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之战,华为怎么打?

智慧城市之战,华为怎么打?

交通拥堵、环境恶化、能源枯竭、公共安全堪忧……城市作为科技最大的应用场景,正全面被智能化改造,迎来新形态。

与此同时,概念模糊、各自为政、脱离实际、安全隐患是以往智慧城市建设普遍存在的四大误区,也是这么多年来智慧城市更多停留在概念和测试阶段的重要原因。

随着华为城市智能体、阿里ET大脑、腾讯超级大脑、浪潮企业大脑的不断涌现,AI等技术的不断融入,它们正重新定义我们对于城市、社区所持观念。

从实际玩法来看,华为、阿里、腾讯等各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战略打法及布局。

百度建设智慧城市的逻辑在于打通智慧交通及智能家居环节;阿里的最大护城河在于商业能力,着重打造基于大数据与云计算的城市运算大脑;腾讯则将落足点放在其所擅长的社交上,强调连接器作用。

华为的优势在于构建基础设施,也就是希望做智能时代的“黑土地”,它能同时提供云管端协同ICT产品与解决方案,实现云、物联网、视频、边缘计算等技术与AI的协同。

这是华为骨子里就存在的基因,也是它进击智慧城市的最大法宝。

眼下,他们通过与产业链各个企业合作,整合政府、社会和企业资源,打造覆盖政务、民生的一站式线上服务平台,为市民提供政务服务、文化教育、医疗健康、环保卫生、交通出行、旅游服务等一系列综合服务。

那么,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华为与其他厂商到底有何不同?他们究竟准备了哪些战略和战术?

为此,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等媒体与华为EBG中国区智慧城市总裁张延德进行了一次对话,以下是访谈内容:

具体介绍一下华为智慧城市建设历程?

张延德:华为自2015年开始,将智慧城市作为重点战略方向大规模投入,我们对于智慧城市建设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6年提出基于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架构的“一云、二网、三平台”,包括物联网和城市通讯网、业务使能平台、大数据平台和城市运营管理平台。

第二阶段:2017年宣布打造城市神经系统,我们认为在整个城市运营和管理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城市大脑,更需要中枢神经系统,还包括城市本身的周边系统,实现城市的万物互联,信息由下向上可达,一些指挥和指令由上到下进行传递。

第三阶段:发布城市智能体,我们认为城市本身是人类发展史上最伟大的市场,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信息化等相关技术更多产业化应用,城市必然会发展成为具有生命力的智能体。

为了让城市更好的自我演进、自我生长,我们致力于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来打造好数字化平台,并与生态圈合作伙伴一起完善整体业务应用,最终达到以下三个效果:

1、让人们的生活更便利;2、提升城市管理者的管理效率;3、促进城市产业转型,让数据发挥更大效能。

智慧城市建设目前已见成效,华为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遇到了哪些难点? 

张延德:一、数据与业务融合,比如智慧交通,我们还未能实现城市与城市之间交通的联动,业务融合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包括投融资、顶层设计、集成、运营、上层的业务应用以及底层的基础设施,需要统筹规划、多方协调才能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需要所有参与者都应摒弃急于求成、一蹴而就的想法,要有扎扎实实的投入,要有战略的耐心,要有把智慧城市作为长期的用数字信息技术去解决城市存在的问题,并且引领城市向未来发展的长期过程。

与此同时,未来华为会通过三件事持续促进城市的演进和建设:

一是通过更新的技术应用来打造高效和成本更低的数字化平台,并且通过数字化平台来实现传统各个厅局委办集中建设,节省资金,满足整个智慧城市建设的需求。

二是继续做好整体生态战略,和业界合作伙伴一起打造更加适合每个城市基于共性的个性化业务,满足城市的整体管理诉求。

三是帮助城市赋能,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促进城市产业转型,实现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

智慧城市业务在华为的企业业务中处于什么位置?相比其他入局者,华为的战略打法有何不同?

