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CC情报局(ID:cancer-weekly),作者:朱毅(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9月17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出通知,要求停止利用电视和网络节目推销槟榔及其制品。这也是国家层面首次关于禁止槟榔公开宣传的禁令。
早先8月中旬,国内的一种热销“零食”——槟榔,突然成为新闻热点,先是被土耳其、澳大利亚等国认定为毒品。自3月中旬以来,有多名台湾地区与大陆民众相继因携带“过量”槟榔而被捕。据查询,目前这些案件已进入司法程序,虽然土耳其的刑法没有规定具体禁止槟榔,但当局将含有槟榔碱的产品列为违禁品。
土耳其法律规定,制造、进口或出口非法毒品的人将面临20至30年的监禁,而被发现分发毒品或参与毒品交易的人将面临10年以上的监禁。
但紧接着,这个被至少五个国家认定为毒品的槟榔,再次在国内疫情期间成为新闻热点,国家卫健委所推荐的,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初期和中期治疗处方中均包含10克槟榔。槟榔一时被炒成抗疫神药,嚼槟榔防新冠,已然成为商家的一个新的宣传噱头。而在日前张家界的疫情期间,槟榔更是搭车新冠疫情,成为畅销品。
槟榔作为一个争议性极大的“食品”,先是被指其具有超致癌性,是口腔癌和咽喉癌元凶之一。接着是被新加坡、阿联酋和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多国认定为毒品,禁止进口。再到成为抗新冠中药方组成部分。槟榔究竟是毒品还是食品?它的普及使湖南等槟榔消费大省的癌症究竟上升了多少?它真的可以预防新冠吗?为何卫健委至今没有认定其为“食品”?
土耳其、澳大利亚等5国为何判定槟榔为毒品?中国为何至今未认定其为毒品,也未认定其为食品?
槟榔加烟,法力无边?怕是湖南乡下一些男性的最爱了,到人家里坐一会儿,别人给你发块槟榔还是客气的意思,相当于以前的泡茶敬酒。乡下绿茶不值钱,酒又不是谁都喝,但槟榔怕是谁都能嚼两口。
以前穷,抽了烟就没啥钱买槟榔,两者选其一。现在一天一两包烟,再加槟榔,然后烤着火打牌,逍遥似神仙,谁还在意健康不健康呢。你自己不抽烟也得被动吸二手烟,槟榔像零食,嚼着觉得还挺带劲。
当地人就这么长大,就这么嚼着,这么吸着。没想到居然土耳其将槟榔视为毒品。8月12日,中国驻伊斯坦布尔总领馆发布的消息说得很明白,根据土耳其目前法律,认为槟榔中所含槟榔碱具有致幻性。槟榔碱是一种类似于尼古丁的令人上瘾的化学物质,仅存在于槟榔中。
至于槟榔“致幻性”,我个人认为缺乏理论支撑,也没有看到食用者的类似反应。至多不过苏轼诗曰“红潮登颊醉槟榔”,描述的就是微醺似醉的愉悦感。确实,嚼食槟榔可以提升人面部温度0.5摄氏度,甚至2摄氏度,看起来面色红润。
不过,槟榔中含有的槟榔碱和槟榔次碱,可以在毒蕈碱受体上发挥激动剂作用,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兴奋感,槟榔碱还能影响一些乙酰胆碱受体,让人产生兴奋感的同时,神经耐受性不断增强,为致瘾埋下伏笔,久而久之,神经就产生了对吃槟榔这种刺激的依赖,“槟榔就像饭一样,一天也离不开”,成瘾性是肯定存在的,程度和香烟差不多。
鉴于槟榔本身致幻性和成瘾性都不高,算是温和的兴奋剂,我以为土耳其将其打入毒品一列,主要是因为有的商贩在槟榔加工过程中用的卤料,生石灰、细辛、麻黄、薄荷、甘草等混合在一起卤制,加强了槟榔的兴奋性和成瘾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第2条规定,我国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槟榔在我国未列入毒品行列,同时不属于国家明令限制流通的 28 种毒麻中药材及中药饮片。
槟榔收入《中国药典》,作为药品的法律地位非常明确,只是其没有出现在食物原料名录、药食兼用食品目录以及新资源食品目录中,作为食品的地位还是模糊不确定的。尤其加入了细辛、麻黄的槟榔,肯定不能算食品,保健品也不能算,加进去了违规违法。
需要广而告之的是,澳大利亚也将槟榔碱列为四级毒品管制、处方用药。新加坡、阿联酋和加拿大等国完全禁止槟榔销售和进口。
嚼槟榔防新冠?国家卫健委新冠肺炎初期、中期诊疗方案推荐处方中,为何均含有槟榔?
