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CTO社区导读:很多同学都知道腾讯的“老大”是马化腾(Pony),很少有人知道张志东(Tony)。小马的QQ为10001,老张的QQ号是10002。可见张志东在腾讯当时的地位。张志东曾任腾讯公司执行董事和CTO,是不折不扣的低调技术男。
本文讲的就张志东先生的成长故事以及最近的公开演讲,希望对各位技术同行有价值。
张志东,英文名Tony。1999年与马化腾一起创立腾讯,原任腾讯公司执行董事兼CTO(首席技术官),全面负责专有技术的开发,包括即时通信平台和大型网上应用系统的开发,后因个人原因于 2014年3月20日及2014年9月20日起辞任腾讯公司执行董事及CTO。
在《福布斯》日前发布的《2017年华人富豪榜》上,已从腾讯退休 3 年的张志东,以84亿美元的净资产位列第19位,排名超过台湾的郭台铭,超越大陆的宗庆后,也是榜单前20位中唯一的“二当家”。而今年,他才不过45岁。
计算机技术大牛
在中国互联网领域,腾讯发展历程很像战国时代的秦国,从偏安一隅被诸侯国轻视,到进军中原让他们闻风丧胆;贤君明主励精图治,以雄才大略、知人善用成就帝国霸业。
“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历经跌宕起伏、惊心动魄,腾讯发展成为今天的万亿帝国,与历史上一样,人才辈出是其关键。前任CTO张志东在这份长长的人才名单中可谓是耀目的一员。
1998年,张志东放弃出国和马化腾一起创业,成为第一个加入腾讯创业团队的合伙人,位列“腾讯五虎”之二,地位仅次于马化腾。
在腾讯,马化腾负责描绘版图,张志东负责技术实现。他“让对手都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技术能力,及其带领和培养的“业内领先技术团队”是腾讯开疆拓土的勇猛之师。
在张志东任职管理层的16年间,腾讯从一家50万元起步的创业公司发展到拥有1.2万亿市值。然而外界对这位中国最大互联网公司的“二当家”可能所知不多。
腾讯以技术和产品立足于世,这源于张志东和马化腾两位最核心创始人身上之极客精神。
张志东出生于1972年,广东东莞宝安人,家族几代在农村耕读。他出生时,家中还有几分薄田,种点花生和甘蔗。张父为清华大学工程物理专业毕业,是家族第一个大学生,母亲是教师,家里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
亲情环绕、备受呵护的张志东对数学很有天分,从小坚持学“奥数”,业余痴迷围棋和象棋。深圳中学就读时,他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初中时,在一个计算机夏令营里,张志东接触了软件编程,特别喜欢。上高中后,买了第一台电脑,他就整天“宅”在宿舍敲代码,一敲就是一整天。
1989年,他以全班最高分考入深圳大学电子工程系计算机专业,和马化腾成为同班同学。
在校期间,二人都属于成绩拔尖的一波,但张志东成绩更好,在计算机技术方面的能力更强。圈内普遍认为,张志东是计算机技术天才,不仅在深圳大学是最拔尖的,即便在当时整个中国计算机发烧友的圈子里,他都是翘楚。
与一般技术人员不同,张志东痴迷技术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实现“技术改变生活”的梦想。到华南理工大学硕士毕业时,一起读书的11位同学有10个选择了体面正统的事业单位或国企,只有张一人回到深圳一家民营计算机小企业上班,负责软件和网络应用系统的研发工作,因为“那时与计算机相关的工作不多,很少有机会能做面对消费者的应用”。
加入腾讯创业后,一款即时通讯产品的开发,让张志东有机会去实现梦想。1998年8月,奄奄一息的腾讯试着竞标广东电信的一个项目——开发一款类似ICQ的中文即时通讯工具。这是一个内定项目,腾讯注定失败。
马化腾拍板要把产品开发出来先养着,于是张志东带团队开发一款名为OICQ的产品。一次技术讨论会上,马化腾提出一个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有名的问题:“我们的用户在哪里上网?”
