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岁女孩一米六,家长还想给她打增高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偶尔治愈(ID:to-cure-sometimes),作者:李华良,监制:李晨,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在刚刚过去的暑假,各大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一号难求,很多对孩子身高担忧的家长,期望借“增高针”让子女迅速增高。不过从几万到几十万的开销也让不少人望而却步。

8 月 4 日,新华社新华视点对“增高针”给出风险警示,称这类生长激素有被滥用苗头,可能带给使用者内分泌紊乱、股骨头滑脱、脊柱侧弯等健康风险。此前也有媒体报道,由于“增高针”背后的利润丰厚,一些医药代表甚至用高额回扣来引诱儿科医生滥开处方。

在孩子的身高隐忧与打针可能带来的副作用间,中国家长们再次陷入焦虑。

家长对孩子身高普遍性焦虑

“我大女儿 13 岁,上初一,身高 1.6 米,我老公 1.7 米多一点,我 1.66 米,按以前的标准孩子不矮,但她在班上十几个女生中倒数第一,我能不急吗,发愁怎么给她再增增高呢。”9 月 8 日,一位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特需诊室候诊的妈妈说,现在孩子营养好,发育早,身高普遍比上一代人高,她希望女儿至少长到 1.7 米。

保定来的一对夫妻,他们带着 4 岁半的儿子就诊,儿子身高才刚过 0.9 米,“吃饭没问题,就是不长个儿,在保定的医院就让打生长激素,我们再让北京专家看看”。

图源:偶尔治愈

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中国 18~44 岁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别为 1.697 米和 1.58 米。虽然 1.6 米已超过此标准,但家长们对孩子身高不会满足。

偶尔治愈接触的多位家长认为,不能用以往经验和“平均身高”为标准,孩子高一些,不但更有自信,对未来职业也有很大影响。因为高考录取时舞蹈、空乘、师范、军警等专业都要求身高,差一两厘米可能错失宝贵的机会。

2014 年人民网曾透露,我国儿童矮小症发病率约为 3%,4~15 岁的需要治疗的患儿约有 700 万,每年真正接受合理治疗的患者不到 3 万名。

暑假是孩子就诊旺季。据新华社报道,武汉协和医院儿童内分泌科的林鸣医生透露,暑假他周接诊三百二十多人。而《都市快报》今年 8 月 13 日的报道说,浙大儿院的内分泌科门诊量每天都在 600~700 人次,一个暑假估计超 3 万人次。

同样在江西,江南都市报称,暑期南昌大学二附院儿科儿童生长发育中心每天要接诊 70~90 人。一个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身高 1.75 米,但家长认为亲戚孩子都超 1.8 米,想打生长激素“揠苗助长”。

北京职员张女士也曾为女儿素素身高而焦虑。2018 年 7 岁多的素素身高才 1.2 米,是班上最矮的女孩,医院检查其骨龄 9.2 岁,与年龄差 1.6 岁,预测身高还不到 1.5 米。

张女士告诉偶尔治愈,当时真有点慌,医生建议马上打生长激素治疗。后来做了十来项检查没发现其他疾病,脑垂体分泌激素正常,就听从其他医生建议先观察,每天督促孩子早睡、跳绳、拉伸等,同时补充各种维生素和肉蛋奶。为了长个子,母女俩也没少争吵。

今年 3 月,素素已超 1.4 米,医院检查骨龄 11 岁,只比实际年龄大 4 个月,预测成年后身高也接近 1.6 米,与遗传靶身高相差无几。张女士松了一口气,但焦虑仍在,因为素素班上同龄女孩飞速发育,大多女孩 11 岁时身高已接近甚至超过 1.5 米,素素仍是最矮的女生。

对于父母的焦虑,北京世纪坛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武万水介绍,对孩子来说,好的生活习惯利于身高的增长,包括良好睡眠、运动尤其是跳跃性的运动、营养均衡及心情愉悦等。

另外,家长们应该了解,应用生长激素也不一定会长高,生长激素发挥作用可能需要通过生长激素受体、IGF-1、生长激素结合蛋白等发挥作用,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生长激素的作用。治疗过程中机体产生生长激素抗体,也会削弱其作用。营养物质不能满足机体生长需求,也会影响生长发育。

