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第六届全国计算机学科博士后论坛」今天召开,鹏城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挂牌

雷锋网 AI 科技评论按:2018 年 12 月 16 日,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中国计算机学会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由鹏城实验室举办的「2018 第六届全国计算机学科博士后论坛」于广东省深圳市鹏城实验室召开。

「2018 第六届全国计算机学科博士后论坛」今天召开,鹏城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挂牌

「2018 第六届全国计算机学科博士后论坛」召开

自 2010 年 6 月以来,全国计算机学科博士后论坛已先后在清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广东云计算基地和同济大学成功举办五届,每届都有近 200 人参加,为全国计算机学科博士后们搭建了一个学术交流和事业发展的平台。

「2018 第六届全国计算机学科博士后论坛」于 12 月 16 日在鹏城实验室召开,是进一步做好该项工作,扩大博士后与社会各界的交流机会,促进计算机学科博士后准确把握国际视野和国家需求。本届论坛会议以「『后』积博发,鹏城展翅」为主题,围绕 IT 产业核心技术、网络空间科学、人工智能以及博士后科技创新的机遇等热点问题,邀请了深圳市政府领导、计算机学科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深圳地区高校、企业代表,以及有突出业绩的优秀出站博士后代表参会,进行沟通探讨。

鹏城实验室,又称深圳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省实验室,于 2017 年 12 月 22 日授牌,2018 年 3 月 31 日正式启动。目前鹏城实验室设有网络通信、人工智能和网络安全三个研究方向,分别由中国工程院刘韵洁院士、高文院士、方滨兴院士任方向责任院士,设有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网络安全、机器人、量子计算五个研究中心。目前,已有赵沁平、丁文华、李凯、沈向洋、郑志明、于全六位院士入驻实验室院士工作室。

论坛内容 – 致辞、介绍与合影

「2018 第六届全国计算机学科博士后论坛」今天召开,鹏城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挂牌

论坛开幕,杨士强担任主持人

论坛上午第一项内容是嘉宾致辞,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原党委书记、鹏城实验室高级顾问杨士强担任主持人,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基金管理处处长陈颖、深圳市科协副主席张治平、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系主任徐恪依次上台致辞。

「2018 第六届全国计算机学科博士后论坛」今天召开,鹏城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挂牌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基金管理处处长陈颖(左)、深圳市科协副主席张治平(中)、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系主任徐恪(右)

紧接着是鹏城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成立揭牌仪式。鹏城实验室欢迎全国以及海外毕业的博士生到鹏城实验室做博士后。

「2018 第六届全国计算机学科博士后论坛」今天召开,鹏城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挂牌

「2018 第六届全国计算机学科博士后论坛」今天召开,鹏城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挂牌

(从左至右)鹏城实验室主任助理郑仲文、鹏城实验室副主任陈长汶、深圳市科协副主席张治平、鹏城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邹鹏、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基金管理处处长陈颖、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原党委书记杨士强、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处长郝时飞、深圳市委组织部人才局副处长黄河

鹏城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邹鹏接下来报告了鹏城实验室的基本情况、当前进行的科研学术工作、以及重点介绍了人工智能科研行动计划。鹏城实验室的建立速度非常快,自 2017 年 12 月批准建立后,仅用了 10 个月时间就从从上无片瓦建设成为具有 5 个中心、7 个项目、12 位院士、300 人运行、5.3 万平方米大楼的大规模实验室。

「2018 第六届全国计算机学科博士后论坛」今天召开,鹏城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挂牌

鹏城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邹鹏

邹鹏在演讲中表示实验室有四点优势:高度期待关注,深圳特有的速度理念与包容,丰富特色资源(科研院所、企业、资金),国际化开放视野与胸怀。鹏城实验室具有包含全职在内的五种工作样式,全部工作 人员共 700 人。鹏城实验室科研学术工作共有未来区域网络、人工智能平台及应用、南海立体通信、网络仿真、自主可控生态环境、水下敏捷机器人、量子算法平台 7 个方向。

