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的进步虽然会大幅提升生产力,但也会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道德困境。丹麦收银员就曾因为追踪软件而暴怒,他们认为结账终端上秘密安装的软件追踪了他们的一举一动(包括速度和效率等),严重地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这故事听起来像是发生在数字时代的故事,但其实它已经是40年前的老黄历了。许多人认为这些收银员是卢德派(泛指那些反对技术进步和产业调整的人),但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的一面:我们担心雇主运用新技术砸了我们手上的饭碗,甚至担心这些技术会彻底改变工作的属性。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崛起,类似的论调又冲着这项新技术来了。但事实上,我们必须区分对新技术的恐惧与担心它们造成的影响之间的区别。只有认清了这一点,我们才能保证新技术符合人类社会的伦理标准。或许,我们需要用更温和的方式来化解,比如化骨绵掌什么的。
AI之类的新技术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机会,让人类得以提高工作效率、享受更优质的服务并完成许多我们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任务。但如果我们不能有效的打消民众心中的疑虑,新技术可能就会在民众的恐惧和负面评价下丧失公信力并最终走向绝路。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在美国,警察使用的犯罪风险评估系统就成了过街老鼠,人们认为这套系统对黑人族群有严重的偏见。究其原因,就是其背后的预测分析不给力,它所用的数据本就带有严重的歧视性。随后,在一系列的评估中,警方也发现这套系统对减少犯罪率作用极小。
因此,我们需要一套成熟的包容性对话机制来应对自动化的未来和新技术带来的潜在影响。美国汽车工人联盟主席 Reuther 在1955年就曾呼吁社会各界“制定更包容的经济和社会政策,以保证新技术能在经济、社会和道德观念层面发挥自己的影响力。”
机器替代人类完成某些工作已经几个世纪了,而它们诞生的那一刻,就是人类开始萌生担忧并讨论如何与其相处的开端,这种担忧循环往复,历经几个世纪也丝毫没有减弱。许多人觉得,机器终究会彻底抢走人类的饭碗,导致大规模的失业。
出现这种持续性恐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每一代人都认为自己正面临革命性的技术进步,哪代人都没有自己倒霉。 AI 在许多杞人忧天者面前也成了大毒草,因为它们不但拥有认知和做决定的能力,还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影响力。
眼下, AI 已经开始进驻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塑造了一种新型生活方式。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对该技术的影响予以说明,以防人们心中的担忧和恐惧占据上风。同时,政府部门应该清楚的为公民解释 AI 未来的发展方向,告诉他们新的努力方向和必会技能。
从公共政策的观点来看,眼下对于 AI 的使用我们还没有任何适当的监管法令,而这是丧失民众公信力的巨大隐患。因此,独立的 AI 监管公共机构势在必行,它不但可以保证公民的知情权,还能推动新一代算法、机器学习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下一代技术的诞生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via guardian
推荐阅读:
雷锋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60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