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科技讯(作者/王欣 编辑/赵泽) 9月12日,2021年未来科学大奖颁奖仪式在京举行。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捐赠人,金沙江创业投资基金主管合伙人丁健在会议期间接受了凤凰网科技等媒体采访,谈到了未来科学大奖的设立初衷、中国科研发展、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改变等话题。
丁健认为,现在的环境,对好奇心的培养不够,而科研创新一定要从发散思维中萌发出来,它不会是在循规蹈矩中产生。“真正的创新是用右脑思考,因为一个用左脑的思考人,是不可能觉得苹果掉下来会和地心引力有关,左脑思考的人往往是按部就班的想问题,所以培养左半脑只能培养出匠人。从创新角度来看,好奇心其实就是锻炼右半脑的过程。”
同时,丁健肯定了数字医疗的价值,并表示公司将数字医疗作为重点关注的领域。他表示,在人民温饱已经基本解决的大背景下,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对健康长寿的需求,都逐渐提高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同时现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在对医疗行业带来重大影响,所以数字医疗将是他们未来的投资重点之一。
“科学应该是未来最重要的投资”
问:金沙江创投为什么会对生命科学这个奖项进行捐赠?
丁健:捐赠生命科学奖既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
未来科学大奖最早是我和李彦宏、沈南鹏,还有张磊一起发起的。当时做这个事情也经历过很多次的商讨,也拟定了很多种模式,最后确定以我们4个人共同捐赠的形式来做这件事情。
当时,我们共同商量确定的第一个奖便是生命科学奖,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是生命科学奖选择了我,而不是我选择了生命科学奖,所以我作为生命科学奖的捐赠人有一定的偶然性。
为什么说也有一定的必然性?因为我是学化学专业的,所以我对生命科学这个专业一直非常感兴趣。今天我们投资的重要领域也是在医疗和大健康领域,所以冥冥之中大概也有一些注定。
问:你对未来科学大奖如何评价?有没有一些难忘的经历可以分享?
丁健:未来科学大奖,是中国企业家的一个创举,和我国现在倡导的共同富裕理念是非常吻合的,和企业家的第三次分配相关,是以公益的模式来反馈社会。未来科学大奖,表现出中国企业家在这个方面的引领性作用。
科学进步对于中国未来发展,特别是对下一代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这一批企业家大多数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都是在倡导科学的氛围中长大,“学好数理化、搞好科学救国”等这些理念对我们影响特别大,同时我们都在科学领域创业,又都是科学发展的受益者。
其实,刚开始创办这个奖项,大家想的比较简单,我们的想法是像国外一样,每人拿出一些资金,然后汇成一个巨大的资金池,一起来鼓励科研发展。这件事情在中国从来没有先例,而且大家也不知道这个事情到底能不能做起来,会做成什么样,在这些东西都不确定的情况下,很多企业家还是很犹豫,所以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经过多次的协商,最后才确定了现在的模式。
我们认为,科学应该是未来最重要的投资,也应该是最重要的发展领域。
今后5-10年数字医疗会有大的突破
问:本次未来科学大学,数字医疗被广泛关注。如何看待数字医疗发展?
在人民温饱已经基本解决的大背景下,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对健康长寿的要求,都逐渐提高到非常重要的位置。
金沙江创投从创立初期,很多投资人包括我本人都是IT出身,对数字健康这个领域非常关注。我本人对数字化转型,特别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对生命科学的影响,以及融合发展非常关注。可以发现,当前政府、医疗、投资行业都非常重视数字医疗领域,我们也认为医疗健康是未来最有发展前景的领域之一。
同时,中国在这数字健康领域很有可能能够超越其他国家,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相对来说患者多、医疗数据丰富,如果能够把这些数据进行归纳总结,一定能取得突破。
问:数字医疗什么时候能实现?
丁健:数字医疗分很多种,最简单的是远程医疗。三甲医院主任医生远程帮患者看病,这个可以解决医疗资源不平衡的问题,但是这个不是最核心的,因为它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医疗资源短缺现状。
三甲医院的主任医生今天远程给一个患者看病,就没办法同时给当地的患者看病,这其实是零和效应。我们认为要真正解决问题,要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逐步的建立计算机辅助的诊疗系统,就是所谓的“医疗大脑”。
如果将来我们能够通过计算机汇总各种病症的数据,对患者进行准确的诊疗,甚至能够达到三甲医院主治医生的水平。那么,即使是一个刚毕业的医学生,就可以在偏远地区,通过这样的“医疗大脑”给当地的患者做出高水平的诊断,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医疗资源短缺问题。
我觉得5-10年会逐步有大的突破,这也是我们的目标。
9月12日,2021年未来科学大奖颁奖仪式在京举行
科研创新不会在循规蹈矩的思考中产生
问:如何看待之前谈的“中国人对科学的好奇心被压制了”的说法?
丁健:可能用压制这个词稍微重了一点,我是感觉没有很好地去鼓励孩子们的好奇心,或者说我们希望孩子从小就循规蹈矩,老师家长更多的是关注孩子是否守纪律,对纪律强调得多一些,但是好奇心往往是一种发散型的。
科学家想做一件事情,往往不会去想这能赚多少钱,而是纯粹的好奇。所以我觉得外界干扰好奇心的东西太多了。更何况一个纯粹的追求好奇心的氛围并不够。
以色列是国际公认的科研创新实力比较强的国家。我曾经问以色列某个研究所的所长,如何选择、审核科研项目?他说我们从来不审核项目,我们就挑最优秀的人才,让他喜欢什么就去研究什么,给他资金让他去研究。
科研创新一定要从发散思维中萌发出来,它不会在循规蹈矩的思考中产生。我有一个观点,大家都觉得科学家是用左脑思考的,但我认为真正的创新是用右脑,因为一个用左脑的思考人,是不可能觉得苹果掉下来会和地心引力有关,左脑思考的人往往是按部就班的想问题,所以培养左半脑只能培养出匠人,从创新角度来看的话,好奇心其实就是锻炼右半脑的过程。
我发现,很多科学家很喜欢艺术,我觉得这并不是偶然性,而是有一定的关联。我相信有一天脑科学会揭示出这些观点。
尤其现在即将步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一直提倡的理论是,人工智能首先取代的是左半脑,而且你左半脑越发达,被取代得越快。以前我们觉得下围棋下的最好人,一定是最聪明的那个人。但是现在,围棋冠军都被人工智能打败了。
人类的智慧是情感、想象、哲学,以及这些融合起来形成的创新,这才是智能时代没有办法完全取代的。有时候灵光一现的创意,才是人类独特的优势。
原创文章,作者:Maggie-Hun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150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