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ID:covricuc),作者:Hosam,原文标题:《“六周年拉菲草”:在网络爱情故事中窥见平等与自我》,头图来自:视频截图
“六周年 六层草 还有一件破棉袄”
“王者荣耀6周年送得都比这多”
“钱和心意总要占一样吧”
恋爱六周年纪念日应该送给对方什么礼物?
12月1日,一名男生在抖音发布了为女朋友准备六周年纪念礼物的视频。视频中,男生将一件自己的旧棉服、一些超市常见的零食、一个帽子和一个小熊玩偶分层放入纸箱中,每个隔层都铺满了拉菲草作为装饰。
本意是记录爱情与日常的短视频却引发了网友的非议。作为双方六周年纪念的礼物,抠、敷衍是网友看完视频后的最大感受。
原视频下的评论
面对网友的质疑,该男生回应称“不是所有女生都是网络公主”,并发布了女朋友视角下的开箱视频和女方的文字说明。女方解释称,双方都还是大学生,男朋友并不抠门,自己也不觉得这份礼物寒酸,希望键盘侠停止言语嘲讽和攻击。
在情侣双方均作出回应后,多数网友的态度转化为“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尊重祝福”,认为女生在这段关系中过于卑微,甚至批评其“恋爱脑”。但亦有观点认为,不应对他人的私事过多评价,这对情侣的感情也无法仅用一次“送礼物”就能衡量。
微博热搜下的评论
随着事件发酵,#恋爱六周年礼物开箱#的话题登上了抖音热榜,不少网友戏谑地发布模仿视频。微博热搜榜中也出现了#六周年拉菲草#、#拉菲草#的词条,围观网友进而联想到诸多曾火爆网络的爱情故事,其中的经典故事“图书馆停电许愿30秒”更是再次登上热搜高位。
截至2021/11/04 13:45
一段他人爱情的送礼物记录,看客为之动怒,嘲讽之声更是不绝于耳。这场礼物交换的争议背后体现出怎样的价值取向?人们又为何频频从“并不美满”的网络爱情故事中获得共鸣呢?
情侣互送礼物:物质价值与心意投入的围观较量
礼物交换自古以来便作为礼仪的具体表现形式存在,在日常社会关系的维系中发挥着互惠作用,是一种仪式性的表达。
在亲密关系中,互送礼物的仪式作用更加突出,作为一种重要的表达性情感工具,不少情侣在生日、节日、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都会进行礼物交换。
发布视频的男生还是在校大学生,一般来说,赠送价值百元的礼物也在情理之中,无可厚非。那么,他为何因此成为众矢之的?
一个重要原因是他送出的礼物和收到的礼物之间形成了对比。
该男生在发布了自己准备礼物的视频同时,也发布了他收到女朋友礼物后的开箱视频,但收到礼物的视频在事件发酵后被隐藏了。根据看过视频的网友描述,女方送出的礼物是AJ鞋、耳机、零食和纪念相册。
视频评论区的礼物对比描述
无论是礼物本身的物质价值,还是准备礼物的心意投入,都让观看者感觉到女方的付出更胜一筹,进而引发了大家对双方关系不平等的猜测。
当然,短视频中的呈现是有限、不全面的。我们无从得知这对情侣的日常生活相处方式,也无法设身处地地感受到这段关系中的体验与收获。在公共价值标准的评判体系中,个体感受的缺位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的判断。
实际上,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日常生活的界限不断被打破。当人们习惯了在网络平台分享个体微观故事后,“晒礼物”现象便也屡见不鲜了。尽管存在一定的炫耀性分享行为,但人们晒出礼物的出发点,更多仍然建立在情感交流、建构个人记忆的基础之上。
在b站中搜索“礼物开箱”
只是,当礼物交换从私人生活公开到网络平台,便难免会处于他者的围观视野下,礼物作为符号直接传递出的价值亦被动地放在了较量的天平上。无论隐情如何、当事人在意与否,围观天平砝码的人都会相对独立地进行衡量与判断。
在这次由短视频呈现出的不对称礼物交换关系中,看客围观较量的结果则是不平等的金钱支出和情感投入。
然而,社交媒体中所晒礼物价值的相对性差异是无限的,在此社会环境下,礼物承载的意义也就经历了再造与重构。
一方面,情侣互送礼物在网络上的大量展演强化了这一并非强制性的仪式;另一方面,当其中蕴含的表演性质过载,便会危及到礼物互换原本的仪式性情感表达意义。
公共价值转向:礼物承载的性别展演
在一片不用心、敷衍的质疑声中,当事男生在评论区回应网友并不了解他们的故事,“不是所有女生都是网络公主”,亦有批评声认为以女性为主的网友过于看重礼物的物质价值,这一话题讨论的重点随之发生了偏移。
原视频下的评论区回应
不难理解,男生所指的“网络公主”是基于那些贪图物质、炫耀礼物价值的女生而言,然而,这一表达同样误解了网友的价值评判标准,也再现了对于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
