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ID:janelee1231),作者:江湖边,责编:Kuma,原文标题:《5.1 分的<女心理师>之外,是更真实和残酷的“贪食症”》,头图来自:《女心理师》截图
最近身边好几个人都在追《女心理师》。
这是一部国内少见的、以心理咨询师为主角的电视剧。目前豆瓣评分不高,只有 5.1。
看了几集后,觉得这个“女心理师”贺顿(杨紫饰)实在是很像福尔摩斯。
她犀利、笃定,在个人气质上散发出一种很“能”的感觉,迎合了那句每个心理人都听过的刻板印象:
“你是学心理的?来,猜猜我在想什么。”
比如,根据一个人的衣服颜色,就能揣测性格、贴标签;根据几个视频片段,就准确揪出了对方最在乎的问题。
前者是对心理科学的误读,后者则是对这个行业的“神化”。
抛开这些,它围绕心理行业拍了一些故事。
比如青少年自杀、惊恐发作、讨好型人格、产后抑郁……呈现了一些心理健康问题“背后的复杂性”,还是很有意义。
今天,我们想就剧中最近出场的一个“神经性贪食症”患者,科普下什么是“进食障碍”,也想顺便聊聊这部剧。
一个“拉三”让她狂吃狂吐
蒋静(李梦饰)进入贺顿的咨询室,是因为“神经性贪食症(Bulimia nervosa)”。
她在母亲的控制之下生活了 30 年。
小时候,她常常被束在家,练钢琴练到手指出血。不被允许跟同学恋爱、交朋友。为了讨好,要穿妈妈买的衣服,扎高马尾,剪齐刘海。
不知什么时候起,她间歇性地暴饮暴食,之后控制不住地抠吐。
最近的一次发作,是因为朋友们在聊天中提到了“拉三”这个钢琴中的专业词汇。
对蒋静来说,这是一个“trigger(触发器)”。她立刻回到了小时候母亲让她狂练钢琴的黑暗日子。
创伤触发器,可以将日常生活中任何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元素变成病理行为的前兆。就像进食障碍本身一样,特定的触发因素和对它的反应之间的联系是非理性的。
进食障碍不仅与食物有关,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状况。这些行为以类似成瘾的方式被驱动。许多人并不知道自己为何如此,更不要说如何应对。
在与贺顿的谈话中,蒋静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触发器”大多与母亲的控制有关。
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展开。
在真实世界访谈中,许多进食障碍患者都认为,吃东西(或不吃东西)是一种保持控制的机制(mechanism for maintaining control),也是回避情绪创伤的方法。
暴食行为,仿佛有助于一个人“清除”与创伤相关的负面情绪,而食物则有助于填补情绪空白。它们都成为帮助一个人避免经历创伤的应对机制,即使它并未提供治愈的答案。
“进食障碍”,在所有精神疾病中致死率最高
许多人不知道,看起来是个“不好好吃饭”的小问题,但“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是所有精神疾病中致死率最高的一种。
除了暴食、饥饿和代偿行为会引起医疗并发症(包括心脏病发作、肾衰竭、骨质疏松和电解质失衡),自杀在进食障碍患者中也很常见。
进食障碍最常见的 3 种形式是:
-
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只吃少量食物,对体重增加或肥胖有强烈恐惧;
-
神经性贪食症(Bulimia nervosa):反复暴饮暴食(即大量进食而失去控制),并出现代偿行为(compensatory behaviors),比如抠吐、禁食、过度运动、滥用泻药/减肥药/利尿剂,来预防自己体重增加;
-
暴饮暴食症(Binge eating disorder):短时间内无法控制地暴饮暴食,对暴食行为感到内疚,但很少出现代偿行为。
此外还包括:回避限制性食物摄入障碍、异食癖和反刍障碍等。
它影响多达 5% 的人口,最常见的是 12~35 岁的女性。仅在美国,估计就有 2000 万女性和 1000 万男性在其生活中的某个阶段患有或曾经患有进食障碍。
演员,“进食障碍”的高发职业
演员李梦发微博:在拿到这个角色的剧本时,“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因为她曾经就是有暴食倾向的一个人,“好像这辈子的经历都会投射到你的角色里面”。
饰演配角(汤莉莉)之一的菅纫姿也说,自己因为心理压力过大,也有过暴饮暴食、节食抠吐、水肿复胖的经历。
“演员”,确实是进食障碍的高发职业。
事实上,任何对“身材”有着苛刻要求的环境,都可能破坏我们与食物建立良好的关系。比如:运动员、青少年、军人。
但不只是年轻女性,处在性别光谱上的男男女女,还是不同地区与年龄段的人——进食障碍,可能发生在每个人身上。
《American Journal of Men’s Health》上就曾刊载了一个很特殊的病例:中年男人 Joseph,44 岁时被诊断为进食障碍的 case。
在经年累月的情绪虐待中,Joseph 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当他自我感觉不好时,他不仅会通过吃(或者不吃)来惩罚自己,还会“故意踢自己”或做些导致疼痛和伤害的行为。