在此思路下,张志东配合马化腾进行了几项技术微创新,让 QQ 得以胜出,也成就了腾讯:
一是根据中国用户在网吧上网、办公室工作都是几个人合用一台电脑的情况,把用户内容和好友列表从客户端搬到后台服务器,避免用户信息丢失的烦恼。
二是缩小软件体积,减少下载时间,这是最关键的创新。当时的网络环境下,多数网络带宽只有14K或者28K。国内几款模仿ICQ的即时通讯软件有3MB到5MB,下载需要十几分钟。张志东从软件体积突破,开发的首个版本仅220K,用户下载仅需5分钟,形成杀手级优势。
张志东的QQ号截图
第三个创新事关当时腾讯的生存和发展。那时每个星期优化一次程序,QQ在线人数不断快速攀升,但是公司没钱买服务器,这就迫使技术不断优化。为提高系统承载量,张志东采用一项开发难度高、差异化大的传输技术,并投入很大精力来优化服务器,精进算法、降低CPU消耗,把一些运行放到更底层数据库等,大大节约了成本。
江湖流传一个关于张志东技术能力的美谈:他搭建的系统架构在后来QQ用户达到以亿计量时仍能支撑。为此张志东被誉为“互联网最牛架构师”。
对此,张志东曾耿直回复,“那时首先是希望能活下去,然后是不要让用户掉线,少挨点骂。所谓‘天才’都是被逼的结果,‘最牛’架构是腾讯几代技术人员兢兢业业、不断改进换来的”。
从1999年推出第一个测试版本便以友好界面和人性化功能设计迅速得到网友口碑相传的QQ,注册和在线用户数一直呈几何数迅猛增长。2014年,QQ最高同时在线账户超过2亿;2016年第四季度,QQ月活账户数达8.68亿,最高同时在线账户达2.44亿。
首席产品架构师
张志东还是腾讯首席产品架构师,在他眼里没有完美产品,只有用户体验好的产品。马化腾说他“是最能站在用户角度毫不妥协的人,而且始终保持着这份‘固执’”。
OICQ上线后,张志东根据网民体验,不断发现和修复漏洞,第一周就完成了三款迭代版本,激发了用户使用热情。后来QQ几乎每1到2个月就更新一个版本,这在PC时代非常少见。
那时,不管白天还是黑夜、工作日还是节假日,故障一出,负责的人不管在哪儿,拦辆的士立刻赶回公司,大家一起碰一碰技术应对,很快就拿出解决方案进行修复。腾讯“不让用户失望”的理念和敬业勤奋的气质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
早期QQ在基础服务方面抓住几个核心功能点,体验非常好、体积很小、下载很快、使用很稳定,还有很多个性化体验,让用户用的开心。因而形成口碑效应,用户增长非常快。
马化腾把这些经验概括成一套方法论“小步快跑,试错迭代”。张志东则在应用开发过程中把其细化为可操作的规则。每当他挥舞着拳头说“优雅接口、龌龊实现”的时候,就是在强调这个理念。意思是功能尽快先做出来,实现的方法丑点笨点没关系,以后再慢慢修改。“产品一定要根据用户体验不断改进、改进、再改进,每次改进可能都微不足道,但不断更迭带来的变化是显著的。服务,本质上是人的竞争”。
“三个柱子顶起一颗球”是张志东对改版的具体要求。每次改版产品至少要革新3个关键特性,这迫使技术人员绞尽脑汁去找出漏洞,不断做出更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
作为腾讯最大产品经理的马化腾非常注重用户体验,经常研究用户使用习惯、需求、功能。张志东深入体会马化腾的理念精髓并严格落地执行。
在二人带领下,腾讯内部形成“10/100/1000法则”,即产品经理每个月必须做10个用户调查、关注100个用户博客、收集反馈1000个用户体验。
