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泡沫被戳破,地产人在裁员潮中将何去何从?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界面新闻(ID:wowjiemian),作者: 黄昱,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2017年,一家龙头房企曾举办过一场人才招聘专项会议,会议主题是一年内招聘1000个项目总入职。

房企销售增速越来越快,从2016年跨过3千亿门槛到2017年突破5千亿,“碧万恒”只花了一年时间。那一年“并购王”融创同比增长140%至3620亿元,跃升行业第四,同时泰禾以黑马之姿跻身“千亿俱乐部”,增速超过150%。

那一年,一些高周转房企的杠杆率攀至高峰,如恒大、富力、泰禾、融创的净负债率分别达到184%、170%、473.38%、202%。

在那些高歌猛进的岁月里,地产人才亦供不应求。一位地产人士回忆道,2017年刚过完春节,朋友圈就被地产猎头们招聘投资总监、投资经理的信息刷屏,一时间似乎全世界的地产公司都急不可耐地需要投资人才。

然而,2018年之后,地产行情急转直下,频繁的人事变动以及裁员潮刺激着从业者的心。

今年以来,房地产进入史上最严监管时代,负面情绪笼罩整个行业,人才泡沫问题进一步凸显,为了降本增效,不少公司的裁员力度都比以往更大。

“高层频繁变动,中层被裁减,基层在流失”,资深地产猎头陈立(化名)对界面新闻坦言,今年的地产行业确实很动荡。

一、高层的焦虑

行业动荡期,拿着高薪的高管们同样焦虑。

一位房企投拓中心副总对界面新闻表示,现在公司资金紧张,部分薪资要延后支付,难免会对未来的职业前景担忧。

这位副总其实已经算是该房企的“老臣”了,但当前公司的困难还是让他萌生了跳槽的念头。在异地奋斗多年的他现在也想“躺平”了,打算回到家庭所在地广州找一份央企、国企的工作。尽管选择妥协,但他还是发现:“机会真的不多”。

陈立透露,现在地产行业的整体需求都在收缩,如今被视作“香馍馍”的国企、央企更是没有太多机会。

据界面新闻了解,近年不少总裁级别高管跳槽到新公司后都变成了副总裁,或者新公司规模相对更小。另外,切换到新业务赛道或者创业也成为不少高管的选择。

以万科出身的张海民为例,其早年离开万科后相继加入融科、上海星月投资、沿海地产等公司。2015年是楼市销售大年,他也在这一年获任为阳光城总裁,迎来职业生涯最高光的时刻。

2017年,新一轮的房产调控全面降临,张海民恰好离开了阳光城。此后,张海民跳槽较为频繁,先后去过俊发集团、易居、升龙,头衔均为总裁。张海民在升龙任职仅半年后,就于今年4月离职了,到6月旭辉官宣,外界才知道,这位已52岁的“地产老兵”拿到了一个高级副总裁的新职位。

张海民从升龙离职时,关于原实地地产执行总裁兼CFO李斌要加盟升龙的消息也是满天飞。后据界面新闻了解,因未与升龙老板谈妥,李斌最终还是没有加盟升龙,四川领地集团副总裁一职成为其最新的选择。

类似总裁降级入职的例子还有不少,如原上坤集团执行总裁冯辉明在今年3月短暂的回归老东家三盛集团后,于8月加盟名不见经传的多弗国际控股集团,担任副总裁兼多弗地产集团总裁。

此外,陈立也透露,一些大房企的区域总,也愿意尝试去一些小房企任总裁或者副总裁。据悉,原升龙集团副总裁兼郑州区域总裁李劲松于今年5月加盟新怡和控股集团任总裁。

“现在地产公司的雷太多,大多高管在换工作时最担心的问题就是踩雷。”陈立道。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曾经并不太受职业经理人青睐的国企央企如今成了首选,因为稳定且资源优势凸显。

一些有胆魄的总裁也选择出来自立门户,如原中梁地产总裁李和栗、原碧桂园江苏区域总裁刘森峰、原正荣地产总裁王本龙、原蓝光发展总裁张巧龙以及原力高总裁王卫峰等。

随着房地产行业进入低利润的管理红利时代,亿元总裁的造富故事将难以重现,另外开辟一番新天地或许也是总裁们青睐的路径之一。

二、基层的迷茫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高管们焦虑归焦虑,但总是不会缺工作机会的;对于普通基层员工来说,失业的危机则可能随时降临。

据界面新闻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传出裁员消息的房企已有十多家,包括绿地、恒大、雅居乐、金科、合景泰富、苏宁置业、泰禾、花样年等。

裁员潮中人人自危。一位top 50房企员工表示,与往年的裁员相比,一些企业如今裁员时态度更加决绝,没有任何的回旋余地,最近这段时间安慰了好多朋友,也帮着不少人递了简历。

“最近一批前同事在旅游,一批变成了微商。”这是一位地产人感知到的行业现象。

行业下行阶段,很多房企都在积极“瘦身”,地产人跳槽到新企业的难度也比过往更大了。

大易去年发布的《地产行业招聘管理白皮书》就显示,除了置业顾问的简历转化率相对较高为超过10%以外,其它的岗位如投拓、土建工程、建筑和工程管理等岗位的简历转化率都比较低,其中工程管理、土建工程这样的重要岗位1000人中只有7个offer。

