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本周锋闻:无人与人工智能

本周锋闻涵盖三大热点:无人机,智能自行车,P2P 租车以及 OBD 盒子。

一、无人机,上帝的搬运工

无人机,是指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如美国大片中经常出现的全球鹰或者捕食者。

现在成千上万的无人机在我们四周盘旋,成千上万的新想法也随之起飞:亚马逊、DHL 和顺丰相继测试无人机送快递,而电力巡线、森林防火、喷洒农药、心脏急救、端盘服务等用途也层出不穷。无人机进入了民用领域。

智能驾驶本周锋闻:无人与人工智能

credit: uav.org.cn

我国的《无人机飞行管理规定》正在制定当中,现行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驾驶员管理暂行规定》指出,重量小于等于 7 公斤的微型无人机,飞行范围在视线范围内半径 500 米、相对高度低于 120 米范围内,无须证照管理,但应尽可能避免遥控飞机进入过高空域。因此,放心玩你的无人机去吧!

目前,四轴机型带 4 个螺旋桨,飞行稳定,操作简单,容易上手,最重要的是价格便宜——不带航拍功能的四轴无人机也就几百块左右,带 200 万像素摄像头的可能价格要高点。最高经费预算控制在 1000 元以内。

对于这种科技含量高的玩意,我们怎么才能把它玩弄于鼓掌之中呢?智驾君(SmartRides)先介绍下无人机的玩机技巧:

  1. 凡人级。想当无人机高手,必须做好摔坏几台的准备。新手先在电脑上练习吧。这里推荐一款叫做“AeroflyRC7”的模拟游戏,支持双摇杆手柄、飞行摇杆以及真正的双轴无人机遥控器。玩家只要有台中低端配置的 PC 再加一个 XBOX360 手柄就可。

  2. 天兵级。在电脑上飞得熟练了,就来尝试一下真机飞行,真机从四轴机开始玩。它比较适合新手入门练习。一般情况下,入门级的无人机要飞将近 1 年时间,练得差不多了,才能选择玩家级的无人机。

  3. 天将级。高清航拍开始了,玩家级的无人机单机价格大都 2000 元左右,再外加航拍摄像装置的话,接近 3000 元。该价位的无人机已内置了 GPS,可自动悬停和失控返航。配套的摄像头可以通过手机 APP 来调节拍摄参数,同时还能用手机实现 FPV(第一人称视角)图传。

  4. 大神级。到了这个级别,你就是高手了,可以进行专业航拍或是测绘。这阶段要讲究拍摄的角度,因此 3D 云台是必备的,它可在无人机处于各种倾斜姿势的情况下都保证拍摄设备的平稳。此外,飞控也是该级别玩家的必修课,市场的飞控五花八门并且不兼容。首先要选对飞控,并且要学会日常的机器维护,从最简单的检查螺丝的松紧度,到能够自己 DIY 无人机。

  5. 玉帝级。一般能玩到这份儿上的都是商业用户和高端专业选手,这需要上万元级的高端机型。和业余高手不同的是,该级别不能一人操作,必须是团队。一名飞手负责飞行控制,一名云台手负责拍摄和传输,还有一名地勤,主要负责维护地面情况。人们看到无人机会好奇并驻足围观,地勤要保证无人机正下方没有人群,这样就可以保证即使无人机发生故障坠落,也不会伤到人。

时至今日,无人机已经拥有了一批忠实的粉丝。Phantom 的知名用户包括了好莱坞影星杰米·福克斯(Jamie Foxx)、苹果联合创始人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全美排名第二的女富婆玛莎·斯图尔特(Martha Stewart)等人。

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媒体陆续的报道中,因使用者操作不慎而出现事故的状况屡见不鲜,轻则一台机器报废,重则一条生命报废。针对无人机的兴起,社会各界也有不同的观点。