在会议讨论中,张志东很少对方向、计划等发表观点。但是偶尔冷不丁提个问题却绝对直接、犀利,都是站在最普通用户的角度,直指产品或业务本质。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产品思维让腾讯在很多生死关头最终胜出,比如QQ与MSN 决战、微信出台石破天惊等。
虽然看似木讷、程序员作风,但张志东内心其实很文艺,他曾在微博描述对一款产品的理解:人们彼此默默关注对方的发言,但是却不交谈,就像独自在风雪里前进,看到边上有另外一个人留下的足迹,因此而感到的温暖和默契。
大师兄
在腾讯内部,张志东被尊称为“大师兄”,这是由他的气魄和格局决定的。他不仅总能在关键时刻给予团队最需要的支持,还为腾讯的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1998年春节后的一天,在一间简陋的咖啡馆,张志东被马化腾描述的机会和“主打产品”打动了,决定放弃出国和他一起创业,他辞职甚至比马化腾还快。那时创业并非时髦选项,为了前途未卜的创业而放弃去美国的机会,张志东的“大志”和魄力可见一斑。
早期公司开发哪些新产品由张志东掌管的研发技术部门决定。“QQ秀”最初是由市场部门提出的,在决策层会议上,仅听了一半汇报,张志东就站起来表态:“我觉得这是一个好产品,应该马上做。”他还抽调三位程序员和一位美工支持市场部。
腾讯由此开始从工程师文化向产品经理制转型。
腾讯没有森严的层级关系,创始人经常越过中层管理者直接找基层员工讨论产品问题。不少技术员工都有过被张志东叫到办公室“聊几分钟”,但一聊起产品就讨论几个小时的经历。
腾讯员工60%是技术人员,被认为是公司的最大资产。对技术人员的爱护和培养为腾讯技术创新打下牢固基础。张志东手下早期技术员工的发展都很好。
最有名气的一位当属任宇昕。任2000年进入公司,在张志东领导的开发组负责编写腾讯第一个基于网页的BBS社区软件,3个月后被张志东提拔为网页Web组组长。
最初,任宇昕对管理毫无兴趣,只想做一名极客。当时,腾讯内部最有技术挑战的部门是QQ服务器小组,任宇昕要放弃BBS开发组组长的职务,申请加入QQ服务器小组做程序员,半年间三次提出请求,但都遭张志东拒绝。
张志东认为任宇昕堪当大任,仅作一名程序员是大材小用。后来事实证明,他的判断非常正确。任宇昕华为出身,“狼性”十足、热衷冒险。后来他被指派负责沉于谷底、士气涣散的游戏业务,并把其做到无限荣光。
任宇昕一路从公司增值开发部总经理做到公司首席运营官。到2015年9月,他已经统领了腾讯旗下六大事业群中的三个,还出任了腾讯影业董事长。一路走来,为腾讯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微信是腾讯竞争而又紧密团结的人事关系的另一个体现。
在外界看来,微信是一款“自己革自己命”的产品。媒体曾报道,“马化腾深知这个新产品会伤及QQ手机版”,所以微信诞生的过程充满了复杂的博弈和内斗。微信概念出来时,秉承内部竞争原则的腾讯有三个团队在开发相关产品。
开始,以技术见长、偏安广州的张小龙同志并不被看好,微信研发之中受到多次施压和叫停。张志东成为张小龙最有力的支持者,他不仅帮张小龙争取到了QQ关系链和弹窗广告等资源,还和他彻夜一起讨论产品缺陷和修改建议,甚至专门拉一个 QQ 群和团队成员随时讨论。
张志东离任时,任宇昕和张小龙被外界视为最有可能接替他职位的人,甚至认为他的离开是被“排挤”,以退为进。这样实在小看了张志东的胸怀。作为创始人,他把腾讯视为自己的孩子一般,不管谁上位,只要对公司发展有益,他都会支持和帮助。
不仅如此,张志东还经常延揽公司外部遇到的优秀人才。熊明华是腾讯历史上最重量级的敌人之一、微软MSN中国研发中心负责人。他刚从美国回到上海两周,张志东便通过朋友找到他。第一次见面就直接问:“你愿意加入腾讯吗?”
