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毅:驾驶脑的使命是加速汽车向轮式机器人转变

编者注:10月17日,在2016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期间,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星河互联及雷锋网承办的“智创未来”新未来与人工智能创业创新论坛召开。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在该人工智能专场论坛上作报告,进行了一场人工智能创新创业的“冷”思考。

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在不妨碍原意表达的基础上,整理了李德毅演讲(有删减):

李德毅:驾驶脑的使命是加速汽车向轮式机器人转变

图为“驾驶脑”

我做了10年无人驾驶和智能驾驶,其中一个成果是物化人工驾驶认知的机器,称为“驾驶脑”。这个成果有一个盒子,就像机顶盒,挺复杂的。虽然现在不是很好的产品,但是已经做出来了一个。

驾驶脑反映的是个人智力和运动协调能力的差异,世界上有可以完全相同的自动洗衣机,但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驾驶脑。每个人开车的情况都不一样,所以如何表示不确定性?而且,如何表示驾驶脑在开车过程中向驾驶员学习?

车相随、学相伴,我们要悄悄学习驾驶员的经验。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有一个重要人物请你送一下,有两个司机给你选:一个司机刚拿到驾照,视力1.5;一个司机开了5年车,但是视力只有1.2。让哪个司机完成这一项保障任务?所以,现在自动驾驶陷入了困境。为什么大家认为特斯拉的车会有问题?因为雷达加上一个摄像头,没有驾驶经验!所以,驾驶脑应该有思想认识。

我们提出,要让驾驶员要教机器人开车,要让大数据来开车。

当今,深度学习正站在全球人工智能的风口,普遍做法是把卷积神经网络用于点云图像识别,感知阶段的自学习。我们另辟蹊径,基于可用路权的驾驶态势图和反映驾驶操作全部内容的认知箭头图,研究驾驶态式。这样一来。用于认知阶段的深度学习可以大大减少,简化了实时数据的处理量。

驾驶脑成功的关键是驾驶认知的形式化以及形式化的自学习,把瞬间记忆的大数据缩水,即在感知理解之后,迁移到工作记忆区进行深度学习。

如果你们对脑科学有一点常识,就知道人的记忆很重要。记忆智能是区别于交互智能的一个重要形态,瞬间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在脑科学中是不同的部位,不同的承担方式,当然也有相互之间的通性。

汽车这个曾经被称为改变了世界的机器,正在被人工智能改变,正在被世界改变。汽车进化成自动驾驶,一个很大的卖点是可以消灭事故或者减少事故。"人类第一杀手"这个包袱被汽车背了这么多年,终于被科学技术的进步打破。

人开车一定会疲劳,一定会开小差,一定会看手机,所以想办法让机器开车,卖点很清楚,这就是为什么连奥巴马、习近平都在谈智能驾驶。当然,企业家谈得更多。

在紧急情况下,人的本能难以保障安全。因此,我们提出,现在是人驾为主,技术为辅。将来,能不能让机器驾驶为主、人可干预,人机协同也是我的观点。专职司机越来越多,私人拥有轿车的时代渐行渐远,智能车产业必将兴起。智能车产业化要从工程化做起,你将不用谈论文写得多好,而是看有多少个专利。

自动驾驶在学科上是怎么回事?启动计算机程序,汽车自动开,程序不合适人来调程序。本质上是程序员通过程序教机器人开车,汽车是软件定义的机器,如同洗衣机得自动洗衣,同理,汽车得自动驾驶。

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实时与环境和周边车辆的交互认知在哪里?驾驶员在自动驾驶中由谁来替代,必须回答这问题。地铁和高铁也可叫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不需要驾驶员,这是“自动驾驶+ 网络调度”的模式。但在这段时间内,它们是在封闭的道路上,而汽车随时要上路。

有人提出一个口号,把自动驾驶分成几档,我不同意这个公式。家里的洗衣机有两个旋钮,假如能达到一百种洗衣方式,那么这么多洗衣方式都是全自动。能不能根据衣服脏的程度,决定用多少的洗涤剂?所以,公式成立的话,必须符合下面两个条件:

第一,多少种自动驾驶模式才能完全覆盖各种各样的驾驶场景?现在有车厂在做自动泊车,还没做完加了6种,18种没做完又加了6种。到底多少种才叫自动泊车?一百种够不够?你们都会开车,马路边的路边停车和车场停车不一样。有的人只要一点空间就能停进去,有的停不进去,所以,多少种才算,有没有人去论证一万种就够?这叫充分条件。

第二,从一种自动驾驶模式转换到另外一种自动驾驶模式是唯一确定的吗?这叫必要条件。

智能车研发十分困难,不仅是对汽车动力学的性质和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有要求,更重要的是要研发和驾驶员一样在线的机器驾驶脑,应对车辆行驶中的不确定性。

把人在回路中的自主驾驶让车厂模拟,是难以承受之重。把机器驾驶脑的研发让车厂做,也是难以承受之重。驾驶过程中,驾驶员在回路中的预测和控制,汽车自身无法替代,轮式机器人驾驶脑应运而生,它还要包括完成记忆认知、和交互认知的驾驶认知,驾驶脑成为智能车产业化链条中的重要零部件。

驾驶脑的使命是加速汽车向轮式机器人转变。驾驶脑替代的是个性化驾驶和标杆驾驶,自动驾驶是替代不的。

我们经过了十几年的实验,觉得驾驶脑还可以做做,于是提出驾驶脑盒子,一大一小,两高两低,大接口小尺寸。性能和可靠性要高,功耗和成本要低,确实很难。现在我们做到了一百瓦的耗电,因为电能很宝贵。驾驶脑不能比激光雷达还贵,激光雷达70万元,驾驶脑如果要这个价钱,人家也不买。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107302.html

(0)
上一篇 2021年8月25日 18:08
下一篇 2021年8月25日 18:0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