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容易跌进骗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作者:贾铭,原文标题:《那些年,我们一起经历的骗局》,头图来自:《少林足球》剧照截图

开篇先来一个测试,明着告诉你有猫腻,但还让你发现不了问题。

假设你有一个净重4.291克的钯金戒指,十年前买的时候120元/克,现在的市场价560元/克。

现在某珠宝店开业大酬宾,搞“以旧换新”的活动,你可以以600元/克的价格把你的戒指折现,然后换购新款戒指。

凡是参与活动的消费者,除了可以按照高价回收旧首饰之外,店家还会再赠送100元抵扣券和小礼物。

现在,店员给你推荐了一个标价2870元的新款宝石戒指,你看了也确实很喜欢。

也就是说,你十年前514元购买的旧戒指现在可以抵扣2674元,你只需要补195元,就可以换到一个标价2870元的新款宝石戒指。

问,你换不换?

正常人应该都愿意换。原因很简单。

首先,消费者看待旧戒指的时候,心理锚定的是购买时候的成本价514元,现在升值到2674元,已经赚了钱。

其次,店家以600元/克的单价回购560元/克的旧戒指,又提供了40元/克的高溢价,然后再算上赠送的100元抵扣券,算下来又省了271元。

这买卖怎么算都不亏啊,为什么不换呢?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

一、人生海海,三步一坑

有人说,你举例子就举例子,有必要把戒指的重量精确到小数点后面第三位吗?

其实,这是前几天我经历的亲身事件。

严格来讲,这不算真正的“骗局”,而是一种欺骗消费者的“猫腻”。具体是什么“猫腻”,最后再说。

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骗局,那比这种猫腻可多了去了。

多年以前,很多人都收到过中奖短信。

比如,“湖南卫视的电视节目抽奖”,你中了二等奖,奖品是三星手机一部,还有奖金12.8万元,但是领奖前让你点击短信里的链接先缴税。

再比如,“腾讯公司的周年庆,马化腾发福利”,你再次中了“腾讯公司”的二等奖,奖品是苹果电脑和4.8万元奖金,同样的,领奖前得先点击链接。

说来也奇怪,中的基本都是二等奖,反正我从来没中过一等奖。

后来,这种短信就少了,很多老年人可能偶尔还会收到,但总体而言,数量少多了。

为什么呢?因为存在的时间太长,不灵了。

前几年比较流行的电信诈骗是什么呢?

冒充警察,说你银行卡涉嫌洗钱,要冻结你的账户,还要逮捕你。为了洗清嫌疑,你得按照他的要求操作。这些假警察,通常能准确说出你的姓名、身份证号码和家庭住址等信息,有模有样。

还有,冒充熟人借钱,冒充领导和老师借钱。

有一年这种情况特别多,同一天,一所学校的几十个学生都接到“辅导员”的借钱电话。

信用卡诈骗也很多。你通常会收到一个短信链接,邀请你办信用卡,等你收到信用卡以后,会有人联系你,说你资信状况一般,要想正常使用信用卡,要先缴纳一笔保证金。

时光流逝,但以往的诈骗方式经久不衰,新的诈骗方式也层出不穷。

最近这几年流行的一种诈骗方式是什么呢?

冒充“京东金融”的工作人员,给你打电话,说你某年激活了“京东白条学生账户”,现在央行要把京东金融纳入征信,需要你加工作人员QQ,注销账户,否则会影响征信。

我去年就接到过这样的电话,对方准确地讲出了我的姓名、身份证号,而且知道我是在浙江大学就读期间激活的白条。连我自己都想了很久才记起来,我确实是在浙大期间激活了京东白条。

我在同学群里一问,果然很多人也收到了类似的诈骗信息。

好在,我们没有人上当。

知乎上有一个2020年3月1日的关于“注销京东金融的账号”诈骗的帖子,有近六千人点赞,两千多人评论。

据说现在的直播间诈骗非常火,很多人用AI换脸技术冒充明星,骗中老年妇女,“假靳东”事件闹得沸沸扬扬。

高科技诈骗太多了,很多人都忘了还有古老的线下诈骗这回事儿。

我就遇到过,而且还真就成功被骗了。

二、明知是坑,别拦我跳

2013年,我刚读大学,光天化日、朗朗乾坤,在成都市的武侯祠大街上,两个人中年男人拦住了我。

拦住我干什么呢?借钱。

中年男人A指着中年男人B跟我说,这是他们老总,他们来成都出差,但手机和钱包被偷了,买回程机票差170多块钱,说的有零有整。然后呢,希望我借点钱给他们买机票,等回公司之后马上加倍还我。

这事儿用膝盖想想都知道是胡扯啊。

手机钱包被偷了,没身份证怎么买机票呢?