Joseph 将自己的饮食失调描述为“一种让自己隐形的方式”。因为当他变得消瘦时:“没有人注意到我,我就不会失败”。
但随着他的体重开始增加,他在学校的外表和行为引起了不必要的注意,就只好通过装病或者让自己生病来逃避上学。
时间久了之后,“狂吃狂吐”成了他对负面刺激的自动反应(automatic response):“……吃了一大盘食物,一直吃到生病。羞耻和自我伤害,成了我不值得被爱的证明”。
家庭环境,也是“进食障碍”的重要成因之一
我们在以前的文章中写过,“畸形审美和不当身体意向”是导致进食障碍中的重要因素。
但进食障碍的成因,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比如:
-
饮食障碍可能具备遗传性。因为一些双胞胎研究表明,如果双胞胎中的一个患上进食障碍,那么另一个平均也有 50% 的可能性患上进食障碍;
-
性格也有影响。一个人在“神经质、完美主义和冲动性”方面得分高,通常与患进食障碍的高风险相关;
-
大脑结构和生物学的差异也可能发挥作用(尤其是血清素和多巴胺水平)。
其他危险因素包括:
-
情绪虐待和控制
-
家庭过度保护/卷入
-
饮食失调或肥胖家族史
-
一级亲属的情感性疾病或酒精中毒
-
芭蕾舞、体操、模特、“视觉运动”员
-
性虐待
-
低自尊
-
性别角色混淆
-
对自己的身体意象不满
-
过度节食史、经常不吃饭、强迫性运动
很多着眼于家庭情感界限(Emotional Boundary)与进食障碍的关系研究发现,在家长过度介入和卷入的家庭中,孩子有更大的可能性发生进食障碍。过分亲密的亲子关系模糊了成人与孩子的界限,当孩子寻求个体意识找到自我认同时,会发现很难摆脱家庭的依赖,因此通过控制自己的饮食来树立自我的独立意识,并向父母的约束发起挑战——在许多情况下,进食障碍是一种“应对机制”。
但跟神经性厌食症相反,贪食症的人常常看上去“体重正常”,因为他们常常在暴饮暴食之后会进行代偿行为(比如呕吐、吃泻药、过度运动至精疲力尽)。而这些异常行为因为伴随羞耻感,常常秘密进行,也易被家人忽视生了病。
《柳叶刀》的一项研究发现,神经性贪食症患者在进行首次治疗前,平均病程为 53.0 个月(神经性厌食症为 29.9 个月,暴食症为 43.8 个月)。
“疗愈”,并没有电视剧里说得那么容易
“蒋静”这个单元在病因和症状方面表现都挺好,唯独在“疗愈”上的艺术化处理的方式,就像让人吃了口苍蝇一样难受。
《女心理师》在开头用一首音乐让尤娜扔掉了自杀工具,也用一句鸡汤也让蒋静放弃了割腕。
当蒋静陷入自杀危机时,贺顿和钱开逸(井柏然饰)录了一段鼓励的话(要热爱这个世界啊),用非常戏剧性的方式传送到了蒋静电脑上。
接着,蒋静与母亲的大段告白与和解就这样发生了。
将来访康复的过程“简单化”是不准确的刻画,反而会让真正在遭遇这些疾病的人(和 ta 们的咨询师)得到一种“更不被看到”的感觉:
-
为什么她这么容易就好了?
-
为什么我还没有呢?
-
我吃了药、做了咨询、甚至经历了康复后复发,为什么还是没有跟自己和解呢?
首先,“进食障碍”是可以被治好的。方法根据进食障碍的严重程度,需要不同等级的应对。
心理治疗中,比较有效的是认知行为疗法(CBT)和辩证行为疗法(DBT)。严重情况下则需要入院治疗。如果没有适当干预,进食障碍可能是致命的(尤其是神经性厌食症),而神经性贪食症患者由于食道中存在大量的酸,更易患上某些类型的癌症。
然而,“进食障碍”存在高复发率。从数据看,约 50% 的女性会在确诊后的十年内从进食障碍中恢复,而约有 30% 的女性会经历复发。
这就是为什么对一个人来说,了解导致其紊乱的复杂因素和“触发因素”非常重要。
从这个层面,我认为“本片的艺术呈现”非常好地提高了大众对心理问题的关注,但同时创造了另外一个“可能让真实患者更绝望”问题。
如果蒋静的故事在你身上还有后续,希望你知道:
心理咨询是有用的,但不是“一语道破天机”式的有用,也不是“关键时刻端碗鸡汤”式的有用,更不是“金手指一点对方就好了”式的有用。
在心理咨询中,真正起效的、平等的“咨询关系”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建立。
毕竟,对进食障碍的人说“好好吃饭”,就和对抑郁症患者说“你要支棱起来”一样无力。
参考文献
Janet Treasure et al. Eating disorders. The Lancet. March 14, 2020. DOI: 10.1016/S0140-6736(20)30059-3
Lynne McCormack et al. Early Life Loss and Trauma: Eating Disorder Onset in a Middle-Aged Male—A Case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Men’s Health 2014, Vol. 8(2) 121–136. DOI: 10.1177/1557988313496838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ID:janelee1231),作者:江湖边,责编:Kuma
原创文章,作者:carmelaweatherl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206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