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电器大院(ID:app-neweekly),转载自新周刊APP,作者:恺哥,原文标题:《看完这部爽片,我才发现自己是法院盲》,头图来自:《是这样的,法官》
一提起法院,你脑海中会浮现怎样的画面?
如果你是一位律政剧十级爱好者,可能会迅速想起港剧《壹号皇庭》中,律师们头顶假发、正在进行唇枪舌战的画面;
作为普通观众,你应该在《今日说法》一晃而过的镜头中,隐约感受过法院庄严肃穆的氛围;而身为当代大学生,你可能早已在学校开展的模拟法庭中,重构过自己关于法院的想象。
那么,现实中的法院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司法工作者的日常生活,又是怎么样的?
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部有趣的纪录片——《是这样的,法官》,来好好认识一下法院。
看完这部纪录片,我直呼过瘾
被誉为“刑庭一姐”的罗荣,是长沙市天心区人民法院的刑庭庭长。
这天上班,她开始像往常一样工作,审理一桩被告人涉嫌故意杀人罪的案件:
2020年,男子邓某因不同意妻子周某的离婚要求,带着鲜花求和未果后,临时起意,将妻子周某连续刺砍二十余刀,最终导致妻子受伤住院。
因感情纠纷引起的伤害事件,在普通人眼中,无疑是必须受到严惩的恶性行为——类似的上海冰柜藏尸案、泰国杀妻案、杭州杀妻案,都曾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讨论。
而罗荣法官本次审理的案件,在当地也受到了高度关注。
在庭审现场,公诉人以故意杀人罪追究邓某的刑事责任,但被告人邓某却对起诉书所指控的事实和“故意杀人”的罪名提出了异议:
“这是一起情感纠纷,我伤害了我的妻子,应该是故意伤害罪,不知道为什么就变成了故意杀人罪。”
“我从小到大没跟任何人打过架,更别说杀人了,我连鸡鸭鱼都没有杀过。”
针对“邓某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这一点,原被告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你(在当时)有没有说过‘要死一起死’这种话?”
“都是气话,只是想吓她一下。”
“你是不是用手试了一下刀刃(试探刀刃是否锋利)?”
“我只是半跪在她身边,很无力地捶她,一两分钟的事情。”
“(然而)你‘很无力’地捶她,造成二十几处刀伤;你‘很无力’地捶她,造成骨颅脑外伤、多处头皮裂伤、颅骨骨折,并且颅骨内异物残留。”
“我是个成年人,如果我真的想杀人的话,别人怎么都拦不住我的,肯定不是现在这种(受伤住院)的结果。”
“故意杀人罪是行为犯,不应当为结果论,不应以被告人没有造成死亡结果为由,直接推定其主观没有剥夺他人生命权的犯意。”
在公诉人的有力回击下,被告人邓某哑口无言。
最终,法官宣布:邓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将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即日起生效。
事情到这里还没结束——庭审结束一个月后,邓某和周某的离婚诉讼案件,由法官舒智玲接手审理。
在判决双方离婚后,经过法官的财产分配调解,双方终于达成一致,由邓某赔偿周某15.8万元。
以上令人直呼解气的画面,出自纪录片《是这样的,法官》。
2021年9月9日,纪录片《是这样的,法官》正式播出。
该纪录片由《守护解放西》的原班人马拍摄,这一次,他们把镜头转向了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人民法院——一个能够让所有人卸下面具的地方,并通过一个个真实鲜活的案件,向观众展示基层司法工作者的日常。
在这里,你往往会看到利益的争夺、情感的纠葛,甚至通过各种看似沙雕、实则令人心酸的闹剧,直观感受到不少群众法律意识的淡薄:
几位00后在KTV与人发生口角,将对方砍伤。在庭审结束之后,其中一位00后的老父亲居然认为孩子只是《水浒传》读多了,才盲目追求所谓的“江湖义气”,但归根结底,这一切还是东北口音惹的祸:
“他们看我们(的孩子)都是外地来的,可不就跃跃欲试,想打一架嘛。”
一名男子多次出轨,却还能面不改色地对妻子甜言蜜语,试图通过调解挽回婚姻,让法官哭笑不得:
“我们的感情没有破裂,我的就是你的。”
“我心理出轨的有两个,但实际上没有发生什么,做了就做了,没做就没做,不会遮遮掩掩。”
“结婚到现在一直都是我在做饭,还不是因为怕油烟把你熏老了……”
一名欠债不还的老赖,与法院的执行人僵持不下,最后还冒出“金句”:
“说实话,你是我经手过最有耐心的法官……”
比起电视剧中动辄出现的破案大场面,处理这些鸡毛蒜皮的琐碎事务,才是基层法院的工作日常。看完这一切,观众不由得感慨:
“平时觉得对法院、法官有些了解,看了这部纪录片才发现自己以前有很多误读。比如看完舒智玲法官调解离婚案,才知道法官不仅要熟知法律,还要成为称量人心的高手。”
“万万没想到,《守护解放西》还有售后:那些被坡子街派出所抓起来的人,竟然在天心区人民法院接受审判,真是‘一条龙服务’。”
在2200个案件中,窥见人性的多面
《是这样的,法官》播出后,凭借真实、接地气的细节赢得了好评。
观众@sun评论道:“看完(纪录片)感触太深了,我的母亲就是一位工作了25年的老法官(主办离婚案件),每天遇见的都是不停地攻伐争吵,见证了很多家庭的破碎,但也见证过很多调节成功的案例。”