Google 董事长施密特曾发表言论表达他对民用无人机滥用的态度:“当你发现你的邻居买了一架商业化的观测无人机,从他们的后院放出去,然后每天在你的屋顶转来转去,你怎么想?”事实上,目前即使恶意使用民用无人机来窥探公民隐私,受害者也没有办法通过法律渠道讨还公道。这对于日渐注重个人隐私的社会各界来说无疑是一枚定时炸弹。

智驾君(smartrides)认为,对于无人机,如果善加利用和因势利导,是可以造福未来的人类社会的。就像当初的互联网一样,病毒的出现一度让人们“谈网色变”,其实很多东西都是善恶并存一面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已。

最后介绍一下宾夕法尼亚大学 VijayKumar 教授在 2 年前 TED 上的演讲。这一场充满数学公式的演讲堪称四旋翼飞行器发展历史上里程碑式的演讲,迄今已经有几百万次观看,是 TED 成百上千个演讲中浏览量最高的演讲之一。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YwNjI3NDY4.html

二、张向东:传统自行车行业不思进取

智能驾驶本周锋闻:无人与人工智能

辞去久邦数码总裁兼董事之职,张向东带着对自行车的偏爱,再次创业。面对最近热议的智能自行车是炒作、是圈钱的说法,张向东也作出了相应的回应:

我来自互联网,我和同伴一定会让它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联上网络,但那是为了让它用起来更少麻烦,没有额外的担心,让生活更加愉快,而不是极少数人来耍个酷,让本来已经够复杂的生活变更复杂。

我们只想让自行车和生活都变得更加简单。科技的目的也在于此,智能的目的也在于此。我听到太多关于智能自行车的想法,都是反生活便利的,反自行车哲学的。

  1. 传统自行车行业不思进取,产品缺乏创新,品牌没有个性区别,商业模式落伍,已经到了要被改变的时候。

  2. “智能”这个词是眼睁睁看着要被毁了。现在的自行车从产品创新上来说,切入点很多。大部分用户,就是防盗为第一需求,这是需要联网的,稍微高一点级别的用户,也就是骑车通勤,顺便活动筋骨,周末去公园锻炼的类型。联网功能里,也就是记录下里程轨迹,更高级别的用户,就是踏频、心率、骑车教练之类,远离大众需求,甚至我这样的发烧爱好者,都太远了,而且日常并不需要。

  3. 联网和智能之间还是有很远距离的,但现在这么命名,我觉得更多是区别传统自行车吧。虽然我个人觉得把联网称之为智能,很夸张,不匹配,但也可以理解。

所以说,新一代自行车已经呼之欲出,叫可联网的自行车也许更恰当。

作为被强行冠以“智能自行车创业者”头衔的参与者,我的看法是,能否成功,其实不是智能不智能,而是能不能在市场上找到一个细分领域去占领市场。对用户来说,首先需要的是好自行车,而非智能自行车。

当然,700BIKE 要做的自行车产品,肯定也是联网的。但我们首先是一辆好的城市自行车。

事实上,他不愿意管自己的自行车叫做智能自行车。智能不智能,连他自己都很难定义。自己都不知道的东西,做出来会是什么样子?

在众多自行车行业的创业者内心里,最关心的仍然还是自行车。“自行车的样子,就是生活应该有的样子:简单、日常、有用、方便,还有——快乐。

这个时代在改变这个行业,而他们只是在做他们该做的事情,只是他们还保留了最珍贵的一样东西——那就是所谓的情怀。自行车的样子,就是生活应该有的样子。

三、传统汽车共享问题多,细分市场将是其坟墓?

