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于2021年7月,发布新一年的《云计算白皮书(2021)》,这是继发布2012年白皮书后,第7次发布云计算白皮书。
对于云计算产业来说,过去一年称得上是“风云变幻”的一年。一是新冠疫情的出现,加速了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等云服务发展, 也加快了云计算应用落地进程,中央深改委第十二次会议就提出要鼓励运用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新冠疫情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发挥作用。二是全球数字经济背景下,云计算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必然选择,以云计算为核心,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企业信息技术软硬件的改造升级,创新应用开发和部署工具,加速数据的流通、汇集、处理和价值挖掘,有效提升了应用的生产率。三是随着新基建的推进,云计算承担了类似“操作系统”的角色,是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算力基础设施与新技术基础设施进行协同配合的重要结合点,也是整合“网络”与“计算”技术能力的平台。这些都为云计算产业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格局。
白皮书在前几版基础上,基于行业研究和调查报告,总结过去一年来云计算在市场、技术、架构、安全、管理、软件、赋能等方面的发展特点,并对各发展特点进行详细阐述,最后对云计算未来发展给出展望,帮助从业者更好地了解云计算产业发展动态。
市场方面,全球增速首放缓,我国逆势上扬
全球云计算市场增速明显滑坡。过去几年,全球云计算市场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20 年,全球经济出现大幅萎缩,以IaaS、PaaS 和 SaaS 为代表的全球云计算市场增速放缓至 13.1%,市场规模为2083 亿美元。
我国云计算市场呈爆发式增长。2020 年,我国经济稳步回升, 云计算整体市场规模达 2091 亿元,增速 56.6%。其中,公有云市场规模达 1277 亿元,相比 2019 年增长 85.2%;私有云市场规模达 814 亿元,较 2019 年增长 26.1%。
我国 SaaS 市场稳定增长,IaaS、PaaS 迎突破。2020 年,我国公有云 SaaS 市场规模达到 278 亿元,较 2019 年增长了 43.1%,受新冠疫情对线上业务的刺激,SaaS 市场有望在未来几年迎来增长高峰;公有云 PaaS 市场规模突破 100 亿元,与去年相比提升了 145.3%, 随着数据库、中间件、微服务等服务的日益成熟,PaaS 市场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速;公有云 IaaS 市场规模达到 895 亿元,比 2019 年增长了 97.8%,随着云计算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预计短期内企业将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市场需求依然保持旺盛。
厂商市场份额方面。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调查统计,阿里云、天翼云、腾讯云、华为云、移动云占据公有云 IaaS 市场份额前五; 公有云PaaS 方面,阿里云、腾讯云、百度云、华为云仍位于市场前列。
技术方面,云原生持续落地,行业应用加速
当前,我国云原生发展呈现出几大特征:一是互联网和信息服务业应用占比显著下降,垂直行业快速崛起。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云原生用户调查报告显示,2020 年我国互联网和信息服务业云原生应用占比同期下降 14.11%,金融、制造、服务业、政务、电信等行业的应用占比则有所攀升,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带动效应初步显现。二是云原生技术价值进一步为用户所接受。云原生技术在提升资源利用率、弹性效率、交付效率,以及简化运维系统和便于现有系统的功能扩展等方面的价值认可较前一年全面提升,分别为 14.59%、13.98%、28.83%、37.57%和 23.02%。三是采用云原生架构的生产集群规模显著提升,但规模化应用带来的安全、性能和可靠性等问题仍需考虑。用户生产环境中中小集群规模(100 节点内)同比下降明显,百节点以上规模占比全线上升,规模化应用持续。与此同时,云原生技术栈在规模化应用时的安全性、连续性及性能等因素成为用户侧落地的主要顾虑(同比增长 14.59%)。
