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内核学习笔记-磁盘篇

本文将分三部分来记录 Linux 内核磁盘相关的知识,分别是虚拟文件系统 VFS、块设备层以及文件系统。

三者的简要关系如下,如图所示,文件系统位于磁盘上,对磁盘上的文件进行组织和管理,块设备层可以理解为块设备的抽象,而虚拟文件系统VFS是对文件系统的一层抽象,下面先从底层的文件系统说起。

Linux 内核学习笔记-磁盘篇 

1 文件系统

Linux 支持的文件系统有几十种,但是 ext 文件系统使用的最为广泛,目前 ext 文件系统族有 ext2、ext3 和 ext4,而 ext2 又是 ext 文件系统的基础,所以本文将以 ext2 为例来讲解 ext 文件系统族。

ext2 文件系统是基于块设备的文件系统,它将硬盘划分为若干个块,每个块的长度都相同,一个文件占用的存储空间是块长度的整数倍,即一个块不能用来存储两个文件。

ext2 由大量的块组组成,块组的结构如下图:

Linux 内核学习笔记-磁盘篇

而整个硬盘的结构可以用下图表示:

Linux 内核学习笔记-磁盘篇

启动块是系统在启动时,由 BIOS 自动加载并执行,它包含一个启动装载程序,通常位于硬盘的起始处,文件系统是从启动块之后开始的。下面来了解块组中各个部分的构成。

1.1 超级块

超级块存储的信息包括空闲和已使用的块的数目、块长度、当前文件系统的状态、各种时间戳,标识文件系统类型的魔数,每个块组中存储的超级块内容都是相同的,这样做是为了在系统崩溃损坏超级块的情况下,有其他副本可以用来恢复数据。

struct ext2_super_block{
    __le32 s_inodes_count;  /*inode数据*/
    __le32 s_blocks_count;  /*块数目*/
    __le32 s_r_blocks_count; /* 已分配块的数目*/
    __le32 s_free_blocks_count; /*空闲块数目*/
    __le32 s_free_inodes_count; /*空闲inode数目*/
    __le32 s_first_data_block;  /*第一个数据块*/
    __le32 s_log_block_size;   /*块长度*/
    __le32 s_log_frag_size;    /*碎片长度*/
    __le32 s_blocks_per_group; /*每个块组包含的块数*/
    __le32 s_frags_per_group;   /*每个块组包含的碎片*/
    __le32 s_inodes_per_group;   /*每个块组的inode数目*/
    __le32 s_mtime;               /*装载时间*/
    __le32 s_wtime;                /*写入时间*/
    __le16 s_mnt_count;            /*装载计数*/
    __le16 s_max_mnt_count;        /*最大装载计数*/
    __le16 s_magic;               /*魔数,标记文件系统类型*/
    …………
}

超级块的存储结构主要包括以上部分,下面解释关键字段。

  • s_log_block_size:用来表示块的长度,取值为 0、1 和 2,分别对应的块长度为 1024、2048 和 4096,块长度是由 mke2fs 创建文件系统期间指定,创建后,就不能修改
  • s_block_per_groups_inodes_per_group:每个块组中块和 inode 的数量,创建文件系统时确定。
  • s_magic:存储的是 0XEF53,用来标识 ext2 文件系统

1.2 组描述符

组描述符反映了文件系统中各个块组的状态,例如块组中的空闲块和 inode 数目,每个块组都包含了文件系统中所有块组的组描述信息,其数据结构如下:

struct ext2_group_desc{
    __le32 bg_block_bitmap;         /*块位图块*/
    __le32 bg_inode_bitmap;         /*inode位图块*/
    __le32 bg_inode_table;          /*inode表块*/
    __le16 bg_free_blocks_count;    /*空闲块数目*/
    __le16 bg_free_inodes_count;    /*空闲inode数目*/
    __le16 bg_used_dirs_count;      /*目录数目*/
    __le16 bg_pad;
    __le32 bg_reserved[3];
}

1.3 数据块位图和 inode 位图

位图是保存长的比特位串,该结构中每个比特位都对应于一个数据块或 inode,用来标识对应的数据块或 inode 是空闲还是被使用。总是占用一个数据块。

1.4 inode 表

inode 表包含了块组中所有的 inode,inode 包含了文件的属性和对应的数据块的标号,inode 的数据结构如下:

struct ext2_inode{
    __le16 i_mode;    /*文件模式*/
    __le16 i_uid;     /*所有者UID的低16位*/
    __le32 i_size;    /*长度,按字节计算*/
    __le32 i_atime;   /*访问时间*/
    __le32 i_ctime;   /*创建时间*/
    __le32 i_mtime;   /*修改时间*/
    __le32 i_dtime;   /*删除时间*/
    __le16 i_gid;     /*组ID的低16位*/
    __le16 i_links_count; /*链接计数*/
    __le32 i_blocks;    /*块数目*/
    __le32 i_flags;     /*文件标志*/
    uion{
        ……
    }masix1;
    __le32 i_blocks[EXT2_N_BLOCKS]; /*块指针*/
    __le32 i_generation;    /*文件版本,用于NFS*/
    …………
}
  • i_mode:访问权限
  • i_sizei_block:分别以字节和块为单位指定了文件的长度,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总是假定块的大小是 512 字节(和文件系统实际使用的块大小没有关系)
  • i_blocks:存储数据块的标号的数组,数组长度为 EXT2_N_BLOCKS,其默认值是 12+3
  • i_link_count:统计硬链接的计数器
  • 每个块组的 inode 数量也是由文件系统创建时设定,默认的设置是 128

1.5 数据块

数据块保存的是文件的有用数据。

知识点 1:inode 中保存了文件占用的数据块的编号,那么 inode 是怎么保存数据块的编码的?