张延德:一是华为对于智慧城市的定位。

智慧城市业务作为华为重点发展方向之一,研发投入将近五千人,除此之外,我们还建立了OpenLab实验室和ISV合作伙伴进行联合业务的开发,共同打造基于业务场景的整体能力。  

二是会做与做好是不同的概念。

很多企业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都会涉足一些领域,有人做教育、有人做医疗、有人做安防,这些智能方案基本是垂直的、烟囱式的架构。

而华为在智慧城市里面提出来的是将云计算、物联网、视频、GIS、融合通信等资源变成资源池,最大限度的去利用这些资源,减少重复投资。 

在此之上,城市所有数据是打通的,是融合的。在打通、融合数据的基础上,再去面向各个行业开发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各种各样的应用。

谈到具体战略,华为自身提供两个方面的能力,这也是华为的价独特值:

第一个方面的能力是华为的顶层设计能力,结合华为自己对智慧城市的理解和已经在全球160多个城市的成功实践的经验,同时联合合作伙伴可以为智慧城市的客户提供丰富的顶层设计方案。

第二个方面的能力是华为能够联合合作伙伴,基于客户业务诉求,共同提供“端管云”协同的整体解决方案,包括基础信息通信软件基础平台和硬件基础平台,以及针对客户需求的业务应用解决方案。

你刚才提到第三阶段是发布城市智能体,城市智能体为城市管理者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张延德:城市智能体是基于智慧城市业务之上,将AI强大的技术能力做赋能去进一步提升城市智慧化水平。

从城市管理者的角度来看,有两大维度的提升:

一是城市管理更加高效,基于城市统一的底座和统一的技术架构做技术的融合,城市各个厅局委办各司其职的同时,可以更加有效的协同,整个城市的管理和运作更加高效。

二是城市的运行更加智能,基于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这样的技术,做统一的数据把控,实现万物互联、实现数据融合,以前需要人工看到才需要反映判断的事故或者故障,现在不需要人工干预,数据自采集、自判断、自监控、自动运行。

现在讲数字中国、城市群,未来也会讲智慧城市群。城市智能体在技术层面做了三个工作,利用这三个工作实现城市技术和架构的标准化,统筹规划,对未来城市的管理、生产、生活等都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几年前学界提出智能城市体,华为的城市智能体与之有何区别?

张延德:这两者之间关系不大。

之前学界提出的智能城市体是指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基于社区或者行政区,使老百姓的生活有改善,做ST效率的提升,它只是停留在概念层面,某种意义可以理解为智慧社区一体化服务。

华为现在提的城市智能体是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的融合,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它能更好的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为城市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提供更佳的服务。 

华为城市智能体与某某大脑有何区别? 

张延德:智慧城市建设不仅仅需要大脑,除了大脑本身以外,还需要整体的神经系统,实现方式就是通过物联网,实现一切连接。

未来的政务、交通、医疗等各行各业,相比原来的神经系统更加丰富,通过城市智能体,可以更好地实现业务的智能化和效率的提升。

华为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怎么满足各个城市的共性和个性需求?

张延德: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确有很多共性问题,也有一些个性问题。

智慧城市建设从业务架构和技术架构方面来谈有三大层面:

一是各类智慧业务,比如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

二是支撑这些业务的数字化平台,包括数据平台、基础性平台、业务应用管理平台等。

三是为了实现连接的物联网平台和基础的通讯网络,包括未来5G都是支撑智慧城市最核心底层的要素。

华为经过30多年的发展,最擅长的是做ICT基础设施部分,这也是共性部分。在整个业务应用侧,我们会联合合作伙伴一起完成,一起来提供基于共性的解决方法和差异化解决方案的能力。

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哪些技术是最关键的,华为在这块有哪些优势?

张延德:我们回顾一下,整个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最早被诟病的问题是烟囱式建设、数据的割裂、数据的不融合。

仔细想一下,除了此前建设方式不同,最核心的一点是原先技术的落后或者说新技术没有应用。比如最早没有云计算这些技术,是无法做到数据统一融合和统一存放,只能各自建设自己的数据中心、自己的业务系统。

就此,很难说哪个技术是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最核心的技术,比如传统的信息化技术,包括当前的“云大物智移”,都是建设智慧城市最核心的技术支撑,只有综合应用才能打造整体的智慧城市。

与市场上其他厂商相比,在某个专项领域可能有些公司比华为做得更好,但是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这些技术融合,为城市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我认为华为做得会更为全面一些。

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华为如何凭借有限的人力去获取每个城市的具体信息?

张延德:在做智慧城市之前,需要进行顶层规划设计,顶层规划设计的第一步要进行整体调研,比如当前城市的数据现状、ICT基础设施现状、整体业务的现状,这个过程需要花费一些人力和物力,这是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做的事情。

从以往整体实施情况来看,一个城市投入10-20个人,花两个月时间做整体城市的调研,为整个城市未来5年或者更长时间做服务,这种投入是可行的也是值得的。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64690.html

(0)
上一篇 2021年8月11日 02:35
下一篇 2021年8月11日 02:3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