面对观众的强烈共鸣,导演李智愚也在导演手记中,透露了主创团队所付出的努力:
从入驻法院到拍摄结束,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团队成员拍摄了4380小时的纪实视频,并翻阅了2200余起案卷。
为了不干扰庭审的真实性,摄制团队还采用了“非侵入式拍摄”的方式,在法院内安装了多面单向玻璃,将摄像机藏在了后面,以捕捉更真实的庭审细节。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导演也对法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深刻感受到司法工作者的不易。她发现,小推车上厚厚的一叠案卷,居然只是某庭室一周的工作量:
“后来,我得到了一个更具体确切的数字:2020年天心区法院累计受理23146件案子,这意味着平均每个法官一年要办四百多件案子。且不论每个案件都有不同事由、证据、诉求,需要深入分析判断,退一万步说,读完这些案卷需要花多少时间,想想这个就知道,法官们的工作量可见一斑。”
在《是这样的,法官》中,我们看到了司法工作人员亲切可爱的一面:
从事民间审判案件11年、雷厉风行的民一庭法官雷金菊,私底下是一个通情达理的知心大姐,“时常客串着居委会老大妈的角色”;
有着“人间拆穿机”之称的周颖健法官,是执行局最年轻的执行员,在婚姻家庭、民间借贷等案件的处理上反应迅速、“杀伐果断”;
而生活中的他,下班之后往往会先吃一顿宵夜、再看一部恐怖电影,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在家躺着睡觉,与普通人无异。
除此之外,主创团队的镜头就像一个多棱镜,不仅如实呈现了庭审现场的真实情况,还敏锐地捕捉到了案件背后的深层细节,给观众带来更多启迪。
在节目中,一位即将高考的男孩起诉自己的父亲,要求其依法支付抚养费。在庭审过程中,法官发现的事实令人瞠目结舌:该父亲在儿子2岁时离婚,如今坐拥一房两车,每个月却只需给儿子100元抚养费……
毋庸置疑,这是一个不合格的父亲。
但法官在判决父亲支付抚养费之余,也注意到孩子低落的情绪,看出他对父爱仍有向往,便主动让这对父子坐在一起交谈,并告诫这位父亲:
“即使是对簿公堂,儿子也没有直接说一句父亲的不是,可见他心里还是很渴望拥有一个好父亲的。”
正如导演所说:
“从案卷文本来看,我们很容易把一个人扁平地抽离成一个目的性很强的维权者或者利益掠夺者,但开庭之后我们接触到一个个生动具体的人,我们会看到故事的起因往往在意料之外,世界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
用一部纪录片,搭起沟通的桥梁
自媒体人雷斯林曾说过,法院或许可以成为人们约会的新去处——
毕竟,编剧都编不出来的剧情,在法院可是每天都在上演。
近年来,以不同主题展开、从不同角度出发,带着观众“走进”法院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多了:
《法网狙击》《傲骨之战》等律政剧,为我们展现了庭审过程中剑拔弩张的氛围;《日本之耻》等纪录片,从原告方的角度,为观众展现了到法院打官司所需经历的一系列程序;《女大法官金斯伯格》,用长达98分钟的篇幅,深刻描绘了这位敬业法官在岗位上付出的努力……
在2021年,央视记者王冰冰也曾走进法院,当了一天的“法制观察员”,用第一视角记录法院的工作日常,以此打破观众与法院之间的陌生感,让大家对基层人员的工作有更多的理解。
在《是这样的,法官》中,我们不仅看到了真实的案例,了解了基层人员的工作日常,还学到了不少相关的法律知识。
每到在庭审过程中,司法工作者提及专业的法律知识、术语条款时,节目组就会用一则温馨的“小贴士”,将与之相关的案件概况、司法解释打在屏幕上,帮助观众梳理案情、学习相关知识。
光是针对节目中出现的家暴行为,法院就给观众总结了一份有效的小贴士:
-
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
-
向公安机关报案。
-
向社区、居委会、妇联求助。
看完《是这样的,法官》,不少观众才第一次发现,原来法院还分为立案庭、民一庭、刑庭、执行局等不同庭室部门,并不是直接等同于我们口中的“法庭”;而法官们每天要处理的案件也各不相同,比起惊天动地的官司,解决家长里短的纠纷才是他们的工作日常。
更重要的是,观众们直观感受到了每个案件背后的温度,以及司法工作者在岗位上付出的默默努力。
正如导演李智愚所秉持的理念,制作《是这样的,法官》的初心,就是要拉近普通人与司法工作人员的距离——
法官根据法条和证据作出的判决,或许可以兼顾情与法的两全,却无法做到让原被告双方都满意。有些人无法接受败诉的结果,盲目地将不满发泄到司法工作者的身上,也引发了社会上的不少矛盾。
在这个时候,一个简单的做法,或许就可以拉近双方的距离,消除彼此的误解:
“我一直深信,这类节目最大的使命,是搭建起一座桥梁,让这个职业被更多人理解、关注,反过来,这些理解和关注,也会督促法官们做得更好。”
参考资料
[1] 导演手记 | 善良的心是最好的法律
[2] 《是这样的,法官》:三尺法台上的情法之辩 | 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电器大院(ID:app-neweekly),作者:恺哥
原创文章,作者:奋斗,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170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