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PPSO(ID:appsolution),作者:A 君,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睡觉不要把手机放头顶,有辐射;电量太低不要用手机,有辐射;怀孕要穿防护服,有辐射;离高压电线远一点,有辐射……
在我们身边中,物物带辐射,处处有危险,那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辐射,对人体有害,是真的咩?
我们不能“抛开剂量谈效果”,只有长时间处在辐射环境中,才会对身体造成危害,日常完全不用担心。
生活处处有辐射
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只要温度在绝对零度(-273.15°C)以上,它就会以电磁波和粒子的形式时刻不停的向外传送热量,这就是热辐射(电磁辐射的一种)。而绝对零度只是一个理论值,没有任何一个物体可以达到这个温度。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东西,不论是电视电脑还是猫猫狗狗,不论是桌椅板凳还是你我,都有辐射。
以我们最熟悉的太阳为例,它每时每刻都在向宇宙空间发射电磁波和粒子流,虽然地球仅接收了太阳辐射的二十二亿分之一,却成为了大气运动、光能热的主要来源。
图片来自:pixabay
虽然地球比不上太阳,但在吸收太阳辐射的同时,地球也同样日夜不停的向外辐射热量(地面辐射),除了部分透过大气奔向宇宙,大部分被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所吸收。
既然万物都有辐射,所以我们讨论辐射是否有害,其实就是讨论某一物体的辐射范围是否会对人体造成绝对伤害,是否对我们有危险。强调一下,本文并不是为了宣传“辐射无害”,而是想告诉大家,我们常用的手机、电脑等数码产品,常见的基站、电塔等通讯电力设施产生的辐射,是否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损伤。
来,一起认识下生活中的三种常见辐射
生活中常见的辐射有三种:以胸片、CT 为代表的电离辐射;以高压电线、家用电器为代表的工频电磁辐射;以基站、手机通信为代表的射频电磁辐射。
电离辐射
早在 2017 年 10 月,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致癌物清单》,电离辐射就被列到一类致癌物清单中。电离辐射这个名字可能并不常见,但如果说一种电离辐射的名称,相信大家对它的危险性就会有一定了解了:核辐射。
电离辐射主要分为三种:α、β 及 γ 辐射(或称射线)。生物体是由无数原子构成的,而生物体的各种生命活动都依赖于原子层面的稳定。可以使原子电离、让其不再稳定的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是显著的,过量的放射性射线照射会对身体产生危害,根据辐射剂量的不同,致病、致癌、致死都有可能。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就是电离辐射的受害者。
当然了,所有危害都强调“过量”,医院的 CT、胸片都是电离辐射,我们偶尔做一次检查并不会产生明显影响,甚至可以说毫无影响,但长时间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一定要采用相应的防护措施。
除了肯定有害的电离辐射,生活中最常见的其实是非电离辐射,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工频电磁辐射和射频电磁辐射,我们分别来看。
工频电磁辐射
简单说下结论:因电力输送而产生的低频电磁辐射,理论上不会造成短期或长期的健康风险。
可能你在网络上看到过这样的观点:高压电线辐射很大,我国对工频电磁辐射安全值(≤100μT)远高于欧美标准(≤0.4μT)。
其实,欧美 ≤0.4μT 指的是一年内平均电磁强度不能高于 0.4 μT,我国 ≤100μT 的标准指的是:“电场强度不超过 4 千伏/米,磁感应强度不超过 100μT”。累计值与平均值,当然不能放在一起比较。国际非电离辐射委员会(ICNITP)像各国推荐过一个不具有强制性的标准要求:电场强度不超过 5 千伏/米,磁感应强度不超过 100μT。对应这个标准,各国设定的标准如下:
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标准虽算不上最严格,但依然超过了许多发达国家。那么,就像前面提到的,我们不能抛开剂量谈效果,长期处于 50Hz 低频电力环境中,会对我们的身体产生影响么?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确定。因为在理论层面,工频辐射有害或者无害都没有明确答案。
1952 年,德国科学家舒曼在研究地球及其电离层的系统时指出,地球和电离层可以构成一个携振腔体,并存在一个由地球尺寸决定,由全球闪电、放电激发的谐振频率。他还算出了这个频率的范围,大概在 8Hz~10Hz。
也就是说,地球的频率要远低于高压电线,即使低频有害,你躲得了高压线,也躲不了地球。
射频电磁辐射
对于射频电磁辐射,同样没有明确的有害或无害的结论,日常接触不会对身体造成明显影响,但住在移动基站附近,似乎会对身体造成影响。雷达导航、手机通信、甚至微波炉加热食物,都会产生射频电磁场,我们离不开它,我们害怕它。
在把电离辐射列为一类致癌物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中,电磁辐射在第三类致癌物清单中,但这并不能说明它的危害,因为第三类致癌物的定义是:有“证据不明确”的致癌作用——这是一个按照证据强度,而不是按照致癌能力强弱来划分的致癌物清单。