彼时两军尚未开战,熊明华并没把QQ当回事。在QQ和MSN决战那段时间,每到节假日,他总能收到张志东发来的问候短信,表达邀请加盟的诚意。MSN战败后,熊明华离开微软加入腾讯,被任命为联合CTO,与张志东一起主持腾讯的技术部门。
对于腾讯的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张志东可谓鞠躬尽瘁。尽管早在2012年就萌生退意,但他最终还是选择继续留任两年,直到管理团队确保无虞之后才安然离开。离职信中,张志东表示:“很欣慰看到公司已培养出优秀管理团队,让我可以放心交棒接力。”
虽然不在管理岗位,张志东对公司技术人才的培养依然充满热忱并继续为之努力。他曾在邮件中写过一句话:“能让腾讯人全心投入、努力奋斗的原因,并不是公司收入、市场份额、股票升跌这些外在因素,而是这里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和气场,小伙伴们具有共同的价值观,渴望通过技术和产品改变世界。”
低调敬业
张志东能在腾讯一直身居高位,凭的不仅是技术实力,更重要的是他的人品。勤奋敬业、低调务实是腾讯创始团队的品质,也被内化成了腾讯的风格。
尽管身为封疆大吏、技艺超群,但在腾讯发展壮大后,张志东并没有像很多创始合伙人那样,挑战老大权威乃至出去另立门户,而是一切以公司发展大局为重,始终维护马化腾的权威和领导。
意见不统一时,张志东可以和马化腾争论4个小时,寸步不让、口干舌燥。但是,如果马化腾说:就这样吧,事情就这么定了。张志东会立即结束争论,甚至完全放弃自己的观点,然后根据马化腾的意见,详细开列执行事宜,确保落地执行。
在张志东担纲核心领导职位的16年间,没有一次接受媒体采访的纪录。在中国互联网领域,他不是媒体焦点,绝大部分人甚至QQ用户,都不知道他的存在。他默默完成工作,远远避开闪光灯和镜头,十几年如一日地站在马化腾背后,安分克己、竭尽所能。
有一本书叫《腾讯传》,是张志东和另一位创始人陈一丹找吴晓波授权创作的,但是整本书中五位创始人涉及到张志东的内容是最少的。他提出的理念都被归并融合到马化腾的思想中,而具体的技术实现则被分散到团队成员身上了。
2014年3月,张志东发表公开信宣布离任。自2004年腾讯上市后,他又陪跑10年。在大多数创业团队成员选择上市便套现离开,或最初志同道合的中国合伙人最终成为悲催的“中国散伙人”的当下,腾讯团队打破合伙创业的一些铁律,互相成就,实属少见。
张志东离任后,彼时之“腾讯五虎”已去其三。与很多公司相比,腾讯几位创始人离任过程不折腾、离任之后仍然是兄弟,高管团队相对更稳定,这些都是由创始人团队的品质决定的,也是腾讯能够走的更长远的原因之一。
马化腾非常低调,张志东比马化腾更低调。曾经在一次活动上,他和其他企业家坐在一起,大家都不认识他,直到他上前一位位地派送名片,并一一进行自我介绍的时候,这些人才恍然大悟原来他是腾讯“二当家”的。
曾有腾讯员工回忆自己第一次见到张志东的情景,说他“穿着极普通,其貌不扬,第一眼完全没把他跟腾讯的老板联系在一起。”
公司上市后,高管们集体团购豪宅、游艇、名车,张志东作为拥有估值数十亿港元腾讯股票的大股东,却还一直开着一辆二十万的宝来。忽然有一天,同事们听说张志东换新车了,激动地奔走相告。有人问:“ 换的啥车 ? ” 答曰:“一辆新宝来!”
