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鸡奖提名争议:于遍地鸡毛中重觅电影本身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ID:covricuc),作者:朝阳区热心市民,头图来自:视频截图

11月29日,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提名名单公布,同时于当天公布了本届金鸡奖的主视觉海报,曾经称霸网络投票排行榜榜首的《雄鸡凝视》遗憾落榜。

但与视觉海报相比,网友们更多的把焦点聚焦于此次提名的演员名单上。可以说,这次的提名名单所引发的舆论浪潮不亚于甚至超过同年5月该奖海报设计大赛所引发的舆论争锋。

曾经被嘲讽滑稽的《雄鸡凝视》再现江湖,被网友调侃为最能契合此次提名风格的海报,同时借此表达对此次提名结果的不满。

网友借用海报《雄鸡凝视》调侃提名名单

一年走红两次,不知该说是金鸡奖成功落地市场,还是观众完成了主动去魅的对抗式解读。饱受争议的演员提名名单赋予了金鸡奖多重流量,但也轻易地将金鸡奖推下神坛。

作为影视行业领航人的金鸡奖怎么就忽然成了众矢之的?

一、金鸡变野鸡,被推下神坛的金鸡奖

金鸡奖作为中国电影界最具权威性与专业性的电影奖项,被誉为中国电影界的“专家奖”,其背后所展现的自然也是主流价值对于当前电影行业中优秀作品的认可。自1981年创办以来,金鸡奖以其长久的历史积淀与口碑赢得了观众的肯定,被逐渐塑造于神坛之上。

而此次提名的舆论风波正是长久的“神化”地位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共同形成。当一项被标榜为业界标杆的奖项违背民心,其光芒反倒成为轻轻一碰就满地破碎的玻璃残渣。

金鸡奖不该是这样的水平。

微博网友对提名名单的看法

金鸡奖提名引发不满一方面是因为观众认为一些演员“技不配位”,缺乏相应的实力与代表作。作为代表行业最高标准的奖项,应该有最基本的底线和红线。另一方面是因为观众认为金鸡奖变了味,成为一场被资本裹挟的“名利加持器”。

但是,对金鸡奖批评背后所呈现的仍然是观众对于该奖以及中国电影行业的期待。同时也警示金鸡奖在评选时应该真正抓住民心,也许一次两次的试错观众可以容忍,但如果长期消耗自己的口碑直到金鸡奖无人问津,不仅真的成了金鸡变野鸡,其背后的意义与价值也会烟消云散。

与此同时,参与讨论成为网友参与艺术“再创作”的一次重要途径。

专家评审们依托自身地位掌握着讨论艺术、定义艺术的话语权,尤其像金鸡奖这样全然由专家评审讨论选择的奖项背后更是体现出精英群体对于自我身份的认同,树立着自身的职业边界,但也剥夺了普通观众参与艺术建构的途径。

微博网友对提名名单的看法

通过对金鸡奖提名的批判,网友们不仅仅实现了精英话语权的去魅,也实现了参与艺术构建的过程。网友们用自己的声音定义哪些影视作品和演员是受认可的,而哪些则不被认可。在一定程度上,网友们通过批评金鸡奖,完成身份的跨越,也在批判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与审美的再现。

将目光横向拉长,此次演员提名再次验证了演员演技本身是永远被认可的评判标准。备受争议的演员仍然是一些缺乏代表作与市场认可度的“新生”演员,只吃演员饭碗的影视作品已经不被轻易买单,创作出真正具有文化内核的电影才是对观众也是对自己最大的尊重。

二、金鸡试错,方能啼鸣

金鸡奖名单一出就被不少网友扣上了“内娱完蛋”的帽子。诚然在演员提名上略失偏颇,但因此否认整个金鸡奖的艺术价值反倒显得有些无理取闹。固然金鸡奖本身有着很重的分量,但借此指代整个影视行业未免有些夸大其词。

金鸡奖创办四十年来对于影视行业的贡献不口否认,既推选出了《骆驼祥子》《芙蓉镇》《红高粱》这样契合时代的优秀影视作品,也推动如张艺谋这样的优秀导演走入公共视野。在金鸡奖的发展历程中,同样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调整,与百花奖的合并,奖项的设立与调整。今年新设立的最佳外语片同样体现出我国影视行业契合国际潮流趋势的新进步。

中国电影金鸡奖奖项设置

随着观众艺术审美水平的提升,思想性、观赏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成为当下观众评判影片价值的重要基线,也是各类奖项衡量影片的重要标准。在被认可和评选的影片中,既要体现主流价值,又要展现电影美感,同时兼具趣味表达。显然对于一部作品来说很难完全实现三者的有效统一。其中不同价值标准的衡量亦无法完全满足所有观众的审判标准,遭到批判也在所难免。

