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苹果设计不再坚持“苹果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爱范儿(ID:ifanr),作者:林默(工业设计爱好者),原文标题:《苹果设计,走下“神”坛丨硬哲学》,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没有哪一家企业的产品介绍页面比苹果做得更好了。以 2 年前发布的 AirPods Pro 产品页为例,当我们进入页面的时候,我们只能看到 AirPods Pro 身处阴影之中,犹抱琵琶半遮面;再当我们滑动屏幕或者滚动鼠标的时候,光线流转,它从阴影走出,露出丰腴曲线和全貌。

是什么造就了这几秒钟的精湛细节?光线,曲面,材质以及工艺。

但 AirPods Pro 的真实情况并不如上面动图那样完美,它离完美还差两点:机身材质并非金属,机身存在分模线。

全球唯一的玫瑰金 EarPods

曾经前苹果首席设计官 Jony Ive 和其设计师挚友 Marc Newson 设计过全球仅此一个的玫瑰金 EarPods,仅看光影表现,它就是最巧夺天工的耳机。不过鉴于 Jony Ive 已经从苹果离职,我们也不可能看到 AirPods Pro 变成完美版的样子了。

Jony Ive 和 Marc Newson 一起搭档设计过最著名的产品莫过于 Apple Watch 了,其中初代 Apple Watch Edition 应该就是他们二人理想中的消费电子奢侈品,把曲面、材质以及工艺这几点做到极致。

Jon Prosser 制作的 Apple Watch 7 假想图

然而前不久爆料者 Jon Prosser 表示苹果将在 Apple Watch 7 上用上和 iPhone 12 类似的设计,即会采用更多的直角边设计。

虽然这个消息并不让人意外,但也足以让人感到唏嘘,在 iPhone、Mac 和 iPad 三大产品线的多款产品都倾向于直角方正设计之后,Apple Watch 自然不能免俗,这也意味着 Jony Ive 和 Marc Newson 在 7 年前奠定的 Apple Watch 设计理念彻底出局。

时过境迁,苹果设计开始走下“神”坛。

iPhone XR 和 Clear Case 清水壳

在 iPhone XR 这一代,苹果跟随它发布了一款 Clear Case,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清水壳,售价高达 329 元,可以说是神乎其技的是,这款手机保护壳几乎看不到分模线,有如天生,浑然一体。

类似地,在这个时期,苹果的 iPhone 官方硅胶保护壳,也找不到分模线,有着其他厂商保护壳无法比拟的一体性。

然而,到了 iPhone 12 这一点,因为手机本身设计的原因,加上 MagSafe 的出现,其手机壳的设计和工艺出现了肉眼可见的变化。

首先就是 iPhone 12 系列的清水壳出现了为 MagSafe 设计的白色磁力圈,这个圈就像模仿外星人活动的“麦田怪圈”一样,充满了人类活动的痕迹,将前几代可以说是神乎其技的官方清水壳一体性、纯净性破坏殆尽。

接着,iPhone 12 系列的硅胶壳侧边则出现了明显的分模线。接二连三地,苹果在手机壳设计上,屈服于了功能,屈服于了工艺。

这是一件可大可小的事情,往小了说,这些设计不会改变手机壳的保护性能,外观上也不至于没法看。往大了说,过往的一些苹果设计原则,一些关乎于“神性”的东西,正在细小的地方崩塌掉。

最明显的,就是 Seamless(无缝化)

消费电子产品的精密性,供应链多样性,还有人机交互特性决定了它其实是很难做的浑然天成的。但出于设计、美感、可靠性等等原因,还是有很多厂商追求形式上的一体性,Unibody(一体化)正是源于这种需求,在一整块铝合金板材上进行铣镗,雕琢出一整块机身外壳的工艺是其典型表现,而初代 MacBook Air 就是 Unibody 的代表作,如今采用类似工艺的产品不计其数,材料也从金属延伸到了塑料、陶瓷乃至玻璃。

