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有名无实?且看Uber、滴滴和Lyft如何突围

「共享经济」有名无实? 且看Uber、滴滴和Lyft如何突围
在竞争激烈的专车领域,滴滴和Uber中国的合并确立了新的市场格局,然而合并并没有达到各方预期,专车市场的困局依旧没有破解,反而使未来充满更多变数。摆脱中国事务的Uber日子并不好过,反而孤注一掷发展无人驾驶;确定市场地位之后的滴滴在尝试降低补贴带来的订单减少之后不得不重启补贴,为转型争取时间;滴滴和Uber中国的合并让滴滴美国的盟友Lyft感到尴尬,不得不谋求出售。
专车市场的补贴大战本来就是囚徒困境,但是在市场格局确定之后,如果还需要持续的补贴或控制亏损,那么商业模式的可行性就值得商榷了。毫无疑问的是,几家专车公司都已经背离了共享经济的初衷。正如我们之前分析的,现有的商业模式不具备可行性,因此对于各方来说,能不能成功转型、有没有可持续的「故事」将决定其能走多远。

Uber孤注一掷发展无人驾驶

近期传出Uber通过收购、合作等方式加速发展无人驾驶。无人驾驶一直也是Google、百度等公司看好的方向,并且Google、百度等起步较早。然而,相对于Google百度来讲,Uber对无人驾驶的需求更加急切。这从侧面反应出Uber现有业务面临的危机。
Uber一直宣称是共享经济,这也是其得到风投和客户支持的原因,而发展无人驾驶是对这一理念的背离。如果通过现有模式能够实现盈利的话,Uber就不需要如此迫切地发展无人驾驶了。毕竟,在可预期的几年内,无人驾驶还是无法实现的。
近日有机构宣称Uber估值过高,认为其估值最高不会超过300亿美元,但可能真实结果比这还要残酷。Uber面临的不是估值的缩水,而是「All or nothing」。如果无法在短期内成功转型,那么就是整体的覆灭了。
我们认为,短期内无人驾驶实现的概率渺茫,并且即使实现,将需要公共部门的介入,如此Uber不可能在本土以外开展无人驾驶业务。而就现状而言,补贴以及司机的诉讼将成为Uber的梦魇。Uber之前就支付一亿美元与部分司机达成和解,而越来越多的集体诉讼将使Uber吃不消(这显然是Uber急于发展无人驾驶的原因)。如果Uber倒下的话,那么司机的集体诉讼肯定是导火索。

滴滴骑虎难下:补贴停不下来

滴滴和Uber中国合并之初就有各方关于涨价和补贴减少的担忧,事实也的确如此,无论是乘客还是司机端的补贴都经历了大幅的下降。并且,Uber和滴滴的价格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上调。
减少补贴和涨价都是基于对市场地位的自信,但是结果却是失望的。因为,减少补贴造成了客户的流失(具体的比例我们还不得而知)。由于专车定价较低,从一开始专车的竞争对手就是出租车,所以减少补贴使客户选择出租车或其他交通工具。对司机补贴的减少也导致司机的流失。另外,部分滴滴自营车辆也表达了强烈的不满,这主要的由于订单的减少,可见补贴减少对订单造成的影响之大。
导致现在困境的根本原因是定位,如果一开始定位高端,与出租车差异定位,专车不会面临现在的问题。然而,高端的定位也撑不起现在的估值。但是现在的问题是,无法重新定位,因为这必将导致估值缩水——这是资本市场无法接受的。
从以上的角度来讲,滴滴和Uber面临的问题是一样的,不过Uber向无人驾驶寻求答案。对于滴滴来讲,加盟和自营都面临困境之后,传言已经开始收购出租车公司了,另外不久前上线了企业版。这些都是转型的尝试,然而结果不容乐观。

被抛弃的Lyft被迫「卖身」

滴滴和Uber中国的合并使滴滴在美国的盟友Lyft处于尴尬的位置。合并之后,滴滴无法继续支持Lyft与Uber继续厮杀。并且由于Uber在美国的「一哥」身份,Lyft也无法获取投资人的继续支持,对于投资人来讲,卖掉是最理性的选择。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Lyft被迫出售看似是由于竞争导致的,实际上最主要的原因是,Lyft还需要持续的补贴来支持运营,每一步的扩展更需要重金支持。

共享经济已死,专车市场未明

在主流市场中,打着「共享经济」旗号的专车已经不复存在了,无论是Uber、滴滴还是Lyft都是盈利性的专职司机为主。虽然共享经济被称为一个风口,Uber、Airbnb都是现象级的企业,但是共享经济领域依旧缺乏具有说服力的成功案例。
就专车市场而言,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市场是否存在,因为其发展的初衷已经不复存在了。在滴滴和Uber中国合并之前,彼此之间的竞争掩盖了这一点,合并之后,这一问题变得醒目了。另外,自营的神州专车虽然与共享经济无关,定位高端确实有一定市场,而嘀嗒拼车虽然市场较小,依旧算是共享经济。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258755.html

(0)
上一篇 2022年5月21日
下一篇 2022年5月2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