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专家表示,如果要结合诸多云服务以建立适合贵公司的平台,购置监控工具就显得必不可少。
许多供应商仅仅为现有的产品组合贴上云就绪的标签,试图搭上云计算这趟顺风车。
研究和分析公司Quocirca已见过这方面的无数例子:许多公司拿来现有的应用程序,以一种标准(或半虚拟化)的方式托管运行应用程序,然后贴上“云”的标签,就因为这些应用程序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访问。
据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所(NIST)声称,真正的云服务要满足一系列基本的特性。云服务要具有弹性、广泛的网络可访问性、自助式功能、资源池,并提供可测量的服务。
NIST涉及的一个方面就是所谓的云工作负载。将云应用程序移到企业外部可能似乎是云,但是它未能提供这种IT交付模式承诺有望带来的最大价值。
初创企业与老牌企业
如果你看一下似乎一夜之间冒出来、已变得家喻户晓的新兴初创企业,它们通常采取了与传统企业截然不同的IT方法。
出租车预订应用程序Uber就是个典例。它不是求助于Oracle和SAP之类厂商的企业资源规划或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而是结合了来自Twilio和Braintree的云服务,建立了一个更适合满足其业务要求的系统。
这是另外许多公司所采用的一个策略,它们决定避免自行构建平台这条路子,而是出于提高业务灵活性的原因,把来自其他服务的现有功能结合起来。
然而,随着因此建立的平台不断发展,这种方法需要具备很高的监控水平。要不然,这些系统就无法很好地协同运行,客户就会抛弃这家公司。
比较云监控市场
那么,外面有哪些厂商或技术可以管理此类混合云系统呢?
自2013年私有化以来一直默默无闻的BMC已更新了TrueSight运维管理产品,该产品提供了一种相当全面的方式来监控和管理这些类型的工作负载。
与此同时,冠群公司拥有一套全面的解决方案,包括CA Business Service Insight、CA Application
Performance Management和CA App Synthetic
Monitor及其他产品。不过,其强项恰恰也是最大的弱项。拥有如此广泛的产品组合会让潜在客户很难明白自己从冠群那里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产品。
IBM有其Tivoli产品组合,可以利用其在2013年收购的SoftLayer,后者拥有一系列内置的监控和管理功能。
对来想要利用思科这个网络巨擘的云聚合模式的那些人来说,思科智能自动化云端服务解决方案是一种选择。这让迥异(但基于OpenStack)的云能够协同运行,并且管理这些云上的工作负载。
由于2013年收购了Enstratius,戴尔是另一家现在能够管理混合环境下工作负载的厂商。
这家公司已经决定将自己定位于云服务代理公司,能将其戴尔云管理器与2010年收购的Boomi和2014年收购的StatSoft结合起来,提供一个智能的云管理系统,能完全了解不同工作负载的种种要求。
存储领域巨擘EMC已收购了云平台提供商Virtustream,它随带xStream中先进的工作负载管理功能,应该能顺应母公司的云愿景。
惠普尝试了多种云方案,也在加强其Helion产品组合,提供混合云工作负载管理功能。
还有规模比较小的厂商,比如Stratus Technologies、Accelerite、StackIQ、Flexiant和Novell,它们都争相在这个将会很庞大的市场夺得相当大的份额。
其中一些厂商拥有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比如说,StackIQ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方法:使用程序包(package)和预制的配置包(pallet)来管理云服务的配置,从而提供“仓库级”工作负载管理。
做出正确的选择
所有这些选择可能让许多公司晕头转向;要是选择错了,可能会给公司业务带来惨重后果。比如说,可供使用的功能可能不够,或者供应商可能倒闭,让贵公司陷入困境。
因而,明白贵公司到底想要做什么很重要。来自一家老牌供应商(可能是现有的系统管理供应商或是为贵公司的专用基础设施提供大部分硬件的厂商)的基本
级工具也许可以提供足够的功能,用于处理日常的半自动化工作负载管理。对一些公司来说,这可能足够了,因为第三方云在不断成熟和变化。
另一些公司可能需要动态的工作负载管理,这就引出了两个选择。
一个选择是走选择基本级工具这条“稳当”的路子,然后在此基础上添加另外的同类中最佳功能。然而,这可能会导致一些问题,因为基本产品或同类中最佳工具在不断发展,兼容性问题会随之出现。
另一个选择就是使用规模较小的供应商,它可以提供更专门的服务,并与公司现有的管理平台很好地集成起来。
把这看成是一项战术性投资,确保你从使用系统获得的价值超过许可成本和实施成本(如果它还不是一种基于软件即服务模式的产品)。
要密切关注市场,如果你选择的那家提供商倒闭,或者被你不喜欢的供应商收购,就要实施备选方案,把现有系统换成不同的系统。
跨混合平台进行高效的工作负载管理会是个大问题。
到头来使用人工系统或半自动化系统的那些公司在新经济下日子会不太好过。使用自动化系统的公司会发现IT平台扮演应该扮演的角色:推动业务发展,而不是制约业务能力。
原文标题:Why monitoring tools are key to your company’s cloud success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57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