Seamless 像是一体化的补充,也是苹果设计的一条暗线。

市面上 99.9% 的鼠标,都会通过一条线来区分左键和右键,这些鼠标还会通过各种人体工学理论,打造出契合人类手掌形状的外形,最终的结果是,那些越好用的鼠标,往往线条越繁复,形态越扭曲。

Magic Mouse 2

但是苹果在设计鼠标的时候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去他的左键右键分割线,去他的人体工学握持手感,我只要形式上的浑然一体。于是乎,就有了这么一款点击感沉重,回馈迟缓,握持感憋屈的苹果妙控鼠标,但,它真的太精致了。

Magic Mouse 侧翻式充电

哦对,妙控鼠标的充电接口位于底部,而非视觉可见的前侧,这个设计使得它充电的样子很反人类。

初代 Apple Pencil

类似理念的苹果配件还有初代 Apple Pencil,为了达到圆滚滚滑溜溜的自然形态,苹果用到了非常复杂的工艺:将元器件集成为内芯,再将内芯包裹于金属筒,然后围绕金属筒进行塑料注塑。也正是如此,想要窥见它的内部构造,就只能破坏性剖开,因此它的可维修性几乎为 0。

Apple Pencil 拆解,拆了就装不回去了

再来一个哦对,这样精妙美观的设计,也使得它会随意滚落,以及它充电的样子依旧很反人类。

到了 Apple Pencil 2 上,苹果在设计上进行了改动,在笔身上做出了一块平面,以便于吸附于 iPad 进行无线充电,并且能平稳地放置于桌面上。但它在视觉上的艺术性,也远不如前代。不过也要承认,它好用多了,更人性化了。

在一些和使用场景无关紧要的地方,我们更能看出苹果对于 Seamless 的追求,以及拉开友商距离有多大。

HomePod 并不算苹果多么成功的产品,但是不妨碍它在设计上的过人,尤其是其表面那张天衣无缝的网状织物,将 HomePod 或者 HomePod mini 包裹成浑圆的物件,可以自然融入人居环境之中。

某智能音箱的背部

采用类似设计的音箱不胜枚举,Google Home、Amazon Echo 系列、索尼 LF-S50G、Libratone Zipp 等等等,但是其中多数在背面都会有缝合的痕迹,或者通过不同材质的拼接来规避编织物的缝合,再加上各种按键的存在,丝毫没有一体性可言。

iPhone 7 Jet Black

iPhone 6 这一代是 iPhone 相较于前代销量增长最为巨大的一代,主要原因就是它变大了,但同时,这一代也是外观上被吐槽最厉害的一代,为了手机信号,苹果在机身背面留下了突兀的“白带条”。这种割裂不存在于触感上,而在于视觉上,也是一种设计屈服于功能。直到 iPhone 7 这代,苹果通过减少注塑条,调整颜色等方式,大大消除了这种割裂感,并且还造出了 iPhone 机型史上最具质感的 iPhone 7 亮黑版。

以上种种示例其实为了说明苹果的一个设计现象:尽可能地做到 Seamless,无论是这个产品是大还是小,材质是塑料、金属、玻璃还是编织物,但有时候也会丢掉一些实用性;总体上,苹果对于 Seamless 的实现程度是向前的,且远超同行的,但碍于技术和工艺,完全的 Seamless 仍是一种终极目标。

真正让我对这种苹果独有设计现象产生怀疑的,不是 Apple Watch 7 的传闻,也不是官方保护壳的设计和工艺退步,而是 M1 版 iMac 的出现。

iMac G3

诚然,诸多博主在评测这款 iMac 电脑时,都会提到经典的 iMac G3,因为二者的多彩是最显而易见的,还可冠以传承之名。但在我看来,M1 版 iMac 传承的岂止是 iMac G3,连 G4 和 G5 以及 iMac 2006 都一起传承了。

iMac G4

M1 版 iMac 正面玻璃盖板神似 iMac G4 的白色边框加透明塑料双层注塑效果;而现在 iMac 的底座设计,正是起源于 iMac G5;屏幕与下巴之间的分割则开始于 iMac 2006。

iMac G5

iMac 2006

“集大成者”寥寥,但“缝合怪”数不胜数。好在苹果仍有审美和工艺来兜底,以至于 M1 版 iMac 有着平庸的好看,但这种以颜色为主打的好看是速食面式的,并不太经得起推敲。