公司老总,合理的方式不应该是打电话让公司远程订机票吗?

等等等等,漏洞太多了。

关键是什么呢?关键是我当时心里也觉得这是个骗局……但我还是给了他们200块钱,不仅给了他们200块钱,还在傻兮兮地等别人找钱给我。

后来看对方没有找零的意思,然后我就大义凛然地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怀疑你们是骗子,但我还是决定帮你们。即使你们骗了我的钱,但钱是小事儿,善良总不会错。”

看看,傻得多可爱!

这种“明知道是坑,但你别拦着我跳”的案例,还有我的一个同学。他在网上办信用卡,收到卡片后让缴纳5000块钱保证金才能激活。很多大学生没用过信用卡,所以他就信了。

问题是他没这么多钱缴保证金,就挨个寝室借。借到我这儿的时候,我知道这是骗局,因为银行要么不发卡,要么发卡到柜台无条件激活,没有任何一家银行发卡后还要求缴纳保证金。我们拼命阻拦,但是拦不住。无论怎么劝,他连先去银行核实下都不愿意,非要先把钱转过去试试,最后也成功被骗。

从这两件事情上,我学到两个道理。

一个道理是,很多人不是因为不知道这事儿是骗局才上当的,而是明明知道这事儿是骗局,但非要上赶着往套里钻。

无独有偶,2019年11月,深圳一位退休女教师杨女士遭遇电信诈骗,深圳市反诈中心多次电话劝阻无效,民警5天内3次上门劝阻均被拒,最后一次上门劝阻还是被杨女士用扫帚赶出来的,最终被骗800万。

钱汇出去那一瞬间,杨女士突然就知道自己上当了。

另一个道理是,诈骗案金额要达到30万,才能到市警察局立案,不到30万,只能在地方辖区派出所做个笔录,连立案的资格都没有。

我是怎么知道的第二个道理的?因为是我陪着信用卡受骗的同学去市警察局报的案,在门口犹豫了很久才决定进去。结果被门口站岗的警察就挡回来了,让回辖区派出所报案。

三、时刻准备,掉坑自救

唉,其实我亲历的骗局还有好几个,但骗局茫茫多,万字长文也很难穷尽。

中国的“骗子文化”源远流长,象征中华智慧的“三十六计”其实都可以概括为一技,就是骗计。

明代张应俞写过一部四卷本的小说《杜骗新书》,以故事的形式、写实的手法收录了晚明社会二十四类八十八则形形色色的骗局,写的很有意思。也是迄今所知,最早的一部关于骗子和骗术的著作。

著名的李翰祥导演的“骗术三部曲”也讲述了这样一群骗子。出身市井的小老百姓,骗财为主,偶尔骗色,不至于伤人性命,也不至于让人倾家荡产,更多是博人一笑。

但是,现在的骗子,已经专业化,组织纪律严密,反侦察能力极强,尤其擅长揣摩人的心理弱点。

胃口也越来越大,诈骗金额动辄十几万几十万,曾经有一个明星,一次就被骗走上千万。

公安部数据披露,2019年,全国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20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6.3万人,同比分别上升52.7%、123.3%。

查获的大部分电信网络诈骗团伙采取公司化运作模式,已呈现出明显的集团化、职业化特点。

而且技术手段越来越高明,有骗子还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对被害人精准画像,实施量体式、订单式诈骗。细思极恐。

比如,诈骗深圳杨女士的骗子,冒充公安局的民警,在通话时制造了警铃和审讯声等虚假背景音,还伪造了假的通缉令。

在真的警察劝阻杨女士时,骗子还实时电话指导杨女士怎么与真警察斡旋,骗子如厮,真是“艺高人胆大”。

再比如,有一年我爸接了一个电话,说我被绑架了,骗子索要赎金。

骗子用的是我曾经用过但已经废弃的手机号,我爸电话本里还存着我原来的号码,在通话过程中,骗子还使用了变声软件。不知道是巧合还是骗子技术过于高超,在我爸接到勒索电话的当天上午,我正在用的手机号老是显示占线,父母和朋友给我打过多个电话,都无法接通。

所以,很多人被骗,不是因为受害人笨,而是因为骗子太狡猾。

在上当受骗之前,我们要提高警惕,防止受骗。那万一防不胜防,千防万防还是没防住呢?尤其是大量老年人是传销、诈骗的目标群体,作为老年人的子女,我们又该如何对待受骗后的父母呢?

