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inkedIn(ID:LinkedIn-China),作者:37度2,原文标题:《不干了!这代年轻人开始拒绝性价比低于0.8的工作》,头图来自:《宽松世代又如何》剧照
前几天看到一个关于衡量工作性价比的公式。
当时就挺纳闷,工作性价比可以量化吗?
不过,任何研究都必须先做出假设,固定下几个变量,研究才可能出得来一个明确结果倒是不假。
所以我又把这个公式拿出来研究了一下,算了下自己的工作性价比,又对比了很多别人的案例,得出一个结论:
工作性价比这回事,真是不可能有一个绝对标准,反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的最佳体现。
工作性价比这回事,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首先我根据这个公式,算出了自己的工作性价比。我的参数值是这样的:
我在体制内工作,所以环境系数1.1;同事年龄普遍比我年长不少,异性指数只有0.9;周边同事不好不坏,姑且算1.0。上班时长9小时,通勤1小时,午休+摸鱼4小时,学历指数1.6。
完整的公式演算过程如下:
性价比=(10000/22)*1.1*0.9*1.0/35*(9+1-0.5*4)1.6=1.00
1.0这个结果,按照公式发明人的标准,虽不致于最惨,但也不太能看。
对于这个结果,我是有些意外的。因为我个人对这份工作虽谈不上满意,但在传统意义中体制内工作可不就是性价比超高的标杆嘛?
更何况我估的所谓摸鱼时间完全是理想化状态,实际上根本没4小时,但即便按照理想状态来计算也是惨败。
于是我怀疑公式设计有问题,会不会按照这个标准算出来大家都很低?
然而现实马上打了我的脸,我做编辑的朋友告诉我,她的工作性价比高达1.8,哪怕是多算一些工作时长,也有保底1.5。
所以不是公式有问题,是我的工作有问题?
然后我又去自己研究了公式,发现得分低的根本原因是:日薪、学历的权重占比很高,而我的数值里恰好是前低后高。
按这个评比标准,我这工作确实只能属于扎心的暂时苟着的选择。
“钱多事少离家近”就真的好吗?
其实研究下公式的要素,就是数字版的“钱多事少离家近”,再辅助了一些其他参数。
但除了学历之外,其他参数的变化区间很小,影响很弱。
但现实真的是这样吗?钱多事少离家近真的是衡量一个工作性价比的正确标准吗?
首先,一般来说,这三个条件本身就挺难同时满足。之所以这样的标准能够名声在外,本来就因为它像鬼一样,听过的人多,见过的人少,能够得着的是极少数。
至少我身边朋友的工作(自己创业、自由职业类除外),除了那2~3个利润很高的垄断型央企,几乎没有人的工作能同时满足这仨条件。
要么,就是当领导。薪酬上去了,具体事务不经办了。
但光是我手上就能举出两个像这样应属于高幸福度人群却无比痛苦的真实案例。
一是我那做编辑的朋友。她一直处于一个沟通不那么顺畅的团队里,而升职加薪做了团队领导之后,虽然需要具体处理的事少了,但需要沟通协调的事却更多了,以前可以撂挑子的事,现在撂来撂去最后还是她的事。
作为领导,有啥负担还不能随口说,心理压力极大,升职加薪的钱都快全用来看心理医生了。
二是我那在大厂做运营管理的朋友。她的痛苦来源于总共9个人的团队中有两个超佛系小年轻组员互相携手着做咸鱼,敲打一下挪一下。
分配的工作他们都做,只是做得不到位不漂亮影响整个项目,她又不能辞退他们,于是很多事甚至还得她自己重做,让她无比心累。
我认为她俩痛苦的共同原因,在于做领导的心理担子太重了。
在公司竞争和淘汰机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作为一切事务的最终兜底责任人,很多时候领导才是真得当孙子的那个,心特别累。
但心特别累这个指标,又不太好量化,基本属于积郁成疾类工伤。
然而恰恰除了技术类的高层次岗位,高薪就是通常伴随着增加领导责任。增加责任也没啥问题,但你得妥善的处理掉这些责任带来的压力才行。
但很多时候,现实没有那么理想化,你的痛苦很可能就是他人造成的,调节自己的效果也很有限。
所以,即便满足了钱多事少离家近,但这工作让你内耗过多,也不见得真就是份性价比高的工作。
工作性价比,也可以体现在“你有而别人没的”
当然了,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完美的工作,其实能按这个公式算出高分的人已经是幸运儿了。
毕竟,我们并不是不知道在钱多事少离家近之上还可以有更多期待,但问题是现在哪怕离满足“钱多事少离家近”也差得很远啊!