我国槟榔的老家应该是马来西亚,槟榔一词源于马来语 “Pinang” 的音译,1600多年前到中国地界安家落户。世界槟榔生产、消费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据201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报告,印度是遥遥领先的槟榔生产大国,年产70万吨,海南和台湾地区是我国两大主产区,我国产量算老二,缅甸和孟加拉国紧跟在我们后面。
海南槟榔产量占中国大陆总产量的95%,但本省鲜果消费至多1%,其他的大多制成干果运往湖南了。湖南不产槟榔,却成了我国槟榔消费大省,这是为什么呢?
流传最广的说法都围绕着湖南湘潭用槟榔治瘟避疫来展开。1649年,清兵过境后湘潭瘟疫爆发,一徽商来湘潭,教当地人口嚼槟榔,得以净城。1779年,瘟疫再袭湘潭,当地人多得鼓胀病,但听县令话嚼槟榔,病就好了。
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听上去挺像那么一回事,不过考据派较真后发现未必确有其事。疫病是有的,徽商是有的,县令是有的,但主角槟榔有没有出场居然找不到其他佐证,经不起推敲,姑且只能算个传说。不过,槟榔出手狙击过痢疾、寄生虫病,我以为是可能的。总而言之,一代又一代的口口相传,传说就成了史实,槟榔就成了能驱邪免疫灾的吉物,让槟榔在湖南地界生了根。
现如今新冠病毒肆虐,这次槟榔当真出场了,抗疫传说现如今成了板上钉钉的事实。槟榔赫然出现在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初期、中期诊疗方案推荐处方中,方子包含杏仁、生石膏、甘草等多味中药,其中显示需槟榔10克。
处方面世,槟榔商家借此大肆宣传,明里暗里就一个意思,嚼槟榔防新冠。当时新华社记者恐怕引起大众误解,还就此事采访我,希望我解释槟榔为啥出现在卫健委诊疗方案里,我还特地推荐了北京疫情中医药用药指导专家组成员做专业诠释。
槟榔可以用于绦虫、蛔虫、姜片虫等寄生虫病,对虫积腹痛、积滞泻痢都有一定疗效,而且中医讲究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综合治疗,抗疫讲究打组合拳扶正祛邪,槟榔作为新冠药方中一味配伍药,和其他中药协同作战,在整个药方中破气结祛湿邪,发挥行水化湿、破积降气的作用。
不少辟谣槟榔防新冠的文章,都指出此槟榔非彼槟榔,指出药用槟榔与食用槟榔并不相同,因为据《中国药典》,药用槟榔是槟榔干燥成熟种子,而我国食用槟榔指的是经过加工的槟榔果的果壳部分。可惜这个辟谣不能算有效论据,一则槟榔果皮也入药,学名叫大腹皮;二则各地食用方式不同,印度食用的就是成熟的果核,我国台湾以食用新鲜果壳、果核为主,湖南食用槟榔加工后的成品,以果壳为主。当然,大家都看见了印度的情况,槟榔种子单枪匹马赢不了新冠病毒。
“槟榔碱”不但是毒品也是口腔癌元凶?
