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这个概念天然地和软件开发密不可分,因为在2001年由17位软件业的管理大师聚在一起举办一场具有历史里程碑意义的大会,确定了敏捷软件开发宣言和敏捷原则,软件开发就是敏捷的起源之地。
2018年6月10日钱亮先生在ShineScrum捷行举办的第五届敏捷论坛(Agile Forum2018)上幽默风趣的分享了博世如何应用敏捷来管理建设项目,这个完全非软件开发的案例给参加活动的小伙伴很大的启发,扩展了我们对敏捷应用范围的理解。小编整理了钱亮先生的演讲内容,分享给大家。
钱亮先生毕业于厦门大学物理学系及同济大学工商管理系,曾先后任职于大型国企海外项目部、博世汽车部件(苏州)有限公司设施维护部以及博世集团地产部。对于施工企业管理和业主需求管理有着深刻认识,现任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亚太区地产部,他带领着他的团队,积极探索应用新型管理技术,努力克服建设项目管理过程中的痛点和难点,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不断提高建筑产品品质。
建筑业是高劳动密集型的行业,生产率非常低。过去十余年生产率也一直未有重大提升。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当我们把工作计划分解后,一直遇到低完成度的问题。接触到敏捷的概念后,我们认识到需要在任务分配时引入全员讨论和动员,提前总结并排除工作流中的风险,提高团队成员对单项任务的承诺程度,并有一系列的Scrum看板来动员和组织生产,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悉尼歌剧院1957年初步计划的成本为7百万澳元,最初预计完工日期为1963年1月26日。1973年正式完工,总花费为1亿2千万澳元。
柏林勃兰登堡机场2006年开工,启用时间原定为2011年年底,最初预计耗资25亿欧元。但项目因故推迟至2012年6月3日,后又因防火等问题一再推迟,至今尚未完工。
项目轨迹是像火车一样有着精确到分钟的时刻表和固定的停靠站呢。还是像邮轮一样有着固定的起点和终点,然而时刻和航线却并不那么精确呢。现实中,我们的项目更像是大海中航行的船只。
建筑业的生产率,和其他行业相比,发展一直比较缓慢。我们在探索,软件行业中的敏捷,能否拿来提高建筑业的生产率?
我们来看看建筑业的涌现是怎么一回事。
我们要保证的,就是冰山的头部始终是清晰的,颗粒度非常距离的。一旦这部分工作完成,下面的部分就要及时涌出水面,保证工作像博世的钻头一样可以持续进行。
我们来看看建筑业的涌现是怎么一回事。
我们要保证的,就是冰山的头部始终是清晰的,颗粒度非常距离的。一旦这部分工作完成,下面的部分就要及时涌出水面,保证工作像博世的钻头一样可以持续进行。
精益施工的主体是一个四周计划白板,清楚地定义了在四周时间里,什么区域内由谁进行什么样的工作。并且甄别出未来的风险,加以提前排除。
这些风险由团队定义成专人的任务,自己约定会议规则、团队口号。定义好计时器,避免冗长的会议耽误大家时间。
在复杂项目中,需要尽量淡化物理的组织边界,形成各种功能的虚拟组织。大家为了同一个目标去做事,消除壁垒。一些无形的管理类工作,也需要可视化上墙,让大家清楚每个人在做什么。可以采用下午鸡尾酒会的形式,让大家走出格子间,在更开放的空间讨论项目中存在的问题。也可适当提供一些茶歇,营造一种轻松可交谈的环境。
敏捷的工作环境能让敏捷更敏捷。在以前的工作环境,大家都在独立的办公室或者格子间,有问题了还得去敲门讨论,人不在就是白跑一趟。这样的沟通效率比较低下。改造办公室为全新的开放式办公,大家可以一眼望去,和同事沟通交流非常方便。
需要提供合适的场所,有地方可视化,供大家及时有效地沟通和讨论。
种种敏捷原则,用毛主席的话来讲就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交付是有契约约束的。开放的交付范围和迭代对于制造业并不完全匹配。制造业的任务是按时保质保量地交付产品。
敏捷不是万能药,外部的问题会回到合约管理的问题,内部的问题还是只有通过组织变革解决。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但是团队首先需要组织者,其次组织者也需要团队,成功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结果。
现如今敏捷实践方法论早已挣脱了软件行业的限制,敏捷方法扩大应用到市场与营销、业务管理、人力资源,等其他相关领域。各行各业开始践行敏捷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295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