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于 Flicker
2017 年,中南大学湘雅公共卫生学院发表了一篇综合元分析文章,分析了 67 个多动症相关研究,覆盖大约 27 万名被试。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大约有2300 万的儿童和青少年罹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然而,在这约 2300 万的儿童和青少年中,去医院就诊的人数仅有 200 万,就诊率不足 10%!
不仅如此,很多人对多动症存在误解,会给患者贴上一些负面标签,比如没耐心、不听话、懒惰、意志薄弱、没条理……
只有正确认识多动症,才能更好地治疗它。
Part.1
让人误解的名字,正是因为对它不了解
其实,多动不等于多动症。多动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多发于儿童时期,是以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
也就是说 ,ADHD 不仅限于“多动”,其核心症状有注意缺陷、多动和冲动三个方面。并且,研究发现,仅存在注意缺陷而无多动/冲动的儿童比例是最高的,占一半左右。这些儿童往往容易被认为是“懒惰或缺乏意志力”,而很少家长能意识到这是孩子存在注意缺陷的表现。
那么,明明 ADHD 不仅仅是多动,为什么还要用“多动症”这种容易让人误解的俗称?
这和科学界对 ADHD 的认识过程有关。ADHD,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这一名称经历了好几代医生和心理学家的努力才最终确定下来,成为学术界通用的术语。
ADHD 被首次描述并记录在案是在 1798 年,一名苏格兰医生 Sir Alexander Crichton 在他的著作《注意及其疾病》描述了有些儿童在注意功能方面存在异常,无法对一件事情持续保持必要程度的专注。
Crichton 所描述的症状正是类似于《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 5 版对 ADHD 中注意缺陷的临床诊断标准。
1844 年,德国儿童医生 Heinrich Hoffmann 撰写了一系列故事书,其中一本名为《烦躁的菲尔》,描绘了一个家庭冲突场景。儿子菲尔总是烦躁不安,没法安静下来,甚至爬到高处弄翻了餐桌。父亲不断用言语安抚他:“看看菲尔能不能做个乖孩子,能不能安静地坐下来一次。”然而菲尔根本不听父亲的任何安抚,依然烦躁不安。这一系列的故事书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翻印了 400 多个版本,畅销于多个国家。但当时的人们都没意识到这是对儿童 ADHD 多动症状的描述。
1932 年,研究者 Kramer 和 Pollnow 首次提出了“幼儿过动症”,将其定义为主要症状为运动过度的一系列行为疾病,这也奠定了 ADHD 当前的核心概念。
1968 年,《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 2 版终于将 ADHD 相关的行为障碍统一叫做“儿童多动反应”。至此,以多动症状为核心的“多动症”俗称基本建立。
但后续对 ADHD 的研究发现,它并不是这么简单,多动只是 ADHD 的症状之一。
1970 年以后,一些学者开始注意到,持续注意和冲动控制这两方面的缺陷是比多动更为核心的症状。因此,在 1980 年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 3 版将其改名为“注意缺陷障碍 (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ADD): 伴有或不伴有多动症”。
1987 年,又因为伴有和不伴有多动症的注意缺陷障碍在临床表现上差别很大,于是科学界将它的名称改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而将不伴有多动症的注意缺陷障碍划分为“未分化的 ADD”。
终于,在 1994 年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 4 版中将其确定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并划分为三种亚型:注意缺陷型、多动-冲动型和混合型,这一定义和划分一直沿用到最新的 DSM-5, 并且与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国际疾病分类》第 10 版 (ICD-10) 中的定义几乎保持一致。
尽管如此,“多动症”这一俗称仍然没有被人们所抛弃,而是成为 ADHD 的代名词流传在大众视野中。
Part.2
什么原因会导致孩子患上 ADHD?
什么原因会导致孩子患上 ADHD?
研究发现,并没有因素会直接导致 ADHD, 但却有很多危险因素会增加儿童患上 ADHD 的风险:
(1) 家族遗传史或母孕期因素。ADHD 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如果父母患有 ADHD, 那么其孩子后天患上 ADHD 的风险也会更高。也有一些研究表明,经历过孕期或分娩并发症的母亲,也会增加孩子患 AHHD 的风险。
(2)父母的人格特点。研究发现,早期父母的消极、挑剔和严厉的管教模式以及婚姻不和谐的家庭,都会增加孩子形成 ADHD 的风险。可以说父母的管教模式就像硬币的正反面,正面积极的教育能够让孩子健康成长,而负面消极的教育则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3)学龄前孩子的性格特点。在学龄前 2-5 岁期间,伴有高度注意力不集中和情绪障碍(如经常易怒、发脾气或沮丧等)以及过度活动、性情消极、适应能力差等表现的孩子,到了儿童时期都有较大的可能性患上 ADHD。
根据《中国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防治指南》,ADHD 多发于儿童时期,其症状基本上在学前就已经出现,但到了 9 岁左右尤为突出。
很多家长误以为孩子的这些症状随着年龄增长会消失,但其实有 50% 左右的孩子,其 ADHD 症状会伴随到成年期。
Part.3
被确诊为 ADHD, 怎么办?
对儿童 ADHD 的尽早干预和治疗,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孩子的行为表现。除了医生给出的药物治疗手段以外,也有很多行之有效的的非药物干预治疗方法。
例如近年来较为推崇的认知行为治疗 (CBT), 由于 ADHD 儿童往往存在情绪调控、冲动、执行功能缺陷以及生活社交技能损害等 ,CBT 会针对孩子的具体症状,设计综合的结构化治疗方案,包括做学习计划和时间管理、学习情绪表达和情绪管理练习、利用奖惩和放松等行为技术来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等。
同时家长培训也是 ADHD 儿童治疗中非常重要的方法,让家长掌握 ADHD 的科学知识,了解 ADHD 的具体表现及常见问题,教会家长如何在家庭环境中运用行为矫治的原则和技巧来改善 ADHD 儿童的行为表现等。
需要强调的是,就算患上 ADHD, 也并不意味着孩子的一生就此毁掉。
著名乐队 Maroon 5 的主唱 Adam Levine 在社交媒体上主动曝光他曾在青少年时候被诊断出患有 ADHD, 从小就无法静坐或完成功课,幸好父母耐心地指导,才让他健康成长 。Adam 成名后也致力于科普 ADHD, 例如参与制作 ADHD 影片 《Own It》, 为 ADHD 杂志 《ADDitude》 写文章描述自己与 ADHD 困扰斗争的经历等。
ADHD 其实并不可怕,只要及早识别、诊断和干预治疗,孩子依然可以健康快乐成长。
原创文章,作者:kepupublis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150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