比如在一类致癌物中有许多我们常见的身影,比如酒精、培根、加工肉等等,甚至阳光——我们总不能因为日光致癌,就不晒太阳吧——抛开剂量谈效果,都是没有意义的。
国外有一些对手机通信射频对健康影响的研究,比如《The 2100MHz radiofrequency radiation of a 3G-mobile phone and the DNA oxidative damage in brain(3G 手机的 2100MHz 射频辐射和大脑中的 DNA 氧化损伤)》中得到了如下结论:在模拟 3G 信号中暴露 10 天后,大鼠大脑的氧化 DNA 损伤增加;暴露 40 天后大脑中氧化 DNA 数量减少。氧化 DNA 数量减少的损伤量,可能是适应和增加 DNA 修复机制的手段。
增加、减少、可能修复,手机射频辐射到底有没有危害,确实没有定论。
关于手机基站的讨论,更是众说纷纭。相比工频高压线的 50Hz,涉及到射频电场的移动基站频率范围在 300KHz~30GHz 之间。以 5G 信号 25GHz 来计算(实际可能会更高),它的波长为 120mm(实际可能更低),距离波长小于 100nm 的电离辐射还有一定距离,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对射频电磁场的结论是:无法合理可靠地排除偶然因素、偏差和错误的情况下,确认它不会致癌。
▲2012 Biolnitative 研究报告认为科学研究报告的不良反应远低于当前公众安全限值
相比高压电辐射影响的担心,在移动基站辐射上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担心,而是各路网友的现身说法。住在基站附近的网友,反映了诸如心情烦躁、抵抗力差、不易入眠、注意力下降等等问题。但是,我们无法判断这些身体问题是“辐射过敏”还是“心理过敏”,也无法确认移动基站与病症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
关于辐射,你可能有这些问题
看完上面的内容,相信大家已经在模棱两可的结论中犯了迷糊:难道就不能告诉我们有害或者无害么?虽然无法给大家有或者没有的明确答案,但生活中的一些常见谣言,还是可以给出明确结论的。
孕妇辐射防护服有用么?
如果是为了“防辐射”,没用。
在医疗场合中,防辐射服一般是铅衣,用来屏蔽射线,保护每天暴露在辐射下的工作人员或家属。这个防护服重量一般在 5~7 公斤,但只有这样的铅衣,才能真正的保护使用者。而孕妇一般不会接触到电离辐射,孕妇防护服最大的意义,是让身边的人知道你是孕妇。
当然,孕妇作为高危人群,我们并不想草草了事,还是去寻找了一些研究报告来明确辐射对胎儿成长的影响。
在《Prenatal exposure to extremely low frequency magnetic field and its impact on fetal growth(产前极低频磁场暴露及其对胎儿生长的影响)》这份报告中,得到的结论是:暴露在极低频磁场下,女孩出生体重较低,差异(P<0.05)在统计学有意义(即大概率事件);男孩除了背部皮夹厚度,没有显著差异。
另外一个研究《Maternal exposure to extremely low frequency magnetic fields: Association with time to pregnancy and foetal growth(母体暴露于极低频磁场:与妊娠时间和胎儿生长的关联)》的结论为:没有发现极低频磁场与胎儿体重等数据有关联性。
其实在孕妇防护服的宣传中,防手机辐射也是一大卖点。但实际是,手机辐射完全在安全范围内。有关手机辐射的问题,我们一个个来回答。
手机电量越低,辐射越大?
假的,如果低电量手机还要增加发射功率(增加辐射),那它很快就没电了,手机厂商不会这样设计手机的。
打电话太久头晕是因为辐射?
假的,打电话太久手机辐射变大(因为手机运行会散热)是正常的,但手机零点几瓦的功率,根本不会因辐射对身体造成影响,只是发热的手机挨着所以耳朵烫了,说话太久所以犯迷糊罢了。
边充电边玩手机,辐射很大?
假的,手机的射频辐射只和信号相关。当然我们不建议充电玩手机,可能会因过热而损坏手机。
右耳朵接电话,辐射很大?
假的,从小家里人都这么说,但似乎是一个“北方限定”的谣言。左右耳距离大脑的距离是相等的,长时间右耳接电话只会手酸。
另外,也有人说信号越低辐射越大,这个倒是正确的,但即使手机信号再弱、辐射再大,也在国家规定的行业标准范围内,不然工信部是不会发布进网许可的。
看完这篇文章,相信你对辐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辐射很有用,不论是世间万物的生长还是科技时代的进步,都离不开它;辐射很可怕,过度接触可能会造成各种不可逆的结果。所以关于生活中的辐射,我们有以下几条总结:
-
虽然处处有辐射,但我们不用在意太多;
-
许多号称防辐射的物品都是心理作用,包括不限于仙人掌、孕妇防护服;
-
当然万事求心安,购买好看的防护服让别人知道你是孕妇也未尝不可;
-
手机的射频辐射与电量无关,日常使用不必担心;
-
住在基站旁边确有网友表示身体不适,但并无定论,如有问题尽快与相关部门联系处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PPSO(ID:appsolution),作者:A 君
原创文章,作者:kepupublis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165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