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今日内容详细
socket
socket套接字简介
编写一个cs架构的程序来实现数据交互时,需要编写代码操作OSI七层,但过程相当的复杂。由于操作OSI七层是所有cs架构的程序都需要经历的过程,因此有了固定的模块,socket模块。
# socket套接字是一门技术
# socket模块>>>:提供了快捷方式,不需要自己处理每一层
"""
socket是最底层的原理,很多框架都封装了
"""
Socket并不属于TCP/IP协议簇,它只是一个编程接口,即对TCP/IP的封装和应用,简单理解TCP/IP看看作一个函数,而Socket用来进行调用,Socket可在网络中对两个程序建立通信通道,Socket可分为两个基本模块,一个服务端一个客户端,链接后进行通信。
socket模块
cs架构的软件无论是在编写还是运行都应该先考虑服务端
服务端
import socket
server = socket.socket() # 第一步,创建一个socket对象(server),准备好联入网络的协议
"""
通过查看源码得知
括号内不写参数默认就是基于网络的遵循TCP协议的套接字
"""
server.bind(('127.0.0.1', 8080)) # 第二步,选择地址与端口号(以元组的形式)
"""
服务端应该具备的特征
固定的地址
...
127.0.0.1是计算机的本地回环地址 只有当前计算机本身可以访问
"""
server.listen(5) # 第三步,设置半连接池,最低为0,成功链接入网络
"""
半连接池(暂且忽略 先直接写 后面讲)
"""
sock, addr = server.accept() # 等待用户来发起会话,若无用户便会造成程序阻塞(接收客户端连接,获得sock连接 和 addr客户端地址。)
"""
listen和accept对应TCP三次握手服务端的两个状态
"""
print(addr)
data = sock.recv(1024) # 服务端接受客户端信息
print(data.decode('utf8')) # 打印接收到的数据,由于传输的时候是二进制所以需要进行解码
sock.send('你好啊'.encode('utf8')) # 服务端回复客户端的信息
"""
recv和send接收和发送的都是bytes类型的数据
"""
sock.close() # 终止与当前客户端的会话
server.close() # 终止所有链接,关闭服务端
客户端
import socket
client = socket.socket() # 产生一个socket对象
client.connect(('127.0.0.1', 8080)) # 根据服务端的地址链接
client.send(b'hello sweet heart!!!') # 给服务端发送消息
data = client.recv(1024) # 接收服务端回复的消息
print(data.decode('utf8')) # 解码后打印出服务端的信息
client.close() # 关闭客户端
'''
服务端与客户端首次交互时,一边是recv那么另一边必须是send,两边不能相同,否则就'冷战'了
'''
通信循环
1.先解决消息固定的问题
利用input获取用户输入
2.再解决通信循环的问题
将双方用于数据交互的代码循环起来
服务端
import socket
from socket import SOL_SOCKET,SO_REUSEADDR
server = socket.socket() # 创建一个socket对象(server)
# -------------------------------------
#在重启服务器的时候可能会遇到的BUG(mac居多),windows频率较少
# 加上他就可以防止重启报错了(注意位置)
# -------------------------------------
server.setsockopt(SOL_SOCKET, SO_REUSEADDR, 1)
server.bind(('192.168.1.8', 8080)) # 给socket对象(server)绑定ip和端口号(以元组的形式)
server.listen(5) # 设置半连接池,最低为0
sock, addr = server.accept() # 接收客户端连接,获得sock连接 和 addr客户端地址。
while True:
data = sock.recv(1024) # 获取客户端发送的消息
print(data.decode('utf8')) # 打印接收到的数据,由于传输的时候是二进制所以需要进行解码
msg = input('要发送的消息: ').strip()
sock.send(msg.encode('utf8')) # 服务端发送消息给客户端
# sock.close() # 断开服务端到客户端的连接
# server.close() # 关闭服务端
客户端
import socket
client = socket.socket() # 创建一个socket对象(client)
client.connect(('192.168.1.8', 8080)) # 根据ip和端口连接服务端(元组的形式),主动发起连接
