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之前的学习中我们知道,鼠标(指针)移入和鼠标(指针)移出这两个事件往往都是配合起来使用的,而我们需要分别对这两个事件定义。为了简化代码,jQuery 为我们提供了 hover() 方法来一次性定义这两个事件,这就是所谓的“合成事件”。
图 1:合成事件
图 2:默认效果
图 3:鼠标指针移到标题时的效果
语法:
$().hover(fn1, fn2)
参数 fn1 表示鼠标(指针)移入事件触发的处理函数,参数 fn2 表示鼠标(指针)移出事件触发的处理函数。
举例
<!DOCTYPE html> <html> <head> <meta charset="utf-8" /> <title></title> <script src="js/jquery-1.12.4.min.js"></script> <script> $(function () { $("div").hover(function(){ $(this).css("color", "red"); },function(){ $(this).css("color", "black"); }) }) </script> </head> <body> <div>C语言中文网,给你初恋般的感觉。</div> </body> </html>
预览效果如图 1 所示。
图 1:合成事件
初学的小伙伴对 hover() 这种写法可能会感到很陌生,也总是记不住。hover() 方法,就是插入两个 function(){}。每次使用 hover() 方法时,我们要先把形式写出来,如下所示:
$().hover(function(){}, function(){})
形式写好了,再去编写两个 function(){} 中的内容,这样就不会导致书写错误了。
$().hover(function(){ //鼠标指针移入 }, function(){ //鼠标指针移出 })
hover() 方法,准确来说是替代了 mouseenter() 和 mouseleave() 方法,而不是替代 mouseover() 和 mouseout() 方法。因此这个例子的 hover() 代码可以等价于:
//鼠标(指针)移入事件 $("div").mouseenter(function(){ $(this).css("color", "red"); }) //鼠标(指针)移出事件 $("div").mouseleave(function(){ $(this).css("color", "black"); })
有些小伙伴可能会问:“对于上面这个例子,我们使用 CSS 的 :hover 伪类不也可以实现吗?而且比 jQuery 更加简单呢。”说得没错,不过 CSS 的 :hover 伪类只限于改变 CSS 样式,对于更复杂的操作就没办法了,请看下面的例子。
举例:
<!DOCTYPE html> <html> <head> <meta charset="utf-8" /> <title></title> <style type="text/css"> h3 { height:40px; line-height:40px; text-align:center; background-color:#ddd; cursor:pointer; } div { display:none;/*设置默认情况下内容不显示*/ padding:10px; border:1px solid silver; text-indent:32px; } </style> <script src="js/jquery-1.12.4.min.js"></script> <script> $(function () { $("h3").hover(function(){ $("div").css("display", "block"); }, function(){ $("div").css("display", "none"); }) }) </script> </head> <body> <h3>C语言学习网</h3> <div>C语言中文网成立于 2012 年初,目前已经运营了将近 5 年,我们致力于分享精品教程,帮助对编程感兴趣的读者。<p> 我们一直都在坚持的是:认认真真、一丝不苟、以工匠的精神来打磨每一套教程,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用心,以及默默投入的时间,由衷地心动和点赞。这样的教程是一件作品,而不是呆板的文字!<p></div> </body> </html>
默认情况下,预览效果如图 2 所示。
图 2:默认效果
当鼠标指针移到标题上时,预览效果如图 3 所示。
图 3:鼠标指针移到标题时的效果
像上面这种操作,使用 CSS 的 :hover 伪类就无法实现了。
原创文章,作者:奋斗,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23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