“ 自动驾驶汽车的 Android ”。

    此外,Udacity 是一家为高科技项目提供快速资格认证的在线教育机构,据了解,它已经向自动驾驶领域的新手发布了 238 GB 的数据。 Udacity 自动驾驶计划负责人 Oliver Cameron 表示,“未来,我们会有越来越多开源的自动驾驶汽车技术和开放的驾驶数据集。”

    5G,车联网的普及?

    4G 时代下载一部 2GB 大小的高清电影需要 5.3 分钟,而在 5G 时代,这一数字将缩减至 6.4 秒,甚至更快。伴随着 5G 技术的发展,人类有可能进入万物互联的超级连接时代,甚至有人将 5G 比作超级“传送门”。

    而在 2016 年,自动驾驶行业内建立了多个合作伙伴关系。据雷锋网了解,宝马、奥迪、戴姆勒与电信公司爱立信、华为、英特尔、诺基亚、高通等等组成了 5G 汽车联盟(5GAA),以满足人们对移动互联、道路安全和通行效率的需求。同样是今年,科技巨头三星电子斥资 80 亿美元收购哈曼国际公司,以促进 5G 的推出。

    明年,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合作、收购事件的初步成果。

    法律监管,是保障还是束缚?

    今年,NHTSA 首次发布了 15 条自动驾驶法规,为技术保驾护航。然而,这里也出现了监管机构与科技公司出现分歧的问题。比如最近,Uber 在加州测试自动驾驶汽车,就遭到了加州政府的阻挠。交通部门表示,Uber 并没有获得许可证,要求其停止路测。而 Uber 之前一直宣称自己并不需要获得许可,因为自家汽车是“半自动驾驶”。目前,Uber 已经暂停了加州地区的路测。

    在法律监管方面,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处在摸索和观望阶段。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内华达州表示,将在 2017 年出台一个惩罚规定,一旦有人违反现有法律就会遭到惩罚。此外,加利福尼亚州也将进一步推出公共运营规则。

    2016 年马上就要结束,种种迹象都在向人们彰显自动驾驶技术的可行性。它拥有超过几十亿美元的潜在市场,也将会变得越来越亲民。 但是在 2017 年,自动驾驶的普及和商业化道路的艰苦进程也将开始。 公众对自主驾驶汽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仍然感到忧心, 真正意义上的高清晰地图也才刚刚起步……为了扩大自动驾驶汽车的疆域,各位入局者还有一场硬仗要打。

    Via backchannelautonews

    相关文章:

    Lucid Motors 首款电动汽车 Air 发布,对标特斯拉 Model S

    实现完全无人化之前,算法改进还能走多远?——深度测试特斯拉8.0固件更新

    技术向左,现实向右,特斯拉在中国这一年经历了什么 | 2016 影响因子

    雷锋网版权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

  • 最早上路的无人驾驶,这家公司的自动化农机已经跑在田间

    最早上路的无人驾驶,这家公司的自动化农机已经跑在田间

    无人驾驶的真正落地还需要一段时间,复杂的交通环境、自然环境以及与此对应的技术的发展都是其中的原因。环境感知、路线规划,还有车辆本身的意图决策,比如什么时候转弯、什么车距合适、什么时候超车等等,这些都是无人驾驶投入交通需要考虑的问题。

    但是,如果把无人驾驶系统应用在大型的农业机械上,问题就会简单一些。

    博创联动就在做这样的事情。他们是车联网设备和软件服务提供商,机器人团队背景,在做车联网大数据的应用和车辆智能控制信息系统,目前主要应用在农业机械和新能源汽车上。从工程车辆到农业机械,发展历时12年时间,这个过程中,他们得到了雅瑞资本、赛航基金的资本助力和指导。

    在雅瑞资本组织的“CEO学堂”活动期间,雷锋网编辑和博创联动的创始人陶伟聊了聊。以下内容略有删减——

    最早上路的无人驾驶,这家公司的自动化农机已经跑在田间

    “仿制国外高端的机器人智能控制和远程信息技术,把它应用到大型农机械上去”

    雷锋网:给我们介绍下你们的应用方向?

    陶伟:我们有两大方向,新能源汽车和农业机械。

    新能源汽车的车联网,主要是面向新能源车辆,提供车联网的信息终端和远程的后台的信息服务,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帮助车辆的生产企业,对车辆的信息进行一个远程的采集,一旦车身出现故障的时候,能够给车做快速维修、远程故障诊断、保养维护。

    最早上路的无人驾驶,这家公司的自动化农机已经跑在田间

    目前应用到的车辆在10万台左右的规模。

    这个数据意味着什么?新能源汽车去年是34万台,今年可能还会多一点,在60-70万台的量级,我们还是有一定的比例。

    第二块是我们给农业机械做的智能化和信息化,目标是未来把农业机械变成智能联网的大型机械,农业机械本身很像机器人,尤其是现在高端产品,它会涉及到数据采集、远程控制,包括本地智能化的操控。

    如果说,以前的老式农业机械,它是有很多的操纵杆、散的仪表,但是现在新型的机器已经是一个全部数字化设备,按一个按键就可以让它实现组合动作,甚至一个车辆的自动驾驶,人坐在车上设定一下就可以。

    这个智能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实际上国外大型农业机械,像美国的约翰迪尔已经是我刚才说的这种状态。包括自动驾驶、远程信息监控、车辆整车高度智能化的控制,甚至多个机器协调控制的产品,都已经达到了。

    另外,原来其实是小片的农田,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土地是连成片的,于是大型农田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大型的农机具就开始慢慢地进到这个市场,获得越来越多的市场认可。

    我们的目标其实就是在国内的农用机械上,仿制国外高端的机器人智能控制和远程信息技术,把它应用到大型农业机械上去。

    雷锋网:和国内外已经成熟的同类公司相比,你们的核心竞争力在哪?

    陶伟:其实目前国内做的企业还较少。国内在农业机械领域做的企业有江苏天泽信息这类企业,在智能化这块,还有像株洲嘉成、贵阳永清等。

    未来的机器应该是集智能化、信息化一体的,每台机器既可实现本地高度智能控制,又能远程进行联网,所以它本身是智能化+信息化处理的。但既要做好这两个,又具有大批量配套的企业,我们有资质和既往的经验积累。

    为什么这么说?

    早期我们是做工程车辆,包括军车,做了12年的时间。后来由于市场的方向调整,我们又进入到农业机械的领域,农业机械现在还处于刚刚开始智能化、信息化的过程。像福田雷沃、五征、洛阳一拖等这类前10大品牌里有8家是我们的客户,我们在这个领域里还是具有一些技术和份额领先的优势。

    把智能化和信息化结合起来,其实能够实现很多高端的应用,比如自动驾驶的控制。这其实是本地车身自动控制加上远程的高精度定位,一个自动控制方向的解决方案,就是一个把信息化、智能化融合起来的很好的应用。

    “比较典型的应用,是和保险、金融结合起来”

    雷锋网:从做军车到农机,从高端走向低端,这算是一个降维的过程。在具体实现的过程中都遇到过什么问题,比如地理环境是不一样的,技术上都是怎么解决的?

    陶伟:是这样的。

    我们发现不管是农业机械、电动的车辆也好,这都是一个比较新型的市场,引导客户接受其实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举个例子,做一个设备放在农用机械上,一开始我们想做车身的数据终端,像汽车一样,为了节约成本,不想在本地加一个显示装置,让客户用手机连到后台看一下本车的数据,比如说一些作业的时长、面积、位置等,这些用手机看其实是很简单的。但后来发现,用户基本上不太会实现这种应用的场景,很多客户拿着黑白机,也不太会操作。

    所以,后来我们在本地装了一个小显示屏,让客户直观地看到他所关心的数据,最后客户才会认可这套系统的价值,并愿意付费购买。

    最早上路的无人驾驶,这家公司的自动化农机已经跑在田间

    在这个过程当中,因为人群的不同,导致我们可能在具体的行业里,还有一些各自应用上的特点。

    再者,地理环境不一样,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其实是我们的优势。原来做传统的车联网, 现在面向高端农用机械工程车辆,对设备可靠性、安全性都要求很高,因为设备一旦跑起来后,大概每10秒钟就会有1条数据上传。所以,几十万台车在外面跑的时候,系统的负载压力、可靠性要求特别高,我们有一个40人的软件技术团队来专门负责整个平台大数据架构的设计。

    我们做的这些行业属于高端制造的一些行业,目前国内市场,比如新能源受政策变化影响比较大。另外,农业机械怎么能够尽快得到用户高程度的认可和接受,能够快速推进这个事情,其实是比较有挑战的。有好的技术、产品,应该怎么能够更好地和客户的需求深入匹配起来、快速利用一些引导性的政策支持,往前走,这是很重要的。

    雷锋网:40人的软件技术团队专门来负责平台的大数据,还是很看重大数据的,这些数据会有哪些应用呢?

