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盘是一个损耗设备,当使用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坏道等物理故障。电脑硬盘出现坏道后,如果不及时更换或进行技术处理,坏道就会越来越多,并会造成频繁死机和数据丢失。最好的处理方式是更换磁盘,但在临时的情况下,应及时屏蔽坏道部分的扇区,不要触动它们。badblocks就是一个检查坏道位置的工具。
一、命令参数
badblocks使用格式为:
input_file ] [ -o output_file ] [ -p num_passes ] [ -t test_pattern ]
device [ last-block ] [ start-block ]
参数含义是:
指定磁盘的区块大小,单位为字节,默认值为“block 4K ”(4K/block)
-c blocksize
每个区块检查的次数,默认是16次
-f
强制在一个已经挂载的设备上执行读写或非破坏性的写测试操作
(我们建议先umount设备,然后再进行坏道检测。仅当/etc/mtab出现误报设备挂载错误的时候可以使用该选项)
-i file
跳过已经显示在file文件中的坏道,而不进行检测(可以避免重复检测)
-o file
把检测结果输出到file文件
-p number
重复搜寻设备,直到在指定通过次数内都没有找到新的坏块位置,默认次数为0
-s
在检查时显示进度
-t pattern
通过按指定的模式读写来检测区块。你可以指定一个0到ULONG_MAX-1的十进制正值,或使用random(随机)。
如果你指定多个模式,badblocks将使用第一个模式检测所有的区块,然后再使用下一个模式检测所有的区块。
Read-only方式仅接受一个模式,它不能接受random模式的。
-v
执行时显示详细的信息
-w
对每个区块都先写入,然后再从它读取信息
[device]
指定要检查的磁盘装置。
[last-block]
指定磁盘装置的区块总数。
[start-block]
指定要从哪个区块开始检查
二、示例
badblocks以4096的一个block,每一个block检查16次,将结果输出到“hda-badblocks-list”文件里
hda-badblocks-list”是个文本文件,内容如下:
51249
51250
51251
51253
51254
……
61245
……
可以针对可疑的区块多做几次操作。下面,badblocks以4096字节为一个“block”,每一个“block”检查1次, 将结果输出到“hda-badblocks-list.1”文件中,由第51000 block开始,到63000 block结束
这次花费的时间比较短,硬盘在指定的情况下在很短的时间就产生“嘎嘎嘎嘎”的响声。由于检查条件的不同,其输出的结果也不完全是相同的。重复几次同样的操作,因条件多少都有些不同,所以结果也有所不同。进行多次操作后,直到产生最后的hda-badblock-list.final文件。
三、其他
1、fsck使用badblocks的信息
badblocks只会在日志文件中标记出坏道的信息,但若希望在检测磁盘时也能跳过这些坏块不检测,可以使用fsck的-l参数:
2、在创建文件系统前检测坏道
badblocks可以随e2fsck和mke2fs的-c删除一起运行(对ext3文件系统也一样),在创建文件系统前就先检测坏道信息:
代码表示使用-c在创建文件系统前检查坏道的硬盘。
这个操作已经很清楚地告知我们可以采用“mkfs.ext3 -c”选项用“read-only”方式检查硬盘。这个命令会在格式化硬盘时检查硬盘,并标出错误的硬盘“block”。用这个方法格式化硬盘,需要有相当大的耐心,因为命令运行后,会一个个用读的方式检查硬盘。
四、参考资料
原文来自:
http://www.oreillynet.com/linux/cmd/cmd.csp?path=b/badblocks
参考:
http://tech.ccidnet.com/art/302/20031106/70263_1.html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112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