架构方面,云网融合需求强,边缘侧潜力大
企业上云扩大云网融合需求。随着我国各行业上云进程不断加快,用户对云网融合的需求日益增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云计算发展调查报告显示,2020 年超过半数的企业对本地数据中心与云资源池间的互联需求强烈。
边缘计算需求潜力巨大。随着国家在 5G、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不断加深,边缘计算的市场需求也在快速增长。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云计算发展调查报告显示,2020 年我国已经应用和计划使用边缘计算的企业占比分别为 4.9%、53.8%。
安全方面,能力提升 受关注 ,信任体系兴起
云计算安全能力提升备受关注。随着企业上云进程的不断深化和云安全态势日益严峻,传统安全架构已无法满足企业需求,改造或升级安全架构以应对云环境威胁挑战成为企业的首要选择。IDC《Internet Defense for Cloud Environments in 2020》统计显示,超 65% 的企业将会重新部署专门面向云计算环境的抗DDoS 攻击解决方案和应用防火墙,超 28%的企业将对已有安全解决方案进行升级以适应云计算环境的网络安全需求。
以信任机制为突破的安全体系开始兴起。国际上,Forrester、Gartner、NIST 等纷纷定义零信任理念或架构,CSA 提出软件定义边界(SDP)模型,打破边界安全理念中网络位置和信任间的默认关系,以适应云计算网络边界模糊状态下的安全需求。Gartner 认为, 向云计算快速迁移仍是目前最大的安全挑战之一,零信任网络访问(Zero-trust network access, ZTNA)将会是企业更安全的选择3;IDC 预测,随着应用从集中式数据中心向边缘的 IaaS/PaaS/SaaS 迁移, 到 2022 年,遵循零信任规则的软件定义安全访问解决方案预算将成倍增长4。在国内,工信部发布的《关于促进网络安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将“零信任安全”列入需要“着力突破的网络安全关键技术”。
管理方面,用云面临新挑战,优化需求凸显
企业用云程度加深引发新问题。早期,企业用户主要关注如何上云,需求通常来自咨询规划、迁移实施和资源管理等。随着用云程度加深,企业面临新的问题:一是上云后云上支出浪费严重。Flexera 2021 年云状态报告数据显示,企业上云后平均浪费了 30% 的云支出,云成本预算处于失控状态。二是上云后部分业务性能下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云 MSP 服务发展调查报告显示,接近50%的企业在上云后存在系统性能下降的情况,性能优化成为必然。三是上云后业务与安全结合不深。随着原生安全理念的兴起,云服务商开始以原生的思维构建云安全产品及解决方案,而上云企业并未将自身业务场景与云上安全产品进行很好的结合。
云优化成为企业最关注的云管理服务。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云 MSP 服务发展调查报告,云优化能力成为企业选择云管理服务商时考虑的重要因素。其中,容量和成本优化、云上应用性能优化成为企业云管理的首要需求。面对企业用云需求的后移,云管理服务商也将自身服务范围外延,积极探索建设优化服务能力。
软件方面,研发流程重定义,新格局渐形成
云计算正在重新定义软件研发流程。在疫情影响全球的背景下, 软件作为链接我们日常生活与全球经济的新命脉显得更为重要。传统软件开发时间长、迭代更新慢、灵活性差。云计算的发展促进了 软件开发流程的改革,DevOps 理念从项目管理、应用开发、软件测试、运维运营对软件的全生命周期进行了规范,为云上开发具备 多云部署能力、可移植性、可扩展性和高可用性的软件应用提供了 清晰的实践流程。
云软件新格局逐步形成。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推进,各行业头部企业都已经开始云上软件开发实践,并形成了良好的带头和示范作用。随着实践不断深入,云架构重塑了开发和运维模式、云测试打破了效能瓶颈进而提升软件质量、混沌工程保障了云上系统的稳定性。云软件工程正从技术架构升级、软件质量提升、系统稳定性保障三个维度打造云软件新格局。
赋能方面,助力数字化转型,成熟度待提升