    陶伟:就像前面说的,车身的数据采集时时刻刻都会有大量的数据进来,也是我们很重要的数据来源。现在也有其他企业在和我们洽谈,希望能够买我们的数据,或者合作开发。

    其实采集数据的技术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后端的数据怎么去处理、分析,肯定是需要大数据平台来做,原来我们的软件只是为了配合卖硬件,现在要提炼软件价值,去挖掘其中数据的使用。

    最早上路的无人驾驶,这家公司的自动化农机已经跑在田间

    (博创的Homer3、Homer3B/3E远程智能监控终端设备)

    软硬件一体化的模式可以保持企业规模和利润快速增长,同时积累足够多的车辆大数据,并充分利用后台挖掘数据的价值。这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把数据可靠地采集进来,然后进行分类存储,进行一些简单的统计应用,下一步是如何批量应用。

    比较典型的,是和保险、金融结合起来。比如说装备了我们器械的客户,假如银行要和他进行相关的金融服务、资金贷款,资金风险的担忧就会少一些,因为我们的后台能看大片每台车的作业情况、挣了多少钱,有一个初步的用户画像。

    类似的,比如说我们的客户使用车的频次比较高,就意味着他作业就比较多,相对应的还款能力会强一些。

    | 北斗+GPS高精度定位

    雷锋网:除了大数据,能够在产品上体现的的核心技术还有哪些?

    陶伟:除了以上提到的大数据,还有我们产品本身的硬件设计。

    我们早期是北航的团队,在硬件电子可靠性设计、产品设计这方面还是有很强的优势。

    可靠性怎么说呢?举个例子,所有的显示屏、控制器,其实是可以达到军用等级标准的。因为工程车辆、农业机械都是属于比较严苛的环境,不管是在振动冲击、使用的温度环境,都需要有很好的定制化设计。

    (雷锋网:在很恶劣的环境下,像雷雨天气,怎么保证车能够稳定使用不受影响?)

    因为这个全车要做电器可靠性的设置,包括我们每台产品出厂之前都会经过严格的高低温检测实验,才能够可靠地出厂。

    从设计的角度来讲,因为车身电压波动范围很大,它会有一些冲击,电源瞬间电压跳变。包括整个振动的条件下,它要达到军方反复的高强度振动的标准。

    另外在设备本身,它会有一些电源的保护,全车的端口,一旦被高压电击进来,它会有效地通过接口的保护,主板不受损坏。

    (雷锋网:怎么进行保护的呢?)

    因为芯片本身有防护功能,比如在某一个外围端口,一旦被烧掉以后,芯片可以保护内部的核心器件不受影响,其实还是从可靠性设计方面,增加一些电源保护器件来做这个事情。

    另一个方面,因为我们对精度要求特别高,所以靠的是高精度定位的技术,不是靠激光雷达或者图像识别来实现。因为汽车跑得比较快,只能靠外界的检测来实现车身的自动驾驶,对于农机来讲,速度慢,加上对精度要求比较高,采用的是北斗+GPS。对某一台车可以定位到1厘米以内,控制这台车,每行使100米,水平的正负误差大概是2.5公分左右。

    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你们目前在烧钱还是在赚钱?

    陶伟:

    从我们目前的阶段来讲,其实还是处在一个正向赚钱的状态。之前我们一直是赚钱的,后面因为转向大数据新业务方向,软件团队增加的人比较多,现在是一个软件加硬件的公司。这两年投入比较大,基本上处在一个盈亏平衡的状态。

    | 写在后面

    相较于目前大多数互联网科技公司以及创业团队将目光聚焦在城市汽车的无人驾驶上,这支北航团队另辟蹊径,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路。显然不能说城市汽车无人驾驶已经属于红海,但是北航团队选择了一片更加宽广的蓝海——农业机械无人驾驶,而且现在做得还不错。

    当然,对于大数据的挖掘与应用依然有更多可能性,而这考验的便是整个团队所具备的技术能力。时间会给出更合适的答案。

  • 除了路测、拆分、买买买,今年无人驾驶领域还发生了什么? | 2016 影响因子

    除了路测、拆分、买买买,今年无人驾驶领域还发生了什么? | 2016 影响因子

    除了路测、拆分、买买买,今年无人驾驶领域还发生了什么? | 2016 影响因子

    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按:2016 年即将结束。当我们回望这一年,无论艰难还是幸运,这年仿佛过得飞快。「2016 影响因子」是雷锋网在高速运转的科技行当里,在不断发生和被人忘记的事件中,试图在各个领域筛选出那些我们认为可能对当下和未来产生深远影响的因素,是 2016 年值得记录的人、事、公司和技术。

    这一年,国内外更多的无人车开始上路:有些公司为乘客提供无人车试乘体验,有些公司在欧洲、日本和迪拜开始了无人驾驶巴士试运营。

    除了路测、拆分、买买买,今年无人驾驶领域还发生了什么? | 2016 影响因子

    这一年,汽车厂商、互联网巨头、零部件供应商和自动驾驶技术公司之间组团与结盟,收购与投资,一场跨界之间的交流比以往更多了。到今年为止,已经有 20 家公司宣布将在 2021 年前后推出自动驾驶汽车。

    这一年,被传了造车数年之久的苹果公司,被媒体报道已经悄悄将重心转向自动驾驶系统的研发上;研发了近 8 年的谷歌重新审视无人驾驶商业化场景,拆分无人车业务,成立独立公司 Waymo;而「硅谷范」十足的福特汽车,宣布要在 2021 年推出没有刹车踏板、没有方向盘(符合 SAE Level 4 标准)的量产无人驾驶汽车。

    这一年,更多的自动驾驶技术公司先后成立,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人才以及资本涌向这个行业。针对当下自动驾驶人才的供不应求,前谷歌无人驾驶负责人 Sebastian Thrun 创办的教育公司 Udacity,甚至专门开办了针对无人驾驶的课程,希望为这个行业输送更多优秀技术人才。

    这一年,曾经占据先发优势的谷歌无人车团队,流失了大量人才。据统计,今年从谷歌无人车团队出走多达 14 位核心人才。部分从中出走的成员也创办了无人驾驶相关公司。

    这一年,还有更多的群体和个人,做出了足以影响无人驾驶未来发展的选择……

    为什么无人驾驶在今年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乐视汽车智能驾驶副总裁倪凯在一次演讲中回答了这一问题:这与人工智能分不开,其中很大一个原因是深度学习的出现,极大提高了包括图像识别、图像理解、语音识别等各个使用问题解决的成功率。而人工智能的发展反过来促进了自动驾驶的提高。

    「智能驾驶现在成了一个大的风口,大批人涌入,这些是我没想到的。」在今年 5 月,一位无人驾驶从业者告诉雷锋网。在他看来,无人驾驶在国内至少要三四年之后才能热起来。但实际上来得比预期要早。

    我们整理了今年智能驾驶领域值得关注的十大事件。在无人驾驶的浪潮下,它们上过头条,刷屏过朋友圈,我们也有幸见证到这样一个时刻:在无人驾驶商业化的过程中,这些参与者们是如何克服一个又一个难题,最终将技术成果一步一步带到大众眼前的。

    1.激光雷达

    除了路测、拆分、买买买,今年无人驾驶领域还发生了什么? | 2016 影响因子

    依靠 10 年前在美国 DARPA 无人车挑战赛建立起来的影响力,Velodyne 在自动驾驶领域抢得先机。

    今年 8 月,福特汽车联合百度 1.5 亿美元的价格共同投资这家激光雷达厂商。据雷锋网了解的信息,Velodyne 已经同 10 家高科技企业和 9 家汽车厂商开展合作,共同推进 19 项自动驾驶汽车项目。其现有的 3 款产品(64 线、32 线、16 线)将会在 2019 年进行产品迭代。

    其他激光雷达厂商也没闲着。国内,北科天绘、速腾聚创、禾赛科技以及傲视智绘等初创公司也推出各自产品。国外,汽车零部件供应巨头采埃孚宣布收购位激光雷达公司 Ibeo40% 的股权;Quanergy Systems 在 B 轮融资中获得 9000 万美元; Innoviz 在今年 8 月宣布完成 900 万美元 A 轮融资;英飞凌在今年 10 月收购位于荷兰的半导体公司 Innoluce 准备开发激光雷达芯片……

    与此同时,一场激光雷达的价格战悄然打响。包括 Quanergy、 Innoluce 和 Innoviz 在内的许多固态激光雷达制造商正在研发低于 100 美元的产品。Osram 近期宣布,最早在 2018年,他们可以向市场上投放出 50 美元以下的固态激光雷达。

    据 Lux Research 报告,到 2030 年,激光雷达将在自动驾驶领域收获近亿美元的商业机会。

    大公司如谷歌、宝马、奔驰、奥迪和沃尔沃,汽车供应商如博世、德尔福、大陆和先锋;初创企业如 Cruise Automation,NuTonomy 等,都在其自动驾驶系统中使用激光雷达。激光雷达,自动驾驶最重要的传感器之一,撑起了自动驾驶的半壁江山。