子女与父母的关系其实一直处于变化之中。

小时候,父母是孩子心中的权威,孩子对父母的遵从几乎是无条件的。

上大学前后,孩子开始独立生活,父母的对孩子的干涉会变小。

读大学和毕业后踏入职场,这个时间段,是孩子的独立性越来越强,父母对孩子影响越来越弱的阶段。

再之后呢,就是孩子结婚生子。

这时候,随着父母年龄渐长,子女开始接近中年,开始反过来对父母的影响越来越大。每个阶段转换,都需要一段时间,是一个过程,中间会有很多细节特征。

比如,上大学前,“大人说话,小孩儿不要插嘴。”但毕业以后,很多时候子女成了交谈过程中的主导者,父母反而成了不轻易插嘴的那方。这个过程是自然而然,潜移默化的。

等父母到了老年,双方的角色几乎完全逆转。小时候父母在你心中什么样儿,现在你在父母心中几乎就是什么样。

科学研究发现,随着年龄渐长,人的认知能力会出现退化,警惕性会变弱,更容易相信别人。

2012年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有一篇文章专门探讨了为什么中老年人容易相信别人的神经基础,结果他们在中老年人的大脑的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中发现,中老年人的脑岛(更具体来说是Left Anterior Insula)在面临陌生情况的时候,与年轻人的脑岛激活程度存在显著差异,中老年人的脑岛激活更弱。

根据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脑岛的功能包括对风险的评估、预测决策是否安全等。

所以,在父母受骗后自责“唉,人老了,年纪大了不中用了”的时候,其实他们说的是实话,不要粗暴地打断他们:“什么老了,你就是笨,这么简单的骗局都上当。”

作为正处于人生最巅峰阶段的青年人或者中年人,应该对小孩子和老年人更多地包容和陪伴。毕竟,小孩子现在经历的,是我们曾经经历过的;父母现在走过的路,是我们将要走的路。

我们也不要觉得被骗的人傻,其实每个人都有思维缺失点。他们可能单纯地看着前边,忽略了脚下而已。

上当受骗的也不止是老年人,处于认知能力巅峰的大学生,由于涉世未深,受骗的也不在少数。面对社会这所千变万化、纷繁复杂的“大学”,又有谁敢说自己经验丰富呢?

当然,受骗后要与自己和家人和解,而且要依法维权,哪怕追回损失的希望很渺茫,标准的报案动作还是要做,培养自己的法治意识非常重要。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多与父母交流,培养防骗意识,至少不要被骗子甩的太远。

四、谜底

最后,揭开文章开头测试的谜底。

聪明的读者可能发现了,问题出在那个标价2780元的宝石戒指。

你原来的戒指是4.291克纯度为990‰的钯金,新的戒指是1.39克的18k金和一颗0.52克拉的酒红色石榴石。

1克拉=0.2克,0.52克拉等于0.1克。18k金是纯度为75%的黄金。

石榴石是低价宝石,1克也才200元左右。

现在,你明白了吗?

你以为你赚了。实际上你是用价值2597.96元的钯金贵金属,换了一个实际价值500元左右的纯度更低、没有保值价值的彩金戒指,净亏2000元。

那这事儿后来怎么处理的呢?

换购次日,消费者上门要求退换,但销售人员希望再次误导消费者,后来发现误导不成,就坚决拒绝退换。那消费者只能依法拨打“12315”投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要以为12315没有用,在大多数地区,12315的响应速度很快,3~7个工作日可以给出明确答复。

最终,在12315介入以后,消费者退还了宝石戒指,商家按市场价回购了原来的旧钯金戒指,除了最后上门退还戒指,整个过程都是电话沟通,只花了3个工作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作者:贾铭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25868.html

(0)
上一篇 2021年7月21日
下一篇 2021年7月2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