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数字货币热潮兴起,与之相关的一些底层技术,如区块链技术以及分布式记账方法,也显示出广阔应用前景。数字货币从理论走向现实,其必要性、可行性和安全性正在接受市场检验。
近日,最新一期《中国金融》推出了“央行数字货币研究与探讨”专题,记录了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团队对全球数字货币发展趋势、中国央行数字货币发行和运行的研究成果。那么,在这些研究中,专家们的意见又是如何颠覆陈规的呢?面对新技术的冲击,传统金融机构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数字货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表示,纸币的出现是货币史上一个巨大跨越。纸币自身价值与票面价值相脱离,不仅节约了发行成本,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大大促进贸易发展。
而进入21世纪后,互联网技术大行其道,建立在互联网和数字加密技术基础之上的数字货币水到渠成。数字货币不仅与纸币一样具有公信力,而且可以进一步降低运行成本。
从现有的一些类数字货币看,其背后都运行着去中心化机制,主要通过分布式记账方法建立信任体系。但这些类数字货币依然存在着与历史上私人货币一样的根本性缺陷:价值不稳,公信力不强,可接受范围有限,容易产生较大负外部性。因此,由中央银行推动发行法定数字货币势在必然。
法定数字货币运行的关键和竞争优势
范一飞表示,法定数字货币的安全运行必须依靠强大的技术支持,主要包括数字货币整体架构,以及由协议、数据格式、数字签名机制、数字钱包等要素共同构建的数字账本技术。
从当前行业发展情况看,私人部门推出的各种类数字货币主要运用区块链技术和加密技术,通过竞争性记账、公私钥签名验证的方法来保证体系运行的安全性。法定数字货币不同于私人部门类数字货币:后者去中心化;而前者必须中心化或部分中心化,以保证效率和安全。
这一特点决定了法定数字货币必须在借鉴吸收私人部门类数字货币技术基础上进行持续创新和改造。例如,变扁平网络为层级架构,变公有链为联盟链,变竞争性记账为合作性记账,并让一些关键节点参与到记账体系中来。
法定数字货币赖以运行的另一大技术支柱是密码算法。由于私人类数字货币的匿名特点,我们经常会看到因私钥泄露导致货币资产被盗却难以追偿的情况发生。法定数字货币必须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既要通过密码学算法保证数字货币用户安全,又要通过技术手段建立可控匿名机制,实现一定条件下的可追溯,以进一步增强法定数字货币安全性。
数字货币核心技术
要实现数字货币“四可三不可”的主要特性,可依托安全技术、交易技术、可信保障技术这三个方面的11项技术构建数字货币的核心技术体系,如图:
中国数字货币原型构想
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筹备组组长姚前指出,央行数字货币体系的核心要素为一种币、两个库、三个中心。
具体而言,该体系包括以下几项主要构成要素:
央行数字货币私有云:用于支撑央行数字货币运行的底层基础设施。
数字货币:由央行担保并签名发行的代表具体金额的加密数字串。
数字货币发行库:人民银行在央行数字货币私有云上存放央行数字货币发行基金的数据库。
数字货币商业银行库:商业银行存放央行数字货币的数据库,可以在本地也可以在央行数字货币私有云上。
数字货币数字钱包:指在流通市场上个人或单位用户使用央行数字货币的客户端,此钱包可以基于硬件也可以基于软件。
认证中心:央行对央行数字货币机构及用户身份信息进行集中管理,它是系统安全的基础组件,也是可控匿名设计的重要环节。
登记中心:记录央行数字货币及对应用户身份,完成权属登记;记录流水,完成央行数字货币产生、流通、清点核对及消亡全过程登记。
大数据分析中心:反洗钱、支付行为分析、监管调控指标分析等。
姚前表示,在大数据、云计算环境下,交易安全已不完全依赖传统的身份认证体系,通过客户行为分析来保障交易安全、规避风险,这一方向值得高度关注。加强客户行为分析,是央行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重要考量。“宏观上,数字货币可以做大数据分析,但微观上不可侵犯合法用户的隐私。”
关于对区块链技术的期待——“私有云+高性能数据库+移动终端”与“私有云+区块链+移动终端”,有可能是两个既关联又有区别的思路,那么,
如果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是否可以对其进行必要的改造?面对大规模交易的速度和效率问题,区块链技术自身如何实现实质性突破?
