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焘感觉自己就快要撑不下去了。
他是一家教育公司的创始人。前一段时间,何焘公司拿到了一家投资机构开出的TS,DD也已经做完了。但“双减”政策一落地,这家机构就对投资一事再没了下文。
“现在我们还在被拖着,已经拖了很久了。”何焘略显无奈,“我也理解他们。可能他们也很难开口直接拒绝,因为公司本身没有任何其他问题。”
目前,何焘仍在寻找其他解决方案。可据投中网了解,对于教育类BP,很多投资人现在的态度都是“关门谢客”。
抛开教育行业的限定,其实,类似何焘公司经历的“机构签了TS却拖延打款”或“机构直接撕TS”的现象在创投圈也并不鲜见。有的公司可能会因此陷入危险境地,甚至因现金流不足而被直接拖死。
对此,有投资人发出了这样的警醒:“企业创始人要谨慎选择股东,必要时应对机构的人进行反向尽调。”
有的VC直接撕掉TS,有的在签字环节突然撤了
比何焘公司遇到的投资机构更“干脆”,江益公司与一家VC签好的TS被后者撕了。
那是在2020年6月,江益公司要进行新一轮融资。刚开始,一切进展都非常顺利。那家VC对江益的公司很有兴趣,对于估值、股权分配等问题也很爽快。当时,双方迅速敲定了TS,而且还签了排他协议。
可让江益意外的是,在签订TS后,这家机构迟迟不往前推进。在江益一番追询过后,该VC却强硬表示不投了。
“因为有排他,而且又是相对知名的机构,我本来以为接下来的投资没有任何问题。谁想到他们把TS撕了,我真是非常生气。”说起这段经历,如今的江益依然愤慨不已。
江益说,被撕掉TS那段时间,他往日的信心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我知道市场上可能有不少企业都经历过‘被撕TS’,但对我来说,我会产生严重的自我怀疑,会思考是不是自己有问题?公司是不是有问题?”在这之后的3个月,江益都没敢再去见任何一家投资机构。
由于公司还要向前发展,调整好状态后,江益就又重新出发去融资了。这一次,江益公司收获满满,接触了5家VC,拿下5个TS,后来迅速关掉了这轮融资。
创业者张陆也遇到过被投资机构“爽约”的经历。“当时我们不仅已经签了TS,连最终的融资协议也基本起草好了,但到最终签字时,机构突然说不投了,要撤出。这一下,搞得我们非常被动。”
那个时期,张陆公司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找不到后续资金,张陆公司的现金流很大可能就此断了,可以说处在一个非常危险的境地。幸运的是,这时候老股东及时出来拉了一把,使公司顺利渡过了这次难关。
“我不认可他们签过TS又最终放弃,虽然在法律上可以不负责任。”张陆说,“我甚至可以理解他们有自己的考虑,没有顾忌我们公司。可最大的问题是,这样的做法可能会让其他机构认为我们公司存在一些风险,其实一点都没有。”
的确,如同张陆所说,TS就像一纸“订婚协议”。除了明确约定几个具有法律效力的条款外,TS本身没有绝对的法律约束力。在创投圈,投资人与创业者签了TS最终没有投资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而这背后,除了有可能是投资机构单方面失约外,也有可能是因为机构在深入尽调后,发现企业状况与之前所了解的有偏差。
投资人刘智青就对投中网表示,一些投资机构之所以和企业签了TS最后却没投,很多时候是因为在其拿到更详细的数据及相关资料后,反而感觉到了更多的不确定性。“这种情况下,投资人投也可以硬着头皮投,但最终大家基本都不会赌上自己的信用出手。”
投资人提醒:“企业方要谨慎筛选股东”
虽然当下,这个投资过程中必要的TS环节,某种程度上对投资结果的约束性没那么大。但从投资效率上看,任何一家企业都不愿遇到“签了TS后又被放鸽子”的经历。而在被问到企业该如何尽大可能地避免这种情况时,刘智青脱口而出的答案是——企业要擦亮双眼,选好机构。
刘智青直言,那些品牌性较强的基金,撕TS或拖着不投的还是少数。这是因为,一方面,这些基金更在意自身的市场口碑;另一方面,其“议价权”相比更高。往往,在签TS前,这些机构就能做更深入的Pre-DD,更早看到企业的核心信息及业务数据。“类似这样的机构出TS比较靠谱,但市场上也有机构发TS就很草率。”
事实上,不仅是在避开“TS风险”这关,在企业整个发展周期中,选好投资人都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众所周知,一个合适的投资机构可加速创业公司成长,为后者带来增量价值。反过来,则容易成为掣肘,甚至给企业带来大麻烦。
一投资人就给投中网讲了这样一个例子:他们的一家被投企业曾在战略扩张期拿到新一轮意向投资,但这轮融资被该公司的大股东使用一票否决权内部否决了。大股东转而提出了另一项并购方案。可后来,这家大股东又单方面终止了这个收购案,最终导致这家企业错过了最佳融资期,直接陷入了资金危机。
“在一家企业的运转过程中,倘若有股东想使坏、作恶的话,创业者真的一点办法也没有。”上述投资人表示,“我们一直和被投企业强调,要慢慢挑选投资机构。因为一旦选定让其成为股东,出了问题根本没有后悔药可吃。”
投资人魏梦南也提醒,企业在选择投资机构时要格外保持谨慎。“如果公司筛选的投资机构与自身经营理念不符,后续很可能会扰乱正常的发展节奏。因此在做出选择之前,创业者最好对基金有更深入的接触了解,包括对方的投资风格、投后服务水平等等。”
关于投资机构的判别,创业者陈慎曾提到,他通常会参考这家机构其他被投公司的评价。“比如最近我就拒绝掉了一家投资机构,原因是他们的好几家被投企业都称其没什么投后支持,而且抗风险能力也比较弱。在企业面临挫折时,机构的态度也是不支持先自保。”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何焘、江益、张陆、刘智青、魏梦南、陈慎均为化名)
原创文章,作者:3628473679,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175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