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牛电胡依林:还原一辆电动车本来的面目

「唯物」牛电胡依林:还原一辆电动车本来的面目

编者按:胡依林是牛电科技联合创始人兼副总裁,圈内人叫他 Token,据说这是他背下的第一个英语单词。创业前他曾攒过一台以 Honda Zoomer 为原型的电动车 X-Zoomer。当年那台 X-Zoomer 的一些个人风格也在小牛 N1上得到体现,比如几何化硬朗的设计、LED 大灯等等。以下是他对小牛的自述,雷锋网整理。

有人评价小牛 N1 是一台“在目前电动车基础上做了一些设计上的改进和细节上的优化的车”,我并不否认。因为我们只是想还原一辆电动车本来应该有的样子。

堵车是城市的通病

「唯物」牛电胡依林:还原一辆电动车本来的面目

(胡依林当年改装的 X-Zoomer)

2013 年 7 月,公司还没成立,男哥(李一男)也还没加入我们。那个夏天我们先后去了 40 个不同的城市调研:不仅是北上广,还包括三四线城市甚至是城乡结合部。当时发现一个现象:堵车不仅是大城市的通病,也是很多中小城市每天要面对的问题。

于是我们就在思考这个问题:如果汽车越来越多、路越来越堵,出行的便利性还能通过什么方式解决?

自行车基本已经退出通勤的舞台,变成偏时尚运动或者文化类的产品;2013 年出现的平衡车、摄位车并不适合在路上行驶;摩托车驾驶起来有些门槛,维修也比较麻烦;汽车我们不可能去做,那也不是我们的方向。

所以当我们看回电动车市场,调研证明了我们的想法是对的:如果说公共交通是城市的大动脉,那么电动车是城市的毛细血管,它解决的正是出行问题。

从 2009 年捣鼓 X-Zoomer 到 2013 年创业开始做这件事情,4 年过去了,我发现市面上销售的产品还没我当年做得好。理论上说,功能性产品应该在不断地更新和迭代。但电动车是一个很传统的行业,很多技术在他们内部没有得到沉淀,所以可以说在这个行业玩票的成本是很低的。

依照现在所谓「成熟」的开发模式、方法论和流程,同时将开发工作外包给车架代工厂和外壳代工厂的话,通常三个月就能造出一台电动车,成本不过百万元。

但是我们也要去做这样的车吗?出货量大又足够便宜?不追求品质、技术和体验?答案是否定的,我们打算从设计、技术、体验入手去还原一辆电动车本来的面目。

将产品升维

「唯物」牛电胡依林:还原一辆电动车本来的面目

在我看来,开发一款电动车至少要经过 20 个月的系统研发,因为这当中需要团队的磨合以及工业设计、车架、底盘设计、电子研发、量产等方面的配合。

我们的团队来自汽车、飞行器、消费电子品等行业。这些行业已经有成型的标准和技术,那为什么不将它们应用到我们的产品上?

汽车、摩托车和电动车本是三个维度不同的产品,如果在电动车行业找不到我们所需要的标准和技术,那么理所当然,我们可以将摩托车或汽车可以借鉴的部分降到电动车的维度上。

其实连接器在汽车上有成熟的方案,不过由于它体积偏大以及设计规格的差异,决定了它不适合直接用在小牛上。

「唯物」牛电胡依林:还原一辆电动车本来的面目

所以我们只能自己开发:将它体积变小,实现我们设定的电流负载值以及通讯方式。我们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做了几轮 3000 次的插拔测试,你要知道目前市面上的复合接口使用寿命只有 300 到 500 次。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是 3000 次?这是因为一台车的使用寿命是 8 年,如果用户每天将电池组取出来充电,3000 次的插拔能满足正常使用时间。

连接器也是负责 BMS(电池管理系统) 通讯的桥梁。 BMS 在汽车上也得到过验证,但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不能依靠通用方案解决,因为它还需要与整车以及动力控制器进行数据通讯。虽然松下会提供参数上的帮助,但每台车实际使用功况和使用类型并不一样,他们不会因为这一款产品而抽调二三十人的团队帮我们开发 BMS,最后只能自己来。

「唯物」牛电胡依林:还原一辆电动车本来的面目

在小牛之前,市面上没有任何一款量产电动车(两轮踏板车)用过锂电池。现在电动车厂商使用的全是铅酸电池,在电池容量相同的情况下,后者的重量在 46 公斤左右。

虽然产品已经上市快半年,但每隔一段时间工厂同事会从生产线上抽调一两台车不停地做产品生命周期测试。因为我们想知道车跑到几万公里的时候会出现什么问题,然后找出解决方案去改进。这也是汽车行业通用的测试方法。

其实在产品上诸如此类的细节还有很多。并且大部分技术也不是「拿来主义」那么简单,新增的每一个新技术都需要工程师按照产品逻辑重新开发。

一开始没想过办工厂

「唯物」牛电胡依林:还原一辆电动车本来的面目

说实话,最开始我们只想按照轻资产的模式来操作,找一家代工厂合作就行。但这对小牛来说不太现实。因为它同时囊括了消费电子、汽车工艺、摩托车工艺以及互联网商业模式。它的体积也决定了我们不能像手机那样存放在仓库,我们要做的是快速响应。

通俗一点就是,当整车 80% 的零部件都是我们重新开发的时候,就决定了我们不得不自己去开工厂。

有些事情我也不避讳,比如之前的中控(00 门)和产能问题,如果一开始与第三方代工厂合作,我想我们会和大部分初创公司遇到的问题一样:双方经过层层沟通,互相扯皮,最后什么问题也没解决。

在这种情况下,拥有工厂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Flexible(灵活性)。不管团队是在公司还是在工厂,如果大家发现问题,我们可以做到当天出方案,当天送测试,通过(测试)之后直接上线。

后记

今年 4 月份在洽谈供应商的时候,外界还不知道我们是谁,将会卖什么产品。面对 300 多个 N1 供应商时,最大的尴尬是有一个问题会被反复问及:凭什么和你们合作?尽管这样,我们还是硬着头皮谈下一批最好的供应商。

我记得小牛刚推出的时候,很多人抱怨过它的价格。其实对于我们来说,把产品做得便宜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比如不用松下电芯、博世电机,将控制器换成老式控制器……

但我们不愿意这样做:因为它没办法满足用户的需求,甚至连我们自己这关都过不了。如果你要问我为什么,个中原因也很简单:我们只是想还原一辆电动车应该有的样子。


「唯物」牛电胡依林:还原一辆电动车本来的面目

对话产品家,发现隐藏在产品背后的匠心

「唯物」是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打造的产品报道品牌,微信公众号:okweiwu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66097.html

(0)
上一篇 2021年8月11日 03:40
下一篇 2021年8月11日 03:4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