    2.英伟达

    除了路测、拆分、买买买,今年无人驾驶领域还发生了什么? | 2016 影响因子

    在今年 1 月的 CES 上,英伟达的主题聚焦在「深度学习与自动驾驶」上。英伟达 CEO 黄仁勋在 CES 第一场 Keynote 上介绍了 Drive PX2——通过深度学习算法,让汽车感知识别周围环境,进而自动驾驶。

    在汽车领域,全球共有 50 多家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在使用或测试英伟达的 Drive PX 平台。例如现在公开的消息,沃尔沃计划明年在瑞典进行公开自动驾驶测试的 XC90 SUV 搭载的就是 Drive PX 2 平台。在美国 IHS 公司发布的关于「人工智能」的调研报告中:预计到 2025 年,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打造的相关系统的新车配售率会从 2015 年的 8% 增加至 2025 年的 109%。

    今年 9 月在北京举办的 GTC(英伟达技术峰会)上,黄仁勋对外界强调:「我们不再是一个半导体公司,而是一个 AI Computing Company。」

    目前,英伟达在 GPU 市场拥有 70% 以上的份额,几乎每家人工智能(包括无人驾驶在内)公司都会使用 GPU 用于深度学习的训练。英伟达还不断向新兴市场扩张,这让这家「人工智能计算公司」的股价一路飙升。在过去 12 个月,英伟达股价上涨了近 200%,其市值高达 500 亿美元。彭博社对英伟达今年的表现评价为:「Nvidia has a very good 2016。」

    地平线机器人创始人余凯认为英伟达如此高速成长,是「Technology Enabled Business 顺势崛起的一个典型案例。」

    3.英特尔

    除了路测、拆分、买买买,今年无人驾驶领域还发生了什么? | 2016 影响因子

    在错失移动市场之后,芯片巨头英特尔并未气馁,现在它要积极拥抱自动驾驶市场。

    今年11 月,英特尔宣布成立自动驾驶汽车事业部 ADG。 而在此之前的一个月,英特尔斥资 2.5 亿美元,通过英特尔资本(Intel Capital)押注自动驾驶技术。

    除了投资,英特尔也在积极「组队」:与德国汽车厂商宝马和 Mobileye 携手,准备在 2021 年推出一款自动驾驶汽车;与汽车零配件供应商德尔福 、 Mobileye 共同打造传感器组件和自动驾驶软件。

    有业内人士并不看好英特尔进军自动驾驶领域,因为这家公司在汽车相关产品上表现非常一般,也找不到太多成功案例。但也有不同看法:英特尔未来可能会在车联网、自动驾驶基础设施,搭建高性能云服务平台等领域发力。

    据 Gartner 的数据,汽车半导体业务在 2015 年产生的收入将近 300 亿美元。Gartner 集团分析师表示,英特尔寻求进入汽车领域,因为汽车对处理能力的需求将会激增。

    自动驾驶车辆需要雷达来检测障碍物,摄像头识别行人和交通灯的颜色,高精地图确定车辆精确位置,超级计算机则快速处理所有信息——而专用芯片是使自动驾驶汽车成为现实的基本技术之一。

    4.特斯拉 Autopilot

    除了路测、拆分、买买买,今年无人驾驶领域还发生了什么? | 2016 影响因子

    去年 10 月,特斯拉通过 OTA 更新 Autopilot 7.0 版本,可以实现半自动驾驶。这原本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到了今年却不小心玩砸了:5 月,美国一名特斯拉车主在使用特斯拉 Autopilot 功能时发生事故死亡;9 月,央视《法治在线》栏目曝光,中国出现首例在使用特斯拉过程中遭遇车祸致死事故。

    一时间,外界对特斯拉的质疑声甚嚣尘上,认为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策略是「技术路线上的激进策略掩盖的安全隐患最终引发悲剧发生。」也有人认为,出人命就说明程序存在漏洞,不应该拿消费者做试验。

    这也导致随后 Mobileye 与特斯拉的「分手」。Mobileye 的董事长 Amnon Shashua 表示,因为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功能「超过了安全的底线」,因此终止了双方的合作。

    但特斯拉并没有被这些「声音」干扰,而是在系统上做了更多改进:通过 OTA 升级 Autopilot 8.0 以及在硬件架构上更新自动驾驶配置(Autopilot 2.0)。特斯拉还计划在 2017 年底演示从洛杉矶到纽约的全自动驾驶功能。

    5.福特「2021 无人驾驶汽车战略规划」

    除了路测、拆分、买买买,今年无人驾驶领域还发生了什么? | 2016 影响因子

    在今年的 CES 上,福特汽车明确表示会继续加大对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力度,将旗下的自动驾驶测试车队伍扩大,增加至 30 辆。7 个月之后,这家百年汽车公司对外公布了「2021 无人驾驶汽车战略规划」:在 2021 年,福特将推出符合 SAE Level 4 标准的量产无人驾驶汽车,没有刹车踏板,没有方向盘,司机的存在成了备选项。

    福特的目标看起来相当激进,也是第一家宣布打造符合无人驾驶需求的汽车厂商。同时,福特也正拓展在硅谷的业务,自 2015 年 1 月正式揭幕以来,福特在 Palo Alto 研究与创新中心已成为这一地区最大的整车制造企业研究基地之一。

    很明显,在无人驾驶进程中,福特希望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6.百度无人驾驶

    除了路测、拆分、买买买,今年无人驾驶领域还发生了什么? | 2016 影响因子

    2013 年初百度无人车立项,短短 3 年进展迅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这家公司「最早使用 GPU、FPGA 做人工智能与深度学习算法。」

    今年,百度找到了两个战友:Velodyne 和英伟达。前者向百度提供激光雷达;后者与百度联合开发从云到车端到端的自动驾驶汽车平台。与两者的合作,很大程度上增强了百度在无人驾驶汽车领域的技术实力。

    与此同时,百度在给搭载自动驾驶的奇瑞 EQ 考驾照(已通过一个科目),希望到无人车第三年商用时能将五科全部考完。百度的目标是希望研发一套集软硬件为一体的无人驾驶系统,系统在量产后价格将控制在 3 万人民币以内(5 年后)。

    就在前两天,有消息透露百度将对无人车业务进行拆分,明年将正式实施,但很快百度否认了这一消息。

    7.Uber 与 nuTonomy 开始无人车试运营

    除了路测、拆分、买买买,今年无人驾驶领域还发生了什么? | 2016 影响因子

    今年 8 月,Uber 向外界公布三个重大消息:Uber 无人驾驶车队亮相匹兹堡,用户可以随机享受这项打车服务;与沃尔沃达成合作,双方共同投资 3 亿美元开发自动驾驶汽车,预计 2021 年上路;收购无人驾驶技术公司 Otto。

    这是 Uber 自 2015 年宣布进军无人驾驶领域以来的最新进展。业内人士分析,Uber 想利用自动驾驶汽车让打车既便宜又方便,以此让人们彻底打消拥有汽车的念头。

    除了路测、拆分、买买买,今年无人驾驶领域还发生了什么? | 2016 影响因子

    另一家新加坡无人车初创公司 nuTonomy 在无人驾驶领域创造了一个新的记录——世界上首辆公开测试的无人驾驶出租车。这家公司在新加坡向普通民众开放测试无人驾驶出租车,民众可以方便的通过智能手机在线预约。

    nuTonomy 计划到 2018 年组建一支覆盖整个新加坡的无人驾驶车队,而最终自动驾驶出租车的普及会有望将新加坡的汽车保有量由现在的 90 万辆减少到 30 万辆。

    8.谷歌分拆无人车业务,成立新公司 Waymo

    除了路测、拆分、买买买,今年无人驾驶领域还发生了什么? | 2016 影响因子

    从特斯拉、Uber 到汽车厂商,在无人驾驶技术上都落后于谷歌,但在今年却有被赶超的迹象。起步早的谷歌无人驾驶逐渐丧失了先发优势,虽拥有雄厚技术实力和经验积累,但缺席了无人驾驶许多重要时刻。

    与此同时,最早参与无人车项目的高管基本都离开了谷歌。

    12 月 14 日,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宣布谷歌无人驾驶项目将作为公司内部一个名为「Waymo」的独立个体存在——这意味着,此前目隶属于 Google X 实验室的谷歌无人驾驶团队成为历史,一个名为「Waymo」的新公司走上台前。

    也许谷歌开始意识到,自动驾驶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自动驾驶技术如何实现商业化」被加速提上日程。

    9.苹果研发自动驾驶系统

    除了路测、拆分、买买买,今年无人驾驶领域还发生了什么? | 2016 影响因子

    从今年开始,越来越多的消息指向苹果已经不准备自己真正打造一辆车,而是将重心转移到和汽车密切相关的自动驾驶领域。

    在给美国国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 )一封信件上,苹果首次公开承认自己在进行自动驾驶汽车的研发。

    有人曾经算过这么一笔账,苹果公司市值 6200 多亿美金,比世界上营业额最大的前 8 大汽车公司市值之和还大。而且手持 2300 多亿美金的现金储备,也是全球前 8 大汽车公司手中现金储备之和。此前苹果也从汽车公司挖来不少成员,「泰坦计划」项目团队成员达数百人之多。

    因此有业内人士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既有钱又有团队的苹果为什么造不了汽车?