云计算成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充分必要条件。以云计算为承载, 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孪生等新一代数字技术于一体的平台底座,是当前企业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2021 年 3 月,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发布 2020 年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的通知》中,30 多个优秀案例均使用了云计算技术建立系统平台,提升生产运营数据价值,提高工作生产流程自动化水平和工作效率,为企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企业数字化转型成熟度有待提升。随着数字经济发展的深入,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各企业未来发展的“必选项”。目前,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整体成熟度,以及数字化转型在企业的战略高度均有提升, 但整体企业数字化发展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有近四成的企业还未提出明确的数字化转型战略,仅两成的企业能够制定数字化文化建设方案并推进落地。
云原生生态持续完善,向体系化应用演进
云原生底层核心技术趋于成熟,细分领域的衍生技术呈井喷式爆发。容器、微服务、DevOps 三大云原生核心技术中,通用的容器与容器编排技术已进入技术成熟期、市场采纳度高,在深化应用中诞生的边缘容器、多集群管理和容器安全均处于技术发展爆发期; 微服务技术领域,服务注册发现与服务代理技术已进入技术成熟期, 新一代微服务架构-服务网格也即将从技术爆发期进入整合期; DevOps 处于技术整合期,市场采纳度初步攀升。另外,随着用户对云原生技术应用便捷化、免运维、一体化等需求增多,云原生中间件、无服务器架构的代表技术函数计算,以及云原生应用融合类技术如云原生 AI、云原生区块链技术研究热度高涨,进入爆发期。云原生技术进入生产环境后,其安全性和稳定性成为应用关注的重点,系统稳定性、混沌工程、云原生安全技术等开始发展。
还有一些细分领域的新技术正处于技术孵化期,包括有状态应用存储需求催生的新存储形态-云原生存储技术,追求低消耗的硬件加速技术,以及面向应用层统一编排的开发架构模型。
具体的云原生关键技术栈及市场采纳度可见下图,图中横轴表示技术生命演进周期,从孵化期、发展期、爆发期、整合期到成熟期,纵轴表示技术研究热度和市场采纳程度。
据国际主要基金会的公开项目数据统计,云原生技术生态的热点开源项目已超 300 个,涵盖技术能力的各个方面,包括云原生底层技术、云原生应用编排及管理、云原生应用、云原生安全技术以及云原生监测分析等五大模块。同时,云原生核心技术的稳固也为跨领域的融合技术繁荣发展夯实了基础,云原生化的大数据、AI、区块链等技术正在成为趋势,以云原生为核心的融合应用发展迅速。
云原生实践走向深水区,用户从单点服务尝试向体系化应用演进。用户需求虽繁杂多变,但云原生建设总体可归纳为三个视角: 技术架构、业务应用和架构安全。技术架构建设视角着眼于服务全局的技术架构技术路径和全景能力规划,业务应用建设视角着眼于业务应用拆分解耦,充分融合底层架构技术实现应用韧性,架构安全建设视角着眼于新形态技术架构下的端到端安全防护能力构建。用户选择的技术栈虽不同,但都是为了尽可能地实现云原生的五大核心特性:弹性、高可用、自动化、自愈性和可观测性,只是不同技术栈实现核心特性的水平不同,即云原生落地成熟度不同。随着成熟度的增加,云原生技术架构从容器化、微服务化、体系化、规模化向智能化发展,云原生业务应用从架构弹性、服务解耦、应用自愈向持续优化演进,云原生架构安全从基础层云安全、容器安全、应用安全、研发运营安全向全链条云原生安全及领先的云原生安全设计理念深化。用户可结合企业业务与发展需求,灵活选择对应的云原生技术栈,并制定企业云原生化建设演进路线。
云原生技术采纳率攀升,用户侧需求旺盛
云原生行业用户占比显著上升。需求的不断变化、业务规模的持续上涨,促使各行业积极寻求变革、拥抱新技术。银行业从传统网点模式走向互联网金融模式,制造业依托工业互联网走向“智造”, 交通业大力推广“智慧交通”走向真正的互联互通。云原生在行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提供众多可灵活组合的标准能力,呈现降本增效、弹性伸缩、敏捷迭代、高可用性等多重价值。互联网和信息服务行业是云原生技术实践最成熟的行业,技术受众较多,但随着垂直行业对云原生技术的价值认同逐渐加深,行业用户占比同比上升明显。云原生有力推动了各行业的创新性发展,行业用户范围不断扩展, 呈现多元化格局。
云原生在生产环境的采纳率同比攀升。云原生作为构建云上业务应用的最优模式集合,提供计算、编排、存储、安全、可观测等灵活多样的技术方案。云原生理念贯穿系统的开发、测试、发布、运维等全链路,引导传统业务逐步过渡到全新的建设模式,搭建起一整套体系化的云原生架构,最大化云原生技术的叠加效应。云原生核心技术已成为云上业务技术选型的优先项,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云原生用户调查报告显示,容器化改造依旧是主流趋势,将容器技术投入核心业务生产的受访用户同比增长 2.48%;微服务架构应用持续受到业界重视,已使用的用户同比增长近 5%。
