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 IPv6的使用,不仅能解决国际互联网网络地址资源数量有限的问题,而且也解决了多种接入设备连入互联网的障碍,有效地满足了万网互联、万网融合的需求,是建设数字企业、智慧企业的重要技术前提。 |
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的不断加快,企业建设实施了大量的基础设施,云计算、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对网络地址的需求量非常大。IPv6的使用,不仅能解决国际互联网网络地址资源数量有限的问题,而且也解决了多种接入设备连入互联网的障碍,有效地满足了万网互联、万网融合的需求,是建设数字企业、智慧企业的重要技术前提。
目前,我国已拥有为数众多的网民与庞大的互联网经济体系,截至2017年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7.7亿,占到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以上。我国互联网相关经济规模在整体GDP中占比高达6.9%,已排全球第二。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互联网用户具有具年轻化、移动化等特性,具有非常庞大的网络应用需求。当前,IPv4地址因地址资源有限,面临着即将耗尽的风险,已成为制约国际互联网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TCP/IP协议族是互联网协议发展的基石,是规范互联网分组信息交换和路由的关键协议。IPv6是第六代互联网协议的缩写,是IETF设计的用于替代IPv4的下一代IP协议,与IPv4相比具有更大的地址空间、更小的路由表、增加了组播和对流支持、自动配置、更高的安全性、允许扩充、更好的头部格式等优点,不仅能解决网络地址资源数量的问题,而且也能很好地解决多种接入设备连入互联网的障碍,是网络空间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下一代互联网的基础,开拓了互联网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也为互联网安全管理创造了机会。
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极不平衡,一部分企业已迈入智慧企业、数字企业行列,一部分企业建设了网络与信息系统,基本实现了信息化,但还有一部分企业信息化处于起步阶段,信息系统较少,技术力量极其薄弱。我国企业在长期的信息化建设和实践过程中,深度应用IPv4,各种网络设备、软硬件系统等都基于IPv4地址对外提供服务,因此IPv6不可能立刻替代IPv4,在相当一段时间内IPv4和IPv6会共存在一个环境中。要提供平稳的转换过程,使得对现有的使用者影响最小,就需要有良好的转换机制。
双栈机制就是使IPv6网络节点具有一个IPv4栈和一个IPv6栈,以便同时支持IPv4和IPv6协议。IPv6和IPv4是功能相近的网络层协议,两者都应用于相同的物理平台,并承载相同的TCP或UDP协议,如果一台主机同时支持IPv6和IPv4协议,那么该主机就可以和仅支持IPv4或IPv6协议的主机进行通信。
该技术是将IPv6数据包作为数据封装在IPv4数据包里,使IPv6数据包能在已有的IPv4路由器上传输的机制。隧道对于源站点和目的站点是透明的,在隧道的入口处,路由器将IPv6的数据分组封装在IPv4中,该IPv4分组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分别是隧道入口和出口的IPv4地址,在隧道出口处,再将IPv6分组取出转发给目的站点。IPv6主机之间通信可忽略隧道的存在,隧道只起到物理通道作用。
网络地址转换技术是将IPv4地址和IPv6地址分别看作内部地址和全局地址,或者相反。内部的IPv4主机要和外部的IPv6主机通信时,在NAT服务器中将IPv4地址变换成IPv6地址,服务器维护一个IPv4与IPv6地址的映射表。反之,当内部的IPv6主机和外部的IPv4主机进行通信时,则IPv6主机映射成内部地址,IPv4主机映射成全局地址。
随着我国企业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IPv6部署应用将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机遇。IPv6推进工作与我国推进产业升级、建设数字经济同步开展,这是企业经营生产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难得的机会,随着大型数据中心、CDN、云计算、5G都转向IPv6,企业如仍采用IPv4,将影响企业对这些资源的访问和利用。在现阶段,特别是我国大多数企业仍使用IPv4的情况下,提出如下建议。
加快IPv6在企业网站、电子邮箱、生产管理系统、企业内部网络的部署和应用,升级现有网络设备、软硬件及业务应用系统,以实现对IPv6的支持,逐步使企业的经营发展、生产管理等过程信息化全部满足IPv6需求。
先期可以以网站、公共服务平台等为试点,比较分析协议转换、隧道技术、双栈等技术优缺点,摸索部署实施经验,在不影响现有网络的基础上,逐步找到一个适合企业特点的IPv6实施应用解决方案。
IPv6作为一个新的网络协议,涉及新的地址类型、协议、技术和安全特点,要求企业加强对相关技术的积累,加强对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在数字技术与企业业务深度融合的同时,关注IPv6应用,为企业创新和转型升级奠定基础。
随着网络进入IPv6时代,全球网络信息技术将加速创新变革,信息基础设施将快速演进升级。IPv6将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支撑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转型。我国企业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以创新应对挑战,加快推进IPv6部署应用,构建高速、智能、便捷的下一代互联网。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123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