    10.无人驾驶政策

    除了路测、拆分、买买买,今年无人驾驶领域还发生了什么? | 2016 影响因子

    与自动驾驶同步发展的,是开放的政策。

    在美国加州,由于对创新的宽容,目前已有 20 家公司拿到了无人驾驶上路牌照。今年 9 月,百度无人车获得第 15 张牌照。王劲在回答拿到这一牌照的意义时,告诉雷锋网:让无人车走向生活,百度需要借助外部条件,进行更大胆的测试,才能更快达到安全标准。而加州友好的无人车环境可以测试和推动百度无人车的发展。

    在密歇根州,密歇根州州长最近也通过一个对无人车友好的法案:允许无人驾驶汽车在公共道路上行驶,甚至允许无人车可以没有实体的方向盘和刹车、以及无需司机坐在驾驶舱里。

    在宾夕法尼亚州,Uber 已经在匹兹堡建立了一个无人车研发中心,这里的地方政府在今年上半年就已支持 Uber 无人车上路行驶。

    在国内,虽然还不能在公开道路上进行无人驾驶测试,但相关自动驾驶测试基地也将相继落成。如今年 6 月正式开园的上海汽车城无人驾驶汽车测试基地、百度与芜湖市政府打造的「全无人驾驶汽车运营区域」,以及最近在湖北武汉落成的自动驾驶示范区,等等。在今后,类似这样的测试基地或示范区还将继续在国内出现。

    从过去到现在,汽车一直是最重要的产业之一。而在未来,无人驾驶汽车或许将成为各地争夺的新兴产业。

    PS:今年无人驾驶领域的哪些事件让你印象深刻?欢迎留言写出你心中的 2016 年无人驾驶十大事件。

  • 预告:如何安全地使用自动驾驶功能? | 硬创公开课

    预告:如何安全地使用自动驾驶功能? | 硬创公开课

    预告:如何安全地使用自动驾驶功能? | 硬创公开课

    自今年以来,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发生了几起致命事故。通过业内人士分析,至少暴露两个问题:一方面,当前自动驾驶系统的传感器还存在缺陷;另一方面,人们对于自动驾驶功能的预期过高,在使用该功能时放松警惕。

    在本期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硬创公开课上,我们邀请到的嘉宾是 360 智能网联汽车安全实验室负责人刘健皓,他是全球首例破解特斯拉汽车贡献者,也是特斯拉自动驾驶安全主要研究者。

    此次公开课上,他将为我们带来 360 智能网联汽车安全实验室近一年来对特斯拉自动驾驶安全方面的研究案例和成果。本次公开课包含以下内容:

    • 自动驾驶与辅助驾驶的区别;

    • 特斯拉 Autopilot 系统的特点;

    • 如何安全使用辅助驾驶/自动驾驶功能?

    嘉宾介绍

    预告:如何安全地使用自动驾驶功能? | 硬创公开课

    刘健皓,360智能网联汽车安全实验室负责人,主要负责物联网、车联网等方向的安全研究工作。

    全球首例破解特斯拉汽车贡献者,特斯拉自动驾驶安全主要研究者;破解比亚迪汽车实现遥控驾驶的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多家整车企业车联网信息安全测评工作;在国际安全会议DEFCON /ISC /Syscan360发表过重要研究成果,参与制定汽车学会内的信息安全标准,制定中国制造2025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技术路线图。具备多年安全服务、安全评估、渗透测试从业经验,受聘于多家信息安全机构的安全专家。

    活动详情

    主题:如何安全地使用辅助驾驶/自动驾驶功能

    嘉宾:360智能网联汽车安全实验室负责人刘健皓

    时间:12 月 27 日(周二)下午 15:00

    报名方式

    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或在微信手动添加「新智驾」,关注「新智驾」公众号后,在「新智驾」菜单里点击「公开课」添加管理员,通报姓名、公司(学校)、职位(学位)、联系方式,并分享海报到朋友圈、截图发给管理员,审核通过后即可进群。

    预告:如何安全地使用自动驾驶功能? | 硬创公开课

  • 承认造车背后,中兴都藏着哪些底牌?

    承认造车背后,中兴都藏着哪些底牌?

    承认造车背后,中兴都藏着哪些底牌?

    严格意义上讲,雷锋网认为国内目前正经历的“跨界造车运动”已数第二波。因为第一波早在2003年便开始了,只不过在后来的时光中,逐渐都消失了踪影。如家电行业的美的和奥克斯,就曾投入巨资发展新能源汽车,又如波导这样的手机厂商也曾造过汽车,只不过都已夭折或是变卖。

    将视线拉回当下,互联网造车运动蓬勃兴起,乐视、蔚来、车和家……跨界造车又燃起火焰,格力董明珠的造车故事以“自掏腰包”告终。

    造车,并非易事,资本、技术、生产资质都是壁垒。连乐视这样的超级融资专家目前也正面临着资金链问题;而要跨越技术、资质壁垒,新兴车企选择与老牌车企合作。

    如果要从中找到成功的案例,目前来看,只有当年一手创办了创维的黄宏生转型很成功。目前,他手中的南京金龙客车运转良好,2015年纯电动客车产量仅次于宇通客车。但在雷锋网看来,这并不是创维的胜利,而是黄宏生个人的胜利。

    有理由悲观,但是什么也阻止不了前赴后继者,毅然决然走上造车之路。

    中兴便是如此。

    让人乐观的是,中兴造车,这一次准备充分。在各种流言蜚语不断传出之后,这家总部位于深圳、创立于1985年的通讯设备公司,最终承认“造车”,并将目标定在“五年做到商用车前五”。

    为此他们开始了广泛布局。

    曾执掌中兴30余年的前董事长侯为贵便是中兴造车计划的支持者。2015年,出于技术合作或并购目的,侯为贵曾带队考察了许多车厂。经过多次筛选,侯为贵为收购车厂划定了大致范围,广通客车便在标的之列。他曾表示,“智能汽车是中兴通讯推动的第二个重点产业”。

    那一年,继任者史立荣也积极与总部同在深圳的车企比亚迪展开合作,在遥控智能开锁、远程启动车内空调及远程驾驶、智能语音导航等高智能化应用方面展开合作,同时,在无线充电、车联网等诸多领域携手深耕。

    最终在今年7月,老董事长侯为贵夙愿达成,中兴通讯收购珠海广通客车70%股份(金额据传数亿元),实际控制了这家公司。中兴智能汽车有限公司也顺势成立,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围绕新能源汽车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车联网应用、大数据、自动驾驶、云计算中心的系统研发与建设运营。

    其实广通客车的创始人罗治辉此前还创立了广通汽车,这家汽车公司后来被董明珠和王健林看好的珠海银隆新能源收购,银隆也因此收获车辆生产资质。

    事实上,中兴选择并购广通客车主要是看好它的技术实力。广通客车年收入10亿元左右,每年约售出1000多台客车,有豪华大巴、双层巴士、12米旅游大巴及城际巴士、全铝车身公交等多款自主研发制造的车型。

    “广通客车还是不错的,之前也都是走高端路线,接到很多海外的订单。未来汽车品牌还是会以中兴通讯为主,广通品牌也会继续。”熟悉此事的中兴智能汽车相关人士表示。

    在技术以及生产资质储备完毕后,中兴智能汽车也已经启动了基地建设规划。今年11月,中兴智能汽车制造及研发基地项目在广东珠海金湾区定家湾工业园区奠基。该基地共占地约1200亩,总投资146亿元。项目完成后,可实现年产新能源客车整车2万辆、专用车1万辆的生产能力,并计划生产新能源乘用车。同时拓展海外市场。

    这个预计产值可达1000亿元的项目,接近实现“再造一个中兴通讯”的目标。

    中兴开始在造车领域加大声量,与近来一直引人关注的董明珠造车事件有关,“之前格力投资银隆,不成功后董明珠自己投资银隆,乐视之前也在造车,应该说大家都看到这种趋势,中兴的领导层也是看到这种趋势,希望这一领域能找到机会。”接近此事的人士称。

    当然,中兴目前所涉足的新能源客车领域,一直都有政府的稳定订单。12月7日,中兴通讯旗下子公司中兴智能汽车有限公司、中兴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联合中标深圳西部公交项目,将为深圳西部公共汽车有限公司提供204台8米纯电动客车及智能充电基础配套服务。