《2017年华人富豪榜》上,45岁的张志东以84亿美元净资产位列第19位,排名超过台湾的郭台铭,超越大陆的宗庆后,是榜单前20位中唯一的“二当家”。但是对他来说,人生不在于物质、财富的追求。到他这个级别,已经不需要豪宅香车来证明自己了。
腾讯内部流传:Pony(马化腾)如父,Tony(张志东)如母。一个代表自强不息、杀伐决断;一个代表厚德载物、中正宽和。“如母”的张志东很受爱戴,和他共事的员工一致认为他“小胖纸一枚、人很nice、和蔼可亲、技术宅”。
虽然位高权重,但是他却没有一点架子,而且很能为员工着想。每次有新人报道,他都会带着一起吃个饭,员工失败时他会拍肩膀鼓励,要打攻坚战时他会写邮件鼓劲,离职时他还会手写送别卡片。
一位离职创业的腾讯前员工回忆,创业初期十分艰难,张志东有一次过来探望,了解到他们项目进展有困难,便亲自牵线搭桥做“销售经理”,拉来一单业务雪中送炭,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腾讯前员工和菜头也曾写文章回忆说张志东很“萌”,“不止一次看他小声嘀咕,怎么办呢?说好了不吃的,但是看到膨化食品还是会忍不住啊。当然,这丝毫不耽误他告诫我要减肥锻炼”,画面感十足。
张志东非常勤奋敬业。早在刚毕业的第一家公司时就表现出对工作的狂热,经常自行加班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当时公司制度只要办理加班手续,加班晚了第二天上班是可以请假的。
一次,几个要好的哥们故意捉弄张志东,看他加班很晚后,第二天早上天还没亮就给他打电话聊天,把他聊得睡不着后,才告诉他他们都请过假,今天不去上班了,还鼓动张志东也不要去。但是第二天张志东依旧准时出现在公司上班。
作为腾讯足协的球友,张志东司职边卫,他球风并不彪悍,很注重团队合作、协同配合,如同他一直以来的做事风格。
“平常心,说真话”
张志东离开管理层后,亦活跃在腾讯大学,他仍然关心腾讯的产品和管理。他发表过一篇文章,谈论产品人的克制和敬畏心,“做产品要独立思考,避免人云亦云;不要自我PR;要亲手体验、要有批判精神”,意在告诉腾讯的产品经理们,无论哪个产品、做得多大,都要有边界,产品经理要严守边界,保持克制。
近日他在腾讯学院的一段演讲,题目叫做“平常心,说真话”,我们再来看他是怎样拥有一颗平常心,说真话的。
原文如下:
同学们早上好,很高兴今天可以和大家交流切磋。学院的同事们帮助收集了大家提出的讨论问题,我这里拿了其中几个问题作为今天交流的内容。我离开公司管理岗位三年多了,对公司的业务并不熟悉,今天主要和同学们聊一下产品人和技术人的职业心态这个话题,谈谈“平常心”。
腾讯学院:近两年,腾讯公司在营收规模在很大的基数下,依然高速增长,营收和股价都再创新高。虽然 Tony 已离任管理层几年了,也想问问 Tony 对目前公司的发展前景有怎样的看法?