对于一个 700MB 的文件,如果数据块的长度是 4KB,那么需要 175000 个数据块,而 inode 需要用 175000*4 个字节来存储所有的块号信息,这就需要耗费大量的磁盘空间来存储 inode 信息,更重要的是大多数文件都不需要存储这么多块号。Linux 内核学习笔记-磁盘篇

Linux 内核学习笔记-磁盘篇

Linux 使用间接存储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上图表示了简单间接和二次间接,inode 本身会存储 15 个数据块的标号,其中 12 个直接指向对应的数据块,当文件需要的数据块超过 12 个时,就需要使用间接,间接指向的数据块,用来存储数据块的标号,而不会存储文件数据,同理,当一次间接还不够用时,就需要二次间接,ext2 最高提供三次间接,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算出文件系统支持的最大文件长度。

块长度 最大文件长度
1024 16GB
2048 256GB
4096 2TB

知识点2:将分区分为多个块组有什么好处?

文件系统会试图把文件储存到同一个块组中,以最小化磁头在 inode、块位图和数据块之间寻道的代价,这样可以显著提高磁盘访问速度

知识点3:目录是怎么存储的?

目录本身也是文件,其同样是有 inode 和对应的数据块,只不过数据块上存放的是描述目录项的的结构,其定义如下。

struct ext2_dir_entry_2{
        __le32  inode;
        __le16  rec_len;
        __u8    name_len;
        __u8    file_type;
        char    name[EXT2_NAME_LEN];
};
  • file_type:指定了目录的类型,常用的值有 EXT2_FT_REG_FILE 和 EXT2_FT_DIR,分别用来标识文件和目录。
  • rec_len:表示从 rec_len 字段末尾到下一个 rec_len 字段末尾的偏移量,单位是字节,对于删除的文件和目录,不用删除对应的数据,只需要修改 rec_len 的值就可以,用来有效地扫描文件目录。

对于文件系统的创建加载,以及数据块的读取和创建,以及预分配等细节,这里不再赘述。

2 块设备层

块设备有一下几个特点:

  1. 可以在数据中的任何位置进行访问
  2. 数据总是以固定长度块进行传输
  3. 对块设备的访问有大规模的缓存

需要注意是,这里提到的块和上文 ext2 文件系统的块概念是一样。块的最大长度受内存页的长度限制。另外,我们知道磁盘还有一个概念是扇区sector,它表示磁盘读写的最小单位,通常是 512 个字节,块是扇区的整数倍。

块设备层是一个抽象层,用来提高磁盘的读写效率,使用请求队列,来缓存并重排读写数据块的请求,同时提供预读的功能,提供缓存来保存预读取的内容。因此下文将重点介绍请求队列以及调度策略。

2.1 请求队列

请求队列是一个存储了 I/O 请求的双向链表,下面来看表示 I/O 请求的数据结构。

struct request{
    struct list_head queuelist;
    struct list_head_donelist;
    struct request_queue *q;
    unsigned int cmd_flags;
    enum rq_cmd_type_bits cmd_type;
    ...
    sector_t sector;    /*需要传输的下一个扇区号*/
    sector_t hard_sector;   /*需要传输的下一个扇区号*/
    unsigned long nr_sectors;   /*还需要传输的扇区数目*/
    unsigned long hard_nr_sectors;  /*还需要传输的扇区数目*/
    unsigned long current_nr_secotrs; /*当前段中还需要传输的扇区数目*/
    struct bio *bio;
    struct bio *biotail;
    ...
    void *elevator_private;
    void *elevator_private2;
    ...
};

该结构有3个成员可以指定所需传输数据的准确位置。

  • sector:指定了数据传输的起始扇区
  • current_nr_sectors:当前请求在当前段中还需要传输的扇区数目
  • nr_sectors:当前请求还需要传输的扇区数目

其中的 bio 和 biotail 字段涉及到另外一个概念 BIO,下面来详述。

2.2 BIO

BIO 用于在系统和设备之间传输数据,其结构如下,主要关联到了一个数组上,数组项则指向一个内存页。

Linux 内核学习笔记-磁盘篇

BIO 的数据结构如下:

struct bio{
 sector_t bi_sector;
 struct bio *bi_next; /*将与请求关联的几个BIO组织到一个单链表中*/
 ...
 unsigned short bi_vcnt;  /*bio_vec的数目*/
 unsigned short bi_idx;   /*bi_io_vec数组中,当前处理数组项的索引*/
 unsigned short bi_phys_segments;
 unsigned short bi_hw_segments;
 unsigned int bi_size; /*剩余IO数据量*/
 struct bio_vec *bi_io_vec;   /*实际的bio_vec数组*/
 bio_end_io_t *bi_end_io;
 void  *bi_private;
};