云原生技术领域市场活跃,需求旺盛进一步加速市场繁荣。过 去几年容器、微服务等云原生关键技术越来越多的出现在项目招标 文件中。2018 年云原生在招投标文件中开始被零星提及;2019 年下半年云原生相关的招投标项目数量快速增长,单月频率高达 30 余次;2020 年初由于受到疫情影响,国内经济市场整体低迷,云原生招投标数量偏低;随着经济复苏,2020 年年中针对云原生的招投标项目再次实现高增长。
过去两年,我国云原生领域资本市场活跃度较高。至少 16 家云原生领域的公司获得融资,涉及容器、编排、运维、PaaS 平台、消息系统、云原生安全等细分领域。除了贝塔斯曼、晨兴、红杉、高瓴、IDG 等风险投资公司外,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等企业也加入投资者行列,云原生细分领域的市场潜力与商业价值可见一斑。
2019-2020 年中国云原生领域公司融资情况
序号 | 公司简称 | 融资轮次 | 融资金额 | 融资时间 |
1 | 精灵云 | A+轮 | 千万级 RMB | 2019 年 12 月 |
2 | 谐云科技 | 战略投资 | 千万级 RMB | 2020 年 4 月 |
3 | 飞致云 | C+轮 | 未披露 | 2020 年 4 月 |
4 | 滴普科技 | A+轮 | 5000 万USD | 2020 年 5 月 |
5 | 科探信息 | A 轮 | 千万级 RMB | 2020 年 6 月 |
6 | 零米信息 | Pre-A | 千万级 RMB | 2020 年 7 月 |
7 | 小佑科技 | 天使轮 | 千万级 RMB | 2020 年 8 月 |
8 | 原流科技 | Pre-A 轮 | 百万级 USD | 2020 年 8 月 |
9 | 才云科技 | 并购 | — | 2020 年 8 月 |
10 | 智领云 | A 轮 | 千万级 RMB | 2020 年 9 月 |
11 | 博云 | D 轮 | 未披露 | 2020 年 9 月 |
12 | 听云 | C 轮 | 亿元级 RMB | 2020 年 9 月 |
13 | 安畅网络 | D1 轮 | 亿元级 RMB | 2020 年 10 月 |
14 | 时速云 | B 轮 | 千万级 RMB | 2020 年 10 月 |
15 | 睿云智合 | 首轮 | 千万级 RMB | 2020 年 10 月 |
16 | 雅克云 | 天使轮 | 千万级 RMB | 2020 年 12 月 |
企业用云持续加深,云管理面临新的挑战
企业用云日益复杂化和多元化。一方面,企业上云应用逐渐由外围系统过渡到核心系统,上云的应用越来越复杂,且云上的数据日益增多,如何有效使用和管理云资源,保护云上数据安全成为企业的难点。另一方面,企业开始拥抱多云混合部署模式,《中国混合云用户调查报告(2021 年)》数据显示,用户平均用云数量达到 4.3 个,多云模式在帮助提升工作效率、实现工作负载灵活的同时也带来了异构资源管理难等新挑战。
云支出浪费严重,用云成本难以掌控。虽然云计算具有弹性按需的优势,但是不当的用云策略往往会浪费更多的资源。企业常常在云上购买了不需要的云服务,导致底层云资源对上层业务盲目支撑,资源浪费的同时还要为未使用的资源买单,费用预算通常超出预期,用云成本难以控制。例如,某食品快消连锁企业用云过程中每月云资源消耗递增,大幅超出 IT 及各业务部门的年度预算,IDC+ 多云的部署模式导致云账单复杂,每个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对账,这些问题都大大提高了企业的云成本支出。
应用上云后性能下降,如何优化成难题。近年来,企业上云后系统性能下降的案例比比皆是,导致性能下降的原因一方面由于云环境与传统IT 环境具有差异,直接搬迁上云可能适得其反。另一方面由于云服务商的产品或服务不断的推陈出新,需要持续的进行优化调整找到最佳方案。例如,在某医院用云案例中,采用整机搬迁的部署方式将核心系统迁移至云端,导致应用系统响应缓慢,整体延时严重,客户体验较差,导致业务性能下降的原因可能存在于应用请求的各个环节,需要定位具体原因做针对性的优化。
云安全日益复杂,云管理服务安全事故频出。云上的安全建设进一步复杂化,一方面由于深度用云导致企业无法厘清与云服务商的责任边界,另一方面企业云安全建设需要将云服务商的云原生安全能力深度融入到自身业务场景中。近年来,云管理服务安全事故频出。国外某企业自动化运维失效导致宕机,两大可用区中的计算引擎停运 93 分钟;国内某企业云硬盘发生故障,导致部分用户的数据全部丢失,且不能完全恢复。这些安全问题给云管理服务商和用户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云优化服务应运而生,提升企业用云效率
