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马驮经”到“禅净双修”:汉传佛教在中国两千年的风风雨雨

佛教起源于印度,但是在印度最终衰落,反而在其他地方得以发扬光大。当今世界佛教有三大流派: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以及南传佛教。

南传佛教是在东南亚一带流行的佛教;藏传佛教在西藏、蒙古等地流传,也叫喇嘛教;汉传佛教就是在中国汉族居住地域流传的佛教,是我们最熟悉的教派。

本文就给大家简要地讲述一下汉传佛教两千年来的传播与发展过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有益的知识。

(一)

佛教在西汉时期就随着丝绸之路进入中国,这是无可争议的。史书记载:西汉哀帝时期,大月氏国的使臣曾经向汉朝的博士官口授佛经。佛教就这么慢慢地渗透到了中原。

佛教的传播开始引起了汉朝最高统治者的关注。公元67年,汉明帝刘庄有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金色的巨人,脑袋上还有光环,在空中飞来飞去。

第二天,刘庄召集群臣,问他们这是怎么回事。有个叫傅毅的博士对他说:这应该是西方的佛陀。

从“白马驮经”到“禅净双修”:汉传佛教在中国两千年的风风雨雨

古画《白马驮经图》

刘庄便派出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人到天竺去寻访佛法。蔡秦二人到了西域,在大月氏国遇到了天竺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于是就把他们二人带了回来,同时还带回了一些佛经,以及画在白毡上的佛像。

汉明帝刘庄对此很高兴,由于那些佛经佛像都是用一匹白马驮回来的,所以刘庄就下令建造一个白马寺,把佛像佛经都供奉在那里,摄摩腾和竺法兰二人也在那里翻译佛经。这便是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的由来。

摄摩腾和竺法兰在白马寺译经,译出的第一本经书就是《四十二章经》。

就这样,佛教开始在东汉统治者上层慢慢传播开来。

不过,东汉时期的中国人对于佛教还是很陌生的。佛教的经书也大多没有翻译过来,所以当时的中国人对于佛教到底是怎么回事基本上都是一知半解。少数信仰佛教的人也都把路子走斜了。

比如汉明帝的弟弟楚王刘英就是个佛教徒,但是他显然是把佛教当成了一种巫术,和当时流行的黄老之学以及谶纬学说混为了一谈。他不仅把佛陀与黄老神像放在一起供奉,而且还利用佛教搞什么谶纬,也就是政治预言。这下子可是触犯了汉明帝的大忌。刘英被夺去了王号,被迫自杀,这位中国最早的佛教徒就落得了这样一个下场。

从“白马驮经”到“禅净双修”:汉传佛教在中国两千年的风风雨雨

来自印度的贝叶经

东汉末年还有个地方军阀叫笮融。笮融大概是从张角发动黄巾起义那里获得了灵感,所以他就利用佛教聚集徒众,结果真的让他聚集起了几万人。笮融利用这些人,曾经横行一时,占据了不少地盘。当然,他最后还是失败了。

总之,在东汉时期,佛教刚刚传入中国的时候,由于当时的人们对于佛教的经义并不了解,所以普遍把它当成类似于道教或是巫术一类的东西。佛教在初期就是这样扭曲地发展着。

(二)

魏晋时期,佛教在当时的上流社会也并不受欢迎。

魏晋时期,在士族阶层中,及时行乐的思想十分流行,佛教讲究苦修,那当然不适合他们的胃口,所以魏晋时期,佛教的影响力是很有限的。

转折出现在东晋时代。从西晋的八王之乱开始,黄河流域就陷入了空前可怕的战乱之中,到了东晋十六国时期,黄河流域基本上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有数不清的战争和杀戮,黎民百姓生活在一种生死无常、朝不保夕的可怕环境里。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自然会寻求一种精神的寄托,期待着能够跳出苦海,摆脱悲惨的命运。

另一方面,十六国的那些大大小小的皇帝们,虽然一个个杀人如麻、嗜血成性,但是在内心深处,他们也深埋着极度的恐惧,唯恐不知什么时候,可怕的报应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同样看中了佛教。