大体上,内核在提交请求时,可以分两步:

  1. 首先创建一个 BIO 实例以描述请求,然后请求的 bio 字段指向创建的 BIO 实例,并把请求置于请求队列上
  2. 内核处理请求队列并执行 BIO 中的操作。

2.3 请求插入队列

内核使用队列插入机制,来有意阻止请求的处理,请求队列可能处于空闲状态或者插入状态,如果队列处于空闲状态,队列中等待的请求将会被处理,否则,新的请求只是添加到队列,但并不处理。

2.4 I/O 调度

调度和重排 I/O 操作的算法,称之为 I/O 调度器,也称为电梯elevator ,目前常用的调度算法有:

  • noop:按照先来先服务的原则一次添加到队列,请求会进行合并当无法重排
  • deadline:试图最小化磁盘寻道的次数,并尽可能确保请求在一定时间内完成
  • as:预测调度器,会尽可能预测进程的行为。
  • cfq:完全公平排队,时间片会分配到每个队列,内核使用一个轮转算法来处理各个队列,确保了 I/O 带宽以公平的方式在不同队列之间共享。

3 虚拟文件系统

VFS 是对文件系统的一层抽象,来屏蔽各种文件系统的差异,对于 VFS 来说,其主要操作的对象依然是 inode,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内存中的 inode 结构和磁盘上文件系统中的 inode 结构稍有不同。其包含了一些磁盘上 inode 没有的成员。

3.1 inode

VFS 中 inode 结构如下:

struct inode{
    struct hlist_node ihash;
    struct list_head i_list;
    struct list_head i_sb_list;
    struct list_head i_dentry;
    ...
    loff_t i_size;
    ...
    unsigned int i_blkbits;
    blkcnt_t i_blocks;
    umode_t i_mode;
    ...
};

inode 中没有保存文件名,而文件名保存在目录项 dentry 中,因此,如果应用层需要打开一个给定的文件名,就需要先查找其 dentry,找其对应的 inode,从而找到它在磁盘上的存储位置。

3.2 dentry

struct dentry{
   atomic_t d_count;
   unsigned int d_flags;   /*由d_lock保护*/
   spinlock_t d_lock;  /*每个dentry的锁*/
   struct inode *d_inode;  /*文件名所属的inode,如果为NULL,则标识不存在的文件名*/
   struct hlist_node d_hash;   /*用于查找的散列表*
   struct dentry *d_parent;    /*父目录的dentry实例*/
   struct qstr d_name;
   ...
   unsigned char d_iname[DNAME_INLINE_LEN_MIN]   /*短文件名存储在这里*/
};

上文提到,dentry 的主要用途是建立文件名和 inode 的关联,其中有 3 个重要字段:

  • d_inode:指向相关 inode 实例的指针,d_entry 还可以为不存在的文件名建立,这时 d_inode 为 NULL 指针,这有助于查找不存在的文件名
  • d_name:指定了文件的名称
  • d_iname:如果文件名有少量字符组成,则存储在该字段,以加速访问

由于块设备的访问速度较慢,为了加速 dentry 的查找,内核使用 dentry 缓存来加速其查找。而 dentry 缓存在内存中的组织形式如下:

  1.  一个散列表:包含了所有的 dentry 对象
  2.  一个 LRU 链表:不再使用的对象将授予一个最后宽限期,宽限期过后才从内存移除。

对于 VFS 来说,主要的一个工作是查找 inode,下面就介绍 inode 的查找流程。 

首先调用 __link_path_walk 来进行权限检查然后主要的逻辑在 do_lookup 中实现。

Linux 内核学习笔记-磁盘篇

do_lookup 始于一个路径分量,最终返回一个和带查找文件名相关的 inode。

  1. 去 dentry 缓存中查找 inode,如果查找到,仍会调用文件系统的 d_revalidate 函数来检查缓存是否有效
  2. 调用 read_lookup 执行特定于文件系统的查找操作

3.3 打开文件

对于应用程序来说,通常会调用 open 系统函数来打开一个文件,下面就看下内核处理 open 的流程。

Linux 内核学习笔记-磁盘篇

  1. 首先检查 force_o_largefile 设置
  2. 找到一个可用的文件描述符
  3. open_namei 调用 path_lookup 函数查找 inode
  4. 将创建的 file 实例放置到 s_files 链表上
  5. 将file实例放置到进程 task_struct 的 file->fd 数组中
  6. 返回到用户层

总结

内核有关磁盘的实现错综复杂,本文试图通过介绍一些关键的概念:ext 文件系统、inode、dentry、BIO 等,让大家了解内核实现磁盘 I/O 的主要原理。本文属于读书笔记,如果有疑问的地方 ,可以直接参阅《深入Linux内核架构》。

(题图:Pixabay,CC0)

Linux 内核学习笔记-磁盘篇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43831.html

(0)
上一篇 2021年8月5日
下一篇 2021年8月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