云管理服务商的服务范围延伸至云上优化。随着企业上云进程的不断深入,基础的管理服务如对云资源进行安全及性能监控,提供实时告警、运维等方面的服务已无法满足企业需求。企业用云需求从初期的稳定运行逐步延伸到充分借助云计算优势为业务赋能的阶段。相应地,云管理服务也从基础设施的管理维护扩大至云上全面优化服务,包括资源成本优化、应用性能优化、云上安全优化等方面。
成本优化帮助企业合理使用云预算。云经常使企业预算处于失控的状态,成本优化可以从三方面帮助企业管控云费用:一是基于资源优化的成本节约,对业务系统近一段时间内资源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调整计划,例如关闭闲置或低利用率资源、调整资源的存储策略等。二是基于账单优化的成本可视,云厂商的计费方式复杂、账单文件繁琐,且缺乏多云视角,很难掌握每个细分维度的确切成本。账单优化可以按照公司、部门、项目或者云厂商的维度对企业多云账单进行拆分和整合,清晰的展示云资源和费用,提高账单的可读性。三是连接账单与 IT,使成本可控,可以从配额管理、审批管理、预警订阅等方面连接云费用账单与运维系统,使管理人员可以动态掌握云支出与云预算,提前对云费用使用做出调整。
性能优化可以使应用与云深度融合,从而更好地发挥云特性。云管理服务提供商通过适配云平台与企业应用,从参数、资源和架构等多个方面进行优化。参数优化方面。由于云环境与传统 IT 环境的差异,应用上云后需要针对配置参数进行优化。通常可以包括操作系统参数优化、应用程序配置参数优化、中间件配置参数优化以及缓存参数的优化等。资源优化方面。主要优化由于云资源使用不当导致的应用性能瓶颈问题。资源使用不当导致性能下降的原因可能存在于应用请求的各个环节,如数据库、磁盘、网络 I/O 等方面, 需要定位具体原因,做针对性的优化。架构优化方面。充分利用云平台的PaaS 和SaaS 服务,配合 IaaS 资源,基于云平台能力优化应用系统架构。通过应用模块拆分、应用无状态改造、应用网络吞吐优化以及应用的容器化改造和微服务拆分等方式优化云应用的架构部署。
安全优化结合业务场景完善企业安全防护体系。随着用云程度的加深,企业云安全防护越来越重要,云管理服务商需要协助企业针对云环境安全进行优化。一方面,针对服务器、中间件、应用系统等进行安全基线加固、安全漏洞修复等基本操作。另一方面,可以基于云服务商构建的云原生安全产品及解决方案,结合企业业务场景建立从咨询、检测、防护到测评的安全解决方案,应对混合多云环境下的各种安全威胁,为企业提供安全服务保障。
云平台成数字化底座,能力成熟度为企业量体裁衣
多方力量汇聚,企业数字化转型已成必然
数字化宏观发展环境得天独厚。政策升级、技术突破、市场需求重塑等多重变革力量交织汇聚,共同推动数字化发展浪潮螺旋式上升,2020 年更是数字化爆发元年,企业数字化转型已成必然趋势从政策来看,国内企业数字化转型政策集中出台,为企业提供转型指导意见并作出重要部署。2020 年,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和国资委相继发布《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和《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对企业数字化发展提供了具体推进举措,2021 年 3 月的“十四五”规划更是为建设数字中国明确了发展方向。
图 26 中国数字化转型相关政策
从技术来看,云计算、大数据、边缘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5G 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持续发展突破,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云计算技术作为新技术基础设施之一, 是构建“数据中台”、“业务中台”等新型 IT 架构的承载技术,为建设敏捷高效可复用云计算平台底座,打造 IT 数字化基础能力,基于云平台,借助以容器、微服务、DevOps 为主的云原生技术,对传统商业套装软件进行拆分解构,灵活构建松耦合的信息系统,快速响应场景化业务需求。
从市场需求来看,全球经济、市场、商品等多方面一体化发展促进各行业业务量增长、业务模式创新,推动制造业、物流业、金融业等重点行业加快数字化转型进程,通过不断创新数字化生产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应对日渐激烈的竞争环境和随时到来的市场机遇。新冠疫情“黑天鹅”事件,更是倒逼各行业市场对数字化的迫切需求,开启了数字化的全方位赋能,数字化转型已经从过去某个环节或某个场景的部分需求发展为行业的整体性需求。
云平台全面赋能企业业务单元数字化转型
信息化时代企业更加注重单个业务应用的实现,而数字化时代企业的发展趋势是通过深化运用数字技术发挥体系化平台的力量, 实现数字技术与企业业务的深度融合,驱动实现以客户为中心价值链的最短路径,以及各个环节的协同和整体化。