增高神药:“有病”的打,想增高的也打

上文中提到的生长激素就是俗称的“增高针”。它诞生于 1956 年,美国波士顿内分泌专家 Raben 从人垂体中分离和提纯生长激素(hGH),并应用于治疗生长激素缺乏症(GHD)。1998 年国产生长激素粉剂上市,2005 年国产水剂上市,生产厂家都是长春高新的子公司金赛药业。

在生长激素“封神”故事中,世界著名球星梅西是被提及最多的。11 岁时梅西被诊断为特发性矮小症,医生认为他只能长到 1.5 米,但梅西通过注射生长激素最终身高达到 1.7 米,奠定他的足球事业基础。

梅西的个人纪录片提及梅西注射生长激素的画面

生长激素只能用于治疗生长激素缺乏症、特发性矮身材等,不能擅自扩大治疗范畴。在新华社《身高焦虑就打“增高针”?危险!》报道中,湖南省人民医院小儿内分泌科医生徐璇介绍,有些家长觉得孩子个头不高,就想打增高针、用增高产品。

9 月 8 日,走出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特需诊室,元元的妈妈陷入了纠结。元元 10 岁,身高 1.45 米,虽然超过医院儿童身高对照表的正常标准,但骨龄显示 12 岁,按遗传靶身高是 1.6 米,而据骨龄预测身高是 1.56 米。

图源:偶尔治愈

“孩子马上就要来例假,青春期长个子就慢了,再不打针也可能骨垢线就要闭合了。”元元妈妈告诉偶尔治愈,她拿不定主义,既想让女儿增高 4 厘米,又怕女儿承担未知风险,还在衡量值不值用十几万买几厘米的身高。

北京的晓婕是在儿子六年级时着急上火的,她身高 1.7 米,丈夫约 1.8 米高,儿子一年半只长了 1.5 厘米,1.4 米的身高在班上倒数。到医院检查她儿子垂体前叶分泌生长激素不足,检查单显示“靶身高”超过 1.8 米,但预测成年身高才 1.5 米。

今年 9 月初晓婕告诉偶尔治愈,儿子当年的情况是必须打针,从初一打到初三,长到了 1.7 米,医生检查自身生长激素分泌恢复了正常,就停了针。今年儿子已上大一,身高 1.83 米,她对治疗效果很满意。

其实生长激素针并非想打就打。

新华社报道警示,真正需要生长激素治疗的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绝大多数的孩子只需常规饮食、运动、睡眠指导。生长激素分泌正常的儿童不能注射,否则会导致内分泌系统紊乱等问题。

医生普遍持谨慎态度。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小儿内分泌遗传代谢科主任张一宁认为,药物是用来治疗疾病的。不是说觉得矮、想长到多高,就打点生长激素,这非常荒谬。

武汉协和医院儿童内分泌科的林鸣认为,身材矮小的儿童,必须进行儿童骨龄、生长激素分泌水平等检查,排除各种疾病,方可决定是否适合使用生长激素治疗。确实患有矮小症的儿童,生长激素是目前认为的最有效的治疗方式。

四川省人民医院东院儿科医生杨文青说,有些矮小症合并了一些基础性疾病,基础性疾病治好后,可能出现追赶性生长。如果只是偏矮并且没有生长激素缺乏的情况,完全不需要注射生长激素。

打生长激素前要严格检查

在正规医院,打生长激素要经多项检查。

图源:偶尔治愈

南京“尘妈”儿子今年 10 岁,她记录了 2019 年带儿子打生长激素的检查项目。包括测身高体重,拍骨龄片子。第二天做空腹血糖、甲功七项、生化全套、腹部 B 超、脑垂体核磁共振、尿常规和血常规、心电图。还做了“精氨酸激发试验”和“可乐定激发试验”。

注射生长激素 28 天后,儿子身高从 1.306 米长到 1.32 米。每月费用 5000 左右。之前她儿子因矮而自卑,自从知道打针可以长高,每天设闹铃自己打针。

晓婕告诉偶尔治愈,当初儿子也做了各项检查,打的水剂生长激素,期间定期到医院检查,根据体内激素分泌多少调整注射剂量,一支 10 毫升的针剂分三天打,后来一星期才打完一支。