    这样的大订单加政府补贴带来的营收非常可观的,加之中兴政企市场的拓展能力及海外市场的挖掘能力。新能源汽车确实是中兴不得不吞下的一块蛋糕。

    当然,中兴内部并非两手空空便妄言要进入汽车行业,反而拥有着不错的底牌。 

    据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了解,在汽车通讯以及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兴已有多年积累:新能源汽车配套设备所需技术与通讯设备所需技术有共通之处,例如,其所建设的基站设备技术与新能源车电控技术可以贯通;在电池方面,中兴投资了中兴派能作为旗下子公司,专门研发锂电池的相关技术;在新能源汽车充电配套应用上,中兴早已开始布局无线充电技术和充电桩的研发和生产。

    这也得到了中兴智能汽车副总经理田锋的证实,他向媒体表示:“中兴不是头脑发热跟风造车。一方面汽车技术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许多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一方面未来汽车的用户体验更多地取决于人机互动,中兴在IT、网络、车联网系统等领域有优势。广通客车解决了怎么造车问题,中兴要解决的是电动化、智能化的问题。”

    当然,还有一个不那么重要的影响因素,便是新能源客车进入门槛比乘用车要低,比较适合跨界。

    实际上,中兴造车看上去已是“万事俱备,不欠东风”,但也不得不直面一些问题。

    对于中兴五年内做到商用车前五的目标,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国内的纯电动客车市场被中通、宇通、安凯、福田等企业牢牢占据,实现起来挑战很大。

    该分析人士还表示,“新能源客车对传统客车的替换依然比较缓慢,去年国内共销售10万台左右新能源客车,中通、宇通拿下一半左右份额。新能源客车主要客户是地方公交集团,在采购上有比较重的地方保护色彩,比如有企业来当地(投资),政府才会采购。”

    那么,中兴又将如何跳出这样的桎梏?

  • 从汽车电子到自动驾驶:芯片巨头的新战场 | 2016 影响因子

    从汽车电子到自动驾驶:芯片巨头的新战场 | 2016 影响因子

    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按:2016年,关于智能汽车与自动驾驶的讨论甚嚣尘上。除去传统汽车厂商以及互联网科技公司这些绝对主角外,芯片厂商也积极参与进来。

    以往,汽车行业拥有自己的芯片供应商,包括恩智浦、英飞凌、意法半导体、瑞萨等公司,车用半导体市场被他们牢牢占据。近年来,因为ADAS、自动驾驶技术的兴起,这样的状况有了松动迹象。因为智能汽车对计算和数据处理能力的需求暴增,这些能力正是英特尔、高通、英伟达等公司所擅长的,而这正好是这些消费产品芯片公司切入车用芯片市场并进行赶超的机会。

    面对人工智能与无人驾驶的未来,无论是业绩不佳、大规模裁员的英特尔,还是对未来高瞻远瞩的高通,亦或是变身成为“人工智能计算公司”的英伟达都纷纷将精力投入到汽车电子及自动驾驶领域。

    英伟达

    从汽车电子到自动驾驶:芯片巨头的新战场 | 2016 影响因子

    今年1月,英伟达在CES上发布的Drive PX 2自动驾驶平台并未受到足够重视,这款采用深度学习的方法感知并了解汽车周围环境、帮助汽车实现自动驾驶的产品在此后的数月中逐渐变得炙手可热。

    目前,特斯拉及沃尔沃这样的新老车企都已经成为Drive PX2的用户。特斯拉此前公布的Autopilot 2.0系统,运算核心便来自Drive PX2;沃尔沃明年开测的XC90 SUV自动驾驶汽车搭载的也是Drive PX 2平台。

    当我们把视线转向国内,英伟达的高光时刻出现在9月1日的百度世界大会上。

    英伟达CEO黄仁勋向外界宣布将联合百度共同研发自动驾驶汽车平台,后者已经与多家传统车企展开合作,车辆也已上路测试。

    当月,英伟达主办的GTC(GPU技术大会)也首次来到中国,老黄在演讲中也道出了英伟达的野心:成为一家人工智能计算公司(AI Computing Company)。而作为人工智能分支的自动驾驶,显然也是其野心的组成部分。

    这次大会,英伟达发布了低功耗计算机Drive PX2 for Autocruise;此后又推出新一代人工智能超级计算机——Xavier,这两款产品都将为智能汽车与自动驾驶服务。

    为了保证技术的可靠性,实际路测不可或缺。英伟达今年4月展示了基于Drive PX2平台打造的无人驾驶赛车——“Deep Green”,参与到Roborace比赛中,同时也是为了测试相关技术;12月10日,英伟达又获得加州车管所(DMV)的许可,可以在加州的道路上进行自动驾驶车辆测试,他们也马不停蹄开始了路测。

    人工智能时代将将开启,强于计算与数据处理的英伟达尝到了红利,过去的12个月,该公司市值翻了近5倍。同时,在自动驾驶领域,英伟达也交出了可观的答卷。

    英特尔

    从汽车电子到自动驾驶:芯片巨头的新战场 | 2016 影响因子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PC时代处理器霸主英特尔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面对的是难看的财报以及大规模裁员。转型、开拓新业务的迫切需求不言而喻。

    于是,英特尔开始将更多注意力转移到汽车电子及自动驾驶领域。英特尔CEO科再奇也曾表示,“希望英特尔在智能汽车上不要重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覆辙”。

    2016年,英特尔无论是通过“买买买”,还是自身投入研究,亦或是寻找合作伙伴来介入到新的领域,都显得异常用力。

    从4月份到9月份,英特尔总共买下5家公司或者业务线,其中包括为自动驾驶汽车芯片提供安全工具的Yogitech、掌握车载计算机OTA无线升级相关技术的Arynga、服务自动驾驶的视觉计算公司Itseez及Movidius以及深度学习初创公司Nervana Systems。

    这也填补了英特尔在汽车电子及自动驾驶领域的技术空缺。不得不说,英特尔有些“破釜沉舟”。

    当然,任何一家科技公司都不能忽视自我研发,英特尔深谙此理。于是在今年8月,成立了汽车解决方案事业部,计划开发自动驾驶汽车专用的处理器芯片。并在11月宣布投入2.5亿美元用于自动驾驶领域的数据搜集,因为在科再奇看来,“未来自动驾驶领域,数据是核心”。

    之后不久,英特尔宣布将把汽车团队从物联网团队剥离,单独成立自动驾驶事业部(Automated Driving Group)。

    此外,选择正确的伙伴合作,也是英特尔的既定策略。加入到宝马和Mobileye的合作体系中,共同研发自动驾驶汽车;加入了宝马、奥迪及诺基亚、华为等汽车制造商和通讯企业组成的5G汽车联盟;与德尔福和Mobileye合作,共同开发自动驾驶系统……都是佐证。

    目前,英特尔的自动驾驶车队也已开始路测,数量将接近50 辆。

    “英特尔对汽车行业是下了决心的,是从CEO层面下的决心。我们的战略是以智能驾驶舱为起点,自动驾驶或者无人驾驶为方向”,英特尔物联网事业部中国区总经理陈伟在接受雷锋网采访时这样说道。

    高通

    从汽车电子到自动驾驶:芯片巨头的新战场 | 2016 影响因子

    相较于英特尔,高通这些年过得“美滋滋”,在专利授权以及芯片出货上赚得盆满钵满。但是,不思进取显然不是高通的风格,面对未来竞争,高通打着自己的算盘……

    这个算盘,便是车载芯片领域。需要明晰的一点是,高通的动作主要在车联网方面,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布局并不如前几家那样猛烈。

    其实,早在2014年的CES上,高通就推出了专门针对车载娱乐信息系统的处理器——骁龙602A。两年后的1月6日,高通宣布与奥迪合作,向后者2017年的部分车型提供用于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的汽车级芯片。

    今年,高通的头条新闻发生在10月27日,这家公司以约47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全球最大的车用芯片商——恩智浦半导体公司(NXP Semiconductors),成就了半导体行业史上最大的并购案。完成对恩智浦的收购后,高通市值重回千亿美元行列。

    业内分析认为,对高通来说收购NXP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NXP是全球最大的汽车芯片供应商,收购成功意味着高通将在汽车电子甚至是物联网领域坐拥一条丰富的产品线,在移动芯片业务疲软的情况下,这条产品线将成为高通未来一个重要的营收增长点。

    除了在车联网芯片方面的动作外,高通也在研发汽车驾驶辅助技术(比如车道偏离修正系统),只是公开的消息并不多。另外,恩智浦也在积极布局自动驾驶,顺势也都归入到高通名下。

    有钱任性的高通,能否在汽车行业延续辉煌?