「2018 第六届全国计算机学科博士后论坛」今天召开,鹏城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挂牌

AI 超算系统研发

邹鹏还重点介绍了人工智能专项,这个方向的研究要发挥「头雁效应」,未来发展规划包括:研发 AI 超算系统,开源开放平台,成立技术创新联盟,建立国际研发中心(港深协同创新中心);相关基础研究也同步进行。鹏城 1 号 AI 超算目前已经研发完成,特色为 NVIDIA DGX-2 16卡/8卡、寒武纪芯片、通用服务器多层次高速互联。

「2018 第六届全国计算机学科博士后论坛」今天召开,鹏城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挂牌

高文院士

高文院士致欢迎辞。高文院士讲述了他曾亲历的哈工大博士后流动站历史故事;他表示鹏城实验室为博士后工作带来新的活力,并预祝论坛成功。

「2018 第六届全国计算机学科博士后论坛」今天召开,鹏城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挂牌

各高校与实验室部分博士生、博士后论文海报展示

「2018 第六届全国计算机学科博士后论坛」今天召开,鹏城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挂牌

论坛参会人员合影

论坛内容 – 学术报告

在茶歇、论文海报观看讨论、参会人员合影之后是学术报告环节,共三个报告。三位教授的研究领域均为计算机视觉。这个环节的主持人是鹏城实验室副主任陈长汶。

「2018 第六届全国计算机学科博士后论坛」今天召开,鹏城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挂牌

鹏城实验室副主任陈长汶

首位讲者是美国华盛顿大学黄正能教授,他的报告主题是「从视觉大数据对三维实体世界的协同探索」。

「2018 第六届全国计算机学科博士后论坛」今天召开,鹏城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挂牌

美国华盛顿大学黄正能教授

黄正能教授讲道,现在生活中有大量的摄像头、海量的视觉数据,深度学习的发展也带来了分类识别、检测追踪、语义分割、人体姿态识别等等技术成果,在交通、渔业都有诸多应用。那么未来还能做什么?我们目前的检测、分割仅仅是了解真实世界的第一步,未来还需要信息的融合,比如不同摄像头之间信息的融合、不同模态数据之间的融合,构成对世界更大范围的了解。

黄正能教授介绍了在这一思想引导下的自己团队在七个方面的工作。一,多人人体姿态识别与时序追踪中如何克服检测误差、遮挡;二,三维物体空间定位中,如何追踪人体运动做相机自动校正;三,车辆的三维空间追踪,他们的方法在 CVPR 2018 AI City 竞赛拿到 Track 1 & 3 第一名;四,跨摄像头的人、车追踪,无视角交叠,这个任务的难点在于真实世界中无法学习不同摄像头间的差异;五,移动的摄像头画面的物体追踪,需要每一帧做重新定位,可以用在汽车摄像头导航、无人机自我定位;六,多个移动摄像头信息融合,场景3D地图还原;七,移动摄像头的多人姿态追踪三维空间定位。结论,实时感知、通讯、计算和控制实现之后可以形成完整回路;深度学习是一个起点,但完善解决问题并不能直接依靠端到端方案。

第二位讲者是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陶大程教授,他的报告主题是「AI at Dawn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2018 第六届全国计算机学科博士后论坛」今天召开,鹏城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挂牌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陶大程教授

陶大程教授首先指出,人脸检测技术虽然现在常见,但实际上也只是逐步发展到了今天。他举了一个 1000 人的自拍合影的照片,人脸检测技术所能正确检测出的脸的数目实际上逐年增加,而目前最先进的也只能检测到九百多张脸。人机协作解决当前的人工智能技术所无法完善解决的问题应当是未来的方向。