央行数字货币使用对现行支付体系的影响
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司长谢众指出,央行数字货币的使用将对现行支付体系产生以下影响:
-
丰富社会公众的零售支付选择。数字货币作为现行现金的电子化应用,与现行现金并行使用。因此,数字货币的推出,增加了社会公众办理日常支付业务的便利选择。
-
形成较强的零售支付选择替代性。数字货币在功能上与实物现金相同,在效益上可以大幅减少实物现金的发行、运输、保管、验点等成本,因此在社会公众广泛使用数字货币后,预期将会较好地替代实物现金使用。
-
非现金支付工具推广应用目标将重新定位。数字货币的推出,将会内生性地大幅减少传统现金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非现金支付工具推广目标任务。非现金支付工具推广的主旨将重新定位:以加速资金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主,以减少现金使用、降低社会成本为辅。
如何监管数字货币的运行?
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王哲、行长王信指出,应密切关注其交易风险,对于纯粹在网络中封闭流通或可由法币购买却不能兑换回法币的各种所谓的“币”,应保持对其持续监控,防止其脱离虚拟环境流入实体经济,进而导致金融风险。总之,要充分借鉴具有实用价值的非法定数字货币的技术,积极探索央行数字货币的各项机制,加速推出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
商业银行发行的数字货币
由于数字货币所使用的区块链技术具有成本更低、速度更快、安全性更高等优势,部分国际大型金融机构已经开始尝试利用区块链技术研发自己的数字货币。
瑞士信贷银行于2015年4月开始数字货币的试验,研发一种与真实货币和央行账户相关联的“多用途结算货币”,这种虚拟货币可用于在运用区块链技术构建起来的金融机构交易平台上进行交易。
花旗银行于2015年7月表示,其正在运用比特币的“区块链分布账户技术”研发自己的数字货币——“花旗币”(Citicoin)。目前,花旗银行正与相关国家政府就数字货币相关议题进行沟通,包括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区块链分布账户网络的可能性和创造一种由多个国家予以支持的数字货币的可能性。
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赵岳指出,
需要注意的是,金融机构研发数字货币的主要目的是为机构金融平台的交易和结算提供支持,并非挑战央行发行法定货币的地位。事实上,花旗银行也公开建议英格兰银行利用数字货币的技术优势,发行法定数字货币。
世界主要央行对数字货币的态度
以德国为代表的欧元区国家对中央银行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态度并不积极。他们认为,通过中央银行来垄断数字货币的发行,一定程度能保证货币安全,但极有可能阻碍数字货币发展。德国央行主张让市场主体(如用户和商户)来决定哪一种支付方式更便捷,让竞争机制发挥作用,并不直接干预市场。
美联储十分关注以比特币等为典型代表的数字货币对银行业务、经济活动和金融稳定的影响。目前,美联储内部对数字货币的监管模式仍有不同声音。而不支持者的担忧多集中在法律和监管问题。
英格兰银行主管货币政策的副行长布罗德本特表示,数字货币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分布式账本技术。目前,英格兰银行已经开始研究如何有效利用数字货币技术,并开始讨论由中央银行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可行性。
未来趋势:法定数字币或首先应用于票据领域
中钞信用卡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报告指出,SDDS的概念验证原型采用区块链技术,通过SDDS的研发发现,虽然区块链技术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但它在应用于数字票据和其他金融服务领域时仍具有明显的优势,它不但可以提高系统服务的可用性和可靠性,还可以提供更加灵活的交易方式和更加多元的监管模式,特别是在票据交易、事务处理程序、资金管理、银行账簿管理、金融资产清算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项目组总结表示,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在中心化和去中心化这两个极点之间,将会存在一个新的领域,各种区块链系统拥有不同的非中心化程度,以满足不同场景的特定需求。我们应循序渐进地推进法定数字货币走向社会。
中国人口多、体量大,像换一版人民币,小的国家几个月可以完成,中国则需要约十年,因此,法定数字货币的推出也应该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稳步推进,可以选择一两个封闭的应用场景(如票据市场等),先行开展推广,观察其使用效果,逐步积累经验,随时改进和完善,待成熟后再推向全国。
另外,我们要认识到,法定数字货币和现金在相当长时间内都会是并行、逐步替代的关系。后期现金的交易成本会慢慢升高,比如将来去银行取现或提现也许就要收费了。有了激励机制,大家自然会更多地使用法定数字货币。
。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63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