在 iMac G3 以及 G3 之后的 iMac 设计中,苹果基本遵循着至多两种颜色,至多两种材质方法论的来设计 iMac 外观。坦白说,虽然 iMac G3 青史留名,但不算设计上的开宗立派,iMac G4 才可算如今 iMac 的开宗立派之作。

如前面所言苹果一直追求一体化和无缝化,iMac 系列自然也是如此,我们可以看到 iMac 不断变薄的过程,也可以看到 iMac 背部材质从塑料换成金属,侧面逐渐消失的过程,在 M1 版 iMac 之前,iMac 的侧边厚度仅有 5mm ,远处看来就是一条线,屏幕面板镶嵌于一体化机身之上,严丝合缝,虽然一黑一银,但相得益彰,并无冲突之感,这是大概因为玻璃面板的黑与金属机身的银是我们认知当中的材质自然本色(事实并非如此,这仍是人类加工后才会出现的颜色)

但 M1 版 iMac 打破了“至多两种颜色,至多两种材质”的方法论,呈现出了白色玻璃和彩色玻璃的撞色,以及高饱和度彩色金属机身叠加低饱和度彩色金属底座的局面,虽然苹果很努力地让低饱和度彩色金属底座和彩色玻璃保持相近,但由于材质质感差异巨大,所呈现的颜色也有所不同。所以实际上,严格上说 M1 版 iMac 有 4 种颜色:1 种白色和 3 种彩色。或许,我们还可以加上屏幕的黑色。

仔细看,除去电源线,这里面 2 种金属颜色,2 种玻璃颜色

色彩界限之间的割裂是完全无法抹除的,再加上本身 M1 版 iMac 就舍去了之前的圆润设计,变得方正,使得它看上去有太多的人为痕迹,简言之,它不够一体,不够流畅,不够无缝。

或者说,它在一体无缝上所做的工作,虽然充满细节,但也流于表面:同色系的电源线包装纸,同色系的键盘鼠标触控板,同色系的系统主题颜色。这种工作,换其他厂商,也能做到苹果的八九成。

其他厂商在同时期做不到,或者不敢做的是什么呢?是前面 Apple Pencil、HomePod、妙控鼠标等等在设计和工艺上的领先,是前代 iMac 下巴部分为焊接上去但你丝毫看不出,当然还有“垃圾桶”Mac Pro 在外观和内部布局上的惊世骇俗,等等。

“曲线属于上帝,直线属于人类”这句话已经被建筑圈和设计圈说烂,毫无疑问,曲线的加工难度要比直线大,曲面比平面更难处理,所以我们不断歌颂 iOS 圆角矩形图标的曲率连续,还有 Apple Park 世界最大的单体曲面玻璃。

可以这么说,曲线时代的苹果非常执拗,很多地方不够人性化。而直线时代的苹果,多了些人味儿,但高高在上的神性少了。

我在观看《降临》这部科幻电影的时候,看到外星巨舰抵临城市上空,第一感觉是,这东西,怎么这么苹果?

无独有偶,在豆瓣这张人类运输机和外星飞船对比的剧照描述中,上传者用到了“地球的运输机与外星飞船的对比,技术的差别高下立判,仅从外形上,基本是诺基亚 E71 与 iPhone 4 的差距”这样的描述。

在本文中,我多次用到了浑然天成、天衣无缝、巧夺天工这样非常不克制的形容词来形容苹果设计和工艺,因为在整个消费电子行业,苹果确实承担了最多的探索任务,做出了远超人类同期水平的作品,这是苹果设计走上神坛的原因,它为此付出了最多的成本,获得了最丰厚的回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爱范儿(ID:ifanr),作者:林默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140022.html

(0)
上一篇 2021年9月4日
下一篇 2021年9月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