从“白马驮经”到“禅净双修”:汉传佛教在中国两千年的风风雨雨

在这样的时刻,有佛图澄、鸠摩罗什等外来的高僧先后到中国来传经,中国本土也出现了释道安这样杰出的僧人。以上几个人带来了中国第一次佛经翻译高潮,大批的佛经被译成了中文,中国人对于佛教的理解更加全面、透彻了。

佛教的核心经义就是“苦”、“集”、“灭”、“道”四谛,“谛”就是真理的意思。四谛的内涵就是人生即苦,苦难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的欲望,特别是“贪”、“嗔”、“痴”这“三毒”,会让人的灵魂一直在六道(天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阿修罗道、地狱道)中轮回。

为了逃离六道轮回,佛教徒就需要修行,最终通过修行获得“涅槃”,脱离轮回,往生极乐,甚至可以成佛。

佛教的经义很契合当时残酷的现实,所以信徒倍增,就连那些制造人间苦难的皇帝军阀们也都纷纷开始对佛陀顶礼膜拜。

十六国中后赵的皇帝石勒、石虎叔侄二人都是杀人不眨眼的暴君,尤其是石虎,那更是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超级变态杀人狂。然而,就是这样的两个大魔头,却都被一个来自西域的高僧给降服了。

这位高僧便是佛图澄。佛图澄一般被认为是龟兹国人,他博学多才、通晓佛法,而且应该还会一些魔术。佛图澄见到了石勒之后,不仅对他宣讲佛法,而且还展现出了很多神奇的法术。史书上关于佛图澄的法术有很多离奇的记载:比如他喝一口酒,然后喷出去,几百里外的火灾就被一场满是酒香的大雨给浇灭了;再比如,佛图澄在手掌心涂上麻油和胭脂,再念几句咒语,手掌心就会出现图像,把千里之外正在发生的事情现场直播出来。

从“白马驮经”到“禅净双修”:汉传佛教在中国两千年的风风雨雨

敦煌壁画中的佛图澄灭火图

对于这些事,现在我们只能用魔术来解释了。反正佛图澄就是靠着这些东西把石勒与石虎两个杀人恶魔给降服住了。他们两个人都开始支持佛图澄传播佛教。

尤其是石虎,他竟然下了一道旨意,宣布凡是出家为僧的百姓可以免税免役。此令一出,百姓们争先恐后地进入佛寺出家,佛教的势力大为兴盛。

按照佛教徒的说法:杀人狂石虎因为崇佛,竟然获得了善报。他死后十年,尸身都没有腐朽,直到被人掘墓毁尸为止。

(三)

在佛图澄之后,又有释道安和鸠摩罗什两位高僧为佛教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释道安是汉人,他是佛图澄的学生,经过刻苦学习,基本继承了佛图澄的学识。前秦时期,释道安深受秦王苻坚的尊重,长年在襄阳研究佛经,身边弟子如云。如今,普天下的和尚都姓“释”,这就是释道安确定下来的。

另外还有鸠摩罗什,他是印度人,后来到龟兹居住,再后来又到了中原。鸠摩罗什是伟大的翻译家,翻译了数百部佛经,而且他的翻译水平非常高,译文词句优美,引人入胜,更加有利于佛经的传播,也对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从“白马驮经”到“禅净双修”:汉传佛教在中国两千年的风风雨雨

鸠摩罗什塑像

由于这几位高僧的努力,所以佛教终于迎来了在中国兴旺发达的时期。到了南北朝时代,南方和北方的封建统治者都不约而同地崇奉佛教,佛教盛极一时。

东晋时建康城(南京)里只有三十七座寺院,到了梁武帝时期,建康城里的佛寺高达七百多所。

宋孝武帝刘骏首创用黄金造佛像的先例。宋明帝刘彧曾造一丈四尺高的金佛像。梁武帝萧衍则造出了十丈高的石佛像,为了保护佛像不受风吹雨淋,又在佛像外造了一座三层高楼。

北方王朝崇佛的劲头更足。自从北魏孝文帝定都洛阳之后,洛阳城内就开始大兴佛寺,到北魏灭亡时,竟有1300所佛寺。

这其中永宁寺规模最大,也最为豪奢。寺中有九层宝塔,高达一千尺,约有150米高,离城百里之外都能看到。永宁寺中供奉着丈八金身佛像一尊,此外还有小一些的金佛、玉佛和用珍珠金线织成的佛像,加起来也有几十尊。

