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我们可以从经济学、心理学和生物学这三个学科交叉的领域——行为经济学中,找到答案。行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和人类心理如何与金钱互相作用的学问。那么,行为经济学是怎么解释金钱与快乐之间的关系的呢?
多少钱能使我们快乐?
丹尼尔·卡尼曼和安格斯·迪顿曾于2010年发表过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他们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在美国)使一个人感到舒适和快乐的适宜金钱是每年75000美元。为得出这个结论,他们寻访了大约45万名美国人,让他们从1-10(1代表最差,10代表最棒)对自己的人生和收入进行打分。
人们对收入的打分存在明显差异。年收入低于75000美元的美国人,他们对人生幸福感的打分也更低,并且在压力下更容易感到沮丧。但是,随着收入增加,人们感受到负面影响减少,个人反馈的情绪也更加积极。
2018年发表于《自然》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更新了2010年的数据。研究人员发现,60000美元至75000美元的年收入足以使一个人获得情绪上的幸福感。但是,只有在年收入达到95000美元时,他们才会真正地对生活感到满意。
上世纪四十年代,曾有人提出一个理论——需求理论。该理论与丹尼尔·卡尼曼得出的结论相一致。需求理论认为,金钱的增加,在允许人们满足基本需求时,具有最显着的积极效果。这些基本需求包括足够的食物、衣服、卫生设施和住所。一旦这些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增加的金钱便不会对幸福感产生太大的影响。不过,这也可能是因为更高层次的需求不属于物质范畴,而是更多地与归属感、爱、自尊和自我认同感等有关。
钱越多并不一定越幸福
钱越多越幸福,在一定范围内,确实如此。一旦超出某个范围,钱越多未必越幸福。
我们假设有两个人,老李和老王。老李的年收入为5万美元,老王的年收入为25万美元,然后老李和老王都获得一笔5000美元的奖金。结果是,老李比老王更加高兴。原因在于,年收入超过95000美元之后,增加的年收入对于改善个人的基础生活质量不再有明显效果,因为他们已经有能力让自己在情绪上幸福。
但是,也有人提出了另一个理论,试图解释为什么在财富超过一定范围之后,幸福感不会增加,反而会略微下降。这个理论叫做“适应理论”。适应理论认为,收入的增加会暂时地提高人们的幸福感;但久而久之,人们会习惯于更高收入的生活,同时也会提高他们的期望值。当人们对新的收入增加司空见惯,进而追求下一个更高目标时,失望也可能会随之而来。如此一来,人们的幸福感又会回到先前的水平。
反之,一项研究表明,体验性消费比物质性消费,更有可能提高人们的心理满意度。另一项研究则得出结论称,财务安全感更高的人更快乐,因此他们的高层次需求也更容易得到满足。
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个人收入减少,就一定会不开心。这里讨论的是一种可能性,即如果收入不高,则人们感到难过和有压力的可能性会更大。
还有一个理论——社会比较理论,也能对金钱与快乐的关系解释一二。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人们会将自己的收入和成就与身边的人进行比较。所以,如果一个人的朋友有更高的收入,那么这个人就可能会对自己的处境感到难过或失望,从而导致他的幸福感下降。
文化差异
研究还表明,文化也会影响幸福感。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在崇尚金钱的文化中,高收入使人更快乐。
一项研究报告称,对于欧洲人来说,影响幸福感的阙值为27913欧元(约35000美元)。这跟美国人的幸福收入有很大差距。这是因为,一个人的文化、个性、成长和生活经历都会对他们的整体幸福感产生影响。但是,由于每个人的性情都不同,我们很难确切地评估文化对一个人的幸福感产生的影响。
研究人员也在土耳其等其他地方进行过类似的研究。在土耳其,他们发现,当地人在收入增加时,也会表现地更加快乐。但有趣的是,研究发现,相比于男性,女性对物质状态或收入水平的关心程度更低。
总结
研究金钱与快乐的关系,还需处理各种各样的灰色区域。其中之一叫做“聚焦错觉”。当你要求参与者对他们的幸福感和收入进行评分时,你也可能会使得参与者高估金钱可以买到的快乐。
当然,我们的主要问题是,金钱能不能买到快乐?答案是,金钱当然可以买到快乐,但金钱可以买到的快乐是有限的。在超出某个特定范围之后,再多的钱也买不来你想要的快乐,你只能通过其他途径来提高自己的幸福感。或者说,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你赚多少钱,而在于你怎么花钱。
过上体面的生活、购买生活必需品和住得舒适,以及获得一定程度的安全感等等,这些都离不开金钱。然而,在满足了这些需求之后,金钱就再也买不来快乐。用圣雄甘地的话来说,就是:“世上的一切足以满足每一人的需求,但无法满足每一人的贪欲”。
原创文章,作者:奋斗,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24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