在多年的研究中,陶大程教授团队的技术也从基于手工特征的人体姿态检测,进化到了基于深度学习的检测、追踪、姿态识别、表情检测、距离估计、像素分割、风格转换。陶大程教授在报告中介绍的自己的工作包括:物体识别中整合优化 proposal region 提高准确率;球场多人检测追踪;单视角深度重建,从结合手工特征到基于深度学习但并不是直接微调预训练模型的方法;快速非负矩阵分解;多视角学习看作是多次平面投影之后回到立体空间中物体的重建;带有标注噪声的学习。对于 GANs 相关的研究,陶大程教授提到图像在数据空间的分布是有许多的结构限制的,而 GANs 一般只能学习到部分数据模式,为了尝试改善 GANs 的表现大家也引入了各种不同的 loss function,有各自的表现,陶大程教授团队的 Evolution GANs 集成了多种不同的 loss function,得到了优秀的表现;他们也研究了深度学习的泛化问题,发现随着网络层数的增加,泛化误差成指数下降(而不是一般认为的上升);还有推理和机器人模仿运动。

陶大程教授最后给出了另一张包含了许多人的照片,观众们都一眼看出这张照片不是自拍,而是某个比赛的观众的照片。陶大程教授借此向大家传递了深意:让人工智能分辨集体自拍照和比赛现场的照片,虽然现在的人工智能技术能够用大数据学习方法解决,但我们更希望的是通过推理等各种方式解决。 现在领域内都是用大数据解决小问题,如何用小数据解决多种问题是未来任重而道远的发展方向。

第三位讲者是浙江大学李玺教授,他的报告主题是「AI 驱动的视觉模型设计和应用」。

「2018 第六届全国计算机学科博士后论坛」今天召开,鹏城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挂牌

与大多数研究人员所不同的是,李玺教授科研的核心思想并不是为了在任务中取得更高的表现而尝试不同的方法(尤其是人工智能时代不断尝试更大的数据和更大的网络),而是把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当作工具,研究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用人工智能的策略快速改善已有方法。

李玺教授介绍了三个部分的内容。一,视觉感知模型学习,关注点在于表达本身的学习和更新。对于追踪模型,视觉显著性学习,目的是用简单模型捕捉数据本身的结构特点,用小数据完成学习,性能稳定提高、可解释性提高且不增加计算复杂度,找到了好的模式,受到了学术和工业界的欢迎(论文 Structured Person Identification,ICCV 2017);二,结构可解释性,结构化知识约束的神经网络学习,知识蒸馏的思想用于网络模型压缩,渐进式块优化;三,强化学习,多智能体强化学习中,现有方法(如 DQN)有收敛慢、可解释性差等问题,李玺教授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先模仿学习再强化学习,可以在 RTS 游戏中学习到类人的战术特点,简单得到好效果;医学影像,胰腺影像分割也可以转化为强化学习问题。

李玺教授最后总结道,对于视觉模型的设计,最终目的是理解,过程中要注重计算复杂度、稳定性、可解释性。

上午最后一位演讲嘉宾是深圳市委组织部人才局副处长黄河。借着鹏城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成立揭牌并面向国内外招收博士毕业生的契机,黄河全方位介绍了深圳市的人才状况、解读了深圳市的人才政策、并说明了深圳市未来的人才政策规划以及深圳市的长远经济发展规划。他欢迎、同时也十分希望高水平人才可以在深圳安家、在深圳做出新的科研成果、也参与到深圳的产学研互动以及完整的电子工业产业链中来。

「2018 第六届全国计算机学科博士后论坛」今天召开,鹏城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挂牌

深圳市委组织部人才局副处长黄河

「2018 第六届全国计算机学科博士后论坛」今天召开,鹏城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挂牌

「2018 第六届全国计算机学科博士后论坛」今天召开,鹏城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挂牌

「2018 第六届全国计算机学科博士后论坛」今天召开,鹏城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挂牌

部分深圳市的高水平人才补助政策

论坛内容 – 圆桌讨论

论坛下午的内容主要是圆桌讨论。杨士强也在讨论间隙向全体参会人员介绍了我国博士后制度、管理、发展现状等多方面情况,并向大家澄清普通大众对博士后的种种误解。

第一个「出站博士后代表分享工作经历和人生感悟」圆桌讨论邀请了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信息学部主任李秀、清华大学教授任丰原、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王健、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三亚研究院杨天梁五位优秀出站博士后代表。