    三星

    从汽车电子到自动驾驶:芯片巨头的新战场 | 2016 影响因子

    三星的2016实属多事之秋,这边是Note 7“连环炸”,那边厢又被牵扯进朴槿惠的政治丑闻……但这不是本文的重点。

    回顾历史,可以看到,三星在上世纪90年代便成立了“三星汽车公司”,后来陷于金融危机三星被迫将这一汽车资产转让给了雷诺公司。但这并不意味着三星放弃了“汽车梦”。

    今年7月,三星30亿人民币入股比亚迪。在分析师看来,近年来三星电子积极布局车内娱乐、导航和自动驾驶领域,三星和比亚迪的合作有望进一步增强比亚迪在智能驾驶技术的研发实力,同时有利于三星抓住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的机遇。

    11月,三星电子祭出大招,斥资80亿美元现金收购美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哈曼国际工业公司。据公开数据显示,全球超过3000万辆汽车都在使用这家公司的音响和信息娱乐系统,三星可依此迅速参与到汽车技术领域。但是,这项收购目前好像受到了少数股东的阻碍——嫌价格太低。

    在电动汽车方面,三星SDI 12月初成为硅谷电动汽车初创公司Lucid Motors的电芯供应商,这家公司视特斯拉为对手。

    自动驾驶方面,2015年底,三星开始了自动驾驶技术的研究,并为此成立专门的团队,该团队还从事汽车零部件、车载娱乐系统研究;今年2月,三星又投资了新加坡自动驾驶初创公司nuTonomy;就在最近,三星又被曝将为特斯拉电动汽车提供自动驾驶芯片支持。

    即使是“连环炸”,也动摇不了三星的“汽车梦”。

    英飞凌

    从汽车电子到自动驾驶:芯片巨头的新战场 | 2016 影响因子

    德国芯片厂商英飞凌的名声显然不及前几家那么大,但是其在汽车电子垂直领域的表现不俗。

    英飞凌的前身是德国西门子集团的半导体部门,1999年成为独立公司。目前,英飞凌的主力是四大业务部门:汽车电子、电源管理及多元化市场、工业功率控制、智能卡与安全。去年表现不俗,总收入达到58亿欧元。

    2016年7月份,英飞凌以8.5亿美元从美国LED大厂科锐公司(Cree)手中收购其Wolfspeed部门业务,将其半导体和能源控制芯片业务纳入麾下。英飞凌CEO雷哈德·普洛斯(Reinhard Ploss)表示,“Wolfspeed生产的碳化硅芯片在未来数年将逐渐取代传统芯片,尤其是在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市场”。

    10月,英飞凌又拿下荷兰半导体公司Innoluce。该公司的微型激光扫描模块集成了硅基固态 MEMS 微反射镜,这种微反射镜对于汽车灯光探测和测距系统 ( LiDAR) 中的激光束调整必不可少。业界分析认为,收购Innoluce将帮助英飞凌降低自动驾驶汽车灯光探测和测距系统的成本。

    早在2015年6月1日,英飞凌便和谷歌联手开发一种雷达传感器芯片,具备手势识别和人脸识别功能。据了解,这款芯片尺寸很小,可应用于自动驾驶辅助系统(ADAS)及其它物联网领域。

    虽然动作幅度很小,但是英飞凌在未来汽车业务方面的布局也在积极展开。

    联发科

    从汽车电子到自动驾驶:芯片巨头的新战场 | 2016 影响因子

    作为台湾芯片厂商,联发科(MTK)在智能手机领域的表现可圈可点。但是这个手机行业的整体疲软,也让MTK开始意识到了危机感。这家公司顺着高通收购恩智浦的大潮,11月底,正式宣布进入到车用芯片市场。

    要知道,MTK在今年5月已经把旗下汽车芯片业务以6亿美元的价格转让给了大陆数字地图服务商四维图新。没想到机智的MTK还留了一手,在出售芯片业务时,这家公司又转投一亿美元给四维图新,用于共同开发汽车半导体和车联网市场。这个回马枪简直完美。

    据悉,MTK打算从影像为基础的先进驾驶辅助系统、高精准度毫米波雷达、车载信息娱乐系统、车载通讯系统等四大核心领域切入,还希望在2020年获得全球车载半导体各领域20%以上市场份额。

    MTK目前已是移动设备、家庭娱乐、联网设备和物联网等领域的芯片巨头,每年全球都有15亿消费电子设备采用MTK的芯片产品……

    但说起自动驾驶,MTK算不得老司机。在高手如林的状况下,MTK准备好了吗?

    除以上六家公司,意法半导体(ST)本身就是汽车电子老玩家,最近又推出了车载娱乐系统芯片;同时也在展开自动驾驶方面的布局,很早便与视觉ADAS领导者Mobileye展开合作。

    但雷锋网相信,未来,这个榜单应该会不断涌入新的玩家,共同致力于汽车的智能化、无人化。

    PS:2016 年即将结束。当我们回望这一年,无论艰难还是幸运,这年仿佛过得飞快。「2016 影响因子」是雷锋网在高速运转的科技行当里,在不断发生和被人忘记的事件中,试图在各个领域筛选出那些我们认为可能对当下和未来产生深远影响的因素。2016 影响因子,就是 2016 年值得记录的人、事、公司和技术。

    本文是2016影响因子之「汽车芯片」。欢迎向我们推荐 2016 年在交通出行领域值得记录的其他因子(微信:eriseds)。

  • 无人驾驶商业化?商业驾驶无人化?那些绕口令一般的未来趋势 | 2016 影响因子

    无人驾驶商业化?商业驾驶无人化?那些绕口令一般的未来趋势 | 2016 影响因子

      无人驾驶商业化?商业驾驶无人化?那些绕口令一般的未来趋势 | 2016 影响因子

    雷锋网按:在无人驾驶真正走向普通用户之前,商用驾驶简单而重复的操作环境,或许将成为率先实现无人交通的新窗口。2016年,无人驾驶商业化遇到了法律与技术的剧烈冲突,甚至有人付出血的代价,而急于控制人力成本的商业驾驶,却在无人化的道路上惊喜不断。明年,你接触到的第一辆无人车也许不是买来的,而是门口的公交车,或者是从优步上召来的出租车。

    无人驾驶商业化?商业驾驶无人化?那些绕口令一般的未来趋势 | 2016 影响因子

    2016年12月,当坚持了4年的谷歌无人车项目正式更名为“Waymo”并宣布与传统车企合作时,外界对此的评价出现了从未有过的两极分化:悲观者认为这是经历了两次人才流失之后的不战而退;乐观者认为这是谷歌无人驾驶走向商业化的一步,是以退为进。

    有人认为业界领先者的地位并没有让这家巨头商业化的进程加快,始终“在路上”的小车子,除了被开罚单和擦碰到公交车,几乎没有多少出现在公众眼前的机会。 

    也有人认为,这是无人驾驶技术走向另一个“安卓”的一步,在更多场景下“实战”的驾驶系统,累积的数据将成为质变的基础。

    分歧如此之大,无人驾驶似乎正在云端,也似乎正在地狱。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盘点2016年的这一现象时,发现了一个近乎绕口令的规律:无人驾驶商业化正饱受质疑,公众对于买一辆无人车的需求没有被激起。真实的环境复杂十分复杂,无人的私家车更具危险性,几乎引起多数政府的警觉。

    而对于商业驾驶,例如公交、运输、出租车行业来说,相对简单的驾驶路线或者完全封闭的环境,让无人化变得顺理成章。体验一辆“无人车”也成为公众乐于尝试甚至政府乐于宣传的科技项目,大公司面对这个节省大量人力的机会也极为乐观。

    这就是“无人驾驶商业化”和“商业驾驶无人化”的冰火两重天,2016年多数的行业争论,多数观点的两极分化,几乎都来自于此。雷锋网认为,后者将会最先实现,并成为前者的催化剂。

    能看清商业驾驶的无人化,才能看清无人驾驶商业化的最终模样。 

    无人驾驶商业化?商业驾驶无人化?那些绕口令一般的未来趋势 | 2016 影响因子

    无人出租车:相对简单的使用场景

    在共享经济降低管理成本之后,大公司几乎毫无例外的把目光投向降低人力成本。相对单一的使用场景(接单、送人、结单),让出租车成为2016年无人化最迅速的一个行业。

    8月18日优步推出无人驾驶汽车载客服务,在美国匹兹堡上路试运行。当天4辆车型为福特Fusion的无人驾驶汽车亮相街头。试运行当天,4辆无人驾驶汽车按正常程序接单,约到无人驾驶汽车的乘客,将免费体验无人驾驶汽车载客服务。 

    尽管依靠汽车自动驾驶,但为保险起见,每辆无人驾驶汽车上配有两名工程师,以确保车辆运行无碍。他们其中一人坐在驾驶座上,准备在棘手的路段随时控制车辆,另外一人则监控汽车的动态。

     匹兹堡道路较为复杂,到处是狭窄和陡峭的街道,还有不少隧道和超过40座桥梁。但根据美联社报道,在试运行载客前,优步无人驾驶汽车在匹兹堡上路测试的时间不到两年。今年春季,优步员工首先乘坐这些无人驾驶汽车上下班,为载客服务作准备。