2003年8月,世卫组织的国际癌症研究中心认定,槟榔和烟、酒一样,都是证据确凿的人类致癌物,不过那会儿尚不能确认槟榔中何种物质起了主要作用。该机构遂选择了槟榔中嫌疑最大的槟榔碱进行致癌性评估,现在将其划为2B类致癌物,表明对动物致癌证据充分,对人类还需进一步考证。
综合来看,槟榔对口腔黏膜主要有两种伤害,首当其冲是槟榔碱、多酚和亚硝胺等物质的化学刺激,可能改变口腔微生态平衡,发生氧化应激反应激发炎性因子,促使上皮细胞在短时间内凋亡,同时阻止机体清除这些细胞外蛋白质,造成口腔黏膜下纤维化;另外,槟榔碱还会与亚硝酸钠反应生成致癌物N-亚硝胺,研究者在嚼槟榔的人唾液中检测出3种亚硝胺类物质。这些反应都在加速口腔癌前病变和癌症的发生。
位居第二的伤害来自粗纤维的物理刺激。槟榔质硬,易使口腔黏膜受损,特别是用蒌叶和石灰包裹后对口腔的磨损更厉害,经常食用,引发细胞不正常增生,增加癌变几率。
不过口腔癌患者割脸、割舌的痛,并不能对槟榔嗜好者起到震慑作用,更不能劝退处于野蛮扩张状态的商家。这是为什么呢?来看一组数据。
中南大学湘雅公共卫生学院联合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省肿瘤医院,分析了2009~2015年湖南省肿瘤登记地区口腔癌发病与死亡情况,全省口腔癌发病率4.22/10 万,高于世标发病率3.00/10万,城市地区居民口腔癌的发病率是6.15/10万,农村为3.16/10万。男性口腔癌发病率6.43/10万,女性口腔癌发病率为1.87/10万。全省居民口腔癌死亡率为2.10/10万,世标死亡率1.20/10万,城市地区居民口腔癌死亡率是2.74/10万,农村是1.75/10万。
有数据表明,在嗜好咀嚼槟榔、同时也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罹患口腔癌的平均年龄会降低,会有大量40岁以下罹患口腔癌的病例,我国在40~50岁左右。
湖南省肿瘤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湖南省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还分析了2017年湖南省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发病及死亡情况,发现湖南省男性居民口腔癌和咽喉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所上升,男性居民发病中标率6.58/10万,高于2009~2015年的6.43/10万,是2015年全国中部地区3.19/10万的2倍还多。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分析了长沙5所医院2006~2016年就诊的口腔癌患者,发现槟榔导致的口腔癌人数在10年间增加了近20倍。《中国牙科研究杂志》调查的数据表明:2016年,长沙市与槟榔相关的口腔癌病例累计有8222例,整个湖南省约2.5万例。
机理明确了,数据摆在这了,湖南省的口腔癌高发病率是槟榔支持者也无力辩驳的,但因为较之发病率、死亡率高得多的肺癌、肝癌、结直肠癌在前面挡着,排名都进不了前10的口腔癌数据就不引人注目了。发病率高2倍,人数多20倍,听起来很严重了,但这是宏观层面上大数据的相对数字,普通人感觉到的是绝对数字,10万人里多几个口腔癌患者是没有啥动静的,5家医院口腔癌接诊总人数从300多个增加到2000多个,医生会警觉,普通人是感受不到的。
但癌症对人类的毁灭都是无声无息的,很难想到,2020年,乳腺癌一举取代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癌。
台湾学者研究发现,随每日食用槟榔量的增加,食用年限、单次食用时间的延长,罹患口腔癌和癌前病变的风险相应增加。以前我国就湖南、海南、台湾人吃槟榔,现在槟榔销量每年以20%速度增长,消费人群不断扩大,遍布全国,保守估计有6000万人在吃槟榔,放长时间段,十年后再看,以我国的人口基数,口腔癌发病的绝对人数会多很多。
比如印度,槟榔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是世界第一,近三分之一的人咀嚼槟榔,是世界上食用槟榔最多的国家,顺理成章,当然也就是世界上口腔癌发病人数最多的国家,印度男性口腔癌发病率13.9/10万。
