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各行各业都在推进数字化转型以提升产业效能,大到各级政府机构,小到企业业务部门,需求繁多且样式各异。
“无代码”的解决方案应运而生,即不需要写代码也能开发应用软件。经过基础的培训后,人人都可以像使用Photoshop、Axure等软件一样,通过拖拽、绘制等相对简单的操作定制出一款符合自身需求的应用。这大大降低了数字化转型的门槛和成本。当业务人员能够抛开技术的限制,真正参与到应用的构建之中,以数字技术推动增长的进程将有望进入新的阶段。
对政府、交通、能源、金融等纵深领域来说,由于业务需求模糊、易变,导致软件开发成本高、效率低的痛点更为强烈。然而,这些行业应用软件规模庞大且复杂度高,对软件供应商的要求是既需要在行业领域有多年的业务积累,提供特有的领域模型,又需要与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深度融合——这类企业级软件是否也能用无代码的方式来构建?
答案是肯定的。过去一年里,通过企业级无代码软件平台Smardata的销售获得400%业务增速的南京数睿数据,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他们所提供的柔性软件装配能力,可实现高容量、高复杂度、高可靠的企业级应用软件无代码装配。
在数字经济的大潮中,应该如何看待“企业级无代码”这一新兴事物?企业级无代码能给企业的数字化增长带来哪些新的想象力?作为企业级无代码“隐形冠军”,数睿数据自身又是如何以技术驱动企业快速增长的?在与数睿数据董事长兼CEO穆鸿的对话中,我们将一起解答这些问题。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企业级无代码是个很新鲜的概念,数睿数据作为这个赛道的领跑者,为何能这么快拥有核心技术能力?
数睿数据穆鸿:商业模式大都是进化出来的,我们的核心技术能力也是如此。最早数睿数据可以定义为一家大数据公司,我们在智慧城市领域里,取得了很多项目的成功。同时,我们也在不断利用无代码的技术能力,加速自身项目交付的速度。
去年的疫情,让我们有了新的认知。疫情期间,项目推进基本停滞,甲方仍旧要求按期交付。交付前一个月,乙方急需一个合作伙伴助力其在期限内完成项目交付,没人敢做这件事,但我们做了。最终,我们用1个月不写一行代码,完成了一个千万级项目的端到端交付,且验收结果甲、乙方都非常满意,这是我们进化的一个关键契机。我也开始思考数睿数据的定位,到底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平台?
传统瀑布式的软件开发模式需要历经规划、建设、上线等一系列流程,项目交付周期非常长,无法解决疫情下突发事件所带来的应急类软件开发问题。尤其当下已经进入VUCA时代,企业面对更多不确定性,“快”就变得异常重要。市场需要更快速的、低门槛的软件开发模式。
这种认知推动我们进入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在原有的大数据能力基础上,叠加无代码技术,助力更多企业快速开发应用软件。这个项目验证了数睿数据依托软件智能工程理论,用Smardata助力软件企业实现千万级项目的大规模定制成为可能。“数据驱动的企业级无代码软件平台”是公司新的定位,凭借超融合分析引擎、Sketch2App、智能辅助开发助手、产品文档智能生成、DIKW自演化等核心技术能力,我们获得红杉中国、云启资本、蓝藤资本、创新黑马数亿元的B轮融资,用于Smardata的产品与技术研发升级,提升软件智能工程的效率及用户体验。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当下很多企业都在推动数字化转型,应用软件开发需求旺盛。在这一背景下,企业级无代码能够给企业带来的直接好处是什么?