    无人驾驶商业化?商业驾驶无人化?那些绕口令一般的未来趋势 | 2016 影响因子

    而在优步公布无人驾驶计划之后一周左右,新加坡的无人出租车项目nuTonomy投入测试。宣传影片中,参加车辆测试的新加坡市民对此不吝赞美。一些市民表示,对于顾客帮助很大,很期待这个科技快点面世。也有市民表示,一开始有一些紧张,但在车辆行驶的时候觉得很舒服,和有人开车并没有什么区别。不会开车的人可以从这项技术中获得帮助。 

    从外观上看,这批无人驾驶汽车车身较小,仅能容纳两到三人乘坐,每辆汽车装有六套激光雷达检测系统,车顶和仪表盘上分别装有摄像头,用来扫描障碍和检测红绿灯变化。目前,首批投入运营的无人驾驶出租车共有6辆,在2016年底前增至12辆,未来还将继续增加。

     无人驾驶商业化?商业驾驶无人化?那些绕口令一般的未来趋势 | 2016 影响因子

    在优步和nuTonomy“刷屏”的时候,中国企业的步伐也早已迈进了这个领域。滴滴收购优步中国之前,滴滴出行CEO程维就曾表示:“互联网的下半场是人工智能。很庆幸,我们有世界上最难的题目,用来打造交通的AI。” 

    滴滴出行CTO张博公布的无人车计划的主要负责人是滴滴研究院的何晓飞院长,作为人工智能科学家,他曾担任雅虎研究科学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CEO程维也表示,他与前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驭势科技创始人吴甘沙进行了接触。驭势科技是一家位于北京的研发无人驾驶技术的初创公司。这家公司之前放出过一段视频:搭载其无人驾驶技术的低速无人车在园区行驶。

     无人驾驶商业化?商业驾驶无人化?那些绕口令一般的未来趋势 | 2016 影响因子

    中国企业更早的尝试其实在武汉。4月,武汉一家叫做“光庭科技”的公司就已经推出开放道路的无人驾驶出租车,用户可以通过手机预约和乘坐。在武汉示范的路段全长约14公里,沿途均为社会道路,包括行人通过、正在施工改建和拥堵的复杂环境。前期投入的10辆车上仍然配备了司机来保证安全性。

    除了减少人力成本的诱惑,“出镜”频繁的出租车可以成为科技形象的最佳展示,曾有消息称,国内的另外几家出行公司也在硅谷或者国内研发中心设立了无人驾驶部门。

    虽然也会遇到政策和舆论的压力,例如12月以来优步在美国受到的监管和约束,但相比私家车,出租车的使用场景更加“公共”和单一。接单、送人、结单的重复流程,让数据积累的难度降低很多,处于公众“监督”下的出租车,也更能让人产生信赖。

    无人出租车在2016年的爆发式登场只会是更大规模投放的开始。2017年,在私家车无人化争论的关键时刻,这些游走在大街小巷的出租车们,也许能成为无人驾驶最好的广告牌。

     无人驾驶商业化?商业驾驶无人化?那些绕口令一般的未来趋势 | 2016 影响因子

    无人货车:相对准确的运输时效

    在普通乘客接触到的无人驾驶不同,物流行业对这一领域的钻研甚至要早于多数科技企业。在2005年的时候,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就提出了将卡车运行效率提高一倍的目标,2014年,沃尔玛展示了联合Peterbilt和Capstone Turbine共同展示了名为“WAVE”超级卡车。对于6500辆卡车、55000辆拖车以及7000名司机的巨型车队来讲,每一次效率提升都将带来可观的回报。 

    同时,物流行业的劳动力相对密集,从亚马逊仓库员工纠结的工作时间,再到沃尔玛司机工会5500万美元的劳资纠纷,减少或者替代人工也将成为运输乃至物流行业的新主题。

    2016年8月19日,Uber完成对Otto公司的收购,Otto由两名前谷歌员工安东尼·莱文达沃斯基(Anthony Levandowski)和里奥·罗恩(Lior Ron)于2016年1月创办。罗恩曾经是谷歌地图和摩托罗拉的项目高管,莱文达沃斯基是谷歌研发自动驾驶汽车的功臣之一。

     无人驾驶商业化?商业驾驶无人化?那些绕口令一般的未来趋势 | 2016 影响因子

    罗恩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货物运输是经济成长的重要基础。人们身边的所有物品,在生产过程中几乎都有经过卡车运输的环节。可能还是很多次。全美国的货物运输有超过70%是通过卡车在公路上完成。我们的物流网络很完善,不过有一点是紧缺的,供不应求的——卡车司机。而自动驾驶技术能很好地满足这个缺口。”

    11月, Otto用无人驾驶卡车把 5 万瓶百威啤酒从科罗拉多州柯林斯堡市运送到了距离120英里外的科泉市。这也是全球首次无人驾驶卡车的货运实践。 

    与硅谷科技公司的行动迅速相比,传统车企更注重政策和产业的协调。4月,戴姆勒进行了一次从德国斯图加特到荷兰鹿特丹的自动驾驶卡车测试,该项目将作为2016年欧盟European Truck Platooning Challenge项目的一部分。

     无人驾驶商业化?商业驾驶无人化?那些绕口令一般的未来趋势 | 2016 影响因子

    除了像Otto一样通过无人化节省人力,戴姆勒的这次实验还展现出自动编队超越人工驾驶的优势:三辆卡车之间的间距只有15米,由车队通信保持安行驶。这个间隔可以减少阻力降低15%的油耗,同时二氧化碳的排放也降低了10%。这种高效的卡车运输队列不仅对环境有好处,同时对于运输公司来说也能节省不少成本。

    在戴姆勒的测试中,领队卡车发送数据到后面的卡车只需要0.1秒的时间,而相比之下,人类驾驶员对于紧急状况的反应时间为1.4秒。另外卡车要比普通汽车占据路面资源更多,因此这项技术可以大幅减少高速公里的追尾事故发生,并且不易造成交通堵塞。

    与无人出租车一样,中国公司对于物流无人化的探索也在2016年达到新的高度。除了阿里和京东的无人化仓库,包括无人机和自动运货小车在内的终端设备也开始出现。运输过程的无人化也将成为下一个热点。

    根据中物联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道路运输费用每年支出3.3万亿元,可交易的公路货运市场总体规模在2.6万亿左右。

    9月,一家叫做“图森科技”的中国公司宣布,该公司在自动驾驶算法公开排行榜KITTI和Cityscapes评测数据集上获得了九个世界第一。

    这是KITTI和Cityscapes评测数据集上第一次有一家公司“霸榜”。而图森科技的竞争者,都是百度、三星、英伟达、斯坦福、中科院、多伦多大学、NEC实验室、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等这些名企名校及科研机构。和这些巨头们相比,图森只是一个刚成立一年的创业公司。

    图森目前正在和北奔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进行合作,联合研发军用重型汽车的自动驾驶技术。北奔主要提供整车平台以及相关试验资源,北理工为自动驾驶车辆的研发提供运动控制技术,图森负责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算法部分,提供以摄像头为主、配合毫米波雷达和视觉芯片的、经济型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从技术难度而言,货运是一个更快落地的方向:路线单一,基本都是高速路段,路况复杂程度远远低于城区,数据好收集等等都是货运的优点。

    “货运是个万亿级的市场,中国有两千多万的运营车辆,从市场容量来看,这是一个天花板极高的市场。而且自动驾驶减少货运公司雇佣成本,让他们也愿意和我们合作。”据CEO陈默透露,已经有物流公司打算和图森合作试点。

    10月,福田汽车集团在北京与百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在车联网、大数据、智能汽车和无人驾驶领域展开全面合作,共同打造面向未来的智能互联网商用汽车。

     无人驾驶商业化?商业驾驶无人化?那些绕口令一般的未来趋势 | 2016 影响因子

    福田的无人驾驶电动卡车在驾驶舱前风挡玻璃上端安装了两套摄像头,前保险杠下端安装了三维激光雷达,前后保险杠、驾驶舱和货箱两端共设定8至10组超声波传感器,融合百度高精度地图来实现车辆定位。车辆搭载“iFoton”车联网云平台,可实现与外部信息的实时联通,核心的自动驾驶技术为福田自主研发。

    虽然目前对于无人驾驶的争论还在进行,但商业领域的无人化似乎压力不大,更大的阻力可能来自现有的从业者或者既得利益群体。以美国的卡车司机为例,在司机领取“高薪”的同时,运输公司付出的福利诸如保险、养老、伤亡等成本比较高昂,双方的矛盾可能在无人卡车的催化下更加激烈。