while True:
msg = input('要发送的消息: ').strip() # 获取要发送给服务端的消息
if len(msg) == 0: continue # 避免消息为空时,造成双方等待
client.send(msg.encode('utf8')) # 将消息先编码后在发送给服务端
data = client.recv(1024) # 获取服务端发送的消息
print(data.decode('utf8')) # 打印接收到的数据,由于传输的时候是二进制所以需要进行解码
client.close() # 断开连接,关闭客户端
链接循环
"""
如果是windows 客户端异常退出之后服务端会直接报错
处理方式
异常处理
如果是mac或linux 服务端会接收到一个空消息
处理方式
len判断
"""
# linux、mac断开链接时不会报错,会一直返回空(b‘’)
# 客户端如果异常断开,服务端代码应该重新回到accept等待新的客人
# 目前我们的服务端只能实现一次服务一个人,不能做到同事服务多个
import socket
from socket import SOL_SOCKET, SO_REUSEADDR
server = socket.socket() # 创建一个socket对象(server)
# -------------------------------------
# 加上他就可以防止重启报错了(注意位置)
# -------------------------------------
server.setsockopt(SOL_SOCKET, SO_REUSEADDR, 1)
server.bind(('192.168.1.8', 8080)) # 给socket对(server)绑定ip和端口号(以元组的形式)
server.listen(5) # 设置半连接池,最低为0
while True:
sock, addr = server.accept() # 接收客户端连接,获得sock连接 和 addr客户端地址。
while True:
try:
data = sock.recv(1024) # 获取客户端发送的消息
print(data.decode('utf8')) # 打印接收到的数据,由于传输的时候是二进制所以需要进行解码
msg = input('要发送的消息: ').strip()
sock.send(msg.encode('utf8')) # 服务端发送消息给客户端
except BaseException:
break # 客户端如果异常断开 服务端代码应该重新回到accept等待新的客人
# sock.close() # 断开服务端到客户端的连接
# server.close() # 关闭服务端
半连接池
概念
当服务器在响应了客户端的第一次请求后会进入等待状态,会等客户端发送的ack信息,这时候这个连接就称之为半连接。
半连接池其实就是一个容器,系统会自动将半连接放入这个容器中,可以避免半连接过多而保证资源耗光。
产生半连接的两种情况
1.客户端无法返回ACK信息
2.服务器来不及处理客户端的连接请求
设置的最大等待人数 >>>: 节省资源 提高效率
server.listen(5) # 指定5个等待席位
'''限制的是同一时刻的请求数,而非连接数'''
# py文件默认同一时间只能运行一次,如果想单独分开运行多次
黏包问题
多次发送被并为一次
data1 = conn.recv(1024)
print(data1)
data2 = conn.recv(1024)
print(data2)
data3 = conn.recv(1024)
print(data3)
client.send(b'hello')
client.send(b'jason')
client.send(b'kevin')
"""
三次打印的结果
b'hellojasonkevin'
b''
b''
"""
黏包现象只发生在tcp协议中
TCP协议的特点
# 会将数据量比较小并且时间间隔比较短的数据整合到一起发送
# 并且还会受制于recv括号内的数字大小(核心问题)
流式协议:跟水流一样不间断
黏包问题原因
1.从表面上看,黏包问题主要是因为发送方和接收方的缓存机制、tcp协议面向流通信的特点
2.实际上,主要还是因为接收方不知道消息之间的界限,不知道一次性提取多少字节的数据所造成的
# 粘包是接收长度没对上导致的
控制recv接收的字节数与之对应(你发多少字节我收多少字节)
在很多情况下并不知道数据的长度,服务端不能写死
"""
问题产生的原因其实是因为recv括号内我们不知道即将要接收的数据到底多大
如果每次接收的数据我们都能够精确的知道它的大小 那么肯定不会出现黏包
"""
解决黏包问题
方向:精准获取数据的大小
struct模块
struct 模块可以将任意大小的数字转换成一个固定长度(可选择)的 bytes, 这个原理类似于 hash 算法, 不论内容多大, 最终的 hash 值长度不变, 不同的是 hash 算法是不可逆的, 而且传入的原材料可以是文本、字符串等许多数据类型, struct 可以反解出原来的数据
ps : struct 模块只能转换数字, 不能转换其他的数据类型
import struct
data1 = 'hello world!'