数睿数据穆鸿:我们要回到问题的原点:在这一波数字化转型中,客户需求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个特点,客户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是大多数软件企业面临的困境——客户需求不清晰,或者只能“渐进清晰”。这要怎么解决?我一直用一个词叫“共建”。Smardata将构建企业应用所需的能力封装为平台组件,内置数据驱动、人工智能等能力,如数据治理、可视化、商业智能、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使得客户的业务人员或职能人员只需要进行无码化配置。这就相当于Smardata的企业级无代码能力为客户提供了一块画板,客户的业务人员可以在这块画板上共建,共绘数字化转型的蓝图。
目前我们合作的项目,很多系统都不是我们设计的,而是客户的业务人员或职能人员通过Smardata亲自主导应用设计、开发出来的,充分调动、利用了企业现有的各方面人力资源及业务知识,也大幅降低对昂贵专业开发者资源的依赖。实际上,只有客户最清楚自己公司的业务需求,软件企业提供一个成型的应用,客户未必满意。但当我们提供开发平台、数据交换平台,客户就可以以自己的需求和能力为核心,构建出想要的应用,这种深度参与模式让客户的满意度得到大幅提升。
第二个特点,数据打通变得更加重要。第一代数字转型是流程驱动的,就是把过去的纸质流程复制到线上。但数字化转型已经进入到数据驱动阶段,当我们用数据说话,过去的流程就不再适用,需要重新设计。
这时候如果没有数据,你就像盲人;要让大数据发挥价值,就需要打破信息孤岛,让数据自然流淌。这也是数睿数据区别于其他低代码、无代码平台的能力:Smardata自带大数据能力,充分汇集利用企业现有的数据资源,能够根据业务需求创建新的数据框架体系,通过数据联动企业现有的应用系统,为业务应用自动赋予大数据管理与分析能力,让开发数据分析功能效率成倍提升。不仅可以调用可视化数据分析结果,还可以控制整个数据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设计自己的规则、界面和逻辑。
我们今天做的任何应用都和底层数据平台、数据治理架构联通,无论做人力资源应用,还是财务应用、生产管理应用等,底层数据资产是打通的,相当于在一套完善的城市管网系统上做建筑。
第三个特点,当下很多企业急需解决的,是缺少数字化人才问题。今天数字系统的构建比以前更加复杂,上手门槛更高,程序员也越来越贵。要解决人才荒问题,就需要无代码开发能力。不需要写代码也能构建应用,降低数字化门槛,让更多人能够参与到数字化过程中来。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相较于国内外其他低代码、无代码平台,数睿数据的独特之处体现在哪里?
数睿数据穆鸿:我们的定位是“数据驱动的企业级无代码软件平台”,拆分来看正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第一,数据驱动。前面提到数睿数据是有大数据基因的,就不展开了。
第二,企业级。与一般的开发平台比起来,企业级对质量要求特别高,要性能高、可靠性强,也要求有很强的可扩展性、可维护性、可测试性,我们叫“诸可性”。另外,平台需要支持企业级架构,现在最新的架构趋势是云原生,我们也早有技术布局。最后,平台能力也要是企业级的,依托于软件智能工程方法论,能够让平台具备大规模定制能力,支持限定时期内交付千万级项目。
第三,无代码。我们追求极致,不做低代码,就做无代码,一行代码都不写。在Smardata平台上,软件开发就像儿童编程,或者像用PS软件,通过拖拽、配置等简单的操作就能完成。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20年,数睿数据取得了400%的增长,如此快速的增长从何而来?