「2018 第六届全国计算机学科博士后论坛」今天召开,鹏城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挂牌

(从左到右)单志广、李秀、任丰原、王健、杨天梁

作为曾经的「博士后」,他们分享了当时的有趣的个人经历、做博士后期间的学习经验。圆桌讨论中有一种观点得到了较多的认同,那就是博士后不仅仅是再发表几篇论文,而是一个学习更多思路和方法、锻炼更强的综合能力、为未来长远发展做更好准备的机会。

在与台下观众的互动讨论中,美国华盛顿大学黄正能教授也表达了一条观点:博士后是一个学习大型系统的机会,仅仅以博士毕业的履历去一线科技企业任普通职位没问题,但是做的东西毕竟太细,需要在博士后期间学习到了成体系的知识、组织大系统的经验之后,才有资格在高水平实验室担任高级职位。

第二个圆桌论坛「博士后管理工作分享」邀请了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人事行政办公室主任谢裕元、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党委人事办公室副主任孙晓昆、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组织人事科科长陈杭渝、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政工处干事吴文骏、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教育处处长李琳、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生部主任李彩丽、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教育处处长杨帆、海淀科技园区博士后工作站管理办公室主任王伟、深圳证券交易所博士后管理办公室主任金虹 9 位有博士后管理经验的嘉宾展开讨论。

「2018 第六届全国计算机学科博士后论坛」今天召开,鹏城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挂牌

(从左到右)孙晓昆,谢裕元,金虹,王伟,李琳,杨帆,李彩丽,陈杭渝,吴文俊

9 位嘉宾各自介绍了所在的高校及机构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的基本情况,讨论了博士后申请与录取情况、博士后出站后的去向,以及如何吸引博士后到工作站工作。来自企业与高校实验室的嘉宾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但大家也同意呼吁以及政策鼓励国际化博士后培养,不同高校的博士后之间也可以多举办交流活动。

最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计算机博士后第一人」赵沁平简单回顾了博士后制度在中国发展的历史沿革,并讲出了自己认为的计算机科学的三个永恒的目标:性能/计算效率越来越高,交互越来越自然,处理问题越来越丰富越聪明。这也是鼓励着后辈们不断前进。论坛还向赵沁平院士赠送了鲜花和纪念证书。

「2018 第六届全国计算机学科博士后论坛」今天召开,鹏城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挂牌

赵沁平院士(中)

下午的论坛内容结束后,主办方组织参会人员参观鹏城实验室、深圳市人才公园以及深圳市人才研修院。

会后采访

会后,雷锋网 AI 科技评论就相关问题专访了鹏城实验室的领导专家。

对于举办「院士高峰论坛」的初衷与目标,鹏城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邹鹏表示:

为了响应国家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号召,鹏城实验室据此进行科研布局,开展了一系列前期工作,其中就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学术研究以及院士高峰论坛。本次院士高峰论坛以「头雁」穿云,云脑启智为主题,是希望通过构建合适的科研设施环境(云脑),通过它像人脑一样广泛被连接和使用,同时作为「头雁」的人工智能,可以带领我们实现创新科技的发展。

邹鹏希望院士高峰论坛能在国内形成学术研讨高峰,汇集一批业内知名专家学者探讨人工智能热门课题。院士高峰论坛一共分为三大板块,第一个是由十几位院士领衔探讨前沿问题的院士论坛;第二个是计算机学科博士后论坛;第三个是参会院士参访鹏城实验室活动。据了解,目前会议的报名人数已达数千人。

得益于港深合作的优渥条件,鹏城实验室的科研将聚焦于人工智能领域的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慧医疗与智慧金融等领域,希望通过本次会议率先在粤港澳地区宣誓鹏城实验室链接海内外的决心。因此,鹏城实验室将在会议期间发布「鹏城行动计划」,表明实验室未来的工作计划,其中包括:

