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乐宁
题图|航空工业/整装待发的翼龙-2H无人机
7月21日晚,长时间通讯中断的米河镇居民收到了一条关键信息——“米河镇的乡亲们,因暴雨致通信中断,应急管理部紧急调派翼龙无人机抵达你镇上空。”
这是军民两用无人机,首次得以在自然灾害中实战应用。
国家应急管理部数据显示,截止7月22日23:20,翼龙-2H上的空中基站累计接通用户3572个,产生流量2089.89M,单次最大接入用户648个,滞空超过5小时,共在任务区内作业8小时8分,为打通应急通信撑过了关键五小时。
无人机如何变身“基站”?
时间拉回7月20日,航空工业官微发布了“巩义市米河镇多个村庄因突遭大规模极端强降雨导致通信中断”的消息。
情况紧急,翼龙-2H临危受命。
7月20日20:00,航空工业旗下中航无人机接灾情探测任务,翼龙-2H应急救灾型无人机完成移动通信基站、合成孔径雷达、光电吊舱系统调试、加油等飞行准备工作,系统运行正常。
23:00在获得前线应急管理部救援需求后,中国移动相关人员全员紧急集合,完成空天基站、卫通回传链路的准备工作,保障翼龙大型长航时无人机应急通信系统能在第一时间飞往灾区作业。
7月21日,应急管理部紧急调派翼龙无人机空中应急通信平台,跨区域长途飞行,14:22从安顺机场起飞,历时4.5个小时抵达巩义市。
18:21在穿越贵州省、重庆市、湖北省、河南省(三省一市),经过4小时的飞行,飞行近1200公里后,于18时21分进入米河镇通信中断区。
资料显示,翼龙-2H最大航程为5500千米,续航时间可达20小时,能够定向恢复50平方公里的移动公网通信。而本次支援米河镇的“赛博救援”,翼龙-2H搭载了移动公网基站,可以通过卫星通信链路接入中国移动的网络,从而实现一定区域的有效通信覆盖。
简单来说,相当于在空中组建了一个临时的、移动的公开网络,它能摆脱地面断电、断路的影响,继而为受灾区域提供通讯信号。
翼龙-2H应用宽、窄带组网设备和移动公网设备,保证受灾人员可及时获取专网和移动网络信号,还应用CCD航测相机、EO光电设备和SAR合成孔径雷达,对受灾区域进行拍照和监测,实时将有关信息回传至指挥中心,解决了“三断”极端情况下“信息传不出来”的问题,实现了应急救援行动的高效、准确指挥。
最新报道数据显示,截止7月22日23:20,中国移动基站累计接通用户3572个,产生流量2089.89M,单次最大接入用户648个,滞空超过5小时,共在任务区内作业8小时8分,为打通应急通信撑过了关键五小时。
7月22日6:15翼龙-2H应急救灾型无人机完成任务后降落,飞行近16小时。
赛博救援,专网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提供民用公网通信服务外,翼龙-2H能兼顾实现救灾专网服务。
翼龙-2H上还搭载了光电探测吊舱、合成孔径雷达、航拍CCD相机、应急投送舱等设备。其中合成孔径雷达+航拍CCD相机,可以对受灾区域进行快速拍照、评估以及监测。
而且,其专网覆盖半径,大于70千米,为后方救灾指挥部与灾区现场救灾队伍之间建立高质量、大容量、多信道的专用集群通信信道。
7月22日13时36分,获得前线应急管理部救援需求后,搭载中国移动无线通信基站的翼龙无人机再次从贵州安顺机场起飞,飞行4个半小时后抵达郑州市中牟县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为医院的救援工作提供网络保障。
截至目前,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院区水深约2米,院内没水没电,受困病人1000余人,病人家属1000余人,医护人员800余人,被困人员已一天一夜没有吃饭喝水,急需饮用水、食品、发电设备等急救物资。
媒体人@朱大象 透露,翼龙无人机总设计师李屹东和团队为了这次任务能圆满完成,通宵加班,从21日下午翼龙-2H应急救灾型无人机起飞,到22日上午6时许返航,全程没有离开岗位。
上天入海,救援显神通
据应急管理部采购中标公告显示,应急管理部于今年1月份花费2380.29万元,向中航(成都)无人机系统有限公司购买了2架翼龙-2H型无人机为期一年的应急保障服务(大型长航时无人机应急通信服务系统,包括应急救援信息回传、灾情侦测)。无人机的部署、运行、维护费用(包括应急通信中转设备),全部包含在2380万内。
翼龙-2H的制造公司中航(成都)无人机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于2018年12月25日在四川成都创立,其主要由航空装备研制“国家队”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牵头创立。
翼龙-2H的首次亮相是在2021年5月14的应急管理部组织的“应急使命·2021”演习,也是担任应急通信保障任务。
在那次演习中,翼龙光电吊舱图像清晰、雷达数据齐备、航测地图精准,现场音视频数据与应急管理部指挥大厅实时交联,实现了实时调度和高效指挥,充分体现了翼龙无人机系统平台的实战保障能力,解决了断路断电断网极端情况下,“力量突不进去、信息传不出来”的实战难题。
除翼龙-2H外,云洲智能还调拨了118台“海豚1号”水面救生机器人,于21日凌晨2时送往河南省应急管理厅,助力郑州开展救助工作。
“海豚1号”水面救生机器人是一款远程遥控操作的智能化救援设备。自重13公斤,可随意抛投,航行速度3米/秒;拖拽力大,可承重150公斤,同时拖拽3个成年人也毫无压力,最长遥控距离可达800米。
遇到险情时,只需将救生机器人抛掷水面,即可快速、精准航行至落水人员身边,将其拖拽到安全区域,全过程救援人员无须下水,只要在岸边或船上遥控施救。
而且,此次调配的卫星很有针对性,在强降雨天气条件下光学成像卫星受制于云层遮挡,而合成孔径雷达遥感卫星(SAR)则可以“穿云破雾”。
其中,高分三号是1米分辨率雷达遥感卫星,也是我国首颗分辨率达到1米的C频段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SAR)成像卫星,于5年前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高分六号则是低轨光学遥感卫星,虽然它无法穿云破雾,但却可以获取高分辨率云图,为救援行动提供更加精准的信息保障。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29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