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在2016云栖大会上提出新零售概念至今整整一年。过去一年里,新零售已经成为了最热门的商业概念。盒马鲜生、无人便利店等全新零售业态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但新零售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未来又有哪些发展趋势,绝大多数人都说不清楚。
10月11日-14日,2017云栖大会在杭州举行,雷锋网奔赴大会现场第一时间进行了跟踪和报道。10月14日的阿里巴巴新零售峰会上,阿里巴巴集团学术委员会主席兼湖畔大学教育长曾鸣,在新零售概念推出一年后,分享他对新零售本质及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
曾鸣教授指出,新零售是作为“五新”概念之一提出来的,因此必须把“五新”放在一起,才能理解新零售的未来。
曾鸣表示,任何新东西的发展,其实要看清楚未来两三年的发展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但你往远一点看,看五年八年,反而可能会更清楚一些”。
他说,马云提出一个概念时,他的思考维度往往是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马云提出新零售和“五新”概念,背后其实是对未来十年、二十年乃至三十年的感知和体会。新零售这个概念本身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指引的方向。
曾鸣认为,一般的成功或许可以跟风,但大的成功一定要有vision,也就是“Vision决定未来。”他说,新零售当然是线上和线下的结合,只是此线上非彼线上,此线下更非彼线下。你的模式如果不够新,肯定走不到未来,最多只是过渡期的喧嚣和热闹。
以下是曾鸣的全部分享内容,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做了不改变原意的编辑:
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分享我对于新零售的未来的思考。
组委会找到我的时候,我非常犹豫。因为最近一年多新零售概念特别火,我虽然观察了很多新零售企业,但关于下一步发展的建议仍在思考当中。反倒是在座各位走在新零售领域创新的最前沿,感受可能比我深刻得多。
后来我又仔细想了想,对于任何新事物,想要看清其未来两到三年的发展是非常困难的。倘若目光放长远些,观察未来五到八年的趋势,反而会更清楚些。因此,接下来我准备谈谈5年后的新零售是什么样的,以及新零售的本质是什么。
把“五新”放在一起,才能理解新零售的未来
一、新零售其实是马老师作为“五新”之一提出来的,还包含新制造、新金融、新能源和新技术。假如不从商业的整体角度出发,而是单独思考新零售,就很可能走偏。零售只是商业的众多环节之一,互联网在对广告、零售、物流行业形成巨大冲击和根本性变革之后,下一步影响最大的领域是传统的营销和品牌,以及整个供应链。只有将新零售、新制造、新供应链、新金融放到一起思考,才能理解新零售到底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二、新零售本质上是由新技术驱动的。数据成了未来最重要的生产资料,算法则是未来最重要的流水线,它们取代了工业时代的钢铁和由电力驱动的生产线。这是新零售时代最根本的生产力变化。未来新零售离不开数据、算法和人工智能等最前沿的技术。
三、最近一年大家提得最多的是线上线下一体化,这是必然趋势。但更值得探索的是,基于什么样的理念,用什么样的方法实现一体化。
四、新零售对中国来说是巨大的机会。创新往往非常困难,颠覆传统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但是当有很大的新的增量时,创新就会容易的多,因为可以从增量做起。
中国是一个很幸运的国家,且处在一个幸运的时代。由于经济和中产阶级的发展,我们正处于消费升级的大历史进程当中,而消费升级让新零售有了更大的尝试和创新空间。
新零售是对工业时代彻底重组的范式变革
基于前面提到的四点大背景,我认为新零售本质上是对工业时代传统、垂直、封闭、串联、线性的供应链结构进行打散和重组,从而形成未来全新的网状社会化合作方式。
现在全世界几乎最有价值的7家公司,都是智能商业的企业。
上面这张图唯一没有画上去的是苹果,因为画苹果的话还要再画一个轴,也就是在软硬件一体化的突破。
未来将是智能商业的时代,而商业智能化会建立在两个非常核心的机制之上。一个叫网络协同,即传统的线性结构被重组成开放的网状协同。另一个是数据智能,即通过算法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完成机器决策。比如,淘宝实现了千人千面的个性化展现,它不太可能基于人工,而是完全基于智能的机器推荐。
智能商业将是企业未来全新的生存方式,网络协同和数据智能是新商业文明DNA的双螺旋。无论是新零售,还是新制造、新金融,都必须具备这样的DNA才能发展起来。
所以新零售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完成网络化和智能化,这个过程有先有后,有的可能要三年,有的可能要五年,甚至更长。任何在新零售领域创新的企业,都必须有这样的基因。
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一个范式的大变革,是一场商业升维的竞争,大家拼的是未来的这张大图。
现在发生的一切都仅仅是开始,符合未来的趋势比现阶段取得局部性胜利重要得多。
新商业文明的DNA
新零售的未来具备哪些基本特征?前面提到了两个基本DNA的双螺旋结构,下面再谈谈其基本表现形式:
