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老汪聊碳中和(ID:Climate-Future),作者:低碳老汪,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一
1998年,当我还在上高中的时候,我偶尔从亲戚朋友间听到了商品房这个概念,那时我住在四川一个叫德阳的城市,隐约记得听他们说德阳的房价在每平米600左右。那是我第一次听说商品房这个概念,也第一次对商品房这个东西的价格有了印象,但并没有太多的感触,心想大概就是房子能像其它商品一样买卖而已。年少懵懂的我并没有想到,商品房这个概念,将引起整个社会长达几十年的财富大转移。
时间来到了2009年,那时我在韩国工作,兜里也有了一些积蓄。我借一个出差的机会回到了成都,我弟见我就一直建议我在成都买套房子,就算不住,拿来投资也不错。那时汶川大地震刚过不久,房价有较大跌幅,政府为了刺激经济,首付2成就可以买房,当时成都的房价基本在2000左右。虽然我那时的积蓄还付得起首付,但我傻傻地觉得未来不会在成都生活没有必要买,所以并没有买。
2012年,我结婚了,觉得必须得买房了。那时我和老婆都在广州,广州的房价已经到了2万左右,我们的积蓄并不足以支付广州房子的首付,于是决定回成都买房,并且计划回到成都生活,于是,我们在成都买了人生的第一套房,那时成都的房价已经到了7000左右。后来,为了孩子上学,我们又买了另一套学区房。
到现在,这两套房子的价值已经翻了两番,而当初我们曾经在广州看过的房子,到现在已经翻了五番。
我盘点了一下,我这十来年辛辛苦苦工作的收入,并不比当初买的那套房子增值的收入多。我不由得想:难道我这十几年工作创造的社会财富,连一个就杵那啥都不用干的房子增值速度都赶不上?
这是很多人疑惑的问题,在2005~2020这15年里,大部分城市的房价翻了近十倍,70%有房一族的工作收入赶不上自己房子的增值速度,30%无房一族的收入赶不上首付的上涨速度。整个社会的财富分配变成了泾渭分明的两个阵营——有房一族和无房一族。
有房一族即使不工作,财富也靠着房子的增值蹭蹭往上涨,无房一族即使拼命工作,也永远凑不够付首付的钱,手上的钱也会莫名其妙地花光。同样收入的两个人,有房者几年后财富翻几番,无房者财富反而归零。感觉起来,就像是无房一族创造的财富通过房价这只无形的手,转移到了有房一族身边。
这合理吗?当然不合理,但事实就是那样。在全球货币超发的大背景下,全社会创造的财富都通过房子这个载体进行了再分配。有房一族通过房子拿走了本该属于无房一族的大部分财富。
当然,从劳动创造价值的角度上来看,它是不合理的,你也不会认同你工作了一辈子的劳动收入,连你买的那套房的增值部分都抵不上。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全社会财富在增长的时候,并不是每个行业、每个个体的财富都是平均增长的。
在特定的时候,总有些行业会像炒一样“躺着赚钱”,而另一些行业,哪怕你再努力也最多只够温饱。如今,在政策层层加码下,房地产市场的这场长达20年的财富大转移已经接近尾声。而另一个财富大转移的浪潮,才刚刚拉开序幕,这个浪潮将比房地产波及范围更广、对社会影响更深、且持续时间更长,它就是碳中和。
二
前段时间有个报道火了,报道说根据2020的特斯拉财报,特斯拉在2020年靠出售碳排放额度实现盈利14亿美元,首次实现全年盈利,在过去的五年里,特斯拉出售的碳排放额度为公司带来了33亿美元的收入。虽然特斯拉的收入并不是来自于碳配额而是新能源车积分,但它仍然是在碳中和背景下的一个典型财富转移的案例。
有人会好奇,究竟是哪个冤大头会花这么大的价钱买这看不见摸不着的积分?答案是传统的燃油车企。目前在美国有11个州要求汽车制造商在销售车时,必须配备销售一定比例的新能源车。如果没有新能源车可销售,那么就得购买像特斯拉这样销售新能源车的指标以满足相关法律法规。直白点说,就是燃油车企得分出部分利润给到新能源车企。实际车的生产和销售没有任何变化,财富却悄悄从燃油车企流向了新能源车。
这只是碳中和背景下财富大转移的冰山一角。2020年9月22日,我国在联合国庄严宣布:中国将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在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后,“碳中和题材”股一直是股市的热门投资,新能源车和新能源电力相关题材股在短期之内都翻了几倍。
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报告,中国实现碳中和需要在2050年前累计投入90~100万亿人民币。而渣打银行的预测更为激进,127~192万亿。在这样一个确定的投资预期下,闻风而动的资本自然会一头扎进这个长达四十年的长坡赛道里,投资相关概念股当然不在话下。