事实上,在异性亲密关系中,礼物交换在不同程度上带有一定的性别展演成分。在“男外女内”的传统性别分工和社会期待下,男性相对承担了更多的恋爱与礼物支出。恋爱中的礼物交换行为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礼物原本的意涵,表现为性别角色的实践。
因此,部分对“拉菲草事件”男主的嘲弄话语声正是出于这种传统的价值评判标准,男生准备的礼物在比较中被认为是“寒酸”的表现。
然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实践中,不难感受到这一普遍的男女分工现象正在逐渐消解。给男朋友送礼物渐渐成为常态,甚至有相当多人更加看重双方金钱支出与情感付出的平衡。在豆瓣小组“A gift for you/礼物中心”中,不少网友会在此咨询、分享和讨论自己与伴侣之间互送礼物的事宜。
网友在豆瓣小组内交流“送礼物”
爱情并非一场简单的博弈,经济理性也不是感情的主导。尽管物质与爱情的矛盾仍然存在,但在不少人的价值体系中,这已绝非是对立关系。正如在此次事件的讨论中,更多网友的愤愤不平无关性别角色的展演,他们并非要求男方进行高价的物质付出,而是“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心意付出。
由此,网友的集体共情反映出当代青年群体对恋爱中男女双方付出对等的价值追求,这远远不止是指互送礼物的物质价值等价,而是双方投入情感与心意的“势均力敌”。
与“网络爱情故事”共情:对亲密关系的想象建构
随着“六周年拉菲草”在各大网络平台不断传播,这段本应是私人叙事的恋爱故事在互联网平台公开,引发了广泛的集体共情。
在青年一代的公共价值体系中,亲密关系中的卑微形象已经逐渐被排除在社会认同之外,无论男女,最终追求的是亲密关系中的平等地位以及付出与回报的对等。
实际上,关于亲密关系的讨论并非先例,网友们由此次事件联想到曾在互联网中流传的诸多真实故事,#图书馆停电许愿30秒#作为知乎经典“爱情下头故事”亦再次被刷上热搜,而这也显现出年轻人对亲密关系的不信任。
“图书馆停电许愿30秒”经典段落
在网络社交平台的观看中,我们通过他人甜蜜恋爱的细节建构出对亲密关系的美好想象,而这些网络爱情故事凭借真实案例的惨淡收场,又打破了我们的幻想。至于“六周年的拉菲草礼物”,似乎再一次加深了部分人对爱情的失望。
然而,有趣的是,在网络冲浪中,时常能看到人们“渴望甜甜的恋爱”的表达,而当“拉菲草”之类的事件出现时,网友对恋爱又表现出“狗都不谈”的态度呈现。这两种自相矛盾的态度难道从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吗?
热传的“网络爱情故事”
现实却告诉我们,对亲密关系态度上的割裂往往是当代年轻人的常态。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亲密关系的构造建立在一定的时间、情感和机会成本之上,遇人不淑,或是关系失衡的代价通常较为惨重。
因此,人们在观看“网络爱情故事”时所表达出的对亲密关系的抗拒,很大一部分原因可以归结于对自我消耗的恐惧。
网友观看“网络爱情故事”后的感想
诚然,现实中的恋爱关系并不能仅以“甜蜜”“卑微”简单概括,而是表现为复杂、多元的人际关系形式。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交错中,不应忘记的是,亲密关系的经营没有标准,过于统一反而会消耗亲密本身的美好。
或许我们并不会轻易混淆虚拟与现实,因为现实中的生活经验仍然占据了想象建构的主要来源。虽然时常调侃“智者不入爱河”,但在想象与现实的不断拉扯中,我们依然对亲密关系怀有自然而然的期待。
就像真正重要的并非礼物,而是送出礼物的两个人。
参考资料:
[1]靖鸣,方芳,袁志红.微信“晒客”行为及其自我认知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69(06):115-124.
[2]姜万燕.《礼物的流动》——浅析中国传统礼物馈赠文化[J].大众文艺,2019(22):42-43.
[3]周祉豪. 大学生恋爱送礼的影响因素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21.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ID:covricuc),作者:Hosam
原创文章,作者:3628473679,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207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