企业IT 底座整体向一体化云平台发展。数字基础设施一体化平台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融合集成,形成的企业 IT 底座成为当前企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基础方向。数字基础设施一体化平台能通过有效整合资源,实现数字化基础设施能力的组件化、模块化封装,为企业业务创新提供高效、低成本的一体化服务支撑,满足海量多样化客户群体的个性化需求。
业技融合推动企业价值链转型重塑。业务层面的数字化转型应围绕企业价值链开展,通过将独立业务解构拆分、跨业务单元的协同合作,深化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实现业务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最终打造内外部业务流程打通、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业务流程全生命周期全覆盖的数字化业务平台,优化企业业务链、价值链。
以客户为中心的数据价值化驱动运营创新。探索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运营体系建设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利用完备的数字化平台底座,有效整合多方资源和多赢共享,通过汇聚数据,分析数据,实现数据价值化,为企业内外客户提供更加精准、个性化、多元化、定制化、生态化的智能化服务。
价值提升成为衡量企业数字化的重要考量因素。所有的转型都应以效果和价值为导向,综合考虑成本效益等方面,符合企业当下的综合情况,给业务等客户部门带来更好的满意度和业务贡献度, 不断地为组织、客户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创造价值。
IOMM 双曲线方法论加速企业拥抱数字化
标准体系是数字化生态的衡量标尺与重要保障。数字化浪潮下, 企业纷纷寻求可信数字化发展路径。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数十家行业的龙头企业,共同研究建立面向各行业企业的可信数字化标准体系,助力企业清晰规划数字化路径,实现安全可信的数字化发展。依托企业 IT 数字化能力和运营效果成熟度标准体系(IT and Operation Maturity Model,IOMM),将企业 IT 数字化转型成熟度分类分级,帮助企业定位自身数字化水平,明确未来发展方向。标准体系将云智平台化、能力组件化、数据价值化、运营体系化、管理精益化、风控横贯化定为企业数字化转型 6 大能力目标,明确了以智能敏捷、效益提升、业务创新、质量保障、风控最优和客户满意为核心的 6 大数字化转型效果。
价值效益提升是企业数字化的重要考量因素。企业数字化发展始终以价值为导向,每一项数字化活动都围绕价值效益提升展开, 从根本上推动其价值体系创新和重构,不断打造新动能,创造新价值,实现数据价值最大化。一是加强企业内部数字化技术和能力积累,提升数字化技术的可复用性,实现智能敏捷、风险可控;二是不断创新产品服务,转变价值创造和获取方式,稳定获得企业数字化发展成效,实现业务创新、质量保障;三是推动业务全价值链数字化变革,扩大数字化业务,开放企业价值生态,赋能上下游合作伙伴,实现客户满意、效益提升。
例如某集团公司信息技术部门将数字化技术运用到架构集中性改造中,使计算资源硬件投入减少15%,故障提前发现率提升到 95.8%;通过将数据和能力沉淀到平台组件,开放数字化平台能力,实现 IT 能力的稳定对外输出,赋能企业上下游合作伙伴,年收入超亿元。
企业数字化是转型和赋能交替发展的旅程。企业因其在数字化进程中对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程度不同,处于不同阶段并扮演不同的角色。
农牧、制造、交通等传统行业企业因其自身 IT 研发能力较弱,目前正处于通过深化运用数字化技术开展自我转型的阶段,转型者属性明显。以制造业为例,目前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呈现层次不齐的状况,虽然少量头部企业已将技术、人才、资金等优势融合到数字化平台之中,打造“黑洞工厂”“无人车间”等标杆案例,但大部分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内部信息化基础薄弱,数字化转型工作处于起步阶段。
金融、通信等行业的企业多以经营数字化产品和服务为主营业务,在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自我转型的同时,已具备将相关能力沉淀并向外输出,兼备转型者和赋能者角色。