大易统计数据显示,各地产公司入职员工中本科以上的占65%,这个数据包含置业顾问、客服等基层岗位,还有多年前进入的老员工,而从近两年反馈来看,本科学历已经成为地产行业的敲门砖,不少房企在社招时也开始要求985/211。

当前地产行业“僧多粥少”的情况更加凸显,用人也要求进一步提高。据界面新闻了解,一些百强左右的房企,过往社招用人都是要求同级别房企经验为主,现如今招人也都要求曾在TOP50甚至TOP30房企工作过了,学历也经常会要求是985/211。

此外,一些房企也更倾向于招一些复合型人才,既要求专业能力也要求管理等方面能力。像龙湖、万科、碧桂园这些标杆房企,则开始加大科技人才的招聘力度。

万科主席郁亮毫不掩饰对公司人事现状的不满,曾在3月业绩会上坦言,万科这几年遇到了两大短板,一个是组织,另一个就是人才。为此,万科在今年开启了“猎头行动”,要求20%的万科中高层都要从外部招聘。

与此同时,万科现在的用人范围不再局限于房地产行业,而是要从全社会中去寻找10分人才,甚至要跟腾讯等互联网企业竞争。

有人选择继续在地产行业踏浪淘沙,也有人选择抢滩登陆。上述top 50房企员工称,是否要继续在地产行业工作这是大家近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有不少人因为不喜欢地产行业的工作氛围或者不看好发展前景也选择了转行,但确实难度不小。

据界面新闻了解,选择转行的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刚入行没有多久的年轻人,纠错相对容易,往往倾向于互联网、高科技等行业;一类是未能在房企做到核心岗位的中年人,被裁员后在行业里难有立身之地。

三、戳破人才泡沫 

“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在每个人身上都是一座大山。”

但是与一夜变天的教培行业相比,地产行业的基本面依然是没有问题的,只是在持续加码的强监控下,迎来了洗牌的关键时间点。在房地产去泡沫的的过程中,人才泡沫势必会被率先戳破。

中国房地产自1998年进入市场化阶段后,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在政策以及资本的助推下2015年-2017年迎来了最猛烈增长的时期。

2016年,碧桂园、恒大、万科销售额纷纷突破三千亿,将房地产行业带入了“三千亿”时代。2017年,“碧恒万”销售规模从“三千亿”一步跃升至“五千亿”,用时仅一年。在此之前,万科从 “一千亿”到“三千亿”花了六年时间。

2017年,千亿房企数量累计达到17家。千亿规模开始成为行业的一道“分水岭”,这决定了一家房企在未来竞争中能否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在那一年众多中小房企将千亿定位目标,大房企则纷纷向三千亿、五千亿冲刺。

为了匹配高速增长的需求,一些企业不仅加大在已进入区域的拿地力度,更将战场扩大到新区域,更有甚者将总部迁往上海、深圳这些一线城市。规模竞的争背后也是人才的竞争,地产人身价水涨船高。

对人才的招揽,“宇宙房企”碧桂园曾引发过轰动。2013年下半年,碧桂园启动“未来领袖计划”,给入职博士们开出超出40万的年薪,创下行业先例。2015年-2018年,碧桂园从全球招收的博士生人数分别为256位、403位、1037位、1300位。

一边给出高薪,一边推出跟投机制将员工的利益与公司的利益捆绑起来,碧桂园的销售规模突飞猛进,在2017年登顶销冠。

根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2017年初碧桂园总裁莫斌在香港的一场春茗会上透露,因前一年经营超预期,销售回款表现突出,该集团年底将要发放的奖金实在“太多了”,尤其江苏等几个区域总裁将获得超过1亿元的奖励收益。

高歌猛进时,闽系房企泰禾也是在人才招揽上不遗余力的典型代表,业内传闻老板黄其森把副总裁都挖了遍,高峰时挖来了几十个副总裁,其中薪酬不少都是过千万。2017年为了向规模目标发起冲刺,也曾大规模的招兵买马。

然而,地产行业从2018年开始进入下行周期,各大房企都陷入要努力“活下去”的焦虑中,“裁员”成了各大房企开源节流的手段之一,碧桂园、恒大、泰禾、绿地、万科等全国性房企均有裁员的消息流出。

后来在2019年6月的一次媒体采访中,黄其森也曾感慨称,房地产行业确实有泡沫,其中最大的泡沫就是人才泡沫。

一位房企HR表示,前些年行业景气期,各大房企为了冲规模或者盲目多元化高薪招揽了大量人才,裁员都是行情下行阶段不得不做出的“降本增效”举措。

各家房企都在压缩人力成本,对贪腐的容忍度也在降低,地产行业的好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员工们应该清楚“企业不是慈善机构,而是以盈利为目的”,如果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迟早有一日会被淘汰。而老板们则应该牢记“企业应该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界面新闻(ID:wowjiemian),作者: 黄昱

原创文章,作者:Maggie-Hun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149865.html

(0)
上一篇 2021年9月12日 09:31
下一篇 2021年9月1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