一、我从2012年开始反复强调,商业模式的基本变化之一就是,从工业时代以企业为中心走向了未来以消费者为中心。也就是C2B的全新商业模式,一切以客户为中心,由客户来驱动。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
二、在互联网时代和智能时代,满足客户需求是企业运营的基本原则,是竞争的起点。未来不再会有所谓的刚需,需求是在动态互动的过程中持续被挖掘、满足和涌现出来的。
三、互动是未来零售行业发展的关键环节。现在所有关于新零售的创新,其实都应该围绕一个核心——提高实时互动的可能性、丰富度和效率。加强互动是一个协同网络不断扩张的过程,非常重要。
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所谓的全渠道、线上线下一体化,还有营销方面的巨大突破。社区将是未来营销和品牌最重要的载体。这一点在过去两年的网红经济中就已经表现得很明显了。我们现在常常提到的场景革命,本质上就是基于场景触发需求,这一领域才刚刚展开探索,还没有很让人惊喜的创新案例。
此外,供应链的重构也很重要,未来需要支持按需订购,支持多品种、小批量、快速反应、低成本的供应链结构。我们需要通过网状协同实现以前从未实现过的个性化、快速、丰富、低成本的产品供应。
四、动态的优化会是数据智能不断升级的过程,即基于算法的自动高速迭代,而不再是人脑的低效学习。这一点在AlphaGO过去一年多的高速演变中也能看到。
五、未来的商业是智能商业的升维竞争,因为我们面临着数据智能的持续自我优化,这是一个加速度优化的过程,让后来者和竞争对手难以追赶。
新零售的四大努力方向
一、你做的所有努力要尽可能以客户驱动为中心,越贴近用户越好。
二、所有业务环节尽可能在线。这一点看起来简单,实践起来却很难。所谓在线不是指广告在线,或者在天猫上开一个旗舰店,而是指你最核心的业务流程是否直接在线,且不需要人为干预,也就是机器决策。未来,数据不是用来支持人做出决策的,而是由机器自动作出决策。只有实现了自动化决策,才能形成活数据的闭环,让人工智能在快速反馈闭环中自我学习,自我加强。
三、活数据是非常复杂的概念。我之所以没有用“大数据”,而是另创了“活数据”这个概念,就是想强调:数据的价值不在于量的多少,而在于在线业务流程中真实数据的沉淀和实时处理、反馈。那样的数据才是活数据,才是有价值的数据。
四、机器决策。这是我今天最想讲的核心内容。但由于时间关系只能一笔带过,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关注曾鸣书院或湖畔大学APP中对于活数据和智能商业的完整描述。
抓住时代剧变的萌芽
接下来花几分钟时间,从战略的角度分享一下,该如何看待新零售巨大的历时机遇。
我和马云合作多年,有一些小小的心得。马云提出一个概念时,他的思考维度往往是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一年半以前,我们正式提出新零售概念之前,马总让我准备一下,召开一个战略研讨会。我习惯性地回答,“好啊,我把未来十年的趋势做一个简单的思考”。马总当时纠正我说,今年要讨论的是未来三十年将发生什么,因为只看十年还看不清楚。他提出新零售和“五新”概念,背后其实是对未来十年、二十年乃至三十年的感知和体会。概念本身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指引的方向。
即使阿里巴巴内部对于新概念的理解、执行和落地,往往也需要3-5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找到感觉。阿里云和菜鸟都经历过这样的阶段。因此,大家不能简单根据几次演讲或者网上的资料来理解马云讲的新零售。他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所讲的,都是这个战略图景下某一个角度的思考,比如线上线下融合。需要强调的是,所谓线上并不是指今天的淘宝天猫,线下也不是指传统零售现在的线下。
我们不妨想象一个可以看得见的未来——自动驾驶。当无人驾驶汽车真正在路上奔跑的时候,大家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城市的规划、零售的方式都会发生巨大的根本性变化。要在那种根本性巨变中找准方向,今天就必须找到它的雏形和萌芽,这比现阶段的效率突破重要得多。假如你的模式不够新,没有包含足够未来的DNA,今天再热闹也不过是过渡期的喧嚣。
Vision决定未来
现在新零售肯定是风口和热点,但风口和热点与长期价值没有直接关系。真正有价值的企业是能够长远造势的,对时势有着最深刻的体会和把握,能够在最前沿坚持不懈的扑腾。而跟风往往容易跌得很惨。现在我们看到的都是短暂的风口,承载能力非常有限。
这二十年来,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Vision决定未来”。如果你只想要取得一般的成功,那么你可以跟风;但如果你想获得巨大的成功,尤其是在时代剧变时取得成功,就必须具备真正的Vision。因为战略建立在Vision之上,后者是对未来前瞻性的判断。一个创业者在时代剧变和大浪淘沙中能否脱颖而出,最重要的因素就是Vision。
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自我突破和快速学习的能力。谁也没有能够预见未来的水晶球,马云不断地观察,想要看清未来三十年的发展,但事实上也许只能看清楚未来十年。但只要看清了未来十年,他就可以在接下来三年里更加迅速地调整,以适应时代的变化。今天,大家创新和盈利的压力都非常大,但不管创业多么艰苦,都不能丢了抬头看路的能力。Vision本身并不神秘,只要多看多想,只要比大部分人看得远一些,未来的路就能好走很多。(雷锋网)
。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63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