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介绍闪电有多恐怖的时候,还是上次。而在8月份,大自然又发威了,不过遭殃的是一群羊。
据报道,这场惨剧发生在格鲁吉亚南部的一个城镇的山区牧场上,有超过500只羊在一次雷击中丧生。场面很震撼,小羊的尸体遍布整片山坡:
起初人们看到这个场面是懵掉的,一度怀疑是羊群集体中毒了,或者集体被催眠了,毕竟场景实在吓人。
不过随后当地确定了小羊的死因与闪电有关,而且数量达到550只。据介绍,这片牧场上大约有1500只羊,现场除了死去的小羊,甚至还有一个牧民直接昏迷。
同时由于地形原因,这些小羊的尸体也很难被运下去。
对于这种规模的自然灾害,有人心疼小羊,有人心疼羊肉,有人怀疑这是魔法师释放了雷电魔法伤害,也有人脑补这是上天的强制召唤,神仙想吃羊肉所以直接带走了一批小羊。
还有些人想起了关于闪电的其他杀戮,例如1918年美国曾有超过650头羊同时被闪电夺去生命的情况。
确实,闪电始终是一种来自天空的致命攻击,而且人类并不是唯一的受害者,其他动物也是。
虽然同样罕见,但相比人类,动物们可能要经历得更多。
除了羊群,在今年5月份还有18头野生大象因为闪电死亡,其中包括5头小象。
这场灾难发生在印度的阿萨姆邦,这里生活着印度超过20%的大象,同时这也是该地20年来第一次发现如此多大象死亡的情况。
大象的尸体分布在两处,14头大象在山顶,山底有4头,起初当地人依然认为可能死于中毒,但经过检查后认为死因与闪电有关。
在今年7月,因为闪电袭击,加拿大的一位驯马师失去了两匹爱马。
据介绍,事发当晚多道闪电击中了附近的房屋还有牧场,风雨过后,14匹马中有两匹不见了。同时这两匹马因其血统价值不菲,合计约价值10万美元,也就是超过60万人民币。
它们就埋葬在土丘之下。
农场的牛也有被闪电击中的案例,2018年,澳大利亚一群奶牛离奇死亡,相关专家认为它们死亡时都触碰过围栏,因此被闪电间接致死。
相同的原因,之前还曾有52头牛因此丧命的报道。
此外在2017年,有新闻称在同一场雷击中,鱼、海鸥,甚至一条海豚死亡的情况。
狗子也有过被击中的案例。2015年,一群登山者在比尔施塔特山遭遇闪电袭击,导致多人受伤昏迷,其中一只狗子也被击中,不幸丧命。
闪电也有可能袭击鸟类,之前发生过50只加拿大黑雁因为雷击死亡的情况。
比较可怕的是2016年,闪电直接带走了323头驯鹿,尸体同样到处都是,这件事发生在挪威,是目前最致命的事故之一。
而比较离谱的受害者,是海狮。
2014年,有学者正在澳大利亚统计一种海狮幼崽数量,结果意外发现了4只死去的海狮。
它们没有明显外伤,近期暴风雨的天气也让人类难以抵达死亡地点,所以它们的死亡看起来并不是人类的锅。
唯一的线索是其中一只海狮背部呈现出一些锯齿状的线性灼烧痕迹。另外附近有一座灯塔,相关管理人员表示,那几日天气状况非常糟糕,闪电甚至破坏了灯塔的一些工作设备。
所以他们猜测,当时是有一道闪电击中了灯塔,而海狮就在附近溜达,结果被牵连了。
看来还是人类的锅,尽管不完全是。
看到这里你可能开始疑惑了,闪电是怎么劈死这么多生物,甚至水里的海狮都给带走了。
虽然罕见,但被雷击中的情况有多种,动物和人类遭遇大致类似。一种是直接击中,例如出现在开阔地带,闪电直接就下来了。
间接击中的方式比较多。像是闪电击中一棵树,可能会在侧面产生一个闪电,导致树下的动物被击中。
还有一种情况是传导,闪电可以在电线或其他金属表面上长距离传播。
导致动物死亡最多的可能是地面电流。
这主要是因为,很多四足动物前脚和后脚之间跨度较大,接触地面电流时对身体的伤害也就更大。
同时,群体动物在遭遇闪电时往往正聚在一起抵御暴风雨,也就出现了群体被击倒的情况。
看完这些,有些人类开始猜测,那长颈鹿是不是地球上最能引来雷电的生物?
毕竟它太高了,而且体积也很大。
不过,目前还没有足够的研究与数据,能够证明长颈鹿的高度会增加它们的被雷劈的风险。当然,这也并不代表长颈鹿没被雷劈过。例如去年,在南非有两只长颈鹿死于闪电袭击。比较可怕的是,其中一只头部有明显重创,分析表明,它是被闪电直接击中头部死亡的。
这两只长颈鹿死在草丛中,周围是开阔地带没有树木,一只长颈鹿有5.5米左右高,另一只大概4米高。
2019年,美国一家公园里有两只长颈鹿遭遇闪电袭击死亡,工作人员表示,它们原本可以进入躲避雷雨的房间,但它俩一直呆在开阔的地方,最后悲剧发生。
但其实这些情况和其他动物遭遇雷击一样,都比较罕见,偶尔出现都会成为新闻焦点,不然长颈鹿的进化之路有可能早就被雷神堵死了。相比之下,在露天牧场群体聚集的牛羊似乎更容易出现在被闪电击毙的新闻当中。
话说回来,闪电固然可怕,但长颈鹿也是经过残酷竞争走过漫长进化时间的物种。或许在它的眼中,相比不知道哪天劈到自己头上的闪电,人类对自己的生命威胁,可能要可怕多了。
原文链接:狂丸科学
责任编辑:陈驰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121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