以金融行业为例, 目前包括工行、建行、农行等在内的 12 家上市银行相继成立融科技公司,加快金融科技布局,加大对金融科技资金和人员投入,加快金融科技资源整合,在依托金融科技推进自身数字化进程的同时,积极对外输出相关服务能力,赋能其他行业升级转型。互联网企业生来具备强烈数字化基因,是天生的的赋能者,但同样不得忽视自身的持续转型发展。目前,中国建设银行、宝信软件、阿里云、招商局集团、中国移动(浙江公司)和中国移动(信息技术公司)等企业,已经作为 IOMM 方法论的首批践行者,完成数字化进程评估, 具体数字化转型发展水平如下图所示。
展望云计算市场“十四五”
展望“十四五”,伴随着经济回暖,全球云计算市场增长率将出现反弹,到 2025 年市场规模将超过 6000 亿美元,我国云计算市场保持快速发展态势,预计“十四五”末市场规模将突破 10000 亿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云计算随着市场发展也将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具体为: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云计算随着市场 发展也将呈现出新的 发展趋势。
云原生技术融合化。伴随云原生技术的快速更迭,业务需求进一步得到挖掘,以云原生为基底的融合信息技术成为刚需。未来,云原生细分生态将持续完善,技术边界将从云上延展至边缘,服务形态趋于多元,云原生将成为整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服务能力的调度中枢,为加速用户业务创新持续赋能。
云网边架构一体化。随着 5G 、物联网等的发展,边缘侧业务场景不断丰富,对算力处理能力、算力处理位置、算力处理时效等提出更高要求,推动传统上相对独立的云计算资源、网络资源与边缘计算资源在部署架构上不断趋向融合。未来,随着云网边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资源部 署将更加全局化、分布式化,为各类场景提供有针对性的算力服务。
云安全信任体系化。传统安全体系通过部署各类安全产品,以应对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问题,各安全产品功能定位明确,但彼此之间较为孤立和分散,作用局限效率低,难以应对数字化时代日益复杂的安全风险。未来,随着零信任理念和原生安全理念的融合,云安全架构中各模块高效协同,最大限度保障数字基础设施中各资源和动态行为的可信。
云管理服务工具化。当前,多云管理工具标准化程度仍较低且需要大量的定制开发,咨询设计和迁移 工具功能也较为单一。未来,云管理工具将进一步完善和标 准化, 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化技术,把 智能决策融入到产品中,为企业提供标准化的决策支撑辅助工具,助力企业提升云管理服务效率。
云软件工程标准化。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大潮下,快速发展的业务类型和爆发增长的业务量对于应用软件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诉求。未来,围绕云计算开展的应用软件工程化体系将逐渐向标准化发展,从云原生技术构建软件产业架构、先进云测试技术保障软件质量、混沌工程及可观测性等方法提升软件系统稳定性等三个维度构建云上软件工程的事实标准。
云平台赋能业务化。随着数字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企业数字基础设施将融合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化技术,搭建一体化云平台底座,为企业上层业务数字化转型整合有效资源,提供高效、低成本的全面支撑。未来,企业将在数字基础设施一体化云平台转型的基础上,推进上层业务应用的数字化转型,重点关注围绕自身价值链,推进人力资源、财务管理、供应链等通用管理业务以及各行业核心业务应用的数字化转型,从而实现企业整体数字化转型发展,为企业持续提供价值创造新动力。
2021年7月27日,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主办的“2021年可信云大会”在京召开。中国信通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副所长栗蔚在会上正式发布《云计算白皮书》。
以下为信通院发布《云计算白皮书》全文,供行业参考。
全文下载: 云计算白皮书(2021).pdf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原创文章,作者:奋斗,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240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