北京世纪坛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武万水对偶尔治愈介绍,注射生长激素前应该充分了解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生长曲线、骨龄、预估最终身高等,并做一系列检查,除外因其他疾病所致身材矮小,了解有无禁忌症,并监控诊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比如需了解有无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疾病、肿瘤、遗传代谢性疾病、颅内疾病(尤其是垂体)、营养缺乏性疾病、性早熟等。

为保证注射生长激素的安全,患儿应检查的内容包括骨龄片、鞍区核磁共振、腹部彩超、生长激素、甲状腺功能、血尿常规、血生化等约 20 项。

武万水介绍,在诊疗过程中,真正生长激素缺乏症患儿不多见,大多是身材偏矮,但达不到矮小症的诊断标准,其原因多为遗传、营养(偏食)、疾病、睡眠等因素所致。

身材矮小并不等于生长激素缺乏症,引起身材矮小的原因很多,比如先天性甲状腺机能减退、家族性矮小、颅脑病变(尤其是下丘脑受累)、严重营养不良、体质性青春期延迟、骨骼发育异常、小于胎龄儿、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等,其中有的可以用生长激素,有些则不能用。

在新华社报道中,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小儿内分泌遗传代谢科主任张一宁认为,目前过度检查和不规范检查的现象非常普遍。有家长到门诊来,一定要给孩子做生长激素化验,大夫说不用做还被骂。有很多外在因素影响当时激素的激发水平,需要综合判断。有些医院用不规范的手法做检查,检查结果拿到之后就开始给孩子使用增高针,很不负责任。

生长激素曾多次被媒体曝光和质疑

生长激素无疑是比较昂贵的药品。元元妈告诉偶尔治愈,元元除了要打生长激素,还要打抑制针,降低性激素水平,抑制过快发育,医生估算的费用是每月 1.2 万左右。

国贸附近的一家儿科诊所人员介绍,北京某医院著名儿童内分泌专家会来诊所出诊,诊所内可做各项检查,要不要打生长激素针需要医生根据检查结果出诊断,不是想开药就能开的,具体费用每个孩子都不一样。

该诊所内公示的生长激素价格显示,长效生长激素(金赛增)每支 54 单位,价格 4300 元。水剂赛增每支 30 单位,1031 元。(注:有些药物如维生素、激素类生物制品等,化学成分不恒定或至今还不能用理化方法检定其质量规格,往往采用生物实验方法并与标准品加以比较来检定其效价。通过这种生物检定,具有一定生物效能的最小效价单元就叫“单位”(u);经由国际协商规定出的标准单位,称为“国际单位”(IU)。)

诊所公示的药品价格,图源:偶尔治愈

新华社报道,生长激素分粉剂和水剂还有长效制剂,因制剂不同、体重和敏感性不同,每月费用在 3000 元至 15000 元之间,往往需要注射 2 至 5 年。

由于推广“增高针”能获取暴利,一些医药代表用高额回扣来引诱儿科医生滥开处方。早在 2012 年 6 月,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就播出过《被滥用的生长激素》,一个 9 岁孩子身高 1.29 米,诊所医生未做相关检查就建议注射生长激素。

其实真正确诊为生长激素缺乏症的患者比例并不大。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内分泌科对 523 例身材矮小儿童病因分析显示:其中只有 115 例患有生长激素缺乏症,占总数的 21. 99%。

2014 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退休儿科教授叶义言就曾曝光“医药代表试图操控医生滥开生长激素”内幕,包括儿科医生被药厂邀请培训,医药代表用“终生提成”鼓动医生多开生长激素,按销售额的 10% 予以提成。

药企有各种办法规避监管。如药企“开创”了一种独特的医药销售模式,即患者先在大医院就诊,然后医生引导患者到指定的基层医疗机构买药。2019 年中国经营报曾对此披露。

8 月 4 日新华社的报道也撼动了生长激素药企。

据上海证券报消息,8 月 5 日开盘,主营生长激素的长春高新、安科生物双双大跌。在深交所互动易上,长春高新回复称,生长激素属于处方药,相关产品均销售至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医疗机构。药企已设立专门的机构人员收集公司产品的安全信息,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评价,在药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持续监测产品安全。