Tony:首先为鹅厂全体同事们的努力开拓精神点赞,能在相当大规模基数下,再创新高,并不容易。收入好、市值高,对公司来说,可以有更大的资金能力投资未来,也可以让同事们增加自豪感。
其实,鹅厂最吸引产品人和技术人的地方,并不是营收能力,而是鹅厂有比较好的创新空间和氛围,可以凝聚一群有激情有理想的人,用产品和技术去改变社会。股票市场会有各种市场情绪、各种起伏波动,从产品和技术人员的角度,建议大家对股价不用过于关心。
产品和技术的影响力并不能简单由营收和市值来衡量。产品人和技术人,应该专注于产品上不优雅的地方、关注新科技衍生的社会问题。对产品周期建议用平常心来看待,用最朴素的用户视角来看待。在产品快速上升的阶段,团队要冷静,适应时代的新兴产品,会有一段时期的高增长,团队不能因此而傲娇自满。团队更应该关注衍生的社会痛点。新技术一方面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同时也会带来新的社会问题,期望鹅厂的产品和技术团队,不要满足于业务量或营收增长,而是通过团队的聪明智慧和更多的努力,用创新的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
比如维基百科,这是一个很伟大的互联网产品。这个产品并没有商业化, 没有多大的营收数字。但并无损这个产品的伟大,它第一次让全世界的知识,可以如此高效率地自组织构建,所有愿意分享知识的人,都可以很方便的参与贡献,所有需要吸取知识的人,都可以很方便获取。这个产品的理念、广度和深度,对社会的贡献均是巨大的。
有关公司产品需要面对的社会问题,我们来看看这两年发展最快速的微信和王者荣耀。
微信在用户量高速发展到 8 亿、9 亿的规模,可以看作是一个数字社会的基础设施。同时也衍生不少需要产品去解决的社会问题,比如:如何帮助重度用户的缓解人际过载、信息过载、时间过载;如何帮助老年用户提升信息辨识能力等。去年我在微信团队的年会上和他们切磋过这方面的话题。
这次聊聊王者荣耀的场景。王者荣耀的产品和技术很优秀,业务发展也非常的好。当其产品受欢迎程度到达很高普遍度之后,就不仅仅是产品和技术的范畴,产品团队应该还要更关注社会的影响。
很高兴看到 IEG 的团队在上半年推出了,可以让家长监护未成年子女的手游使用时长和消费额度的相关产品。我体验了一下,能感觉到 IEG 的团队是蛮用心的,这里赞一个。
但从家长的角度来说,我体验后,感觉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空间,比如:产品理念也许不必限于猫抓老鼠的管控对立模式,如何帮助家长练习用数字化互动的方式,如何通过更有趣有爱的鼓励方式。随便举个场景,比如这周子女的时间自律性有进步,如果家长可以微信上收到通知,顺手可以为子女点个赞。这也许比生硬的对立模式会更有效和更具有亲情味。
如何鼓励家庭成员之间正面的相互鼓励?这个课题不容易做好,这些努力和投入,不会增加产品的营收,也不会增加产品的使用时长,数字化社会时代,家庭成员大量的时间沉浸在各种手机屏幕里,如果鹅厂能在产品中,融入更多的社会化的人文关怀,鼓励用户合理的分配时间,我相信会是很有意义的探索。
腾讯学院:除了微信支付、王者荣耀这样的明星产品,对遇到增长瓶颈甚至下降的一些产品线,有什么建议?
Tony:任何产品均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在产品的上升期不应自满自大,在下降期不必唉声叹气。在产品下降期,更需要团队冷静,放下身段,断舍离重新再出发。
这点说起来比较轻松,做起来其实很难的。产品团队的主将,要放得下个人的面子,放得下历史的光辉,能承认自己的过时,这并不容易。期待团队主将可以平常心看待产品阶段,在这个互联网 + 渗透整个社会的时代,会有很多新的创新空间。
腾讯学院:如何看待 AI,Bigdata,Cloud,互联网 +,这些时髦的关键词和新技术,公司在新技术发展方向上的决心和发展的情况?