print(len(data1)) # 12
res1 = struct.pack('i', len(data1)) # 第一个参数是格式 写i就可以了
print(len(res1)) # 4
ret1 = struct.unpack('i', res1)
print(ret1) # (12,)
data2 = 'hello baby baby baby baby baby baby baby baby'
print(len(data2)) # 45
res2 = struct.pack('i', len(data2))
print(len(res2)) # 4
ret2 = struct.unpack('i', res2)
print(ret2) # (45,)
"""
pack可以将任意长度的数字打包成固定长度
unpack可以将固定长度的数字解包成打包之前数据真实的长度
"""
这里利用struct模块的 struct.pack() struct.unpack() 方法来实现打包(将真实数据长度变为固定长度的数字)解包(将该数字解压出打包前真实数据的长度)
pack unpack模式参数对照表(standard size 转换后的长度)
思路
# 服务器端
先制作一个发送给客户端的字典
制作字典的报头
发送字典的报头
发送字典
再发真实数据
# 客户端
先接收字典的报头
解析拿到字典的数据长度
接收字典
从字典中获取真实数据的长度
循环获取真实数据
ps:为什么要多加一个字典
pack打包的数据长度(的长度)有限,字典再打包会很小(长度值也会变很小)(120左右)
可以携带更多的描述信息
代码演示
服务端
import socket
from socket import SOL_SOCKET, SO_REUSEADDR
import os
import json
import struct
server = socket.socket() # 创建一个socket对象(server)
server.setsockopt(SOL_SOCKET, SO_REUSEADDR, 1) # 防止重启报错了
server.bind(('127.0.0.1', 9000)) # 给socket对象(server)绑定ip和端口号(以元组的形式)
server.listen(5) # 设置半连接池,最低为0
sock, addr = server.accept() # 接收客户端连接,获得sock连接 和 addr客户端地址。
# 1.先制作一个字典(可以放入一些描述性的信息)
data_dict = {
'file_name': '11.jpg',
'file_title': '壁纸',
'file_size': os.path.getsize(r'D:/pythonproject/test/11.jpg') # 可以改为自己的文件地址
}
# 2.制作字典报头
data_dict_json_str = json.dumps(data_dict) # 转化成字符串
data_dict_json_str_bytes = data_dict_json_str.encode('utf8') # 将字符串编码
data_dict_package = struct.pack('i', len(data_dict_json_str_bytes)) # 以i模式打包,打包成4个字节
# 3.发送报头
sock.send(data_dict_package) # 服务端将字典发送给客户端
# 4.发送字典
sock.send(data_dict_json_str_bytes)
# 5.发送真实数据
with open(r'D:/pythonproject/test/11.jpg', 'rb') as f:
for i in f:
sock.send(i)
print('发送完成')
客户端
import socket
import struct
import json
client = socket.socket() # 创建一个socket对象(client)
client.connect(('127.0.0.1', 9000)) # 根据ip和端口连接服务端(元组的形式),主动发起连接
# 1.先接收字典的报头
data_dict_package = client.recv(4)
# 2.解析拿到字典的数据长度
data_dict_len = struct.unpack('i', data_dict_package)[0]
# 3.接收字典数据
data_dict = client.recv(data_dict_len)
data_dict = data_dict.decode('utf8')
data = json.loads(data_dict)
# 4.循环接收文件数据 不要一次性接收
recv_size = 0
with open('waa.jpg', 'wb') as f:
while recv_size < data.get('file_size'):
write_data = client.recv(1024)
recv_size += len(write_data)
f.write(write_data)
recv括号内的数字尽量不要写太大 ,1024 /2048/ 4096足够了,字典数据很难突破上面的数值,所以针对大文件的接收应该采用循环的形式一次接受一点点
原创文章,作者:6024010,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244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