    也许就像伦敦无人地铁实行时司机们的罢工一样,“与机器赛跑”会在这个领域成为话题,即使最终不会改变机器胜过人的结局,对政策制定和社会舆论的影响也不可小觑。

     无人驾驶商业化?商业驾驶无人化?那些绕口令一般的未来趋势 | 2016 影响因子

    无人巴士:相对固定的运行路线

    2016年,与历经坎坷的私家车无人化相比,发展更顺利的还有无人巴士的实用化。无人巴士几乎汇集了无人出租和货车的全部优势,乘客的使用场景更简单,更重要的是运行路线也更固定,几乎是一个完美的测试平台。

    1月,世界首款无人巴士在荷兰正式上路,据路透社称,这款名为WePod的电动汽车可搭载6名乘客,设计运营路线长度25公里。Wepod项目是法国机动车制造商 EasyMile和欧盟运输计划Citymobil2 合作的产物。Citymobil2 此前已经在芬兰利用类似的无人驾驶交通工具运输了超过 19000人。

    2月,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首款将在英国首都伦敦公路上行驶的无人驾驶巴士曝光。这种载客巴士主要是对希思罗机场的电动巴士进行改造完成的,是“格林威治自动运输环境(GATEway)”项目的一部分,这个项目的拨款达800万英镑,其主要目标就是测试无人驾驶汽车,以证明它们将是英国最有效的运输选择之一。

     无人驾驶商业化?商业驾驶无人化?那些绕口令一般的未来趋势 | 2016 影响因子

    GATEway项目技术主管尼克·里德(Nick Reed)说:“如果这些测试取得成功,我们认为这些经典巴士将成为世界上各大城市中最令人熟悉的标志。”希思罗机场大巴目前在商业停车场与5号航站楼之间运行,每年可运送150万乘客,节省大约100吨二氧化碳排量。

    7月,奔驰旗下无人驾驶大巴从荷兰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机场驶向附近城市哈勒姆,完成了长度为20公里的道路测试,最高时速达到70km/h。

    该无人驾驶大巴的设计来源于奔驰Citaro大巴,外观和内饰融入了大量现代风格设计元素。该车的无人驾驶技术来自戴姆勒Highway Pilot自动驾驶卡车,并针对城市道路环境进行了改进和优化,实现对交通信号、行人以及其他障碍物的识别,完成转向、通过十字路口和行人区域等多种操作,并可通过车载导航系统完成进出站、报站等动作而无需人工操作。

     无人驾驶商业化?商业驾驶无人化?那些绕口令一般的未来趋势 | 2016 影响因子

    在中国本土,也有类似宇通这样的传统客车厂进行了无人巴士的测试运行。9月,宇通在郑州进行了首次无人巴士实测。

    进行自动驾驶试验的宇通大型客车从河南省连接郑州市与开封市的城际快速路——郑开大道城铁贾鲁河站出发,在完全开放的道路环境下,途经26个信号灯路口,自主完成了跟车行驶、自主换道、邻道超车、路口自动辨识红绿灯通行、定点停靠等一系列试验科目,行驶32.6公里,最高时速68公里,顺利到达指定的终点,全程无人工干预。

    据了解,此次上路试运行的自动驾驶大客车,是由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所在的总参61所等与国内客车业领军企业宇通客车联合研发推出的,整车研发耗时3年。

    宇通客车副总工程师汤望说:“宇通自主驾驶客车实现分为三个阶段:基本运动控制、最简路况行驶、赛道环境行驶,现正在开展第一阶段的技术研究。目前已实现部分辅助驾驶技术的应用和批量推广。”

    与出租车和货车的无人化相比,无人巴士的推动方主要是各国政府,带有公益性质。由于中国目前较大城市的政府更关心地铁建设,公交车的无人化并不积极,也有大学或者科研机构进行过无人化的“摆渡车”运营,仅限于在封闭园区道路,时速较低,路况复杂度也距离实用化较远。

     无人驾驶商业化?商业驾驶无人化?那些绕口令一般的未来趋势 | 2016 影响因子

    商业驾驶的无人化,带动无人驾驶商业化

    从业界早期预测的2020年到最新的观点2017年,无人驾驶的到来似乎比预想更快。2016年底,从美国开始的各项政策完善,也让舆论的导向更趋于理性,对新技术的习惯性畏惧,正在慢慢消解。

    回到这个绕口令一般的观点,雷锋网认为,2016年公众对于无人驾驶的关注度前所未有地高,也许是受益于特斯拉和谷歌等厂商的推动。对于传统道路环境向智能交通转变,商用场景下的出租车、货车、巴士,也许才是从技术上推动这一进程的幕后英雄。

    2017年,激进的如特斯拉和英伟达组合,将努力实现私家车完全自动化;保守的如德系和日系车企,也将实现无人驾驶的目标提前2年左右。虽然改变往往诞生在不为人知的角落,但当它最终到来的时候,必将是全面的协同和爆发。

    PS:2016
    年即将结束。当我们回望这一年,无论艰难还是幸运,这年仿佛过得飞快。「2016
    影响因子」是雷锋网在高速运转的科技行当里,在不断发生和被人忘记的事件中,试图在各个领域筛选出那些我们认为可能对当下和未来产生深远影响的因素。2016
    影响因子,就是 2016 年值得记录的人、事、公司和技术。

    本文是2016影响因子之「无人驾驶商用化」。欢迎向我们推荐 2016 年在交通出行领域值得记录的其他因子(微信:eriseds)。

  • 造福于人新技术!诺记轮胎开发 3D 扫描系统,自动检测轮胎磨损

    造福于人新技术!诺记轮胎开发 3D 扫描系统,自动检测轮胎磨损

    造福于人新技术!诺记轮胎开发 3D 扫描系统,自动检测轮胎磨损

    研究表明,在欧洲与轮胎相关的交通事故中,25% 是由于胎纹深度过浅,已经低于安全值的下限。

    我们都清楚轮胎对于行驶安全的重要性,也知道经年累月的磨损对它造成的影响。如果知道轮胎该换了,没有谁会犹豫。但问题是,普通人不会经常注意轮胎的状况,也没有足够的经验来判断是否需要换。

    那么,到底什么时候该换轮胎?

    为解决该问题,芬兰诺记轮胎推出了一项旨在告知车主轮胎状况的服务 “SnapSkan”——它利用前沿 3D 扫描技术,当汽车在路面装置上驶过,能自动检测出车辆轮胎磨损程度。

    造福于人新技术!诺记轮胎开发 3D 扫描系统,自动检测轮胎磨损

    上图中的路面装置由两部分组成:纪录车牌号码的摄像头,检测胎纹深度和安全性的 3D 扫描仪。车主只需驾驶爱车在路面装置上轧过,系统就会自动生成轮胎检测报告,并根据车牌信息发送给车主。车主可以选择通过短信还是 email 接收。

    造福于人新技术!诺记轮胎开发 3D 扫描系统,自动检测轮胎磨损

    系统后台的胎纹分析

    该服务目前:

    • 完全免费

    • 能识别各品牌轮胎

    • 仅限芬兰

    诺记轮胎 CEO Ari Lehtoranta 表示:

    “轮胎行业即将迎来巨大转变。截至目前,轮胎在数字化方面明显落后于汽车其他领域。是时候用新科技向司机们提供轮胎服务了。”

    造福于人新技术!诺记轮胎开发 3D 扫描系统,自动检测轮胎磨损

    诺记轮胎 CEO Ari Lehtoranta

    目前,“SnapSkan” 路面装置仅安装于芬兰的各家洗车店。但诺记轮胎计划探索更多应用场景。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获知,下一个目标将是停车场。在大型停车场的入口安装 “SnapSkan” 是一个很不错的主意。另外, “SnapSkan” 不会局限在芬兰,诺记轮胎打算把这项服务拓展到全球其他市场。

    锋评:智能驾驶技术的目的不仅是让交通更便捷(自动驾驶),更重要的是——让驾驶更安全。最近几年井喷的智能驾驶技术,大多以新车配置的形式出现,比如 HUD 和车距保持;已经在马路上行驶的车型只有旁观的份。“SnapSkan” 则不同,它是一个外部装置,所有新老车主都能使用。在公共场所安装不多的 “SnapSkan”,就能起到极大的作用,造福市民。更何况,它填补了轮胎磨损自动检测的空白。雷锋网认为,该技术属于那种含金量未必多高,但实际价值无可估量的类型。简简单单的一个装置,很可能防患车祸于未然,救下多少性命。其实,它的原理和设计思路都不复杂,但为什么之前没人想到呢?

    诸君对此怎么看,是否希望国内大规模引(shan)进(zhai)并采用?

    via nokian tyres

    【招聘】雷锋网坚持在人工智能、无人驾驶、VR/AR、Fintech、未来医疗等领域第一时间提供海外科技动态与资讯。我们需要若干关注国际新闻、具有一定的科技新闻选题能力,翻译及写作能力优良的外翻编辑加入。

    简历投递至guoyixin@leiphone.com,工作地 深圳;或投递至wudexin@leiphone.com,工作地 北京。

    相关文章:

    车联网是来了,但汽车安全漏洞太多

    从技术角度看特斯拉起火和电动汽车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