数睿数据穆鸿:增长主要靠两点,商业模式设计和组织能力。
对初创企业来说,实现一两千万收入靠几个天才就搞定了,这种作坊式的发展形态是中国很多创业公司起步的雏形。但再往后,发展就不能靠个人了。去年,我们着重在做组织建设,把之前在华为的经验学过来,建流程、建组织、建团队。可以说400%的增长里,组织能力占很大比重。
接下来就是商业模式设计。去年,我们的商业模式从“项目型”转移到“L型”。项目型指深耕垂直领域,相当于L的那一条竖线,其实是垂直发展的思维。但去年,我们在擅长的智慧城市垂直领域之外,横向拓展业务到金融、交通等多个行业,并以项目带动企业级无代码产品的销售,业务形态慢慢从“1”变成“L”,这种商业模式的转变让公司业务获得了快速的增长。
现在,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是每年至少增长2.5倍,还是依靠这两个因素。尤其是商业模式设计板块。今年,我们已经下定决心向“产品模式”转变。以前做项目,客单价高但项目周期长、回款慢,需求不稳定,也很难规模化。我们需要一个可持续的收入模式,所以要成为一个产品公司,主要以订阅模式销售产品。
在做商业模式设计的时候,首先需要重新定义客户,我们要去解决“软件供应商、解决方案供应商”的问题,不直接面向最终客户,而是专门给供应商提供产品,用Smardata平台帮助他们快速交付项目。以前我们直接面向最终客户,服务一个客户项目,销售一套开发软件,实际上还是项目模式。但供应商会对接更多客户,对无代码开发平台的需求也更大,并且需求是持续的,服务他们就解决了产品规模销售的问题。
这中间我们也设计了很多销售模式,比如会员订阅模式、打包销售模式,甚至拼团模式,帮助供应商降低项目成本。现在这类产品销售已经占到我们销售收入的80%。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我们刚刚聊到组织建设,对科技企业来说,核心团队、科技人才的管理与维护是很重要的课题。数睿数据是如何维持核心技术团队稳定性的?
数睿数据穆鸿:我们的研发人员占比60%左右,规模超过一百人,其中核心团队二十人左右,他们大部分来自华为、阿里等头部企业,参与过很多超大型高复杂度软件的开发,有十余年的从业经验,可以说见证了近20年的软件发展史,从单体架构、到面向服务的架构、再到云架构、智能架构,是伴随着软件开发趋势成长起来的技术人才。今天,想在中国市场再组一支这样的团队是很困难的。那么,在保持核心团队稳定性上,我会着重注意三点:
第一点特别重要,领导者一定要会利益分享,不能只谈梦想,也要让员工甚至合作伙伴共享公司发展红利。这就是我们讲的以奋斗者为本。
第二点,公司要有好的使命价值观,这样在快跑的时候才不会乱。去年,我们在二次进化时,字斟句酌总结出:成就客户,尊重科学,以奋斗者为本。现在,我们招人首先看价值观,宁肯招价值观一致,能力稍微弱一些的,也不愿意招一个能力很强,但价值观不匹配的。
第三,让员工有获得感。根据双因素理论,钱是基本因素,缺了不行,但魅力有限。真正的激励因素是获得感、成就感。所以我们特别尊重每个个体,公司愿意支持员工发出不同的声音、进行创新尝试,也愿意付出试错的代价。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你说过希望做万亿级的公司,那么从现在的十亿级到万亿级,你是如何规划数睿数据未来的发展路径的?
数睿数据穆鸿:我们设计了三条增长曲线。
第一条曲线,做到百亿级的企业靠什么?靠大量销售企业级无代码软件平台,发展很多合作伙伴,让合作伙伴可以多、快、好、省的用Smardata平台解决问题。
第二条曲线,发展数据智能。靠算法、AI进行智能决策,支撑起一个千亿公司。比如我们正在探索把“可视化”变成“可视化分析”,以前我们只能看到可视化的图表,未来可以从图表里得到知识,还能得到见解、洞察和执行建议。
第三条曲线,万亿级公司大多采用多边交易模式,比如淘宝是多方实物商品交易的平台。那么Smardata平台可以交易什么?答案是知识构件。我们希望把专业的经验、知识变成模型,让它成为企业级无代码平台上的一个插件、安装包,让知识交易变成可能。
这都是我们正在布局的领域。最终,我们也会跳出企业级无代码,毕竟技术只是“术”,不是“道”。真正的“道”在公司的愿景使命里。如果我们真的能够为人类的知识交换做出贡献,让人人尽享数据价值,公司就真正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实现了它的社会价值。
专业词语释义:
1、VUCA时代:
volatility(易变性)、uncertainty(不确定性)、complexity(复杂性)、ambiguity(模糊性)的缩写。
2、DIKW:
Data(数据)、Information(信息)、Knowledge(知识)、Wisdom(智慧)的缩写。
原创文章,作者:奋斗,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171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