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网按:新兴智囊团 RethinkX 公司的 Tony Seba 在风投、创业和清洁能源领域已经超过 20 年的经验,现在他给饱受交通拥堵困扰的人们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Seba 预计,到 2024 年,我们根深蒂固的私人拥车理念就会彻底过时,内燃机车在电动车面前也会变得全无竞争力。
除此之外,我们常见的 4S 店也会全面退出历史舞台,全球油品需求和价格均会大幅下跌。到 2030 年,美国人出行需求的 95% 都会由自动驾驶电动车承担。
Seba 还预言称,传统的汽车和石油产业将全面崩溃。
Tony Seba
Seba 将这种新的商业模式称为“出行即服务”(TAAS)。从本质上来说,你的乘车方式不会变,只是人们出行全靠用手机应用打车。
那些对价格较为敏感的用户,则会选择拼车出行来降低成本。Seba 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到 4S 店购车的模式会逐渐成为历史。
改变的“代价”
技术优势和应用价值并不一定带来真正的革新,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比比皆是。举例来说,钢铁时代的水纺车、达芬奇设计的直升机、尼古拉-特斯拉的直流电机和东芝的 HD DVD 都是生不逢时的代表。
在 Seba 看来,自动驾驶电动车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优势,那就是它的价格不再高高在上,相反非常有竞争力。
据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了解,虽然一辆丰田卡罗拉售价只有特斯拉 Model S 的八分之一,但在 TAAS 模式下,这种一次性购买的方式已不复存在,对供用户使唤的自动驾驶车队来说,跑一公里收多少钱和车辆的生命周期才是最重要的参考因素。
RethinkX 认为,如果电池容量和车辆 AI 的能力以正常的速度进化,那么用户的花费就很好算出来。如今,美国家庭每年花在汽车保养上的成本约为 1 万美元,切换到 TAAS 模式后,至少能省下 9000 美元。
“人们对车的爱毋庸置疑,但与省钱相比,恐怕还是自己的钱包更重要。”Seba 说。
在自动驾驶汽车领域,澳大利亚会有较强竞争力
如今,澳大利亚南珀斯和新南威尔士已经开始着手测试自动驾驶汽车。
“我们在该领域应该会有较强竞争力。”新南威尔士大学综合运输创新研究中心的 Travis Waller 说。“谷歌地图源于这里,这款通行全球的软件上世纪 70 年代就是在澳大利亚诞生的。”
这款自动驾驶穿梭车已经接待过 2000 多名乘客
Waller 教授也看好 TAAS 模式的未来,不过它认为这个转变过程没有 Seba 说的那么快。大多数的汽车厂商将自动驾驶汽车的部署时间定在了 2025 年。
“它们的身影恐怕更多会出现在校园或机场里。”Waller 说道。这些地方都地图精准,且车流量较小。“虽然看起来有些妥协,但这些车还是会有自动驾驶的所有功能。”他补充说道。
现在的自动驾驶汽车在面对自行车和行人时能力还是有些捉襟见肘,因此 Waller 认为第一批自动驾驶汽车的部署量不会太多。不过,他认为城市里可能很快会出现自动驾驶专用道,这种渐进的方式比较容易被人们接受。
“即使自动驾驶汽车 100% 安全,我们也要照顾到人们遇见新生事物时的感受。”Waller 教授说。
住在城市里还买车就太傻了
对澳大利亚这种地广人稀的国家来说,家里没有车就好像被“砍断”了双腿。不过市场研究公司 Gartner 的研究主管 Mike Ramsay 认为,在自动驾驶时代买车根本没有任何意义。毕竟到时公共交通会非常发达,而且停车位会相当稀少且异常昂贵。
Ramsay 虽然也坚信自动驾驶会到来,但他认为这一革命进程未来十年内难以完成。“我认为汽车行业的变革会像冰川移动一样缓慢。”Ramsay 说道。
自动驾驶汽车首先要突破文化障碍,Gartner 在最近的民调中发现,55% 的受访者都拒绝乘坐自动驾驶汽车。大多数人更偏爱半自动驾驶汽车,即保留了手动操作功能的车辆。
改变会如何发生?
Ramsay 相信,未来五年内自动驾驶革命会缓慢行进,就像当年的功能机时代。不过,一些相当重要的指标,如引擎的诊断、路径设定和停车等都会涌现出新的标准。
此外,与 Seba 不同的是,Ramsay 认为内燃机要 30 到 40 年才会退出历史舞台。当然,Seba 的 TAAS 模式有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汽车行业大洗牌之后,到底谁来造车?
特斯拉可能会成为汽车界最富有魅力的领袖,但它去年才卖了 8 万辆电动车,与丰田和大众这种千万级大厂无法同日而语。
“谷歌会买下一家汽车制造商吗?”Ramsay 提出了这个疑问。“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它好像并无此意,但如果技术成熟且需求足够旺盛,谷歌可能就会改变想法。”
在做演讲时,Seba 总喜欢先亮出一张黑白照片,这张照片拍摄于 1900 年,当时的纽约第五大道还满是马车。不过,仅仅几年后,Model T 就开始占领美国街道,牲口们再也没进过纽约城。
也许再过几年,有方向盘的燃油车辆也会成为城市里的异类。
雷锋网推荐阅读:
。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114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