北方朝廷还大量开凿石窟,著名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以及敦煌莫高窟都是在北魏时代开始建造的。

从“白马驮经”到“禅净双修”:汉传佛教在中国两千年的风风雨雨

云冈石窟

南朝的梁武帝以及陈后主都曾经亲自舍身出家,然后要臣民们再用巨额金钱将自己赎回。在皇帝们的倡导下,佛教之兴旺可谓空前绝后。

南北朝的皇帝们不约而同地崇奉佛教,其目的当然是试图用佛教的教义来麻醉广大人民,缓和社会矛盾,从而使他们的统治更加牢固。

不过,我们也要看到,佛教经义能够如此深入人心,这也是佛教本身的魅力造成的。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经过诸多僧侣多年的努力,终于将佛经大部分翻译完毕。这些经书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对中国的传统文明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深深地吸引了包括众多知识分子在内的中国人。这也充分地说明佛教经义确实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四)

到了唐朝,由于拥有了长期安定的社会环境,而且唐朝的国力十分强大,所以佛教在唐朝又有了全新的发展。唐朝的皇帝虽然普遍以老子李聃的后裔自居,比较偏重道教,但是对佛教也不排斥。唐太宗和武则天都对佛教青眼有加。唐朝中期的唐代宗则是最为痴迷于佛教的,当时有一个法号为“不空”的密宗高僧特别受宠信,结果,这位不空和尚竟然获得了开府仪同三司、肃国公的封号,而且还食邑三千户。

在如此良好的大环境下,佛教进一步发展,不同的流派纷纷出现,呈现出各种流派百花齐放的局面。

在唐朝,佛教出现了天台宗、法相宗、唯识宗、华严宗、净土宗、三论宗、密宗、禅宗等众多派别。每个派别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而使得佛教的思想更加丰富。唐朝还出现了许多诗僧、艺僧、甚至茶酒僧,像著名的诗人贾岛、贯休、皎然,著名的书法家怀素,都是如此。

从“白马驮经”到“禅净双修”:汉传佛教在中国两千年的风风雨雨

唐代印刷的《金刚经》

佛教在唐朝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不过,也正是在唐朝遇到了天大的劫难。唐武宗登基后,推行灭佛政策,结果使得佛教遇到了空前的打击。当时有四千六百余所寺院被拆毁,二十六万多名僧尼被迫还俗,佛教元气大伤。

此后,又赶上了唐末天下大乱的时代,以及五代十国时期的连年战争。佛教遭受的打击更加惨重。到了宋朝建立后,原本流行全国的天台宗等各大宗派竟然纷纷失传,湮灭无闻。佛教的宗派只剩下禅宗和净土宗两大宗派顽强地坚持了下来。

禅宗和净土宗这两门宗派都是中国人自己创立的,与笃信印度正宗佛经戒律的宗派完全不一样。这两门宗派经过天下大乱的时代生存下来,表明汉传佛教已经完成了中国化,变成了一门和印度本土佛教有着根本区别的新式宗教了。

禅宗原本是印度僧人菩提达摩创立,但是到了唐朝,禅宗六祖慧能的出现,使得禅宗有了全新的变化。

从“白马驮经”到“禅净双修”:汉传佛教在中国两千年的风风雨雨

禅宗六祖慧能

很多人都知道慧能大师写的那首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首偈语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哲学境界。慧能认为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只是你能否领悟、能否勘破的问题。慧能实际上是在告诉人们:所谓的客观世界不过是你自己的一种感觉。这种观点与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所讲的“存在即感知”是完全一致的,只不过贝克莱是在一千年后才提出这一观点的。

因此,慧能是一个哲学人物,现在的人们如果要学习中国古代哲学史,那么就必然会学到慧能这一章。慧能的出现,使得中国古代哲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后来南宋的陆九渊、明朝的王守仁,正是在慧能的启发下,创立了“陆王心学”这一门哲学思想。

(五)

禅宗和净土宗两大宗派能够在众多佛教派别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最终站稳脚跟,发扬光大,这说明它们自身是有着独特魅力的。