Tony:在移动互联网普及之后,ABC 时代正在到来(AI+Bigdata+ Cloud)。这个技术发展趋势,对于腾讯而言,应该是一个大好的发展机遇。之前看到 Pony 有个表达把这几个词串起来了,大意是说,在云端用 AI 技术来处理大数据,促进各行各业的互联网化。未来是传统行业和实体经济 + 互联网进行升级改造的机遇窗口,相信公司会有大的决心,在 AI、BigData、Cloud 持续大力投入。
从组织结构上看,公司目前完全 BG 化的组织结构,在适应 ABC 时代上,还有不少的组织部门墙的问题,如何演进内部的组织形态,会是一个有待思考的命题,如何在互联网 + 的大潮中,能更为有力地自身进化和为社会输出力量。
腾讯学院:腾讯和阿里这两家公司,这几年的发展速度均很快,在市值上已进入了世界十强。两家公司均大力投入在移动支付、互联网 + 行业等新领域,如何看待 A 和 T 这两家公司的竞争?
Tony:这两家公司都是很优秀的中国公司,两家一起进入全球科技公司十强,是两家公司多年持续努力的结果,也是中国这个庞大市场给予中国新锐公司的成长机遇。相信未来会有更多优秀的中国科技公司进入全球的榜单。
这两家公司在移动支付、各行各业的互联网 + 升级上一起发力,我个人看法这样也是蛮好的事情,可以相互促进。从企业竞争的角度,两家是竞争对手;从社会演进的角度,两家则都是用科技来帮助产业升级的队友。
科技的大发展,一方面会带来很大的社会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也会产生不少新的社会问题。期待这些领先的科技公司们,将来可以有更多的合作和致力,帮助社会解决这些科技大发展带来的衍生社会问题。
腾讯学院:我们看到在匿名社区,有些同事讨论腾讯发展的问题,有一些负面的关键词出现频率比较高,您怎么看?比如官僚、跨 BG 协作、内耗竞争、抢地盘、甩锅背锅。
Tony:这些关键词大概反应出两个层面的东西,一个层面是企业里存在 Bug,另一个层面,对于 Debug 的沟通不顺畅,有不好感受的同事转去匿名社区吐槽和抒发怨气。
在移动时代,各种匿名社区、各种群,很容易放大和发酵各种焦虑情绪, 这种发酵的速度是十倍/百倍于 PC 年代。大型企业原来依赖的传统的层层沟通机制,会很容易失效。蛮多大部门和大团队负责人,尚没有适应移动的时代,当有团队成员感受到困惑和疑问的时候,负责人缺乏及时有效的双向沟通意识和习惯,这样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
大型企业必然会存在很多问题,职场中并不存在绝对的公平或者不公平,不同团队不同个人的际遇不一样。面对企业和职场中的各种问题,职业心态比较成熟的同事们可以较为从容的面对,而职场焦虑的同事们就容易困扰和影响心情。
公司本身的大部分业务就在移动互联网之上,鹅厂的文化里,本身就具有关注用户体验、用心做好产品的共识。如何应对移动时代的组织沟通问题,我想对于鹅厂来说,应该持续建设讲真话的平台与对话机制。
与其让吐槽和不满在匿名社区里发酵和变形,不如思考如何建立更好的平台、机制,让员工遇到问题,出现负面情绪时,可以抒发和有效的沟通,让大家能够讲真话,愿意讲真话。鹅厂内部的乐问平台,是一个应对移动时代的实验平台,经过几年的建设,已取得了比较好的作用。
希望这类平台能够继续创新和持续发展。另外也期待更多的团队负责人、部门负责人,可以持更开放的心态,能友善的对待异见或批评,以及养成快速回应的习惯。
腾讯学院:当有问题,又很长时间没有被顺畅解决的时候,同事们可以如何选择?
