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周威的朋友圈,让人不禁以为他是混歌手圈的,但相对而言,周威从事的职业——定制耳机,跟歌手的关系显得更为密切。
成立于2014年的helloear是一家专注于耳部穿戴技术的初创公司,2015年获得千万级pre-A融资。最早的两名联合创始人周威和俞晨是大学同窗,当年为了一副定制耳机,俩人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为何受歌手们青睐?
在官网上,雷锋网发现有不少明星都是其用户,如谭维维、罗琦等,但说起第一个明星用户则有些机缘巧合的意味。周威告诉雷锋网,在锤子手机T1的发布会上,无意间认识了当时为锤子站台的张玮玮和郭龙,彼时helloear在歌手圈里还没有名气,
“真正打动他们的,是我们所做的事情以及做这件事的热忱”。
一方是对定制耳机,手工精心打磨,另一方是音乐人对作词谱曲的精雕细琢,首次与歌手圈的人合作,倒让周威有种惺惺相惜的感觉。随后,这个品牌渐渐被歌手圈更多的人知道,周威同许多歌手明星成了好朋友,但对于耳机,
“他们依然会提出一些尖锐的问题和反馈,有时甚至使我们自己都挂不住面子”。
面对这些“尖锐”的反馈,周威很能理解,
“因为定制耳机作为舞台监听设备,从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艺人的表演效果,音乐除了是他们热爱的兴趣外,也是他们的职业。”
也会尽可能地满足歌手们的要求,
“乐队有很多角色,不同角色的艺人对于音质的要求不同,比如鼓手要的低频就多一些,而主唱则对人声要求比较多。
从小众走向大众
然而,这款耳机在歌手圈的小有名气,却难以复制到消费者市场。目前为歌手们定制的专业耳机被命名为helloear PRO,面向消费者的产品还未正式推出。周威表示,“面对消费者和歌手明星的是两款不同的产品,其研发起点及路径不同。”
对于PRO来说,产品从0到1(从无到有)相对简单——倒模出人耳的样子,再把喇叭装进去,看起来门槛不高,但真正的难度是,“从有到好,再从好到优秀,实现从0到1可能只占了整个研发的10%”。
而面向消费者的产品研发,
“首先要抽象出哪些是影响人耳佩戴的关键参数,接着去采集人耳数据,对数据进行提取分析,再总结归纳特征点,设计产品,真人模拟佩戴。”
这个过程要复杂的多。
除了复杂的定制过程,价格和制作周期也是不小的挑战。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在某宝上搜索发现,一些名气较大的耳机价格基本都在千元以上,更不用说定制的价格。周威也看到了传统定制耳机的缺点,
“传统的定制耳机动辄上万,很多也是好几千起,制作周期要三十多天。”
官网上介绍了有关PRO的定制流程:先到当地所在的助听器店取耳印,再寄往该公司总部进行定制,时间周期为一个月。但周威却表示,之后推出的面向消费级产品,只需拍摄耳朵照片,即可在“数小时内发货给消费者”。
至于价格,周威谈到,
针对专业级歌手只包含耳机的话一般5000元起,再加上其他服务费有时会达到几万元,而面向大众的耳机,价格会定在数百元,争取在500元以内。
平衡定制、量产和成本的矛盾
或许是早先就考虑到定制与量化间的矛盾,这家公司花费了两年多时间,创建了人耳测量数据库。据周威介绍,人耳测量数据库目前包含18000个样本,样本主要从街头、校园和社区人群中采集。人群年龄段集中在15岁到45岁,男女比例为2:1,涵盖多个省市和民族,还包括一部分外国友人的数据。
也正是这个数据库,最终帮助他们找到了平衡定制、量产和降低成本的方法。
周威坦言,
“在14年时,我们就可以拿出媲美手工的3D打印定制耳机,但成本降的有限,因为依然解决不了一对一定制问题,定制与规模化生产似乎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而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就是尺码。”
得益于长期积累的数据库,他们决定仿照鞋子的尺码划分,为人耳也设立一套尺码标准。对于具体的创建方法,周威解释道,
“相较于脚或者躯干这种显性的特质,人耳相对较小,曲线也更为复杂,很多地方需要自己去总结,哪些因素会影响耳机佩戴的舒适性,或者稳定性,得出一些结论后,再让人群大量的去佩戴,近距离查看耳机哪些部分挤压了耳朵,反复去寻找规律。”
最终,经过大量实验统计,定制耳机的贴合度可达到80%-90%。同时,耳机“从一对一的定制,变成了一对多的定制”,比3D打印的耳机成本下降了很多。
结语
渐渐地,这个人耳数据库受到外界的关注,helloear在今年4月与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启动“人耳测量数据分析”项目,该项目还有望应用于助听器等相关设备。
据了解,面向大众的定制耳机将于今天推出,用户可登录官网查看具体定制方法。helloear把自己的品牌定为“你好耳朵”,而告诉大众“一副定制耳机该有的样子”,或许才是他们的终极目标吧。
。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67931.html