不应忽视的副作用和风险

2008 年中华儿科杂志发布的《矮身材儿童诊治指南》,就生长激素治疗指出常见副作用,包括甲状腺功能减低,糖代谢改变,特发性良性颅内压升高,抗体产生,股骨头滑脱、坏死,注射局部红肿或皮疹,诱发肿瘤的可能性。

另外,目前与生长激素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还有良性颅高压、糖代谢的影响、甲状腺功能低下、色素痣、手脚变大、局部红肿及皮疹、中耳炎等。

在 2019 年半月谈报道中,湖南省人民医院小儿内分泌科主任徐璇曾劝退过很多为孩子求打增高针的家长。如果孩子过去生长速度较慢,使用生长激素后出现生长加速,孩子的甲状腺素的需要量就会随之增加。有些孩子的甲状腺功能会发生暂时性降低的情况,产生疲劳、乏力、虚胖等症状。有些孩子在注射生长激素后,还会出现血糖高的问题,需要定期监测,以免埋下糖尿病的风险。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伍学焱表示,一些骨骺闭合后的青年人注射大量生长激素,可能导致肢端肥大症,相貌变丑。

在最近中国新闻周刊的一篇报道中,澳大利亚公共卫生博士、幼儿健康研究者陈小舒提示,采用生长激素治疗儿童和青少年特发性矮小还是有争议的,没有证据表明该疗法对并不缺乏生长激素的非病理性矮小有很好的效果。早期生长激素应用规模本身太小,且实际上大部分药品的上市时间很短,长期副作用存在与否并不能保证。

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儿科》的 12 月刊中,卡罗林斯卡大学医院的儿科内分泌学家报告称,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进行重组生长激素治疗、并接受最长达 25 年随访的 3408 名患者,与未接受治疗但其他状况类似的 50036 名患者相比,男性发生诸如心脏病发作或中风等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高出三分之二,女性则高出两倍。

因为对生长激素的安全性担忧,有国内官方媒体指出,要规范生长激素的使用。卫生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医生的培训和监管,医生要严格遵守相关儿童诊治指南,谨防临床上生长激素滥用、超范围使用。对于受利益驱动诱导孩子注射生长激素的违规行为,卫生、药监、公安等部门应该形成合力,严厉查处。

参考文献

1. 人民网,2014 年 3 月 25 日,《我国 700 万矮小患儿仅 3 万在治 专家呼吁合力破解难题》

2. 都市快报,2021 年 8 月 13 日,《家长们对孩子的身高太焦虑了》

3. 江南都市报,2021 年 9 月 5 日,《靠打针长个?小心拔苗助长》

4. 界面新闻,2021 年 6 月 2 日 ,《集采隐忧背后,生长激素靠“滥用”生长?》

5. 梅西中文纪录片,https://v.qq.com/x/page/k3127ekvcia.html?

6、7、8. 新华社,2021 年 8 月 4 日,《身高焦虑就打“增高针”?危险!》

9. 央视每周质量报告,2012 年 6 月 3 日

10. 三湘都市报,2014 年 5 月 12 日,《医药代表“控制”医生滥开生长激素》

11. 中国经营报,2019 年 7 月 6 日,《56亿元资本腾挪背后:长春高新生长激素滥售之痛》

12. 上海证券报官方公众号,8 月 5 日,《长春高新与安科生物大跌!“增高针”治疗引发关注》

13. 矮身材儿童诊治指南,《中华儿科杂志》,2008, 46(6)428-430

14. 半月谈, 2019 年 8 月 26 日,《诱导滥打增高针,医药代表在“潜伏”》

15. 中国新闻周刊,2021 年 9 月 4 日,《跟矮比起来,谁还在乎增高针的副作用》

16. 2021 年 4 月 2 日,《使用生长激素帮孩子长高?你应该更慎重》

https://cn.nytimes.com/health/20210402/growth-hormones-short-children-height/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偶尔治愈(ID:to-cure-sometimes),作者:李华良,监制:李晨

原创文章,作者:Maggie-Hun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154217.html

(0)
上一篇 2021年9月14日
下一篇 2021年9月1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