我也经历过大概3~4年对此怨念不已的阶段,后来或许是麻木,也或许是赶上了疫情懂得了珍惜,我开始开导自己,在暂时达不到这些标准的情况下,或许可以换个思路来考虑工作性价比问题。
即,除了这些社会公认的标准之外,我们是不是还可以从其他方面获得满足?去挖掘一下那些我自己在享受,而其他很多人却可能并没有的条件。
我去豆瓣“上班这件事儿”小组逛了一圈,翻了一个帖子“你的公司最令你值得留恋的点是什么”,围观了其他社会人都在做怎样的异类高性价比工作,打开了新世界。
比如,好的岗位不是钱多事少离家近,而是让你的工作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这一点特别适合渴望实现人生价值的朋友。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生来都多多少少想梦想追求一些现实之上的fancy目标,只不过在岁月的揉搓中逐渐幻灭,转而去追求更实际的东西了。
谁小时候还没说过自己长大后的梦想是当科学家或蛋糕师呢?
如果能实在的从一份工作中得到很多的满足感,我想在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基础上,钱多不多,事少不少,离家近不近,的确是很次要的。
再比如,可以拥有一份充满弹性的工作时间。
弹性工作制让追求物质条件好一点的人有更多时间留给第二职业,让乐得穷快活的人有更多时间留给生活。
还比如,有一群相处起不累,沟通十分顺畅,能产生1+1>2效应的同事。
工作时间内绝大部分时间都少不了与人沟通和协调磋商,遇到合得来的团队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遇到糟心的队友,你得额外花大量时间让互相明白在说什么,很可能还得顺带把他那份做了。
又或者是遇到充分信任下属的领导:
就我个人而言,我并不抵触且愿意承担工作,但我极其厌恶总想监视我的领导时刻对我指手画脚,领导不在的情况下完成工作的效率反而快不少。
或者有个让自己想到就快乐的食堂也是好的。
毕竟最让人抓狂的每日灵魂三问都有人操心替你回答了,长期来看还是很可观的福利。
或是优质的医保福利,cover全家人,或超高体检额度,或无限定期限的产假。
一圈看下来,一无是处的工作实在是挺少的,闪光点倒挺多。而或许就是这个能让你产生留恋的点,构成了你的价值体系中最具性价比的部分。
虽然就算把以上所有优点加起来,很可能还是不如一句“每年发30个月的工资”听着爽。
但我想很多人要求的都不是绝对的钱多事少离家近,而是在满足基本或较好物质条件的基础上再叠加以上2到3个福利就挺满足了。
想象你已经准备辞职,然后去问自己这份工作中值得留恋的点,不仅能给自己一些心灵按摩,也能回答自己真正看重的那些因素是什么。
比如我目前这份工作,虽然算出来性价比低,工资低,事也不少,但工作的高稳定性+可口的食堂+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福利,都是真真正正戳我和使我留恋之处,让我还能再挺挺。
但如果对比之后觉得实在不满意,也可以看看别人是怎样千姿百态地工作着,看看这些真实存在着的神仙工作,给自己一些信心去及时做出改变,去寻找自己心中真正具有高性价比的工作。
正如让我感触很深的一句话:
有些痛苦,只是从不试图做出任何改进的习性。有些人解决问题的方式不是试图找到答案,而是背负到可以卸除的那一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inkedIn(ID:LinkedIn-China),作者:37度2
原创文章,作者:奋斗,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170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