但在长久建立与巩固的话语地位中,金鸡奖成为不容质疑的行业标杆,也被牢牢囚禁在不能出错的神坛之中。不妨给予金鸡奖一些呼吸的空间,也给予影视行业一些发展的肯定。

微博网友对提名名单的看法

即使为一些“有争议”的演员戴上了影帝、影后的帽子,但这究竟是一种激励还是嘲讽尚未定论。当奖项的神话被解构,对获奖的演员本身反倒成为一种不再具有殊荣的奖项。

同时,过度聚焦于争议演员而简单的为此次奖项下定义亦是对其他提名演员的不尊重。虽然存在一些争议演员,但不否认其中大多数仍然是有作品与口碑的优秀演员。因此而一棒打死,反倒是打碎了天平,也打碎了梦想。

演员获得奖项固然是对其实力的认可,但过度关注奖项反而模糊了演员真正的内核。我们不满此次提名是怀揣着电影行业更加光明的愿景,但因此囿于奖项本身也只能是落得一地鸡毛。

评奖结束后,观众散场,就像看了一部长达三小时的爱情片一样,只记得其中甜蜜的爱情与不知为何争吵的情侣,却忘却了演员背后所折射的时代命题。

不局限于演员,重新回归电影本身才是对待金鸡奖最好的态度。

三、褪去演员光芒,重回电影本身

在电影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演员不知从何时起成为议论一部电影成功与否的第一标准,观众们聚焦于演员本身,却在很多时候忽略了演员背后电影的核心内核。

电影在空间中凝固时间,在时间中延展空间。我们将灵魂投入电影,感受剧中人物的生活与色彩,但荧幕暗去,场灯亮起,荧幕人物也不过是一个定向的符号,其背后的命题与价值才是电影的核心。演员应该辅助电影的表达,而非成为电影本身。

在金鸡奖发布的名单中,被关注的、被讨论的、被热议的基本都是演员本身。并非否认演员的作用,只是在过度聚焦演员的同时,也遮蔽了一部电影的其他参与者与电影自身的价值。

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提名

电影本是一门艺术,不该在演员的光环下成为被剥离灵魂的空壳。

一方面,在清一色的粉丝控评中体现出粉丝文化正在成为介入影视行业的巨大力量,本是对于艺术的讨论转而演变为粉丝之间的一场网络狂欢。在对自家偶像地应援中挤占了电影本身的讨论空间,也消解了讨论电影本身的欲望。

但是当撤去奖项与演员的加持,一部影视作品又能在多大程度引起人们的关注?

倘若说资本挟裹金鸡奖选择提名演员,那观众则是资本所努力争取与服务的对象。观众关注演员,为演员投资,那资本自然为了迎合观众,打造更加完美的演员。

演员与观众成为影视行业绕不开的核心。

一方面,追逐商业利益驱使很多片商请用流量明星,尽管生产出一些“烂片”,却在网友的批评中赢得了话题和热点,最终还是赚取了流量,而作为数字劳工的观众们早已在一声声批评中被笼罩于商业泡沫中。所以,当我们有意识地去减少对于演员的过度关注时,不仅仅是为电影本身开拓了空间,也为下一次更符合民心的金鸡奖提供了可能。

于演员外,还有更多优秀的作品值得挖掘。

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片/科教片提名(部分)

另一方面,讨论演员与讨论电影门槛的不同带来二者价值关系的错位。除去演员外,一部电影中还包含许多其他要素:包括影片的叙事逻辑与结构、画面调度的能力以及电影所映射的社会意义与价值等。显然这些层面对于观众的审美素养具有更高的要求,也使得更加直观可见的演员成为抽离于电影被经常讨论的对象。

在当下,与其说在谈论电影,不如说在谈论演员本身。只有当演员真正回归电影时,我们的目光才能拉远,金鸡才能破晓。

来源《喜剧之王》

跳出奖项而言,艺术本就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倘若真的沉迷其中,倒也不必拘泥于奖项被谁拿走。奖项自设立伊始便带有权衡与竞争的味道,不论花落谁家都不能赢得两全其美。

电影不是因奖项而诞生,金鸡奖确是因电影而诞生。因为金鸡奖否认电影行业,反倒有一些本末倒置。影视行业的飞速变迁下,给予金鸡奖一些呼吸空间。电影本是美妙的艺术,不该在奖项的遮蔽下成为被随意操纵的利刃。

我们享受电影,而非享受电影被奖项所覆盖的光芒。批评要有,但批评过后,仍然要重回电影本身。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ID:covricuc),作者:朝阳区热心市民

原创文章,作者:Maggie-Hun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206164.html

(0)
上一篇 2021年12月2日
下一篇 2021年12月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