说了这么多,肯定还有人杠,说海南还长寿之乡呢,说湖南湘潭人咀嚼槟榔400多年了,一半的人每天要嚼几十克,但口腔癌发病率并不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多少。确实,中国大陆居民口腔癌发病率在国际上处于较低水平,中国湖南省槟榔食用人口数率超过总成年人口数 38%,但口腔癌发病率仅男性略高于世界各国平均水平男性发病率为 6.4/10万。
杠没用,就心服口服海南长寿老人基因了得,DNA修复功能强大。就心服口服湘潭人嚼槟榔源远流长,尽管湖南口腔癌患者60%以上与咀嚼槟榔有相关性,但几百年来定向进化,口腔练就了一身从容应对槟榔刺激的本领,水来土掩兵来将挡,不过无论如何,发病率还是比我国平均水平高了两倍,没有挡住槟榔进攻凶猛。
顺便说一句,中国台湾地区口腔癌发病率比印度还要高,可见我们基因未见得占太大优势。当初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只是把印度爱吃的含烟草槟榔列为1类致癌物,后来发现单独吃槟榔的中国台湾地区发病率很高,这才把不含烟草的槟榔也加上了。
另外,不同种植地区槟榔主要成分含量比例差异较大,且不同地区槟榔食用方法和加工工艺区别也大,比如槟榔果皮比槟榔核要好一点,因为种核中槟榔碱及其衍生物含量高得多;另外鲜槟榔比卤制干槟榔的致病性和致癌性弱,因为加工过程获得的有害成分有协同致癌作用。
最初湖南人吃槟榔鲜果,但因为路途遥远运输费高居不下,大陆吃得起的人太少了,后来槟榔贩子受药用槟榔储存炮制方法的启发,用石灰水和糖配制出卤料,再把煮熟、熏干的槟榔放进卤水里浸泡。这么一来,贮运问题是解决了,成本降下来了,但致癌风险也增高了。
说一千道一万,对普通人而言,可以看看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黏膜科主任周刚教授的统计数据:2016和2017年两年间,接诊两千多例患者,年纪最小患者才16岁,均有嚼食槟榔的习惯,从咀嚼槟榔到发病,时间最短的才两三个月。
总之,不要只看到幸运者,也别把自己当幸运儿,尽量减少自己可以把控的风险,听人劝保健康。
槟榔产业何去何从?国内能否效仿泰国开禁?
槟榔刚到我国时是弱小的,凭借物以稀为贵成为贡品,主要供士大夫阶层享用,后来被赋予了对抗瘴气的特殊使命,不断平民化,最终走入寻常百姓家。估计槟榔也没想到自己一个外来户,这十几年,却在中国发展得如此壮大,随便一个小卖部都能买到,大大小小的综艺和媒体都能打广告,央视新闻频道前脚说致癌,央视经济频道后脚说并不一定致癌。
遥想上世纪50年代,泰国口腔癌是第一大癌症,之后政府痛下杀手禁槟榔,男性口腔癌发病率在上世纪末一度降低到1.2/10万,禁令肯定是有作用的。
槟榔只要不允许做成食品,健康风险大为减少,吃点鲜果的爱好尽可以保留。国家卫健委特别指出: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应当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国家卫健委未批准槟榔作为新食品原料,未将其纳入食药物质目录,槟榔(果实)也不宜制定食品安全标准。
槟榔身份很尴尬,这边卫健委不算个有身份的食品,那边槟榔习俗入选了湖南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得到认可与肯定。
中国台湾地区通过提供补贴,以换取砍伐槟榔树,来达到减少槟榔种植的目标
槟榔产业何去何从?我提出几个办法可以试试:
1. 对槟榔征收重税。让槟榔重新稀罕起来,昂贵起来,吃惯的就吃得少了,没吃的就不惦记了。
2. 不准打任何形式的广告,不准未成年人买槟榔,槟榔包装上强制印上口腔癌的照片。中国湖南省槟榔食品行业协会于 2019年3月发布公告,要求湖南省所有槟榔企业停止在该省对其产品进行任何形式的广告宣传,但这只是行业一个自律性的表态,没有任何约束力。现在大有卷土重来之势。
3. 嚼槟榔就是会嚼出来口腔癌,不良商家加了点枸杞,放了点人参,就像做成一饮而尽的神药汤剂一样,瞎说自己包治百病了。这就是虚假宣传、违规声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CC情报局(ID:cancer-weekly),作者:朱毅
原创文章,作者:Maggie-Hun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162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