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唐韧”(ID:RyanTang007),作者:唐韧,授权站长之家发布。
前几天我写了一篇文章,讲的是淘宝 App 的一个设计优化案例,想必很多人都看过了。
通过那个案例,你可以看到如何通过产品设计驱动业务增长,以及如何通过产品设计来拿到业务结果。
在文章里我也提到了,淘宝结算页的这个改版实际上是对产品框架层和表现层做了调整,从而达到提升订单转化率的效果。
那么这就引出一个问题,常规的产品设计应该如何量化?有没有什么方法?
这里说一个可行的方法思路,供你们参考。
第一步,定义用户属性,了解用户偏好。
如果你是产品经理或设计师,那你一定收到过不少用户反馈。对于同一款产品,有的用户说好,有的用户吐槽。究其原因,其实是用户属性和偏好差异导致的。
注意,用户属性和用户画像是不一样的。
前者是一些基本的用户特征,比如年龄分布、性别、家庭收入等。而后者是具体到某一个体,比如张三的年龄、性别、家庭收入。
简单说,一个是整体用户,一个是个体用户。
比如现在很多互联网 App 都在做适老化需求,其核心原因就是用户属性在发生变化。
以前都是年轻人,现在中老年用户的陆续加入,让原本的产品设计变得不再通用。
再比如前面提到的淘宝 App 的设计改版,其中用户的消费偏好就会对消费决策产生影响。有的人价格敏感、有的人品质敏感,这些都会影响产品设计。
定义清楚产品的用户属性和偏好,是发现产品问题的前提,因为不同的用户会对产品产生不同的认知。
要解决问题,那就得从具体问题入手。接下来,就可以对产品问题进行定位了。
第二步,定义产品问题。
《用户体验要素》这本书里提到的体验五层模型很多人都知道,但会用的人却很少。
在我看来,这个模型主要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帮你建立对于体验设计的完整认知,另一个就是帮你分类定义产品问题。
还是以前面提到的淘宝 App 优化为例,结算页的优化属于产品框架层和表现层,具体包括信息设计、结构布局、路径规划以及视觉设计等。
这几部分是直接影响用户体验的,因为他们都是用户能直观感受到和接触得到的。
利用这个框架划分并定义问题的好处,是能让你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框架层和表现层的话,是产品经理和设计师该解决的问题。
可如果用户反馈说商品主图不清晰,或者商品价格比其他平台贵,那这就属于运营问题了,需要业务运营去解决。
对应的问题找对应的人来解决,对应的结果就找到了量化标准。
定义清楚用户属性和偏好,分类定义完产品问题归属,接下来就是如何形成可落地的方案。
第三步,发现产品机会。
关于方案落地,可以从工具、方法、思维三个角度展开,具体可参考如下这个框架。
比如,很多读者应该知道「用户体验地图」这个方法。
用户体验地图的呈现形式类似二维表格,它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产品经理和设计师从不同的产品阶段按照用户行为、触点、体验感受等不同维度去发现问题从而寻找产品机会点的。
产品路径一般都划分为多个环节和阶段,不同用户在不同阶段会形成不同的感受,这是发现产品问题的绝佳方式。
下面是一个用户使用12306App 的乘车过程体验地图,从里面你可以全面清晰地看到不同阶段的用户体验变化过程。
通过这个工具方法,你就可以基于不同的用户属性偏好去定义问题,然后根据体验地图呈现出来的用户情绪低估或峰值去寻找产品机会。
产品机会就是改进点,改进点可以继续延伸为产品方案。
最终,通过 AB 测试以及数据对比的方式就可以量化出产品设计带来的改进。
产品设计是可以量化的,关键是学会构建一个问题解决路径,然后在这个路径的不同节点采取不同的方法,从而得出想要验证的结论。
以上这三步,就是一个将模糊问题具体到量化方案上的过程。
原创文章,作者:kepupublis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188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