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软硬件变阵
中国国产软硬件产业正处于历史性的变革期,不仅改变其产业格局,亦或影响整个中国科技产业的走向。
变革源自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驱动。传统科技巨头与新兴科技企业碰撞,信息技术与产业理论上的运行轨迹在被颠覆中。
这场变革与决策层的战略考量有莫大关联。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如操作系统、芯片、数据库等,国家意志将变革推至产业界前沿。
对国产基础软硬件业界而言,这无疑是最好的契机。在国际科技巨头的阴影下煎熬数十年后,眼前突然呈现一缕阳光,或许中国软硬件产业界在兴奋之余还多少有些不知所措。与国际巨头在攻守易位中也不会放弃过招。
兴奋或茫然间杂。中国软硬件产业界身处变革之中,迷雾依旧厚重,该如何结伴而行,进而拨云见日?
苦熬多年之后,中国国产软硬件产业终于有了“随意”生长的空间。
日前,市场调研公司Gartner公布了2014年三季度的市场出货量数据。其中,国内服务器厂商份额大幅提升,达到53.1%,还在当季度出货量前五名中占据三席。
与之对应的,是IBM、惠普、思科等国外品牌在中国服务器市场的销量,均出现不同幅度的下滑。
除了服务器,在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等信息产业各个领域,国产软硬件“逆袭”国外品牌的好戏,也同样上演。
在绝大多数券商和专家的报告中,用来总结这种情势的话几乎完全一致:中国国产软硬件的“春天”来了。
虽然以往也有类似的说法,但这一次的春天看起来更实在。用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的话说,因为这背后不仅是技术变革的驱动,还有决策层在自主可控政策上的推动。
现在,摆在中国软硬件产业界面前的问题,是如何迎接这个春天。
国产化“逆袭”
2014年5月,中央国家机关采购中心发布《关于进行信息类协议供货强制节能产品补充招标的通知》,规定政府采购的“所有计算机类产品不允许安装Windows8操作系统”。
虽然通知没有解释具体的禁用原因,但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关中国政府将大范围更换国产操作系统的说法随之而起。
而在市场层面,一场声势浩大的国产化替代行动早已在中国软硬件产业掀起轩然大波。
这场行动在业内被称为“去IOE(IBM、Oracle、EMC)”,它的启动并没有一个严格的时间点和标志,最初也是阿里巴巴等网络公司改造传统信息系统软硬件架构的技术举措。
但2013年“棱镜门”事件爆发后,“去IOE”被整个中国信息产业界赋予新内涵,尤其是在银行、电信、能源等关键行业,逐渐升级为一次国产与国外软硬件信息产业的对决。
国产软硬件的“逆袭”之旅,也由此启幕。
操作系统之外,服务器的国产化进程最为显著。除了市场份额优势,多个国内外服务器企业攻守易位的大事件,也在一年时间发生。
2014年1月,联想宣布将以23亿美元巨资收购IBM的X86服务器业务;同年10月,惠普宣布将分拆为两家独立的上市公司,同时裁员人数增加5000人以缓解财务压力;
2013年10月底,戴尔完成对上市公司的收购,从纳斯达克摘牌退市;一年后,国产信息技术企业中科曙光登陆上交所,完成上市。
浪潮集团副总裁张海涛认为,这意味着,国产厂商已经打破了之前胶着的平衡状态,正在从战略相持走向战略进攻。
国家推力
在芯片、数据库等更多领域,“国进”之势也显露出积极苗头,只不过在替代路径上与服务器存在区别。
以芯片为例,2014年9月,清华紫光集团与英特尔签署合作协议,旗下持有展讯通信和锐迪科微电子的控股公司获得英特尔90亿元投资,共同开发基于英特尔架构的芯片产品。
一个月后,中国IT厂商苏州中晟宏芯、天津南大通用、北京华胜天成先后与IBM达成合作,获得IBM相关芯片和数据库产品的关键技术知识产权授权。
对于这类合作,民生证券在分析报告中写道,“由于技术、产业配套等原因,闭门造车式的国产品在基础领域替代国外产品的难度较大,中短期内难以实现,较为可行的道路是学习高铁模式,通过引进吸收海外技术实现国产化的路线。”
除了中国科技企业自身的业务发展需要,以上多起合作中,均有国家行业主管部门以及地方政府的身影。在iSuppli半导体首席分析师顾文军看来,这说明国家决策层并不排斥多元化的国产品替代方案,希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自主可控发展新路径”也能走出来。
国家决策层的支持,是“国进”的动力。2014年5月禁用Windows8操作系统的通知之后,一系列利好国产软硬件的政策相继出炉。
2014年5月,国家网信办表示我国将推出网络安全审查制度;6月,《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出台;9月,银监会发布《应用安全可控信息技术指导意见》,提出从2015年起,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安全可控信息技术的应用,以不低于15%的比例逐年增加。
倪光南评价说,与以往相比,这一系列政策,落点更准确,更具有操作性,无疑是“兴奋剂”,让国内软硬件产业界信心更大。
产业链挑战
沐浴业界的春风,也撩开了遮盖国产软硬件产业软肋的纱帘。
浪潮集团2013年1月发布了国产应用主机天梭K1,一年后,浪潮集团高级副总裁王恩东谈及天梭K1的推广时,仍感慨良多。
困难来自很多方面,让王恩东最头疼的问题,则是生态圈的建设。主机的推广,配套的数据库软件至关重要,但国外主流的基础软件,包括占据主流市场地位的美国数据库公司,甲骨文、IBM等,都不愿意给天梭K1提供支持。
“技术上不存在什么大障碍,资金上也不需要巨大投入,几乎是举手之劳,”王恩东说,“但他们就是希望通过产业链优势来遏制你。”
对国产软硬件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和信息自主战略实施来说,这将会是现实的制约问题:完成单点突破后,如何将现有的产业优势资源,整合成一个有活力的全国产技术生态圈?
王恩东认为,美国在信息产业的领先,不仅是技术领先,更是产业链的领先。现在,中国每一项技术产品突破,都是在美国主导的全球产业链分工下实现的,我们面对的是中国企业的“一个点”与美国的“一条链”的竞争。
不过,我国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已意识到这一问题。2013年9月,在工信部和银监会等部门组织下,国产主机产业联盟就已成立,联盟成员目前已经发展到58家,覆盖芯片、整机、软件等各个产业环节。
2014年4月,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用友软件、中标软件、神州软件等50家国产软件企业和第三方机构,又联合成立了“中国信息化应用安全联盟”,力促国产软件产业链的合作。
当然,摆在产业链面前的现实问题依然不容忽视。赛迪顾问副总裁孙会峰说,中国信息产业一直缺乏必要的整合,企业数量多,但技术实力弱、高端占比少,发展方式的现代化、集约化程度也较低,要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并非易事。
他特别指出,国外软硬件企业先入为主多年积累的优势,不仅在技术架构和知识产权上有一套成体系的壁垒,在使用习惯上也牢牢地“绑架”着中国用户。中国国产软硬件的产业链整合之路,仍然任重道远。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46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