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ymo 自动驾驶汽车大家并不陌生,雷锋网新智驾最近在硅谷的街道上便多次目击这些车辆正在测试。
* Waymo 自动驾驶汽车在硅谷道路测试
但 Waymo 的测试基地一向比较神秘,少有人去过。就在昨天(硅谷当地时间 10 月 30 日),Waymo 邀请了一批媒体记者前往其位于加州阿特沃特的 Castle 基地,体验了一把其自动驾驶汽车。Waymo 也借此机会主动向外界展示这座测试基地以及他们的自动驾驶研究成果。
此行,Waymo 向到场的媒体记者展示了其自动驾驶汽车测试的实景,同时还提供试乘体验,供体验的车辆大家都已经非常熟悉了,正是克莱斯勒生产的 Pacifica 小型厢式车,不过其上集成了 Waymo 的自动驾驶套装,拥有高级别的自动驾驶能力。
Waymo CEO Krafcik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今很多同行都要做 L4 的自动驾驶,但现在驾驶位上仍然坐着驾驶员。我想说我们真的无限接近移除驾驶员,但我没法给出一个具体的日期,一切准备就绪,我们就会行动起来。”
大家都知道,无论是以前作为 Google 的一个部门,还是现在出来独立发展,Waymo 在自动驾驶研发道路上已经走过了 8 年。作为一家科技公司,以前从来没有汽车产品的开发经验,现在要直接迈向最高级别的自动驾驶系统,并且重塑用户乘车的体验。
探营 Castle
Waymo 的自动驾驶测试基地是一所废弃的空军基地,20 世纪 40 年代作为轰炸机飞行员的训练场所。从 2013 年开始,Google 便在这里进行自动驾驶汽车的可靠性、安全性测试,验证相关功能。车辆在这里可以体验到很多不同的模拟交通场景,比如进出高速的入口和出口这样的道路环境,为的就是确保自动驾驶系统能够持续性检测到交通情景的变化,并且及时做出正确的反应。
Waymo 自动驾驶车辆已经进行过 20000 多次这样的测试,另外还有 10000 英里的公开道路测试以及每天 1000 万英里的模拟测试。模拟系统便是此前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新智驾有过报道的 Carcraft 软件系统。
在测试基地的一段封闭的道路上,Waymo 的自动驾驶车辆可以在没有任何人类驾驶员上车的情况下处理各种各样的状况。测试中,记者看到这辆自动驾驶汽车在进出环形交叉路口时,面对迎面而来的车辆时处理的轻松自如,而且还能探测到前方的行人和自行车,一旦这些参与者进入道路,这辆自动驾驶汽车便会进行减速、刹车操作。Waymo 内部将这些交通状况称为“faux”,意为“人造交通”。
Waymo 自动驾驶汽车开发的重点是乘客如何使用车辆并与车辆交互,这对于其在亚利桑那州凤凰城开展的自动驾驶车队服务来说尤为重要,因为那里的用户可以通过 Waymo 自动驾驶汽车出行。Waymo 负责用户体验的产品经理 Juliet Rothenberg 表示,“车内体验的挑战在于我们要把存在超过一个世纪的驾驶员模式转换成乘客模式。”
为了实现这样的转变,Waymo 进行了一些有意思的尝试。这家公司在其自动驾驶车辆的第二排座椅上方,安装了一排按钮,乘客伸手可及。里面包含了“启动”(start ride)、“靠边停车”(pull over)、“锁闭车门”以及“请求帮助”几个按钮,和按钮一起,这个区域还安装了监控摄像头。一旦车内乘客需要什么帮助,按下“help”按钮即可联系上 Waymo 的工作人员。
乘客也能实时查看车辆上安装的传感器套件是如何构建周边环境的。在首排两个座椅的背后,各有一块显示屏显示实时的地图,该地图由激光雷达、雷达以及摄像头等传感器构建。地图上,会有附近行人的信息、交通灯信息、规划的路径以及限速提醒。此外,每过 5 秒,地图刷新一次,传感器会将其他的物体扫描进来,包括建筑物以及树木。
这块屏幕的内容显示的是从自动驾驶汽车的视角看到的周边的世界,对于乘客来说,非常易于理解。
落地计划
不像其他从事自动驾驶汽车技术研究的企业,Waymo 并没有为自己的自动驾驶汽车的落地设定发展的时间线。Krafcik 说他们正在探索的商业模式包括共享出行、卡车行业、物流行业以及公共交通行业,当然还包括把技术输送给车企。但是目前还没有决定其自动驾驶平台要如何落地。
尽管缺少商业计划上的细节,但是 Waymo 声称他们已经拥有最强有力的传感器套件,能够看到 1000 英尺内的范围,拥有 360 度的视野。其自动驾驶硬件和软件都是 Waymo 自行开发,对于目前阶段自动驾驶的重要传感器激光雷达,Waymo 也有自己的产品。
据雷锋网新智驾了解,目前,Waymo 也有众多合作伙伴,包括共享出行平台 Lyft ,租车公司 Avis 以及车企菲亚特·克莱斯勒。他们正共同探索自动驾驶车队的部署和维护。
“还太早了,”Krafcik 表示。“我们同时在追求多个产品的可能性,哪一个率先实现,还要看未来的发展。”
。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115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