一、构造支撑人工智能的大型计算系统。

二、在大型计算机系统的基础上与国内相关设施进行联网,组成基础设施平台。

三、聚集国内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科研单位,形成战略联盟。

四、于深港交接区建立人工智能国际研发中心。

五、部署一项重量级研究课题。

邹鹏强调,鹏城实验室是一盘大棋,不搞一家独占,也不赞同互相排斥,通过多方合作最终达到共赢局面。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原党委书记、鹏城实验室高级顾问杨士强也是首届「计算机学科博士后论坛」指导委员会成员。我们向他询问了举办「计算机学科博士后论坛」的初衷与目标。

杨士强认为,社会上目前依然对博士后群体存在诸多误解,比如将博士后视作更高一等的学历学位,要么就戏虐称博士后作「科研临时工」和「就业避风港」,这都是有失偏颇的。在杨士强看来,读博士期间需要处理的事情教庞杂,未必有时间仔细琢磨自身的学术成果,而博士后没有毕业方面的忧虑,正好为青年学者们创造了优渥的科研环境。此外,对于高校而言,博士后也是学校在挑选师资人选上的「双向考核期」,对于那些未能成功留校教书的,出站后还能灵活就业。

然而无法忽视的是,这几年高校的教职岗普遍面临僧多粥少的局面,没有特别突出的科研成果较难受到青睐。杨士强以清华大学的计算机博士后流动站为例,该站自 1988 年建立以来共培养了416名博士后,其中仅有 140 位博士后成功谋得大学教职(33%),其中有 12 位去了政府机关单位,60几位去了企业单位,剩下的则为已有工作单位的在职博士后(部队居多)。因此,这批青年学者们需要有更多获得优质就业机会的渠道。

正是考虑到博士后群体较少为人所关注,于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从 2010 年开始决定发起「计算机学科博士后论坛」,让在站的博士后同学们也能有一个与学界、业界人士进行交流的机会。此外,杨士强也大力赞扬深圳市的「惜才」,尤其在人才扶持上的政策力度方面,不但市内为博士后提供高额的生活补贴,同时不同区政府还配备了相应的奖金激励政策,对博士后群体而言不可不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 AI 科技评论也很好奇鹏城实验室的人才队伍构成情况,为此我们询问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院长、鹏城实验室副主任陈长汶。

陈长汶答道,鹏城实验室的人才队伍由全职人员、保留原单位职位的「双聘」制人员以及短期合作人员(专家咨询或境外访问)构成。现有专职人员 300 余人,覆盖科研、技术支撑与行政管理三大工种。由于实验室发展迅速,实验室目前几乎是以一天招一个人的速度在扩充队伍。

据了解,鹏城实验室正在积极探讨与香港政府就人工智能与智慧医疗两大新兴领域进行合作。其中就有和香港科研人员共建人工智能国际研发中心的设想。这个国际研发中心将作为鹏城实验室的分支机构,专门招聘来自境外的优质专家人才,以便和国内研究形成合力。为了招聘国际顶尖人才,陈长汶副主任与实验室主任高文院士曾经专门飞往美国宣传实验室的成立并张罗人才招募事宜。最近,实验室成功发掘到了近 120 位在美国顶尖高校学习或从事博士后研究有潜力的年轻学者,并将持续跟踪人选的最新动向。此外,鹏城实验室还将跟香港本土高校建立紧密的联系,其中包括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高校,有望日后就国际学术交流开展全方位的合作。

鹏城实验室副主任陈长汶表示,日后计划将实验室发展成 2000 人规模的队伍,在网络通讯、人工智能、网络安全、机器人与量子计算五大领域开展国家级的高水平科研工作。

对于「2018 第六届全国计算机学科博士后论坛」的内容我们就介绍到这里。明天 12 月 17 日星期一还有内容更为精彩的「院士高峰论坛」,雷锋网 AI 科技评论也将发回第一手现场报道。请继续关注。


「2018 第六届全国计算机学科博士后论坛」今天召开,鹏城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挂牌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134737.html

(0)
上一篇 2021年9月1日
下一篇 2021年9月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