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卓见 SeeDifferently(ID:scribble1123),作者:张卓,本文是作者《解密instagram》后的读后感,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一
互联网无外乎只有一个指标:增长。
所以facebook无所不用其极的为了增长,用户的增长,收入的增长,各方面增长……其背后的策略细考究下来,是粗糙的,简单的,数据主义的,毫无美学色彩的。
从这点来说,国内和facebook最像的公司确实是字节系,和扎克伯格最像的也的确是张一鸣。他们都是数据狂人,增长狂人,工具狂人,都信奉马克思韦伯的理论,保持足够的清醒、克制、理性、保持在激烈竞争之下的核心动能——增长。
Ins是facebook十年前收购的公司,很少有人注意到ins开屏有一个小小的for facebook的字眼。很难把这两家公司联系到一起,惯常的认知,facebook是一个大杂烩,什么都有,热点新闻,社交、朋友动态,投票,小游戏…… ins漂亮,美丽,彰显品位又不失趣味,当你和朋友说我们ins一下的时候,大家很容易明白,你们是要把美好的生活上传到这个产品里。
扎克伯格和斯特罗姆也是截然不同的两类人,前者野心巨大,热爱竞争,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在价值观层面——至少在2016年特朗普当选之前——根本不以为意。他是没有价值观的人,他的追求是成为各方面的第一——如果不是2016年被控告操控美国大选为了堵住华尔街的口洋洋洒洒写了很多facebook到底是什么的文章,扎克伯格对一份产品的价值观这几个字不屑于顾。这是一个极其傲慢的商人。
斯特罗姆在扎克伯格的衬托下,简直太像一个艺术家,他会因为不满意办公室的布局而大发雷霆,他享受生活,参加奥斯卡颁奖礼,在洛杉矶和名流吃饭,当外界质疑ins图片太精致了从而导致给使用者造成心理障碍减少发帖数时,斯特罗姆高傲地说,ins就是展示最美好的生活的。换言之,他根本不在乎增长。这是一个极其傲慢的产品经理。
二
增长和广告业务是相连的,增长越多,广告业务越好;而控制增长,坚持社区的氛围和调性又是另外一条路。
增长所带来的问题很直观:劣质内容,虚假消息,不作为的超级平台;坚持社区调性所带来的争议比如用户规模小、不盈利、商业化速度太慢……似乎后者所遭遇的质疑更大,尤其在资本层面。没有人否认知乎是一个好的产品,但知乎上市时的招股书引发一片哗然,原来知乎单个用户所贡献的实际收益这么低啊,原来这个产品一年的年收入才11亿啊;B站也被如此质疑过,甚至豆瓣这款我用了20年的产品已经被视为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最遗憾的产品——遗憾是指,它不赚钱。
所以叫好不叫座,你到底站在人民的一头,还是站在资本的一头。
可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就是增长——这是我读完这本书后最强烈的认知。如果否定这个认知,很多事情就无从讨论。在这个价值体系之下,所谓资本的全球化进程就像车轮一样滚滚的前进着,这是客观存在的规律。
资本家们先是通过大航海技术占领未开荒的土地,再是殖民其他国家…然后开辟新的阵地,从工业时代到金融时代,到现在的科技时代,从对土地的争夺到对商品的争夺到现在所谓技术的争夺……一切的本质都是不停的增长,扩张,实在没得搞了,就去地上到天上,从实体到虚拟,抢别人的地盘,互联网世界秉持这个逻辑,所谓太阳底下绝无新鲜事。
看看每天的互联网新闻,你会惊讶的发现,这群所谓最聪明的大脑所做出的决策和200年前的西班牙国王没什么区别——去占领,去抢夺,去收购,做大做强做成托拉斯。
增长才可以保证权力的合理和合法性。
Facebook就是一款最极致的资本主义产品,但它为这个世界创造了什么?ins的主张很明确,想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让用户feel better。但是它的增长可真不怎么样,扎克伯格总是嘲笑ins用户规模太小。
斯特罗姆最终在被facebook收购了六年后,离开了ins。扎克伯格认为,ins并没有facebook带来什么样的贡献;而斯特罗姆认为,长期以来,扎克伯格都低估了ins的价值。
三
很多事情很有意思,facebook收购ins时,整个世界都对这两个产品缺乏深刻的理解,那大概在六七年前。
但是你不得不承认,扎克伯格对很多事情的理解是最深刻的以及最能看透本质的,他在选择收购一家公司时,标准非常简单:同一个用户,既用facebook又用XXX,那么后者就属于他要收购的范畴。
他那时就和周围人谈到,增长有两个层面,第一,不断把不使用facebook的人转为使用者,第二,就是把使用facekbook又高频使用另外一个的产品买下来,这样一个用户的所有的冲浪时间就都属于facebook了。
所谓用户数量的激增,和所谓用户的时间激增。
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扎克伯格认为,未来所有产品都是在抢夺用户的有限时间,这个理论大概2017年才盛行的,扎克伯格在收购ins时就已经提出了,他真是太聪明了,果真是一个大学期间就熟读希腊城邦史的人。
Ins不是第一款基于手机摄像头所诞生的移动工具,但在10年前,当facebook以10亿美元收购ins其实引发了轩然大波:一款移动端的软件真的这么值钱吗?这家公司只有16个人啊?以及这玩意到底有人用吗?
后面的故事就不说了,几年后,很多反垄断专家都认为,当年美国批准这宗收购案是这十年最大的错误,直接造成了facebook的全面垄断。这是霸权。可是谁让小扎的头脑异于常人的聪明呢,他就是最聪明的大脑和最冷酷商人的完美结合。
Ins当时的创始人斯特罗姆也不相信自己的产品值十亿美元——现在看,他肯定觉得亏了,10亿美元?应该是200亿美元吧。
要跑到所有人前面,先认清这个世界,是丛林法则游戏规则下的制胜点。在所有人都没有看清楚未来是什么的时候,去判断,去决策,去行动。ins在一个非常低的价位被Facebook收购了,而且扎克伯格在当年聪明的利用了法律的漏洞逃过了英美听证会的审查,日后互联网才为这宗收购案新设立了法律法规。
如果所有人都看清了一件事,那么本质上,它就不太值得做了。
四
Ins上还有一件好玩的事情是世界上的首批网红都是从这里诞生的。库彻,就是那个黛米摩尔的小男友很早就觉察到,如果他的ins有几千万粉丝,为何他不能占股ins呢?他去找ins谈了这件事,ins拒绝了。
库彻又敏锐的发现了一个现象:不占股ins还有一个发财之道,明星们不必依靠媒体对外释放形象了,ins可以自主、直接的向粉丝展现你的形象,他当时说了一句话,我真的觉得这小子脑瓜可真聪明,他说,相信我吧,未来的好莱坞会根据社交媒体的影响力来选择一个主角的。
这不就是现在的流量论吗?
第一批入驻ins的明星都尝到了甜头,第一批网红也赚到了钱。像极微博后来为了增长所作出的策略,名人效应+头部效应。
所以,还是那句话,先一步看到事物的本质是什么。
这本书精彩之处在于,它一一对照了现在的互联网世界为何变成这样?又是从哪片荒芜之地一步步席卷了全球。很多过去令人咋舌的认知,现在看都是常识了。
只不过当下最大的问题是:哪里还有增长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卓见 SeeDifferently(ID:scribble1123),作者:张卓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157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