Tony:首先,可以选择坦诚的沟通,“讲真话”。人和团队,往往也是相互成就的。团队发展也会有高低起伏,也会有迷茫的时候,对于资深的同事而言,因为伴随着团队一起成长,有长期并肩作战的战斗友谊,同事相互之间的磨合建立了信任,当遇到不爽的时候,可以选择更豁达一些,主动和上司坦诚的沟通。坦诚的沟通,讲真话,是对团队最好的帮助。
当然,如果你特别不认同你的上司,不喜欢你的同事,不喜欢你正在做的事情,可以考虑转岗,应聘其他部门、其他 BG,甚至是离开公司。只是抱怨和吐槽,并不能让自己的视野提升,也影响心情。
Facebook 的内部人才流动机制蛮有意思,让工作满一段时间的人,可以和其他部门进行双向选择的换岗,员工去其他部门应聘,原部门也能允许员工去新岗位尝试一段时间,员工和部门之间有较大的双向选择的自主度。
鹅厂过去的几年,建立起了助力员工流动的活水机制,而且在基层同事这里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给资深员工提供的选择空间还是偏窄,资深同事内部换岗的比例偏低。活水的体系架构,如何扩展到资深人群,活水机制应该还有许多可以改进的空间。
腾讯学院:在座的新攀登班的同学,许多人是产品团队或技术团队里的 Leader,他们还不是部门级的负责人,如果是部门级、BG 级、甚至公司级的问题,他们会感觉难以影响,如何才能鼓励团队里一线的同事讲真话?
Tony:这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
一线团队 Leader,对上有业务负责人或部门经理,对下要带团队。自己团队的同学可能也会吐槽你,上司有的决定也许你也不太认同。
我尝试表达一下我的观点。包容异见,可以从自己做起。成熟的同事不能指望自己的上司是全能的神,永远不犯错,一个大团队看错产品方向,看错战略次序,也是正常的 BUG。能让下属直言批评的团队主将,可以吸引更多有能力和有热情的人来帮忙解决问题,团队会有更强的凝聚力。
当然,对于一线团队的 Leader 而言,很多问题并不是你的层面所能解决的,当你的团队成员直言批评时,你的态度就特别的重要,如果你能很开放的和他沟通和分析,哪些层面属于你能力的覆盖范围之内,哪些层面是你不能覆盖的,哪些角度是他思考欠缺的,对一线同事来说,就能感受到一些说真话的正面鼓励。如果你只是很不耐烦的拒绝异见,就会伤害了一线同事说真话的积极性。
另外,在大型公司里,有很多部门,有很多产品线,也会有很多屁股决定脑袋的干扰,会产生很多种不同层面和角度的信息,会有许多信息不对称。一个人要做到说真话和富有建设性,个人还需要有比较深入的行业洞察,以及大量亲手体验的感受和对事不对人的友善的表达方法。
腾讯学院:产品和技术的同事们都很关心自己的职业成长路径,Tony 当年也做过工程师,能否分享一下自己的成长心得?
Tony:建议用长跑的心态看待自己的成长。
我刚毕业的时候,是在一家系统集成公司里做技术工作。很幸运的是,第一家公司的同事们都很友好和敬业,让我也养成了全心投入的职业态度。
我个人挺喜欢做技术工作,在工作中,我并不太关注业绩指标之类的数字,更在意能否做出真正有用的系统。虽然系统集成业挺辛苦,压力大, 既然这个事情我遇到了,那我就尽力而为,如果不尽力的话,自己的内心过意不去。至于我的薪水、加薪幅度,我也很少有时间关心。
我先后做过软件开发、网络设计、运维等几个不同岗位。不同部门、不同岗位,和不同的人合作,让我可以从不同的角色来感受一个大型系统工程中的各种问题。当人的精力能很聚焦于问题本身时,对产品和业务问题的判断力就会快速提快。如果有一天这个平台不能满足我的成长空间,我就可以换一个地方。
职业生涯是一场长跑,能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和你信任的团队一起,用心做事,在实战中成长。
我们要用长跑的心态来看待自己的成长。
作者:张志东
说明:本文由21CTO社区原引腾讯大学,3DM游戏等媒体对张志东等先生的报道编辑成文,在此鸣谢相关媒体支持。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257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