P2P 经济红遍欧美,在中国却有“橘生淮北为枳”之憾。P2P 租车这个市场在国内发展一年多,新的创业者要想进入这块市场,必然要面对先发者在市场资源和资本上的优势。

在中国已有几十年历史的租车是一个很特别的业态,其特别之处,在于它不属于公共交通的范畴,却有共同的主管部门和准入门槛;它已经是一个细分和垂直的市场,内部却有着迥异的产品线。即使到现在,这个市场依然处于初级发展的阶段。这表现在各家公司的主力依然在抢夺车主资源,以及培养消费者对汽车共享的认识。

一些新上线的租车公司把目光放到了细分市场和租客方面。以专注机场租车的多诺租车为例,他们很明确的意识到机场每天吞吐的大量客流中,很大一部分都有租车的需求,所以上线前就把北上广深杭的主要机场拿下,这也意味着把这块细分市场的流量入口掌控。

智能驾驶本周锋闻:无人与人工智能

一位阿里前高管曾说过,买家才是真正的客户,因为买家创建订单带来交易。反之,卖家是流动的,今天可以在淘宝开店,明天可以在 eBay 开店,或同时开店,跟摆地摊一样。哪个平台搞活动(做流量),卖家就在哪个平台投入更多精力。

因此,作为 P2P 租车平台,追求车主数可能是为别的平台做嫁衣:哪个平台有租客,车主就会自己跑过去。即便很多平台都宣称与车主签订了排他性协议,此举也并无强制性。平台方本身也清楚这最多就是个形式。智驾君认为,未来的主要竞争将逐渐从对车主的争夺,转移到对租客的争夺以及租车后服务的接入上。主战场也将蔓延到各个细分市场。

包括笔者在内的很多人都对该模式是否能在中国国情下生存下去表示疑虑。国人是否有驱车到达机场的习惯?换个角度来看,以前选择公共交通到机场,无非是机场停车费太贵。这是痛点所在。

对于这部分用户来说,他们还是希望能自己驱车到机场的。机场租车提供的免费停车则抓着这个点满足了他们驱车的需求。

四、国内 OBD 卖不好,问题出在哪?

这两年车联网的概念红火,已经有 3000 多家做 OBD 的企业挤进了国内市场。奇怪的是盈利者寥寥无几,甚至很多与其合作的传统汽车厂商多持保守态度,似乎不认可其价值。反观国外,硅谷的几家 OBD 制造商却被风投们争相追逐。

大家也知道,国外对于 OBD 的报道可不像国内这般火热,几乎得不到什么媒体关注。在这么大的待遇差别情况下,国外 OBD 都比国内的反响要好,究竟是为什么呢?

用过 OBD 的都知道,国内市场上的 OBD 产品看似花样种类繁多,但功能同质化非常严重,基本只能实现单一的行车数据反馈功能,不能给出解决办法或协助车主处理故障问题。对用户最大的作用也许就是:在开到 4S 店之前,先看到一堆密密麻麻的数据,或者是无聊的时候浏览下车身状况解个闷。

这些 OBD 厂商似乎忘了,在一个满大街都有智能手机的时代,这些内容车主可以从自己的手机上通过各类 App 获得,何必额外买你一个功能残次的 OBD 呢。

反观国外的 OBD 产品,以一款最近被 IEEE 报道过的名叫“Drive”的的知名 OBD 为例。

智能驾驶本周锋闻:无人与人工智能

Drive 可以放在方向盘后的转向柱上,通过蓝牙与驾驶者的智能手机连接。它会发出两束脉冲红外光对准 10 点和 2 点方向,正好是用户手握方向盘的位置。当车主有来电或信息时,只需要移动手指中断光束,而不需要让双手离开握盘,便可以通过盒子内的语言识别软件接听来电、短信或邮件(还可以打开 Siri)并进行回复。

国外大多数 OBD 像 Drive 一样,设计初衷围绕着改善用户驾乘体验,而不仅仅只是单一的内容服务。因此,这样的 OBD 填补了智能设备无法替代的角色,并且真正优化了驾驶体验,保证了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想在已是一片红海的国内 OBD 市场上突围,那就必须回到“让驾乘更美好”的设计初衷,做出 OBD 的市场竞争力。这是目前厂商们应该多思考的。

关注智驾君(微信公众号 smartrides),每周获取最新智能驾驶资讯。若有智能驾驶、新能源、汽车互联各方面话题观点与意见,可向我们留言。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62891.html

(0)
上一篇 2021年8月10日 22:59
下一篇 2021年8月10日 22:5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