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L 命名技巧
URL 命名是针对 URL 各组成部分而进行的,是 URL 优化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URL 命名关键在于使用合适的关键字为 URL 各组成部分进行命名,即该关键字所表达的意义必须与 URL 所指向的页面的主题是相关的,这样有利于提高页面的相关性,突出页面的主题。
1) URL 的命名规则
大部分网站的 URL 命名规则如下所示:
根域名+栏目+文章页面
也有一部分网站的 URL 命名规则是:
根域名+文章页面
其中能够产生变数的多半在于文章页面的命名规则上,有很多朋友可能会注意到自己的命名规则是不太合理的,那么什么样的 URL 命名规则比较利于搜索引擎抓取呢?
谷歌在《创建方便 Google 处理的网址结构》一文中给出的一些建议如下:
- 网站的网址结构应尽可能简单些,并考虑网站组织的内容,让网址的构建合乎逻辑并易于理解(尽可能采用易读字词而非长的 ID 数字)。
-
建议你在网址中使用标点符号,帮助搜索引擎更好地分析网页内容,如在网址中使用连字符
-
而尽量避免使用下划线_
,用连字符分开两个单词更有利于搜索引擎蜘蛛进行语义分析。 - 尽量少使用复杂的网址,特别是那些包含多个变量参数的网址(URL 静态化),因为其可能会产生大量不必要的网址全都指向你的网站上相同或相似的内容,给抓取工具带来麻烦,消耗 Googlebot 大量不必要的带宽,也可能无法为你的网站的所有内容编制完整索引。
2) URL的层次深度
对于 URL 的层次相信大家探讨的够深入了,两层、三层、四层对于网站的要求是不同的:
- 选择两层结构的 URL,我们更多地希望网站权重直接传递到这些页面;
- 选择三层的 URL 结构是最普遍的方式,主要是为了 URL 在各个栏目之间做好区分;
- 四层的 URL 结构多半是网站比较大,在栏目和首页之间还有频道页面,用四层进行很好的区分;
- 如果还要细分,从长远考虑,就建议给网站开设二级域名。
3) URL 的规范化
对于 URL 的规范化,相信大家都很重视,例如最常见的 URL 规范化是将首页 URL 中可能出现的 4 种形式进行 301 重定向,让网站的权重集中于首选域上。
但是这只是最基础的 URL 规范化操作,我们还需要在做好了 URL 的命名和层次考虑之后,检测网页的收录中是否有类似网页内容的 URL,特别是一些动态的网页容易产生这样的情况,例如 WordPress 的程序设置完毕容易出现多个动态重复页面的 URL,所以遇到这样的情况可以在 robots.txt 文件中写好抓取规则,禁止蜘蛛抓取所有动态的 URL 地址,具体操作是写入如下命令:
User-agent: *
Disallow: /*?*
4) URL权重的可控性
当然,URL 的结构优化还涉及其他的一些细节,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对后期 URL 权重可控性的把握。
例如,在开始的时候我们需要做长远考虑,给网站设计了很多的栏目,但是这些栏目不是我们想在第一阶段就投入精力的,这时我们可以将这些栏目写进 robots 文件来屏蔽蜘蛛抓取,或者使用 nofollow 标签让权重不传递,达到合理引导网页权重的目的,后期如果我们有精力开始发展新的栏目,放开搜索引擎蜘蛛的抓取权限就可以了。
URL 长度控制
URL 的长度控制主要是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方便用户输入、记忆和传播。对于搜索引擎而言,URL 太长可能会受到收录限制,甚至是直接被搜索引擎放弃收录。
URL长度 = 域名长度 + 路径长度 + 文件名长度
例如 www.example.com/SEO/SEOxx/1394.html 的URL长度为域名长度(17)+路径长度(11)+文件名长度(9)=37。
结合关键词的 URL
关键词出现在 URL 中能够提高页面相关性,在排名时贡献一点分数。关键词出现得越靠前越好,也就是说出现在域名中最好,其次是出现在目录名中,效果最小的是出现在文件名中。
不过切不可为了出现关键词而堆积。
在 URL 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分隔符对 URL 各组成部分的名称进行组合,从而产生新的词组(或短语)来拓展 URL 的意义。这就是关于 URL 中各组成部分名称的组合与分隔的问题,即 URL 中目录间、目录与文件的名称组合与分隔的问题。
例如 http://www.example.com/SEO/xuexi/jiaocheng.html,在这个 URL 中就巧妙地将三个表面上毫不相关却存在紧密联系的关键字“SEO”“xuexi”“jiaocheng”进行组合,从而产生了另一个新的热门关键字“SEOxuexijiaocheng(SEO学习教程)”。
另外,为了让搜索引擎能够更好地识别组合后的关键词的意义,又利用目录间的分隔符斜杠/
对关键字进行了有效分割,同时兼顾了“SEOxuexi”“SEOjiaocheng”两个关键字。
原创文章,作者:奋斗,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23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