禅宗经慧能大师改革之后,变成了一门既简便易修又高深莫测的宗派。

禅宗讲究“顿悟”,只要一个人能把一切都想明白了,那就算是修行到家,可以功德圆满了。那么什么叫“顿悟”呢?这个就没有标准答案了,就看你怎么理解了。

因此,禅宗的修行非常简单,禅宗的南宗甚至连打坐参禅这样的事都不屑一顾,所谓的修行,一切都随你的便,你想怎样就可以怎样。

另一方面,禅宗的道理却异常深奥,历代禅宗大师都留下了很多机锋妙语,充满了深刻的道理。这些道理对于一个有学识的人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因此,禅宗在知识阶层中非常受青睐。一个知识分子如果修炼禅宗,那么他可以吃喝玩乐什么都不耽误,同时又能够时常玩一玩“脑筋急转弯”,用各种充满智慧的问答来显示自己的高格调,这可真是两全其美的事情。

从“白马驮经”到“禅净双修”:汉传佛教在中国两千年的风风雨雨

所以,禅宗受到了历代知识分子的追捧,始终长盛不衰,直到今天也是如此。

如果说禅宗走的是高大上的上层路线,那么净土宗就是面对普罗大众,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路子。

净土宗的修炼方法也非常简单。按照净土宗的说法:一个人只要每天口念佛号,也就是念叨“南无阿弥陀佛”,就算是在修行了。念的次数多当然很好,少点也无所谓,反正到了你死的那一天,就保证可以往生极乐,脱离轮回。

因此,大家应该注意一下,在古代,那种嘴上不停地念“阿弥陀佛”的和尚,其实都是净土宗。现在有些武侠影视剧,里面的少林寺方丈动不动就来一句“阿弥陀佛”,这都是错误的。少林寺乃是禅宗的发源地,怎么可能学净土宗的做派?至少在古代,这是不可能的。

净土宗的修炼方法如此简单,当然很适合广大民众参与。在古代,大多数人都是文盲,有几个人能看懂深奥的佛经?净土宗把修炼方法简化到了极致,同时也不像禅宗那样需要个人素质,按照禅宗的教义,万一某个人头脑愚笨,就是达不到“顿悟”的境界,岂不就无法修成正果了?净土宗的修炼方法不仅包教包会,而且承诺死后一定可以登临西方极乐世界。

按照净土宗的说法:上等修行者就是出家为僧,在寺庙里成天念阿弥陀佛,这样的人死后会登临极乐世界,而且佛祖他老人家会亲自到大门口迎接;中等修行者就是不出家,但是也经常念阿弥陀佛,而且还要经常布施功德,向佛寺捐助金钱,这样的人死后到达极乐世界,佛祖会让自己的化身来迎接;下等修行者就是不出家,也没钱给寺庙交赞助,但是一心念佛,这样的也能死后到达极乐世界,会在梦里见到佛祖一次。

因此,净土宗的吸引力也非常强大,深受普通民众的欢迎。

从“白马驮经”到“禅净双修”:汉传佛教在中国两千年的风风雨雨

佛教的法会

净土宗除了修行简单外,还积极提供社会服务。净土宗的和尚热衷于为老百姓的婚丧嫁娶助兴,放焰口、做道场,忙得不亦乐乎。结果,净土宗的寺院经济效益普遍都很不错。有了经济基础的支撑,净土宗的事业就愈发地繁荣兴旺了。

从两宋到明朝,中国的佛教界一直都是禅宗与净土宗两家的天下,两大宗派相互竞争,同时也互相攻讦,彼此争斗得也是不亦乐乎。

(六)

明朝末年,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杭州云栖寺的住持莲池大师提出了“禅净双修”、“禅净合一”的主张。这一主张逐渐得到了佛教界的响应。禅宗和净土宗开始慢慢融合。

到了清代,由于清朝统治者普遍信仰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在中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在客观上促进了“禅净合一”的进程。经过清朝到民国,再到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汉传佛教已经基本上都是“禅净合一”的结果了。禅宗与净土宗激烈纷争的现象已经不再存在。

原创文章,作者:奋斗,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296894.html

(0)
上一篇 2023年7月17日 16:55
下一篇 2023年7月1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