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S,成功登陆纽交所,成为全球混合锂金属电池第一股。募集资金近 5 亿美元,截止上市当日收盘,市值 24.28 亿美元。第一股背后的创始人胡启明,MIT + 哈佛背景,还是位华人。
故事的另一面,是 SES 成立 10 年亏损 10 年,量产产品还要等到 3 年后。即便如此,却已经获得通用、本田、吉利等主流车企的背书。投资者名单中,更不乏 SK、天齐锂业这样的供应链产业资本。
上市详情如何?
麻省固能(SES),这家哈佛华人博士创办的锂金属电池公司,通过与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艾芬豪资本收购公司合并,完成上市。
上市地点纽交所,股票代码“SES”和“SES WS”。
据悉,SES 上市之后筹得现金 4.8 亿美元,市值超 30 亿美元。
SES 创始人胡启明博士表示,资金将主要用于下一阶段研发与生产规划。
SES 与艾芬豪资本的合并上市的同时,SES 还增发 2.75 亿美元普通股 PIPE,发行价格每股 10 美元,交易在上市前一日完成。
PIPE 投资者包括本田、通用、吉利、现代、起亚、上汽等 6 家主流车企,以及 Koch Strategic Platforms、LG Technology Ventures、富士康、Vertex Ventures、Fidelity Investments Canada ULC 和 Franklin Templeton。
招股书披露,IPO 及 PIPE 增发股份占 SES 股本 15%。
其中创始人兼 CEO 胡启明博士持有 5.6% 的 10 倍表决权股份,代表公司 56% 的投票权。
韩国 SK 持股 10.6%,为最大的外部投资者。
列开投资方名单,车企的数量占一半,而且最大的单一投资方,同样是车企本田,持有约 2% 合并后公司的流通股。
同时,SES 还拿下了通用、现代、本田 3 家车企锂金属电池 A 样品联合开发协议。
车企的信任背书,可见一斑。
但是另一面的 SES,成立 10 年亏损 10 年,至今量产动力电池还在 PPT 上。
就这样一家没产品没收入的公司,能让这么多车圈巨头上赶着送钱 + 合作。
SES 有何魔力?
SES 是谁?
SES,全称 SES AI Corporation,中文为麻省固能。
公司成立于 2012 年,总部位于新加坡,在波士顿、是一家电动汽车高性能可充电混合锂金属电池开发者及制造商。
SES 创始人兼 CEO 胡启明,是一位华人。
SES,也是脱胎于胡启明的学术研究项目。
2007 年,胡启明获得麻省理工(MIT)物理学学士学位,主攻太阳能电池。
MIT 本科时期的学术经历,让他看到新能源领域的巨大机遇,萌生创业的想法。
2009 年读博期间,胡启明觉得所学过于理论,于是在保留哈佛博士生的前提下重返 MIT,加入唐纳德・萨多韦研究组。
研究方向,就是日后被看作动力电池终极解决方案的固态锂电池。
2012 年,胡启明取得哈佛应用物理学博士学位。
同年,准备已久的胡启明决定投身产业,创立麻省固体能源(Solid Energy Systems),也就是今天 SES 的前身。
在固态电池学术领域深耕多年,胡启明寻求研究成果的商业转化,因此在 SES 创立之初,全固态锂金属电池成为其主攻方向。
但在之后的 3 年,全固态锂金属电池研发,因为工艺和材料问题,始终无法取得突破。
困局之下,胡启明决定调转方向,押注混合锂金属电池,寻求破局。
所谓混合锂金属电池,与当下锂离子电池的区别,主要在电池负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负极主要是石墨和硅,而混合锂金属电池的负极则由锂金属,以及特殊的电解液构成。
在胡启明看来,混合锂金属电池,相比如今主流的锂离子电池,具备生产成本、安全性和能量密度 3 大方面的优势。
根据 SES 的数据,混合锂金属电池生产成本,比锂离子电池低 18%。
能量密度可以达到 400Wh/kg,体现在续航表现上,锂金属电池将超过常规锂离子电池 50% 以上。
同时,锂金属电池电解液,可以有效防止锂离子穿破电池隔膜,提升电池安全。
但是在 2015 年前后,电池赛道资本遇冷。
SES 锂金属电池研发,始终是手里没钱,举步艰难。
转机出现在 2020 年,全球新能源热潮席卷而来,SES 在资本市场,柳暗花明。
招股书显示,截止到 2021 年,SES 进行了 6 轮融资,融资金额累计 2.7 亿美元。
其中融资金额最多的是 2021 年 4 月 D 轮融资,募资金额 1.39 亿美元,投资方也出现变化,新增 SK、天齐锂业等相邻赛道的产业基金。
资金到位,SES 混合锂金属电池的研发速度,也开启全速模式。
SES 官方披露,截止到目前,SES 已经在目前在波士顿、上海和首尔开展业务。
产能方面,SES 目前在波士顿和上海在建的两个电池工厂,其中上海工厂号称全球最大的锂金属电池生产场地,年产能可达到 1 GWh 工厂计划于 2023 年完工。
产品层面,去年 11 月,SES 对外发布号称全球单体容量最大的锂金属电池 Apollo。
根据官方披露的数据,Apollo 锂金属电池容量 107Ah,重量 0.982 千克,能量密度 417Wh / 千克、935Wh / 升。
是当下主流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 2 倍以上。
单从官方数据来看,SES 能让这么多车企抛来橄榄枝,并非情理之外。
但目前,还处在产品验证阶段的 SES,还需要回答一个终极问题:
何时盈利?
盈利的基础,最先落到量产上。
关于这个问题,SES 给出的 deadline:2025 年。
根据进度时间报,锂金属电池经过 A,B、C 三个验证阶段之后开始量产。
目前,SES 已经开启 A 阶段验证,与通用、现代和本田 3 家车企签订 A 样品锂金属电池合作开发协议。
SES 招股书披露,2022 年到 2023 年,SES 将开启预生产。
2024 年进入试生产阶段,产能为 1GWh / 年。
2025 年,SES 混合金属锂电池将完成 C 轮验证,进入正式量产阶段,届时将达到 11GWh / 年。
根据公开消息,SES 目前已知和在建的两个工厂,年产能可以达到 2GWh / 年。
也就是说在 2025 年量产之前,SES 将建造更多的工厂来填补 9GWh / 年的产能。
扩建产能需要烧多少钱?
以宁德时代为例,去年年末宣布投资 17.5 亿元人民币在德国建造电池工厂,预计产能为 14GWh / 年。
也就是说,1GWh / 年的产能,需要投入 1.25 亿元人民币。
按照这个逻辑,SES 在这 3 年间,仅扩建工厂,就需要投入 11.25 亿元人民币,折合 1.8 亿美元。
此次募集的资金已经花去接近一半,除此之外,还有原料、人工等等支出。
在量产之前,SES 的营收基本为零。
至于盈利时间表,虽然还不可知,也可以拿同行对比稍作预测。
以 LG 新能源为例,2019 年、2020 年 LG 新能源分别亏损 0.45 万亿和 0.43 万亿韩元。
2021 年,LG 新能源终于扭亏为盈,净利润约 46 亿元人民币,毛利率为 24.25%。
而 SES 招股书预测,实现量产后,毛利率将在 2026 年达到 21%,2027 年达到 32%。
也就是说,至少在接下来的 4 年内,SES 仍然无法完成盈亏平衡。
至于 2027 年能否真的实现盈利,还要看当时的市场状况。
毕竟在半固态锂电池赛道,想要有所作为,靠着新技术改变游戏规则的玩家,并不只有 SES。
原创文章,作者:kir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238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