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部针对中国女性乳腺特征、全面覆盖乳腺癌筛查、诊断、治疗及预后随访全路径的《中国乳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发布。
10月22日,乳腺癌指南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副主任马飞教授随“GE 2018粉红行动”走进深圳肿瘤医院,对《指南》做了详细解读。
《指南》由国家卫健委指导,国家癌症中心牵头,组织全国乳腺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历时一年编撰完成,首次明确界定了中国乳腺癌风险人群、中国女性乳腺癌筛查策略、易感基因检测技术、针对民众科普性质的乳腺自我关护。内容覆盖全面、科学、实用,是权威性的行业指导规范。
马飞教授介绍,此次《指南》有四个特点:
1.《指南》由权威专家制定、权威机构发布,由国家卫健委委托国家癌症中心发布,后期将通过国家肿瘤质控中心督促指南落实情况,做好质量控制。
2.《指南》包含了筛查与早诊早治的全部内容,给出了筛查的不同策略,不同流程,以及不同的技术方案。
3.首次强调了在中国乳腺癌筛查中,选择超声结合X线,必要时辅助磁共振,这是基于中国女性生理特征和中国乳腺癌疾病特点的建议。
4.依然提倡自检和自我关爱(欧美指南里已将自检排除)。
众所周知,乳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首位,中国亦如此,且年轻化、城镇化趋势明显。据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统计,我国华东、华中、华北地区为乳腺癌新发病例最高的三大地区,在45-59岁女性人群中最高发。
不过,相对肺癌、胃癌等癌症,乳腺癌更易防治、治愈,早期乳腺癌的五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但发现越晚,生存率和保乳希望就越低。因此,精准、定期的筛查至关重要。
过去十几年间,欧美国家通过规模化、标准化的乳腺癌筛查,已将早期发现率提升至80%,其中通过筛查发现的占比超过20%。而在我国,由于多数女性腺体致密,加之专业人员欠缺、筛查标准、规范路径缺失、公众意识薄弱等因素,乳腺癌的早期发现率不足20%,其中通过筛查发现的比例更不及5%。
因此,近两年医疗AI热潮兴起后,不少AI企业都选择了乳腺癌筛查作为切入点。目前国内常见的乳腺癌早筛手段有乳腺钼靶和乳腺超声,基于这两种不同的影像手段,国内的乳腺癌早筛AI也形成了两大技术路线。比如腾讯觅影、深睿医疗、依图科技等的AI产品都是基于乳腺钼靶展开的,而尚医云则另辟蹊径选择了乳腺超声。两种路线究竟孰优孰劣呢?我们或许可以从《指南》中窥见一斑。
国外指南均推荐钼靶作为筛查的常规手段,超声仅作为致密性乳腺的补充手段。但马飞教授指出:
1、亚洲女性的乳腺腺体比较致密、体积较小,超声影像对此类影像特征成像清晰;
2、超声设备无放射性影响,做早筛可覆盖育龄妇女人群;
3、超声检查费用远低于其它设备,大大降低经济成本;
因此《指南》确立了超声为主、钼靶为辅,必要时辅以核磁的早诊路线。
种种迹象表明,似乎基于超声的乳腺癌早筛AI前景更为光明。不过,超声的乳腺癌早筛AI也面临着一大挑战:首先,医务人员检查过程中超声设备为动态操作,超声图像呈现为实时视频,AI系统需要围绕动态视频流捕捉疑似病灶信息并作出提示,与钼靶、CT等设备采用的静态图片分析疑似病灶有质的区别。其次,超声检查的操作手法对检查结果影响很大。超声设备自身在检测乳腺部位的时候,相对人体其它部位的操作,难度系数更高,由于乳腺形态的千变万化,以及操作者手法规范的因素,都可能导致检查的结果受到影响。
对于传统超声设备来说的确如此。不过今年GE在“粉红行动”筛查义诊中配备的GE Invenia ABUS自动乳腺超声诊断系统或许有望解决这一问题。
据悉, ABUS使用弧形超宽频带探头技术,能提供超宽频带,极佳的图像质量和边界识别率,同时提升患者舒适度;全新的工作模式可实现全自动图像快速采集,总扫查时间小于10分钟,不仅解决传统手工操作带来的偏差,还支持通过远程系统连接区域乳腺超声读图中心及权威医疗机构的超声专家,实现远程会诊。
除了ABUS,今年公益活动GE医疗隆重推出了乳腺机技术领域的重大创新成果——Senographe Pristina,重塑乳腺机检查体验。其从女性检查体验视角重新发明了乳腺机,还整合了GE领先的乳腺断层摄影技术(ASiR DBT)、乳腺高清对比增强技术(CESM HD)、立体定位活检技术,三位一体,可更早期发现、更精准诊断以及治疗和术后监控乳腺癌。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
。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66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