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人工智能芯片,有一个名字不得不提——地平线。去年底,中国首款真正意义上实现商用化的嵌入式人工智能芯片亮相——面向智能驾驶的征程(Journey ) 和面向智能摄像头的旭日(Sunrise) ,其背后的团队正是地平线。
2015年成立之初,地平线就选择了一条旁人眼中非常冷门的赛道——人工智能芯片。许多投资人对算法起家的地平线转战AI芯片感到困惑。如今,AI芯片已经成为创业领域中的一片热土,而地平线早已在这条赛道上奋战三年。
自动驾驶愈演愈烈,地平线也不想错过这一爆点。基于新一代BPU构架的产品Matrix在今年发布,地平线也同国内外的多家 Tier1s,OEMs厂商开展深入合作,成为目前中国唯一在全球四大汽车市场(美国、德国、日本和中国)同顶级汽车Tier1s 和 OEMs 建立合作关系的智能驾驶创业公司。
自动驾驶未到,地平线的脚步未停,第三代产品—征程三代正在走来的路上,面向量产的Matrix 1.6也已经开始小规模生产。
8 月 22 日(星期三)晚上 8 点,地平线市场拓展与战略规划副总裁李星宇为【大咖Live】第 14 期智能驾驶·芯片专场站台,向新智驾会员介绍了风华正茂的地平线初创公司,并进行了关于“汽车芯片巅峰之战——自动驾驶处理器”的主题分享。
本文对整场分享进行了综合整理,雷锋网新智驾会员可进入【新智驾会员计划】页面查看全文实录。
李星宇先介绍了地平线的发展历程。
2015年,余凯博士创建地平线,前者深耕深度学习领域20年,是中国首个自动驾驶项目开拓者,参与创建了中国第一个人工智能研究院—百度IDL。短短三年,地平线团队规模已经扩展到800人,其中,70%为研发人员,60%拥有硕士学位。
上一轮,地平线完成了由Intel Capital领投的A+轮战略投资。作为芯片行业内的翘楚,Intel对于行业态势、竞争格局的判断是极其清晰的,此次重手笔的投入,也折射了国际玩家对于地平线实力的认可。
去年底,地平线发布基于第一代BPU架构的自动驾驶处理器:征程、旭日。这是中国首款真正意义上实现商用化的人工智能芯片。数月后的北京车展上,基于新一代的BPU构架的产品Matrix亮相。Matrix是地平线基于自动驾驶处理器征程2.0 架构,打造的一款高性能视觉处理平台,能够以像素级别的细腻程度进行语义分割以及目标的检测识别和跟踪。
为了让听众更加了解地平线的自动驾驶处理器技术,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新智驾也对李星宇进行了线上提问,对地平线在自动驾驶处理器方面的理念和实践进行了了探讨。李星宇也详细介绍了地平线自动驾驶处理器的技术优势、车规级芯片的要求,以及算法与架构之间如何进行协同。
李星宇表示,与Mobileye的Eye Q4对比,Matrix 1.0更加灵活和开放,后者不仅支持前视,还可以支持环视。Drive PX 2也是比较强大的开放平台,许多初创公司正基于其平台进行感知方面的原型开发。然而,其在量产和部署方面有着很大的挑战,成本和功耗表现比较惊人,功耗达到数百瓦,还未达到车规级标准。同时,客户还需基于英伟达提供的原始算法进行二次开发,打造更加高效的AI算法,这也是一个巨大的门槛。
而Matrix则是一个完整的视觉感知解决方案。经过深度优化,Matrix解决方案的功耗控制在31W。
对于算法和计算构架方面,李星宇表示两者的匹配是多维度的。例如,计算单元力度过大,对某种算法适应性较好,但算法一旦发生改变,其适应性以及效能则变差。相反,计算力度过小,则导致对应算法的效能不足。同时,算法和计算架构的匹配还需考虑内存带宽。
近期,特斯拉公布了自主研发芯片的进程。李星宇对此表示,无论是技术难度,抑或投资回报,车企自主研发智能驾驶处理器并非主流选择。初创公司最需要关注的并不是哪家公司加入赛道,成为竞争对手,而是能否专注眼前之事,真正打磨好自家自动驾驶处理器,这才是最重要的。
预告一下
9 月 8日(星期六)上午10 点,【大咖Live】第 16 期智能驾驶·高精地图专场,我们邀请到DeepMap创始成员王大同详细解析“自动驾驶时代,高精度地图面临哪些挑战”。照例,本次分享对雷锋网新智驾会员免费开放。
。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130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