对于资本市场投资题材的转换,并不会对大多数人造成影响,但另一件事情可能就会影响到每一个人。
2021年6月,中国启动了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首批2225家电力行业企业将纳入到这个市场中,排放超标的企业必须到市场上去购买配额以满足政府要求。
除了电力行业以外,钢铁、水泥、化工、有色金属等高排放行业也会陆续纳入到碳交易体系,最终达到凡是能耗超过一万吨标煤的企业,都将进入全国碳市场,总的控排企业将超过一万家,它们的碳排放将通过市场手段受到最严格的控制。
这些控排企业未来几十年的命运如何?首先参与碳交易的企业不一定都是受害者,中国已经定了配额分配将采用基准线法的基调。所谓基准线法,就是对碳排放强度画条线,排放强度低于这条线的将受益,高于这条线的将受害,而且这条线会逐年降低,随着碳价的不断升高和基准线的不断降低,那些效率低下的企业将逐渐被淘汰。
所以,整个碳交易机制就像是一个长达四十年的的大逃杀游戏,跑在前面的企业不但不会死,而且还会持续不断地吸取落后企业的利润,直到落后企业利润被吸干而退出。但跑在前面的企业也一刻都不能放松,因为不但有基准线的持续下压,而且后面有大把的企业在往前冲,一旦被别人超过,自己就会可能成为被吸取利润的企业,难逃被淘汰的厄运。真正到四十年后,能够到达碳中和终点的企业,恐怕不及现在的千分之一。
不光是这些纳入碳交易的企业,能够产生减排的企业也会参与到这个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中来。根据《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控排企业可以购买一定比例的CCER来抵消自身的碳排放。而CCER则主要来源于风电、光伏、造林、沼气回收等减排项目,拥有这些项目的企业就是碳减企业,是碳中和政策的绝对受益者。
在这场划时代的财富大转移中,将会涉及到数万亿的财富从高排放企业转移到低排放企业,从碳增的企业转移到碳减的企业。这些企业一定或多或少与你有一定关系:或许你是这些企业中的一员,或许是你的供应商,亦或者是你的客户、朋友或家人。它们在碳中和的大趋势下,或乘风而起,或黯然离场,但可以肯定的是,你我都不可能成为旁观者。在碳中和这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之下,任何人都不可能置身事外。
三
处于碳中和浪潮中的我们应该怎么办?这是大家心中的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只是盲目的追踪热点,今天追新能源车,明天追光伏,后天又不知道追什么了。难免感觉力不从心。
我们需要把眼光放高一点,才能一看这次财富大转移的全貌。
财富大转移的逻辑很简单,就是以碳排放为准绳,增加碳排放的产业财富缩水,减少碳排放的产业增值。这一点适用于任何场景,无论是投资理财还是求学就业。在未来十来年里,超过百万亿美元的化石燃料资产搁浅已经不可避免的,它们将设计上至化石燃料开采储运,下至各种终端使用设备,这些行业现在可能还有利可图,但它一定是在走下坡路,而新兴的低碳行业可能现在看起来不怎么挣钱,但它一定是在走上坡路,孰优孰劣一目了然。我们几乎能想象碳增行业的财富会慢慢向碳减行业转移。
那么这个财富转移具体是怎么转移的呢?如果说房子是上次财富大转移的媒介,那么碳资产就是碳中和浪潮下财富大转移的媒介。
还是特斯拉的例子,传统燃油车赚的财富,通过新能源车积分转移到了特斯拉手中。同样,碳增行业需要购买碳资实现了财富转移到碳减行业手中。
举个例子,如果碳价是每吨10块,那么增碳企业就要从利润中拿出10块钱给减碳企业。10块钱可能对增排企业来说不算多,他们还有大把利润。所以为了让他们脱碳,必须增加他们的碳成本,也就是提高碳价,当碳价涨到100、300甚至500时,他们的碳成本可能就会超过利润,企业要么低碳转型,要么被淘汰。这个过程需要碳价上升几十上百倍,个人如何以最简单的方式乘上碳中和这趟世纪财富转移的列车,已经不言而喻了。
风起青萍之末,你现在看到的碳中和,不过是几只个股的增长、几个企业的碳中和宣言、 一个小小碳市场的开市。
而碳中和概念股票上涨时你没有心动,有进入减碳行业的工作机会你没心动,全民可以投资碳资产时你没有心动。
多年以后,你发现,碳中和已经成为完全左右人生财富的核心议题时。你才回想起房地产时期那句话:“早知道就多买几套房子了。”
全国碳市场开市,希望你不要后悔!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老汪聊碳中和(ID:Climate-Future),作者:低碳老汪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34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