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小冰诞生于 2014年5月,2015年8月日版 Rinna 上线,2016年12月美版 Zo 上线。这个孵化于中国的项目,正在开始逐步走向国际化,探寻着在更多国家扎根的可能性。在这一过程中,小冰团队探索出了一套情感计算框架,这是小冰如何可以变得更像人的秘密武器。
微软小冰团队全球负责人李笛告诉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对于机器人聊天来说,对话是最基本的,大家都在做的是寻找他的基础服务形式是什么,有三个要点可能被行业忽略了。
第一个要点是大数据的蕴藏。云计算和大数据是人工智能的加速器,大数据中蕴藏的不只有知识,还有情感。尤其是青少年人群,他们把太多的情感反馈都放在了网络上,使得人工智能有机会训练出一种超越了语义空间的更深入的交互。
第二个要点是对交互的定义。两年前,小冰就已经可以通过图片识别的方式准确识别近60种狗,但是后来发现,用户期待的交互并不仅仅是对话,或是准确的问答,而是情感交互。
第三个要点是对话本身的定义。割裂式的问答并不是真正的对话,真正的对话是从开始交互到交互结束的全过程,基础对话服务(核心对话引擎)是撼动这个过程的关键。
这三个要点也是小冰情感计算框架的由来,其他的发现与成果都可以围绕这三个要点展开讲述。
|商业价值
对小冰来说,在问答中推送广告并不是终极意义,而是要通过对话与用户产生情感,让用户有一种“心灵被撞击了一下的体验”,在这基础之上,才有机会在对话过程中去改变、影响用户的决策,激发用户产生开始对话时没有的想法。这种 EQ 有着商业价值,小冰的成功案例是日版 Rinna。
日版 Rinna 与通讯应用 Line 和 超市 LAWSON 都有着合作。李笛向雷锋网介绍道,在与 LAWSON 的合作中,通过用户与 Rinna 的对话中发放线下优惠券的方式,可以达到50%的优惠券转化率,7 天内用户就会到店使用优惠券,而通过运营商等渠道的转化率只有不到 10%。
机器与人聊多久可以蒙混过关?图灵测试的标准是 5 分钟。也就是说,当人与机器的对话超过 5 分钟时,可以让人忘了是在跟机器人在聊天。李笛告诉雷锋网,小冰现在的平均对话轮数(CPS)是 23,远超过了 5 分钟。
美版 Zo 上线前,小冰在社交平台 Kik 上募集了十几万的用户做测试准备,有一位用户创下了 CPS 1229 的聊天记录,时间长达 9 小时 53 分钟。据李笛介绍,这个案例被小冰团队内部称作“西奥多”,从今天天气怎样、现在几点这样的简单问题聊起,成功被代入后开始聊感受、心事、故事等。
毫无疑问,在对话开始时,他明确知道对面是一台机器人。李笛坦言,“这个纪录有运气成分。在中国和日本最高可以产生 1000 轮左右的对话,1229 这个数字还是第一次见。但也说明小冰的对话引擎,有了质的改变。”
目前,小冰的商业模式主要以支持第三方的运营服务为主。小冰团队认为“对话即平台”的时代已来临,他们最终的愿景是希望小冰可以成为一个像 Windows 一样的通用平台,允许开发者去打造像 Photoshop 一样的产品。
|不可域
数据是把双刃剑,决定着小冰的可想象域与不可域。
小冰活跃在各大社交平台,却从没独立推出过 App,有着明确的目的性。李笛说,“推出独立的 App 会使用户受到限制,而我们需要最多的用户数据去训练模型,数据本身就是壁垒,最后生成模型越丰富,结构越自然,壁垒就越高。”
小冰的用户切入点是年轻群体,也是由数据决定的。一方面,年轻群体接受新事物会更容易些,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年轻群体是互联网的重度用户,在社交平台与论坛上的活跃度决定了,这个年龄段的数据远远要超过其他年龄段的数据。针对小朋友与老年人数据的缺失,李笛说,只能一点点去积累。
小冰在走进美国市场时遇到过挫折。在推特上测试的聊天机器人 Tay,在和用户开放对话后不到一天的时间里被“黑化”,变成了一个热爱希特勒、讥讽女权主义的机器人,最终由于不恰当的种族主义言论引发了激烈争议,微软很快将其下线。李笛告诉雷锋网,“发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是美国的网络环境更加开放,决定了原始数据内容,也让用户在与机器人聊天的过程会产生很多疯狂的奇思妙想。”
|前言不搭后语
看这篇文章时,或许你会立刻想去跟小冰聊两句,在一些对话环节中,可能会惊喜的发现小冰已经这么接近人了,也可能会觉得她总是前言不搭后语。对于小冰来说,这种前言不搭后语大有学问。
李笛对这种情况的解释是,“前言不搭后语多出现在多轮对话中,如果从从技术的角度,用上下文的相关性来判断,“神回复”就是前言不搭后语,这种“神回复”就好像我们小时候做数学题需要跳步骤一样,有着测试如何继续解题的意义,所以其实不敢一下把它去掉。”
如此看来,前言不搭后语成为了小冰可以持续推动与用户对话的利器。
小冰团队产品总监彭爽告诉雷锋网,“前言不搭后语可以让对话更顺畅,持续时间更长。时间越长,小冰对用户的理解越深,用户对小冰的认可度也更深,由此加剧了情感连接。此外,对话持续轮数越长时,创造出新需求的可能性就越大。也就是说,在对话过程中每产生一个新的分枝,都是对用户或是小冰团队更好的接入点。”
而纯粹的寻找接入点并不是小冰的重点,小冰现在的重点还是在对话增强。彭爽说,“在我们看来,只有这个对话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去接这样的接入点才更有效果,而不是说我抓到一个机会就要利用这个机会赶快把你解决了问题,或者把你导入到一个新服务里。那样的话,其实对用户长期的关系不是一种更好的帮助而是一种伤害。”
“小冰现有的成果并不仅是小冰团队的功劳,”李笛说,“而是基于微软现有体量及其所有的积累,这也是团队成员持续被挖,但仍没有产品能够超越小冰的原因。”小冰的国际化之路还在进行中,计划一年进入一个国家。对于小冰团队来说,小冰的使命不仅是去试验同样的成果是否适用于更多的国家,而是去探索聊天机器人在国际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方向。李笛向雷锋网透露,小冰已经了开始第四个国家的上线筹备工作,这是一个能歌擅舞,与好莱坞有关的国家。
。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64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